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标;高山;鲍华;金立军
妊娠期对优生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段关键时期不容忽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信号检拾和放大、自动分析及仪器的自动控制等更加理想,胎心监护迅速普及,成为胎儿常用的监护方法.
作者:常菊英;于俊岭 刊期: 2011年第32期
冠状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病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极其少见,往往在尸检时偶然发现;后者远较原发性常见,并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广泛开展,其发病率逐渐增多.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少见但重要的原因,能引起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作者:闫文静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评价咪唑安定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镇静作用.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10年10月我科NICU收住的需机械通气危重新生儿58例,随机分为咪唑安定组30例和苯巴比妥组28例.观察2组用药期间心率、呼吸、血压、经皮氧饱和度(SpO2)和血气分析.结果 咪唑安定组达到理想镇静率高于苯巴比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咪唑安定组达到理想镇静后心率、SpO2、血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较苯巴比妥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组呼吸和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咪唑安定组烦燥脱管发生率低于苯巴比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喉及声门损伤、气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咪唑安定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东晖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调查外科护士在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防护措施.方法 用自制问卷随机对60名外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60名外科护士对经血液传播疾病和机械损伤的认知率高,分别为100.00%和91.67%,其他依次为化学物理因素影响、药物影响、心理社会压力等.结论 了解外科护士在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做好日常防护工作,有利于护士的身心健康.
作者:汪晓月 刊期: 2011年第32期
胫腓骨骨折是四肢骨折中较常见的一类,其特点是下肢开放性外伤所占比例较高,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发生的同时,常伴有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挫裂伤,肌肉、血管、神经断裂或缺损,并有严重感染[1].特别是由于胫腓骨解剖、血供特殊,其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并发感染等十分常见.近年来外固定支架治疗各种骨折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胫腓骨骨折、开放性骨折、创口条件不好、不能I期手术的以及多段骨折伴有骨缺损、内固定困难的骨折,都可以考虑用外固定支架治疗[2].
作者:穆海林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干预措施对规范抗菌药物应用的可行性,为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实施干预前的2008年8月患者作为对照组,干预后的2009年8月患者作为干预组,比较2组用药情况.结果 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用药率显著下降;平均药费略有上升,而抗菌药物费用明显降低;喹诺酮类使用率显著下降;医院感染率下降.结论 本研究所采用的合理用药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其中关键的是干预措施的完全实施.
作者:李如标;高山;鲍华;金立军 刊期: 2011年第32期
我院于2008年1~12月共收治流浪精神病患者76例,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76例患者中男40例,女36例.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1]诊断为精神分裂症30例,分裂样精神病20例,精神发育迟滞9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行为障碍9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例,酒中毒所致精神障碍6例.
作者:任晓红;蒋春晖 刊期: 2011年第32期
我院2010年12月25日实行医改后门诊量及门诊输液增加,输液危害和隐患也随之增加,现将其分析如下.1 我院门诊输液量增加2010年12月25日实行医改后,药物实行零利润,近几年,流动人口逐渐增多,我院7月份门诊量平均每天约250人次,门诊输液量在160人次,看病费用相对降低,患者自己要求输液的也相对增多,因此输液反应也逐渐增多.
作者:吴凤萍;程敏 刊期: 2011年第32期
隐形义齿又称弹性仿生义齿,是由一种具有弹性的高分子树脂材料制成,即奥伦材料取代传统义齿的金属卡环和基托部分,具有美观、舒适、坚固、耐用等优点[1].其使用为临床牙列缺损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修复方法和选择途径.笔者现将其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陶晓玉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糖尿病是结核的重要相关疾病之一,糖尿病患者是结核病的易感者,而结核病又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的重要的、常见的原因之一.近年来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结核病疫情居高不下,发病高峰年龄与糖尿病发病年龄相吻合,两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促进发病.
作者:伊乐呼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百草枯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杂环类接触性除草剂.目前治疗尚无特效解毒剂,且明确有效的救治措施较少.早期积极反复洗胃,血液灌流,促进毒物排泄,大剂量使用抗氧化剂,减少毒物吸收和对肌体的损害,同时维持内环境稳定,预防并发症,加强营养支持和心理支持,有效可行.我们对收治的百草枯中毒1例患者行血液灌流,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马珊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了解我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11600例内固定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内固定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结果 11600例中,发生医院感染594例,感染率5.12%.其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33例,感染发生率2.01%.检出病原菌665株.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等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且存在相当严重的多重耐药现象.结论 规范应用抗菌药物,慎用广谱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及时公布细菌耐药情况,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提高用药合理性.
作者:耿琳;袁英泽 刊期: 2011年第32期
胃管置入是基础护理中常见的技术操作之一,虽大部分护士都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但临床置管困难、置管异常的现象在临床上常见.现就不同患者留置胃管方法、留置胃管应重视的问题进行综述.1 胃管改进硅胶胃管与橡胶胃管相比优点较多,与组织相容性大.
作者:张世娟 刊期: 2011年第32期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由假丝酵母菌病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80%~90%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酸性环境适合假丝酵母菌的生长,发病率较高,国外显示约75%的女性一生中患过一次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45%的妇女经历过2次或者以上的发作,有些患者反复发作,身心受到严重影响.
作者:安玉珍 刊期: 2011年第32期
应激性溃疡是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发生的应激反应.脑出血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在临床上较常见,多发生在发病后2~3d,短者可在数小时内出现,病死率甚高[1].现就近年有关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陆仁凤 刊期: 2011年第32期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增高,尤其是不完全KD发病有增加趋势.本文对我院不完全KD 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其对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所帮助,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丽霞 刊期: 2011年第32期
急性阑尾炎是常见和多发的腹部外科疾病.目前急性阑尾炎仍有0.1%~0.5%的病死率,如何提高疗效,减少误诊,仍然值得重视.很多急腹症的症状和体征与急性阑尾炎相似,在诊断上有所困难,同时因老年人自身特性,使其诊治更加困难.我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老年患者5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谭鹏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使葡萄糖注射液抽检更有代表性、科学性.方法 取灭菌柜内不同位置的葡萄糖注射液各1瓶,进行pH值测定、含量测定及5-羟甲基糠醛(5-HMF)限度检查.结果 灭菌柜内第3层(由下至上)温度高,尤其中间位置;第1层四个角位置温度低.结论 在取样品检验时可抽取第3层中间位置的输液作含量测定、5-HMF检查、pH值测定;抽取第1层4个角位置的输液作细菌内毒素检查.
作者:林新云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眼科患者大部分视觉功能受损致视力下降,且以老人、小儿居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制观念增强,医院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又由于眼科疾病的特殊性,眼科护理工作的风险也增大.分析眼科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提出防范对策,对提高护理人员应对能力和护理风险的预见性尤为重要.为确保患者的安全,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现将眼科护理风险的防范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徐锦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疗手段.心功能不全、低血压、梗死范围大等使PCI手术风险加大,若不及时纠正,进展至泵功能衰竭时,患者往往预后不良.早期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有助于稳定此类患者的病情,使患者终有可能通过PCI手术获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来改善预后.我们观察PCI术中使用IABP患者18例,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庭梅 刊期: 2011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