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转移至颌骨5例报告

叶惟熊;Monica B. Zieper;Eugene O.Kelley

关键词:乳腺癌转移, 颌骨, malignant tumors, oral cavity
摘要:Breast carcinomas metastatic to the jaws report of five casesMetastases of malignant tumors is uncommonly seen in the oral cavity. Reported frequencies range from 1%[1~4] to 8%[5].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目的背阔肌肌皮瓣多以带蒂方式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但有一定缺点.本文论述了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应用的有关问题.方法我科自1981年以来,所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均以胸背血管为蒂,切取肌皮瓣后,创面均直接拉拢缝合,未行植皮.不能直接拉拢关闭者,创面减张缝合后,覆以碘仿纱条,任其二期愈合.结果应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各类缺损45例,成功41例,成功率为91.1%.结论游离背阔肌肌皮瓣提供的软组织量充足,适用于口腔颌面部某些大型缺损的修复.也可一分为二,修复面部贯通缺损.其缺点是术中需变换病人体位,不利于两组人员同时操作,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作者:张志愿;唐友盛;竺涵光;张陈平;孙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昆明小鼠舌体内毛细淋巴管的分布及组织计量学研究

    目的观察小鼠舌体内淋巴管的细微解剖分布,获取淋巴管分布的组织计量学参数.方法通过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组化染色法分别显示和区分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利用半自动体视学形态定理方法对淋巴管的面数密度,平均开放面积及平均管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鼠舌体组织内仅有约10%左右的淋巴管处于开放状态;舌体粘膜层毛细淋巴管密度大于肌层,而肌层内有腔淋巴管的平均面积及管径均比粘膜层大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常生理状况下,小鼠舌体组织内多数淋巴管均处于塌陷闭锁的功能储备状态.

    作者:宣鸣;李小箐;温玉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外科治疗头颈部异位甲状腺

    由于头颈部良、恶性肿瘤及囊肿等引起的肿块种类繁多,而发生在颈部中线上、下的异位甲状腺,临床上并不常见,如果患者正常位置的甲状腺缺乏,异位甲状腺又是体内唯一有机能的甲状腺组织,误作切除就会引起一系列甚至较严重的后果,必须引起头、颈外科医生足够的重视,本文根据我们收集的临床资料对头颈部异位甲状腺的发生、诊断、治疗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徐兵;唐友盛;冯晔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我国口腔颌面外科专业领域的又一部力作--评<正颌外科手术学>出版发行

    正颌外科是在70年代我国的科学春天莅临后口腔颌面外科领域里兴起了颅颌外科、正颌外科、显微外科、植体外科中发展较为迅速,成果较为丰硕的一个新颖临床分支专业.它不仅为各类牙颌面畸形患者的矫治提供了手段,而且它的矫治设计原则、手术方法技巧也融入了颌面创伤治疗、肿瘤切除术后颌骨重建以及唇腭裂序列治疗等颌面外科专业的诸多方面.从而推动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发展.

    作者:周正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干扰素-γ对Tca8113细胞维甲酸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已证实,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ATRA)联合γ-干扰素(Interferon-γ,γ-IFN)对舌鳞癌细胞系(Tca 8113)细胞有协同抗增殖和诱导调亡作用?维甲酸受体-β(Retinoic acid receptors-β,RARβ)是介导维甲酸对鳞癌细胞起作用的关键基因.为了明确ATRA联合IFNγ对Tca 8113细胞协同抗增殖作用机理,我们对RAR β-mRNA表达进行了研究.方法在该研究中采用了RT-PCR半定量检测方法检测RAR β表达水平;活细胞计数法用来进行观察细胞生长抑制情况.结果 1μmol/L全反式维甲酸和1000μ/ml IFN γ单独应用时对Tca 8113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9.2%和44.4%.该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产生明显协同抗增殖作用(86.7%),并且发现IFN γ与低于有效药物浓度的ATRA (0.1μmol/L)共同作用时亦能产生协同抗增殖效果.ATRA (1μmol/L)、FIN γ(1000μ/ml)分别处理Tca 8113细胞后其RAR β转录水平分别提高4倍和3倍,以上浓度的ATRA和IFN γ共同处理后,细胞RAR β转录水平增高12倍.结论研究结果表明,IFN γ与ATRA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其对Tca 8113细胞的抗增殖作用,而且证明IFN γ协同ATRA上调RAR β基因转录表达是其对Tca 8113细胞产生协同抗增殖作用的关键机理所在.

    作者:陈万涛;何荣根;刘兴坤;周晓健;林李嵩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左颌下腺嗜酸细胞瘤恶变1例

    嗜酸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涎腺肿瘤,发生恶变更是极其少见.近我科收治1例嗜酸细胞瘤恶变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锡玲;李坚;刘流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微波热凝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附54例)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又以海绵状血管瘤多,其治疗通常分为手术及非手术方法[1].尽管方法甚多,但各有其局限性.近年来,微波能已被医学广为应用,不断报道取得满意的效果[2,3].

    作者:郭锡久;严中福;阮兴朝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颅颌面结构三维分析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颅颌面结构三维分析是研究颅颌面生长发育规律的重要手段,同时应用于颅颌面各类先天及后天畸形的定量诊断,手术设计,手术模拟以及术后评价.自1931年Broabent首创头颅定位X线头影测量技术以来,这种孤立地以正或侧位X片作为测量分析的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从单纯手工测量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从人机交互方式的半自动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自动分析[11].但随着正颌外科及整复外科手术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各类三维方向上复杂颅颌面发育及缺损畸形的矫治,常规正位或侧位X片二维分析并不能准确地反映该类畸形的特征,因而不能有效指导临床诊断及手术设计与模拟.因此如何实现颅颌面结构三维立体诊断分析与治疗设计,逐渐成为国内外有关学者关注的一个比较热门课题,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图像数字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CAD、CAM技术的开发应用,为颅颌面三维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便利条件[16].现就近十多年来颅颌面结构三维分析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魏明贵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MEDPOR修复颅眶畸形的临床体会

    目的外伤性的颅、眶骨缺损畸形的治疗牵涉到颅眶外形和颅眶内容物的支持、保护功能的修复.外科医师通常采用自体骨移植或医用人工生物材料进行颅眶骨骼组织解剖连续性的修复以恢复颅眶的正常轮廓.然而自体骨移植临床上面临骨组织吸收坏死、供区损害或塑形困难,以及人工生物材料组织排异反应等问题.方法临床应用由美国FDA机构批准的MEDPOR外科植入体修复颅眶外伤性缺损畸形病例32例.结果术后长随访时间两年,未发现排异反应,效果满意.结论本文介绍了MEDPOR临床应用的手术方法和MEDPOR生物特性及术后效果.

    作者:钱云良;范志宏;杨军;许礼根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γ-羟丁酸钠预防清醒患者经鼻腔盲探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临床研究

    羟丁酸钠是一种镇静药物,可产生生理样睡眠作用,具有良好的镇静和下颌肌肉群松驰作用.本文观察羟丁酸钠对清醒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及有关心理伤害反应的影响,评价其在减轻清醒经鼻盲探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效果.

    作者:张国良;徐礼鲜;卢玲玲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颧骨骨折的广泛切开暴露复位及坚强内固定

    颧骨位于面部突出部位,是面部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近年来,随着各类交通事故的增多,其发生率也有明显的增加.颧骨骨折过去一直采用局部切口进行复位,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近年来,各种隐蔽切口进路广泛用于颌面部外伤的治疗,这些进路不但能满意地暴露所有骨折部位,而且,不会造成面部疤痕,同时,坚强内固定技术也广泛地被用于骨折后的固定.本文报告自1994~1998年,采用多个切口广泛暴露复位及坚强内固定方法治疗复杂的颧骨骨折32例.

    作者:严文洪;陆肇曾;余卫星;黄爱玉;张孟殷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断根上颌窦内窥镜取出法

    断根进入上颌窦是牙和牙槽外科的一种并发症,临床上并不少见.一般采用扩大牙槽窝或尖牙窝开窗后,用温热生理盐水冲洗的方法来处理,以上方法存在着创伤大、盲目性强、成功率低的缺点.笔者应用鼻腔内窥镜取出6例上颌窦内断根.现将方法及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杨波;朱从月;王从跃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外科修复腭裂的模式与方法

    修复腭裂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者的正常语音功能,同时必须考虑到手术可能对上颌骨生长发育带来的不利影响[1].除术前后配以多科的综合序列治疗来预防和减轻腭裂本身和手术的不利影响之外,通过开展不同的外科修复模式或程序,也是有效减轻和避免消极因素,达到治疗目的的有效手段,并且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总结[2],其中不乏成功之典范.现结合本单位之经验,作一归纳与总结,以期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研究兴趣,积极探索提高腭裂整体治疗水平的方法.

    作者:石冰;王晴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淋巴上皮病的诊治体会(附9例)

    淋巴上皮病是淋巴细胞浸润涎腺,以致腺泡组织被淋巴细胞破坏或代替的一种疾病,好发于腮腺.目前认为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我科从1977年10月至1995年3月,共收治淋巴上皮病9例,其中2例恶性变.其诊断均为病理证实.9例均行肿块切除术,经随诊效果满意.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王秦;郑葆春;陈力;孟昭业;寿柏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颈动脉体瘤诊治1例

    颈动脉体瘤是化学感受器肿瘤,临床少见.由于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围绕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生长,将血管包裹,滋养血管极其丰富;同时又因手术需涉及颅脑血供的颈内动脉及血管吻合后血栓形成等重要问题,因而手术风险较大.我科去年收治一例右颈动脉体瘤患者,经充分准备,成功切除.

    作者:刘伟弘;王有俊;杨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颅底三维CT在颅颌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三维CT在颅颌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口腔颌面部肿瘤可疑侵及颅底患者54例,治疗前行CT检查,用表面阴影成像法进行重建,后与术中所见对照分析,总结其应用的经验及局限性.结果证实有颅底破坏者24例,颅底三维CT能很好地反映口腔颌面部肿瘤是否侵及颅底,已及颅底受侵的细节,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结论颅底三维CT可常规应用于可疑口腔颌面部肿瘤侵入颅底的检查.

    作者:范新东;邱蔚六;张国帧;胡非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口腔颌面部脂肪肉瘤临床分析

    脂肪肉瘤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它约占软组织恶性肿瘤的15%.它好发于人体下肢,臀部及腹膜后;而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脂肪肉瘤却非常少见.到目前为止,国外文献报道仅有42例[1,2];而国内文献仅有6例报道.我科近二年收治3例口腔颌面部脂肪肉瘤.本文回顾性分析研究病人临床资料,结合复习文献,对脂肪肉瘤的诊断、病理分类、手术治疗及病人预后进行了讨论.

    作者:李军;孙坚;陈万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颊脂垫修复口腔上颌窦瘘的临床应用

    口腔上颌窦瘘多见于拔牙术后和上颌骨囊肿术后.用常规手术方法关闭大的瘘口,修复较困难.笔者1994~1998年,利用颊脂垫瓣对11例口腔上颌窦瘘的病人进行修复,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洪瑜;曾金表;黄婉灵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全国第四届口腔颌面外科整形美容外科学术研讨会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在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是对已侵犯到颅底或颅骨的原发于颌面部的晚期恶性肿瘤,以及原发于颅底下组织的癌瘤的一种治疗方法.早在30多年前,Ketcham和Terz就分别进行了颅前凹、颅中凹的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并作出了初步评价.以后被推广用于临床,促成了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在晚期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发展[1,2].

    作者:吴正一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