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干扰素-γ对Tca8113细胞维甲酸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陈万涛;何荣根;刘兴坤;周晓健;林李嵩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 γ-干扰素, 维甲酸受体-β, 口腔鳞癌
摘要:目的研究已证实,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ATRA)联合γ-干扰素(Interferon-γ,γ-IFN)对舌鳞癌细胞系(Tca 8113)细胞有协同抗增殖和诱导调亡作用?维甲酸受体-β(Retinoic acid receptors-β,RARβ)是介导维甲酸对鳞癌细胞起作用的关键基因.为了明确ATRA联合IFNγ对Tca 8113细胞协同抗增殖作用机理,我们对RAR β-mRNA表达进行了研究.方法在该研究中采用了RT-PCR半定量检测方法检测RAR β表达水平;活细胞计数法用来进行观察细胞生长抑制情况.结果 1μmol/L全反式维甲酸和1000μ/ml IFN γ单独应用时对Tca 8113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9.2%和44.4%.该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产生明显协同抗增殖作用(86.7%),并且发现IFN γ与低于有效药物浓度的ATRA (0.1μmol/L)共同作用时亦能产生协同抗增殖效果.ATRA (1μmol/L)、FIN γ(1000μ/ml)分别处理Tca 8113细胞后其RAR β转录水平分别提高4倍和3倍,以上浓度的ATRA和IFN γ共同处理后,细胞RAR β转录水平增高12倍.结论研究结果表明,IFN γ与ATRA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其对Tca 8113细胞的抗增殖作用,而且证明IFN γ协同ATRA上调RAR β基因转录表达是其对Tca 8113细胞产生协同抗增殖作用的关键机理所在.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全国第四届口腔颌面外科整形美容外科学术研讨会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外科手术矫正错位牙的长期效果观察

    笔者自1980年起根据错位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错位牙移位移植术、原位旋转术、截骨正牙术和综合外科手术矫正错位牙病人151例、错位牙332颗,取得满意效果.为观察外科手术矫正错位牙长期疗效,我们对所有手术病人进行随访复查,1~6年手术优良率达96.7%,术后6~15年随访复查31人,86颗错位牙,优良率达91.94%,现报告如下.

    作者:贺储兴;肖卡诺;徐珉华;金叶俊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微波热凝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附54例)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又以海绵状血管瘤多,其治疗通常分为手术及非手术方法[1].尽管方法甚多,但各有其局限性.近年来,微波能已被医学广为应用,不断报道取得满意的效果[2,3].

    作者:郭锡久;严中福;阮兴朝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迷走神经体瘤1例

    迷走神经体瘤又称迷走神经内球瘤,它与颈动脉体瘤等皆属化学感受器瘤,亦称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现将我科收治1例迷走神经体瘤报告如下:

    作者:王非;张宫厚;张海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LeFort Ⅰ型截骨术250例的体会

    由于颌骨发育畸形或外伤等原因所致面中1/3颌骨后缩,常伴反异常,不仅影响外貌还可引起咀嚼、言语、颞颌关节紊乱等功能障碍和严重的心理负担,应及时治疗[1~3].我科自1979年12月至1997年12月共完成型截骨250例治疗面中1/3颌骨畸形,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宋九余;陈志洪;王玉琴;胡欣;张晓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左颌下腺嗜酸细胞瘤恶变1例

    嗜酸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涎腺肿瘤,发生恶变更是极其少见.近我科收治1例嗜酸细胞瘤恶变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锡玲;李坚;刘流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蛋白激酶C对肿瘤细胞粘附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行为之一,是成功治疗肿瘤的大障碍.粘附是肿瘤细胞侵袭的第一步,是调节某些肿瘤细胞转移的重要步骤,这种行为可能会影响转移过程中的几个阶段.

    作者:孙长伏;郝永强;于秉治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鳃裂囊肿和瘘术后复发的原因和处理

    鳃裂囊肿和瘘属于鳃裂畸形之一种,多数认为系由胚胎鳃裂残余组织所形成[1],临床上第二鳃裂多见,其次是第一鳃裂.因其位于颌颈部、位置深在,且与颈动脉鞘、面神经、副神经、处耳道等重要结构联系密切,术中易遗留残存组织,导致鳃裂囊肿和瘘的复发.本文搜集我科1970年1月至1997年12月有病历记载的因鳃裂囊肿或瘘复发行手术治疗的病人9例,通过复习病历,现将复发原因和处理报告如下.

    作者:孟海峰;舒明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颌骨外科与AO内固定新进展--AO内固定理论和技术系统

    1AO/ASIF--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该组织成立于1958年,简称AO(Arbeitsge-meinschaft fur Osteosynthesesfragen) /ASIF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下设研究、教育、信息、基金和技术发展五个管理机构,核心任务是协调国际研究、组织临床协作,发展内固定技术,传播AO/ASIF教育.

    作者:张益;张陈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在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是对已侵犯到颅底或颅骨的原发于颌面部的晚期恶性肿瘤,以及原发于颅底下组织的癌瘤的一种治疗方法.早在30多年前,Ketcham和Terz就分别进行了颅前凹、颅中凹的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并作出了初步评价.以后被推广用于临床,促成了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在晚期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发展[1,2].

    作者:吴正一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涎腺肌上皮癌

    涎腺肌上皮癌(myoepithelial carcinoma)又称为恶性肌上皮瘤(malignant myoepithelioma, MME),WHO在1991的肿瘤组织学新分类中将其列为一类独立的肿瘤,是与涎腺肌上皮瘤(benigan myoepithelioma, BME)相对应的涎腺恶性肿瘤[1].以前人们对瘤组织中肌上皮细胞形态变异的认识不足,1988年Singh[2]报道3例,1994年Samir[3]也仅报道了12例.近年来随着病理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对MME和BME的认识逐步深入,有关MME的文献报道愈来愈多.至今为止,专题的文献报道已有近百例.本文将对关于MME的临床表现,病理学改变以及鉴别诊断等方面的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陶谦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目的背阔肌肌皮瓣多以带蒂方式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但有一定缺点.本文论述了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应用的有关问题.方法我科自1981年以来,所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均以胸背血管为蒂,切取肌皮瓣后,创面均直接拉拢缝合,未行植皮.不能直接拉拢关闭者,创面减张缝合后,覆以碘仿纱条,任其二期愈合.结果应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各类缺损45例,成功41例,成功率为91.1%.结论游离背阔肌肌皮瓣提供的软组织量充足,适用于口腔颌面部某些大型缺损的修复.也可一分为二,修复面部贯通缺损.其缺点是术中需变换病人体位,不利于两组人员同时操作,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作者:张志愿;唐友盛;竺涵光;张陈平;孙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我国口腔颌面外科专业领域的又一部力作--评<正颌外科手术学>出版发行

    正颌外科是在70年代我国的科学春天莅临后口腔颌面外科领域里兴起了颅颌外科、正颌外科、显微外科、植体外科中发展较为迅速,成果较为丰硕的一个新颖临床分支专业.它不仅为各类牙颌面畸形患者的矫治提供了手段,而且它的矫治设计原则、手术方法技巧也融入了颌面创伤治疗、肿瘤切除术后颌骨重建以及唇腭裂序列治疗等颌面外科专业的诸多方面.从而推动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发展.

    作者:周正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外科修复腭裂的模式与方法

    修复腭裂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者的正常语音功能,同时必须考虑到手术可能对上颌骨生长发育带来的不利影响[1].除术前后配以多科的综合序列治疗来预防和减轻腭裂本身和手术的不利影响之外,通过开展不同的外科修复模式或程序,也是有效减轻和避免消极因素,达到治疗目的的有效手段,并且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总结[2],其中不乏成功之典范.现结合本单位之经验,作一归纳与总结,以期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研究兴趣,积极探索提高腭裂整体治疗水平的方法.

    作者:石冰;王晴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颊脂垫修复口腔上颌窦瘘的临床应用

    口腔上颌窦瘘多见于拔牙术后和上颌骨囊肿术后.用常规手术方法关闭大的瘘口,修复较困难.笔者1994~1998年,利用颊脂垫瓣对11例口腔上颌窦瘘的病人进行修复,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洪瑜;曾金表;黄婉灵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颅颌面结构三维分析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颅颌面结构三维分析是研究颅颌面生长发育规律的重要手段,同时应用于颅颌面各类先天及后天畸形的定量诊断,手术设计,手术模拟以及术后评价.自1931年Broabent首创头颅定位X线头影测量技术以来,这种孤立地以正或侧位X片作为测量分析的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从单纯手工测量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从人机交互方式的半自动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自动分析[11].但随着正颌外科及整复外科手术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各类三维方向上复杂颅颌面发育及缺损畸形的矫治,常规正位或侧位X片二维分析并不能准确地反映该类畸形的特征,因而不能有效指导临床诊断及手术设计与模拟.因此如何实现颅颌面结构三维立体诊断分析与治疗设计,逐渐成为国内外有关学者关注的一个比较热门课题,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图像数字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CAD、CAM技术的开发应用,为颅颌面三维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便利条件[16].现就近十多年来颅颌面结构三维分析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魏明贵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干扰素-γ对Tca8113细胞维甲酸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已证实,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ATRA)联合γ-干扰素(Interferon-γ,γ-IFN)对舌鳞癌细胞系(Tca 8113)细胞有协同抗增殖和诱导调亡作用?维甲酸受体-β(Retinoic acid receptors-β,RARβ)是介导维甲酸对鳞癌细胞起作用的关键基因.为了明确ATRA联合IFNγ对Tca 8113细胞协同抗增殖作用机理,我们对RAR β-mRNA表达进行了研究.方法在该研究中采用了RT-PCR半定量检测方法检测RAR β表达水平;活细胞计数法用来进行观察细胞生长抑制情况.结果 1μmol/L全反式维甲酸和1000μ/ml IFN γ单独应用时对Tca 8113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9.2%和44.4%.该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产生明显协同抗增殖作用(86.7%),并且发现IFN γ与低于有效药物浓度的ATRA (0.1μmol/L)共同作用时亦能产生协同抗增殖效果.ATRA (1μmol/L)、FIN γ(1000μ/ml)分别处理Tca 8113细胞后其RAR β转录水平分别提高4倍和3倍,以上浓度的ATRA和IFN γ共同处理后,细胞RAR β转录水平增高12倍.结论研究结果表明,IFN γ与ATRA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其对Tca 8113细胞的抗增殖作用,而且证明IFN γ协同ATRA上调RAR β基因转录表达是其对Tca 8113细胞产生协同抗增殖作用的关键机理所在.

    作者:陈万涛;何荣根;刘兴坤;周晓健;林李嵩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功能性颞下颌关节成形术的初步报告

    目的功能性颞下颌关节成形术是本文设计的新颖术式,缘于以往的手术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术后关节功能欠佳,而作的改进术式.方法手术是作下颌骨患侧的升枝部截断,再将病变的髁状突摇摆松动折断,摘下离体进行修整成形后,再予以复位重建关节.此术式可保存部分的残留关节组织结构,便可保留关节特有滑动功能.结果本组施行了5例6侧功能性颞下颌关节成形术,在术后半年以上作随访复查,张口咀嚼等功能都很良好.结论在讨论中对颞下颌关节成形术的手术演变与手术安全进行了分析.对功能性颞下颌关节成形术的手术术式与手术命名作了评价.

    作者:周正炎;顾云峰;季振威;史宏男;薛桂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MEDPOR修复颅眶畸形的临床体会

    目的外伤性的颅、眶骨缺损畸形的治疗牵涉到颅眶外形和颅眶内容物的支持、保护功能的修复.外科医师通常采用自体骨移植或医用人工生物材料进行颅眶骨骼组织解剖连续性的修复以恢复颅眶的正常轮廓.然而自体骨移植临床上面临骨组织吸收坏死、供区损害或塑形困难,以及人工生物材料组织排异反应等问题.方法临床应用由美国FDA机构批准的MEDPOR外科植入体修复颅眶外伤性缺损畸形病例32例.结果术后长随访时间两年,未发现排异反应,效果满意.结论本文介绍了MEDPOR临床应用的手术方法和MEDPOR生物特性及术后效果.

    作者:钱云良;范志宏;杨军;许礼根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口腔颌面部脂肪肉瘤临床分析

    脂肪肉瘤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它约占软组织恶性肿瘤的15%.它好发于人体下肢,臀部及腹膜后;而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脂肪肉瘤却非常少见.到目前为止,国外文献报道仅有42例[1,2];而国内文献仅有6例报道.我科近二年收治3例口腔颌面部脂肪肉瘤.本文回顾性分析研究病人临床资料,结合复习文献,对脂肪肉瘤的诊断、病理分类、手术治疗及病人预后进行了讨论.

    作者:李军;孙坚;陈万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