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云;王燕丽
目的 探讨社会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择老年性骨质疏松症(OP)患者91例,进行为期6个月的护理干预,应用WHOQOL-100问卷评价OP患者生活质量指标的变化.结果 除社会关系领域外,其他6项生活质量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可有效延伸医疗机构的康复治疗效果,对改善OP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敏君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 对社区内0~7岁儿童的贫血患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方法 搜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在我社区医疗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0至7岁儿童的资料,对该类人群每年和每一年龄段贫血患病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我社区0~7岁贫血儿童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0~2岁的儿童患贫血的几率高于2~7岁的儿童.结论虽然社区贫血患儿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该病仍然是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障碍的一种主要疾病,在今后的社区医疗工作中必须加强对该年龄段儿童的贫血防治工作,使社区医疗服务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张志琴 刊期: 2011年第36期
在供应室教学中采用3种不同教学方法,经比较表明教师认真备课并将讲议公开,让学生尽早对供应室的实习内容有所了解、讲课灵活的Z法明显优于讲议不公开的X法和公开而又不加以引导的Y法.
作者:刘玉叶 刊期: 2011年第36期
一次性根充法是近年来开始应用于临床的根管填充技术,其适用于有瘘管的单根管牙齿,不可复牙髓炎症早期(活髓牙),尚未感染根尖组织,残根但长期无症状,且能保证根管预备等操作完全在根管内的患者[1-2].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分别采用一次性根充法与传统根充法治疗急性牙髓炎各5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士杰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收治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用药不同分为胺碘酮组(42例,治疗组)和利多卡因组(3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控制率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心律失常控制率高、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安全有效,在用药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监测,注意用药个体化.
作者:柏运平 刊期: 2011年第36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及健康观念也发生了巨大提高.因此良好的护患沟通就成为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作者:赵伏燕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 使用中医治疗方法 对慢性前列腺炎进行临床治疗研究,以指导后期的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前列腺炎治疗的患者1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9例患者,治疗组采用中医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疗,记录各组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痊愈81例,好转10例,未愈8例,有效率91.91%;对照组:痊愈62例,好转16例,未愈21例,有效率84.86%.将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u检验,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在对慢性前列腺炎进行治疗时,中医治疗方法 较之西医治疗方法 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胡俊波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结果 148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患者,女性发生几率明显高于男性,大于65岁的患者83例,占23.85%;静脉给药83例,占77.87%,居首位;共涉及7类药物共42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所占比例居前两位,分别为52.17%和17.39%.148例ADR患者,主要累及的器官/系统是皮肤及其附件,占37.93%.结论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调整给药途径,减少静脉用药,对高龄人群谨慎选择药物,对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会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 调查和分析门诊设立健康教育室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使门诊健康教育工作变得更规范、更系统、更科学、更有效、更经济.方法 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随机对2010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200例病人进行不记名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 病人在门诊就诊时普遍认为健康教育现状不够理想,而对健康教育需求较迫切,对于开设健康教育室十分受欢迎.结论门诊设立健康教育室可将现有的医院内存在的、分散的、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一个集中、统一的部门,有利于提高门诊健康教育质量.
作者:叶春英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 观察米索前列醇用于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住我院的116例足月妊娠阴道分娩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给予缩宫素20U静脉推注,观察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给予米索前列醇400μg,舌下含服,对比观察两组产妇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4%,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h平均出血量为(142.4±3.6)ml,对照组产后2h平均出血量为(218.3±4.5)ml,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用于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潘金凤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 在特需病房应用护理文化,提高护理质量病人满意度.方法 在特需病房加强环境文化建设,规范护理行为服务流程及应用一体化全方位个性化延伸服务和中医文化.结果 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结论在特需病房应用护理文化有利于医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信誉.
作者:吴春玲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 对80例糖尿病患者以及40例健康对照者检测血尿酸,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糖尿病肾病组与糖尿病无肾病组比较血尿酸水平均显示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与血尿酸水平显著相关,而且随肾功能损害的加重而增高,二者互为因果,所以血尿酸测定在糖尿病防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乔补生;高晋鲜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 为了更好的做好护理临床教学工作,为用人单位提供品学兼优的护理人员.方法 作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实行首次带教老师竞聘上岗制度.结果 经过各种考核,有31位护理人员取得带教资格,从整体上提高了带教水平.结论实行对带教老师的竞聘上岗工作,大大改进了医院的教学水平.
作者:李玉琼;刘显峰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 对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90例高血压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5例.分别采用厄贝沙坦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两组患者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均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结论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作者:彭大国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5例脑基底节出血患者微创术后静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头颅CT血肿大小及周围水肿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尼莫地平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血肿吸收及周围水肿减少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 尼莫地平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血肿吸收,抑制脑水肿形成.
作者:徐长中;陈少泉;丁子良;唐金荣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急诊患者的活动性鼻出血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诊活动性鼻出血患者72例及无活动性鼻出血的急诊鼻出血患者31例(对照组).就诊时常规测量血压.结果 急诊活动性鼻出血患者年龄、高血压患病率、就诊时的血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活动性鼻出血患者高血压患病率较对照组更高,就诊时的血压也较对照组高.
作者:郝红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汤对跟骨骨折手术后早期并发症影响,探讨血府逐瘀汤对跟骨骨折术后伤口恢复的效果.方法 收集分析了成都骨科医院2007年1月-2011年2月60例跟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25~55岁,平均34.5岁.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1]:Ⅱ型33足,Ⅲ型15足,Ⅳ型12足.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围手术期给予血府逐瘀汤组30例(A组),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未给予血府逐瘀汤)组30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早期并发症情况的不同.结果 两组病例均得到3~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4个月.两组病人在治疗后伤口皮肤裂开、皮缘坏死、张力性水泡、伤口感染率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府逐瘀汤可预防SamdorsⅡ、Ⅲ、Ⅳ型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
作者:唐小波;周奉皋;邱斌;刘宇平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 观察5-氟尿嘧啶注射液联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92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局部外敷5-氟尿嘧啶注射液,每个疗程3~5d,每次治疗1~3个疗程,同时口服贞芪扶正胶囊,疗程3个月;对照组予局部外敷5-氟尿嘧啶注射液,疗程同前.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结果 5-氟尿嘧啶注射液局部外敷治疗直径<0.5cm的尖锐湿疣疗效显著,联合使用贞芪扶正胶囊复发率明显降低,优于对照组.结论 5-氟尿嘧啶注射液局部外敷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小,联合使用贞芪扶正胶囊复发率低.
作者:屠辉辉;赵怀智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 观察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伴有不同程度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糖尿病治疗基础上,加用依帕司他50mg口服,3次/d;对照组采用糖尿病基础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症状疗效、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症状积分高(P<0.01),尺神经、胫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NCV 、SNCV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帕司他可以改善DPN的症状,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
作者:乌仁塔娜;杨冰洲 刊期: 2011年第36期
目的 采用非药物护理方法 对患有急性阑尾炎的学龄期儿童进行护理后对疼痛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抽取78例患有急性阑尾炎的学龄期儿童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9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进行护理;B组患者采用非药物护理方法 进行护理.对患者在手术后的疼痛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组患者在手术后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A组患者.结论采用疼痛非药物护理方法 对患有急性阑尾炎的学龄期儿童进行护理,可以使该类患者在手术后的疼痛症状进一步减轻.
作者:周亚琴 刊期: 2011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