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红
近年来我院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其中以胎儿宫内窘迫为指标上升明显,羊水污染常被认为胎儿窘迫的指标,为产科较常见的症状,是由于胎儿宫内缺氧反射性引起肠蠕动增多和肛门括约肌松弛,使胎粪排入羊水中,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征象[1].
作者:彭书华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但血糖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加用1次甘精胰岛素(来得时)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清蛋白(GSP)及腔腹C肽变化.结果 治疗后FBG、2hPG、GS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空腹C肽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口服降糖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有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李蕊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2008-2010年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细菌耐药性.方法 对2008年5月-2010年3月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细菌耐药性.结果 第1年度抗菌药物金额百分比为16.2%,第2年度抗菌药物金额百分比为15.7%.第1年度抗菌药物DDDs值排序分别为头孢曲松、头孢唑林、青霉素、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第2年度抗菌药物DDDs值排序分别为头孢唑林、头孢曲松、青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他啶等.4种主要耐药细菌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且其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呈整体上升趋势.结论 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需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作者:谢丽明;邱芝青;梁宇锋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治疗措施[1].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营养问题极为重要,直接影响患者的长期存活及生存质量的改善.现将我院2年来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施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20例的饮食指导总结如下.
作者:黄凤茹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紫外线负离子喷雾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7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未给予药物及物理治疗,治疗组给予紫外线负离子局部喷雾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Ⅰ级发生率为62.2%高于对照组的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显著,可促进皮肤与神经末梢的修复.
作者:杨仙梅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发生率占孕妇的1%~5%,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其防护知识及早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顺利渡过妊娠期.我院妇产科对2008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36例实施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郝近容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腹泻是儿科多发病、常见病,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发病年龄多<2岁,1岁者占50%,如能针对病因及时治疗,大部分患儿可在短期治愈.如病因不明,治疗方法失当,可形成迁延性腹泻.从2004年开始,笔者采用中西药联合灌肠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32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捷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异常心理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及康复多个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急症作为急性应急事件会引起患者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反应.其中异常心理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以及康复整个过程关键因素,尤其是急重患者的异常心理对其治疗和护理的影响更大[1].为了提高治疗效果,笔者对急重症患者中存在的异常心理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莹莹;吴鲤霞;李晓茵 刊期: 2010年第11期
患者,21岁,孕1产0,于孕10周时首次常规产前检查B型超声发现宫内双胎妊娠,其一胎儿存活,相当于孕10+周,另一胚芽停育,相当于孕8+周.1个月后B型超声复查所见:双胎之胎儿1形态、结构发育正常;胎儿2股骨长1.6cm,未见胎儿颅骨光环、上肢及心脏搏动声像,胎儿全身被囊性多房性包块包裹,宽3.2cm,胸腔见不规则液性暗区,宽0.6cm,脐部见一稍强回声团向外凸出,大小1.3cm×1.0cm,边界清,有包膜;超声提示:胎儿2为无心无头胎儿,合并淋巴水囊瘤,脐膨出,胸腔积液,相当于孕14+周.
作者:王玉莹;张秀丽;邓燕梅;周锦婷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笔者采用中药加小剂量卡托普利治疗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8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8例,男7例,女1例.年龄63~86岁,中位年龄71.5岁.原发病为冠心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慢性气管炎2例.诱发因素均为肺部感染.主要临床症状为夜间熟睡后出现胸闷、气憋、呼吸困难或伴阵咳,被迫坐起后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白天无此症状.
作者:杨秀婷 刊期: 2010年第11期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状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症状是由于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为50%,而直接行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病死率为1%~5%[1],因此宜早期治疗.我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急诊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23例,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海宏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宫颈液基细胞学(TCT)检测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宫颈癌细胞学检查技术.我院从2007-2009年应用TCT共检查出宫颈病变患者73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林立;宋崇文;李岩 刊期: 2010年第11期
随着医药科学的迅猛发展,药物种类大量增加,有关药物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全面,使得医师对药学信息的有效掌握变得十分困难.由于医师对药学信息的掌握不充分、不及时所导致的用药差错,在临床实践中普遍存在.研究表明,临床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5%~10%,其中部分导致了药物不良事件,同时还引起药疗费用的增加和浪费.以往仅靠药师个人的药物信息活动已不能适应临床医疗实际工作的需要,系统的、正式的药学信息服务工作逐渐发展成为药学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基本的职能[1].
作者:杨树宏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11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脏彩色超声及心功能变化情况,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高于对照组的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尿量均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LVEF升高,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活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作者:黄维国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对高血压患者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和用药指导,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118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9例,干预组实施个体化给药、用药指导和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等,对照组不予以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1年后对2组患者进行用药依从性和血压达标率等调查.结果 干预组用药依从性由干预前18.6%提高到干预后的62.7%,血压达标率由13.6%提高到57.6%,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后药物依从性和血压达标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个体差异、时辰药理学、药剂学等,临床药师参与医师对高血压患者用药,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和用药指导,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血压达标率与用药依从性呈正相关.
作者:钟永基;李伟忠;刘伟浩;谢亨银;张伟标;罗明;许广宏;刘佛添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苯巴比妥在预防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作用.方法 121例新生儿窒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预防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预防组出生24h内给予苯巴比妥钠预防性治疗.结果 预防组HIE、惊厥和颅内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 苯巴比妥不仅是作为控制HIE时惊厥的首选药物,而且可以作为新生儿窒息时的预防性用药,可减少HIE以及颅内出血和惊厥的发生.
作者:刘付安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2种不同的药物联合应用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非诺贝特缓释胶囊(利必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非诺贝特联合辛伐他汀,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三酰甘油(TG)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C、LDL-C、HDL-C及TG改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2种不同药物的联合应用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能有效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作者:林秋波;潘俊泰;李仲明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高血糖和多发并发症并存等为特点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临床上主要有胰岛素依赖型(IDDM,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2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第3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患病人数已达1.5亿,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为4000万,患病率达3.31%.随着对糖尿病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不断有新的药物研究成功、投入生产、应用临床.笔者就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作者:李雅玲;李珊;李富华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预防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措施.方法 13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9例和预防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预防组给予预防护理措施,观察2组DVT发生情况.结果 预防组DVT发生率为15.3%低于对照组的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髋部手术后患者的护理可有效减少DVT的发生.
作者:安申琴;梁兴芬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现将我院2006-2009年收治DKA患者38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本组患者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13~82岁,其中1型糖尿病21例,2型糖尿病17例,合并高血糖高渗状态2例,以DKA为首发症状2例,病程15d~21年,均符合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作者:方冬梅 刊期: 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