学术投稿

RNA干扰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梁新华;贾刘合;毛祖彝

关键词:RNA干扰, 口腔肿瘤, 基因沉默
摘要: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利用具有同源性的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发序列特异的转录后基因沉默的现象.在进化上,可能是生物调控基因表达及抵御病毒入侵或转座子诱导DNA突变的一种共有的生理机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RNAi已经超过反义寡核苷酸和ribozyme等其他技术,成为研究基因沉默在临床应用的前沿热点[1].本文就RNAi的机制、特点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关节液中MMP-2和MMP-3含量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的意义

    目的:探讨关节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metalloproteinase-3,MMP-3)的表达与关节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留取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nandibular jointdisorder,TMD)患者126侧关节和健康志愿者32侧关节的关节液标本,依据临床检查和TMJ影象学检查将标本分为(1)关节炎症性疾病(capsulitis/synovitis,C/S)组(n=24);(2)结构紊乱(internal derangement,ID)组(n=58);(3)骨关节病(osteoarthritis,OA)组(n=44);(4)健康志愿者对照组(n=32).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关节液标本中MMP-2和MMP-3的含量.结果:关节液中MMP-2含量:OA组(42.656±14.515)ng/mL,ID组(34.772±12.647)ng/mL,C/S组(29.500±8.177)ng/mL,对照组(20.927±4.830)ng/mL.关节液中MMP-3含量:OA组(74.677±46.910)ng/mL;ID组(49.086±22.298)ng/mL;C/S组(32.609±9.470)ng/mL;对照组(23.663±8.767)ng/mL.统计学检验:MMP-2和MMP-3在OA组与其余3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ID组、C/S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ID组与C/S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MD患者关节液中MMP-2和MMP-3的表达水平随着关节病变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表明它们不仅参与了关节组织的病理破坏,而且与关节破坏程度密切相关,它们在关节液中的表达水平反映了TMD病变的严重程度.关节液中的MMP-2和MMP-3可以作为代表TMD关节损害和代谢的客观生化分子标志.

    作者:沈卫;曹向光;焦国良;王永海;邓爱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促进牵张成骨中骨生成的研究进展

    牵张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一种骨延长的新兴技术,与其它手术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如无需植骨、骨周软组织可同期扩张、手术相对比较简单、创伤小等,因而在临床上有较为广泛的适应证.然而它存在疗程长、患者较为痛苦这一突出缺点,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为此,一些学者在加速牵张成骨过程中骨的形成和成熟,进而缩短疗程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就近年来在此方面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作者:孙明霞;谈万业;赵华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内镜下三叉神经痛的减压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利用微创技术,既能根治三叉神经痛,又能保留其神经生理功能的功能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方案.方法:采用耳后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在内窥镜下行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松解梳理术治疗三叉神经痛610例,包括小脑桥脑角区域肿瘤继发三叉神经痛56例.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性手术治愈,并保留了三叉神经的生理功能.随访6个月~8年,治愈率100%;1~3年随访复发者仅3例,均为初始病例,1例再次接受手术而治愈;治愈率为99.7%,且无1例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血管减压松解梳理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理想的、并针对病因的功能性术式.应用内窥镜下手术,有利于责任血管的发现.处理好岩静脉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李光华;梁继锋;刘国伟;李秋丽;刘学宽;张志愿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颈总动脉损伤抢救6例报告

    目的:总结6例颈总动脉损伤患者救治的临床经验与教训.方法:回顾分析6例颈总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行颈总动脉修补术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出现偏瘫1例,抢救无效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抢救成功.结论:根据受伤原因和伤情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郭起;刘宏鹏;王俊莲;田海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RNA干扰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利用具有同源性的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发序列特异的转录后基因沉默的现象.在进化上,可能是生物调控基因表达及抵御病毒入侵或转座子诱导DNA突变的一种共有的生理机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RNAi已经超过反义寡核苷酸和ribozyme等其他技术,成为研究基因沉默在临床应用的前沿热点[1].本文就RNAi的机制、特点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梁新华;贾刘合;毛祖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

    目的:检测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染色体畸变),探讨这些异常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方法检测22例头颈部原发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活检标本,临床数据按前瞻性医学资料获得.结果: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发现共有19例标本发生染色体获得和(或)缺失.本研究发现染色体获得多于缺失,染色体的获得可见于18q(4/19)、2p(3/19)、4q(2/19)、5q(2/19)、8q(2/19)和13q(2/19)等,其中1例成人T细胞淋巴瘤发生2p16-ter扩增.染色体缺失可见于1p(4/19)、9p(4/19)、8p(3/19)和6q(3/19)等.结论:染色体异常在头颈部原发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较为常见,染色体获得(包括扩增)多于缺失.染色体异常数目的多少与分期有关,Ⅲ-Ⅳ期患者的染色体异常数目多于Ⅰ-Ⅱ期患者(P=0.0145).

    作者:王志国;夏海龙;陈赛娟;任国欣;戴永雨;郭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变速牵引提高牵引成骨效率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变换速度牵引兔下颌骨15 mm后新骨生成的质量,探讨提高牵引成骨效率的方法.方法:新西兰白兔5只,单侧下颌骨截开.延迟5 d后,以0.75 mm/次、2次/d的速率牵引6 d,共9 mm;再以0.5 mm/次、2次/d的速率牵引6 d,共6 mm;固定15周,新骨分别行大体、放射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牵引结束后新骨逐渐成熟,到固定15周时,牵引区新骨与正常骨接近.结论:变速牵引成骨能够保证新骨的良好生成,缩短牵引时间,提高应用效率.

    作者:李刚;吴煜农;宋晓萌;万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颞肌筋膜瓣在上颌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应用颞肌筋膜瓣修复上颌骨缺损,并对其颌面外形和功能进行评议.方法:1999年10月-2004年4月,11例病人因上颌骨肿瘤进行部分切除,术后即刻采用颞肌筋膜瓣修复重建.结果:11例组织瓣全部成活,与周围创口愈合良好.随访3月~4年,患者语言、吞咽、呼吸功能恢复满意.少数患者术后张口度和咀嚼效率欠佳.结论:颞肌筋膜瓣修复上颌骨缺损安全可靠,简单易行.

    作者:李家锋;邢树忠;管海虹;张红闯;贺文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腮腺切除术中的面神经处理

    腮腺切除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方法,面神经处理是腮腺切除术中的关键步骤.

    作者:俞光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兔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成骨定向诱导培养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并向成骨定向诱导培养,为骨组织工程提供适宜的种子细胞.方法:抽取新西兰白兔的骨髓,体外分离纯化得到BMSCs,并利用条件培养液将其向成骨定向诱导培养、扩增.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增殖分化情况;使用碱性磷酸酶(ALP)和Von Kossa染色的方法,鉴定其成骨性能;用MTT法描绘标准细胞浓度-OD值曲线.结果:BMSCs在培养皿中贴壁生长、增殖;经ALP和Von Kossa染色证实其有成骨潜能;标准BMSCs细胞浓度-OD值曲线显示细胞浓度和OD值呈线性正相关.结论:可以通过在体外分离纯化骨髓并诱导培养,获得足够数量、有成骨潜能的B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孔航;章燕;蒋欣泉;潘可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放射性核素颌骨显像在诊治侵犯颌骨的口腔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对评价口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前颌骨侵犯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6例初诊口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进行颌骨CT、X线片检查、99Tcm-MDP(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显像等检测,比较影像学检查结果,终以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结果:26例X线片检测均无明显阳性发现,而有5例核素骨显像显示病灶同侧颌骨呈阳性,其中有2例CT也呈阳性.此5例术后病理均证实颌骨已被肿瘤侵及.结论:核素骨显像检查对口腔癌患者的术前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判断癌肿有无颌骨侵犯的常规检查之一.

    作者:单莉英;董煜;余洪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头颈鳞癌患者血清6种细胞因子含量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头颈鳞癌患者血清中IL-4、IL-10、IL-12、IL-18、INF-γ、TGF-β细胞因子的水平及其与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探讨6种细胞因子在头颈鳞癌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03-2004年经病理诊断确诊的26例头颈鳞癌患者的空腹血清标本,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血清中IL-4、IL-10、IL-12、IL-18、INF-γ、TGF-β水平;用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外周血中CD4+/CD8+绝对数量和相对比值,以22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结果采用非参数检验T检验以及非参数秩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血清中IL-12、IL-10、IL-4、IFN-γ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低于低检出水平而未检出;头颈鳞癌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临床分期越晚,病情越重,IL-18水平越高;头颈鳞癌患者组与对照组血清TGF-β1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头颈鳞癌患者CD3+T细胞总数,CD4+/CD8+比值,NK细胞数量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血清IL-18水平可能成为头颈部鳞癌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标志物,目前对于头颈部鳞癌患者血清IL-18水平升高途径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进一步了解免疫学途径或许能为头颈部鳞癌患者应用免疫治疗策略提供新的选择.

    作者:汤諹;刘流;韦嘉;肖旭辉;杨湛;李志军;谢宏琼;陈红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涎腺对称性肿块的MRI诊断特征

    目的:通过研究总结双侧涎腺肿块的临床表现及其MRI征像特征,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对照,探讨双侧涎腺肿块的临床鉴别要点,以提高其确诊率.方法:收集双侧涎腺对称性肿块患者2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MRI征象及病理学诊断,评价临床表现结合MRI检查对诊断的意义,并从中归纳出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MRI特征.结果:本组21例双侧涎腺肿块,经病理学诊断,分别为淋巴上皮病变5例,涎腺慢性炎症7例,涎腺良性肥大3例,腺淋巴瘤2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2例,恶性淋巴瘤及涎腺脂肪增生各1例;临床表现结合MRI检查得到准确诊断的共16例,总诊断符合率为76.2%,其中对于淋巴上皮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95.2%,对于涎腺慢性炎症的诊断符合率为90.5%.结论:双侧涎腺对称性肿块以淋巴上皮病变或涎腺慢性炎症为多见,在MRI影像学上具有其特征性表现.

    作者:罗小龙;吕春堂;周中华;刘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骨骼肌卫星细胞体外培养及分化为成骨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估骨骼肌卫星细胞(skeletal muscle satellite cells,SMSCs)体外分化为成骨样细胞的能力,探讨骨骼肌卫星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取新生Wistar大鼠骨骼肌,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出SMSCs,体外原代及传代培养,经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成蛋白2(Ad-BMP2)基因转染后,行成骨细胞标志物活性的检测及细胞化学染色,并进行细胞体外矿化能力的测定.结果:转染后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增强(P<0.01)且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骨钙素及Ⅰ型胶原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21 d后见钙结节形成.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可以向成骨方向转化,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孙树洋;张风河;郝轶;周小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舌根多形性腺瘤恶性变1例

    恶性多形性腺瘤为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约占涎腺恶性肿瘤的15%~20%,好发于腮腺及颌下腺.小涎腺好发于腭腺,发生于舌根者较为罕见,现将1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增龙;孙喜军;李风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91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的临床效果及可能发生的问题.方法:2001年1月-2005年6月应用前臂皮瓣、背阔肌皮瓣及腓骨肌皮瓣3种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91例,总结其成活情况、患者外形、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并分析影响成功的各种因素.结果:91例病例中有7例组织瓣坏死,组织瓣总体成活率为92.3%.绝大多数组织瓣成活的病例均达到了术前所预测的功能与外形,患者满意率达92.8%.影响其成功的主要因素为术后血管危象及术后感染,前者与血管吻合技术、血管情况、组织瓣及血管蒂的放置处理密切相关;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与组织瓣的成活情况无明显关系.结论:3种组织瓣的移植整体上是安全可靠,且效果良好的,对口腔颌面部游离缺损的修复有很大应用价值.

    作者:郑培惠;李文刚;张东升;于殿伸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下颌骨生长发育的预测方法

    在颌面部先天畸形或后天缺损患者的佳正颌手术时间、青春生长期颌骨发育不协调的诊断、错颌畸形的综合治疗时机及治疗后的疗效稳定性的评价等问题的处理上,准确预测下颌骨的发育高峰和此时期的生长发育潜力显得尤为重要.下颌骨生长发育的预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发育时机和发育潜力(增长量).Fishman[1]1979年的研究提出,不同生理年龄或骨龄阶段的投影测量片在真正的、绝对的测量值上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在发育时机上却明显不同,强调了生长发育时机的重要性.

    作者:彭燕;杨连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T-1型脱细胞异体组织补片修复颊黏膜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脱细胞异体组织补片修复颊黏膜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双侧颊黏膜缺损患者17例,随机选择一侧行脱细胞异体组织补片修复,对侧行自体中厚皮片修复,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脱细胞异体组织补片组黏膜上皮移行迅速,黏膜修复效果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不良反应小.结论:脱细胞异体组织补片是一种理想的修复颊黏膜缺损的方法.

    作者:于洪波;魏奉才;赵华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冠状切口进路与可吸收接骨板在面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面部复杂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可吸收接骨板坚强内固定的应用.方法:对2001年至今,15例采用可吸收接骨板进行内固定的面部复杂性骨折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X线、CT和面部形态、开闭口功能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病人术后面形、咬合关系及功能均得到满意恢复.结论:冠状切口进路、可吸收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面部骨折,稳固性好、咬合关系稳定、感染率低.

    作者:王一霖;周爱菁;杨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腮腺良性肿瘤区域切除与传统手术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总结2000年7月-2004年7月间收治的96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患者的治疗情况,与1996年7月-2000年7月间收治的109例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的病例进行比较研究,两组病例均随访1/2~3年.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病例术后瘢痕、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发生以及腮腺功能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的病例.两种手术方式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对于界限清楚、直径较小的腮腺浅叶肿瘤,应尽量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作者:唐震;周中华;吕春堂;徐晓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