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伟;李龙江;谢文扬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0SAS)患者睡眠状态下气道阻塞模式及压力变化与多导睡眠监测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20例患者,在睡眠状态下同步进行上气道压力测定和多导睡眠监测,分析波形变化,并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单纯软腭平面阻塞占15%(3/20),软腭与舌根联合阻塞占85%(17/20).呼吸暂停末大负压值与呼吸通畅时大负压值之间的差值(△p)与呼吸暂停及低通气指数(AHI)、长呼吸暂停时间(LT)、平均呼吸暂停时间(MT)、低血氧饱和度相关,并获得了回归方程:△p=-48.740+0.591AHI+0.397LT.结论:上气道压力测定是一种较为准确的定位诊断方法,对于进一步理解OSAS的病理生理改变很有裨益.
作者:徐袁瑾;卢晓峰;张志愿;唐友盛;沈国芳;徐竹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对施行根治性(RND)和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SOHND)的N0期口腔癌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探讨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对控制口腔癌NO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方法:对182例N0期口腔癌患者进行随访,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RND组和SOHND组,对颈淋巴转移、肿瘤复发及5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资料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为27.5%,颈淋巴转移率随T分期升高而升高;口腔癌易向颈深上淋巴结转移,其次是下颌下淋巴结和颈深中淋巴结,Ⅰ至Ⅲ平面转移占总转移率的92.0%;术后肿瘤复发率为17.0%,以局部和同侧颈部复发为主;RND对控制N0期口腔癌颈淋巴转移的有效率为95.2%,SOHND的有效率为94.8%;RND组5年生存率为67.6%,SOHND组为72.7%;两组间复发率及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不仅能够评价N0期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状况,而且能够有效控制发生隐匿转移的颈淋巴结.对于NO期口腔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可采用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作为标准的治疗程序.
作者:余世斌;李金荣;李祖兵;张文峰;赵吉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口腔黏膜角化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牙周手术中切取的正常角化牙龈组织,经0.25%肼spase分离上皮层后,0.05%的胰酶分离为单个细胞,接种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进行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并进行形态学观察、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及其生长曲线、传代特点、各代生长特点的观察.结果:口腔黏膜角化上皮细胞能够在Epilife无血清培养基中稳定增殖传代,可连续传4~6代,成活45~60d,细胞生长呈铺路石状,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应用Epilfe无血清培养基,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具有增殖能力的口腔黏膜角化上皮细胞.
作者:胡秀莲;王兴;林野;邱立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淋巴显像技术在口腔鳞癌哨位淋巴结活检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颈淋巴显像技术结合蓝染法及SPEcT/CT同机融合技术,对21例临床N0(cN0)口腔鳞癌患者的哨位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进行研究.结果:全组患者SLN检出率为100%,21例中有7例SLN活检阳性,颈清术后标本同样证实有颈淋巴结转移,无假阴性结果,SLN活检对全组病例颈淋巴结转移状况预测的准确性为100%.结论:颈淋巴显像技术结合蓝染法及SPECT/CT同机融合技术能有效地对口腔鳞癌SLN进行定位,从而准确预测颈淋巴结转移状况.
作者:张胜;陈伟良;李劲松;刘生;卢献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回顾分析深圳特区885例颌面部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口腔科1998年1月~2002年6月间收治的885名颌面部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结果:颌面损伤患者人数占本科住院总人数的76.6%,男女比例为3.5:1,21~3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机动车事故在致伤原因中居首位,占52.09%.颌面部损伤以单纯软组织损伤为多见,占68.93%;颌面部骨折以下颌骨骨折多见,占面部骨折总数的17.85%,其次是颧骨和上颌骨骨折.颅脑损伤和四肢损伤是颌面损伤的常见合并伤.结论:男性青年为颌面损伤高发人群,机动车是主要致伤原因,软组织伤多见,下颌骨为骨折多发部位,颅脑伤为常见合并伤.
作者:彭勇;田卫东;李逸松;李伯友;林继光;洪煜锐;陈垂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研究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rigid external distraction,RED)的唇腭裂患者治疗前后元音[i]和擦音[s]的声学特性变化,分析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对患者腭咽闭合功能和舌位的影响.方法:1999年至2001年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的唇腭裂术后上颌发育不足患者2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5.05岁.所有患者RED手术前后测量元音[i]、擦音[s]的声学指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治疗前后[i]和[s]声学特性的变化,并绘制[i]的声学舌位图.结果:RED后患者元音[i]基频能量明显加强,擦音[s]的能量明显降低.RED前后元音[i]声学舌位图上舌位无明显变化,RED后擦音[s]强频区向高频区移动.结论:唇腭裂患者经RED前移上颌骨后,腭咽闭合功能恶化,鼻腔共鸣增加,辅音趋向无力,同时发音时舌向前运动增加.
作者:李青云;邱蔚六;王国民;唐友盛;蒋莉萍;朱敏;沈国芳;卢晓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国产超高分子量聚D、L乳酸小夹板螺钉内固定系统在下颌骨骨折内固定中的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57例下颌骨单纯线性骨折分为2组,分别行PDLLA小夹板骨折内固定及小型钛板骨折内固定,术后行颌间牵引固定0~14d,观察伤口愈合、骨折段复位及咬合关系恢复等情况.结果:31例PDLLA小夹板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伤口无感染,未发现非特异性炎症;术后骨折段的稳定性好,骨折愈合正常,除4例出现轻度咬合关系紊乱外,其余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与小型钛板内固定疗效相似(χ2检验,P>0.05).结论:在下颌骨单纯线性骨折治疗中,PDLLA小夹板螺钉是一种可选择的骨折内固定材料,优点是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
作者:曾永光;彭勇;魏世成;郑谦;李伯友;陈垂史;洪煜锐;林继光;熊成东;杨德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对15例囊性成釉细胞瘤患者施行开窗术治疗,待囊腔明显缩小后,再二期手术彻底刮治.15例患者全部经口内开窗术治疗1~2a,囊腔均有明显缩小,二期手术后6个月~1a,下颌骨缺损区完全被骨质修复.开窗术治疗囊性成釉细胞瘤是简便、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使下颌骨外形与功能得到了保留.
作者:王伟;刘磊;刘洪娣;丁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客观评价咽成形术失败后语音障碍患者可以弥补治疗的方法.方法:对6例一期咽成形术后失败患者,再次实施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术后进行详细观察和随访,并在术后4周开始吹气训练、行为疗法、语音治疗;对每例患者术前、语音治疗前后行汉语语音清晰度、吹气和冷镜检查,同时用CSL比较其音声特征的变化.结果:6例患者术后供区和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腭咽闭合功能(VPC)明显改善,经语音治疗后,患者的语音清晰度达到或接近正常.结论:咽成形术失败后再次手术能补救一期咽成形术后失败的部分病例,除应该严格掌握咽成形术失败后再次手术的适应证外,术者熟练的操作技能也非常重要,同时术后语音治疗必不可少.
作者:王国民;杨育生;陈阳;吴忆来;蒋莉萍;张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舌黏膜鳞癌癌周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管腔面积、管径及面数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各期舌黏膜鳞癌患者的病理蜡块6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利用图像自动分析系统,对癌周组织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面积、管径和面数密度进行比较.结果:癌周毛细淋巴管、淋巴管的面积、管径及面数密度,随着舌癌的进程及浸润深度增加而变化,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在有、无转移组中同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癌周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形态、数量变化,是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形态学特征.
作者:赵建江;温玉明;王昌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Exposure of three-dimensional mandibular reconstructive plate was a main complication in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which includes intraoral exposure and extraoral exposure. This paper reported two typical cases with plate exposure and reviewed the literatures i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plate exposure and its preventive measures.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探讨口腔癌发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根据1:1配对原则,应用深入访谈法和症状自评量表,对41例口腔癌患者和41例正常人进行评定.结果,不良人际关系、不幸遭遇和不良应对策略与个体口腔癌的发生有非常明显的关系,不良家庭气氛和缺少社会支持,与其发生有一定关系.口腔癌患者的SCL-90总分及躯体化、忧郁、焦虑因子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人际敏感因子显著低于正常人(P<0 05).因此认为口腔癌的发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关系,及时正确的心理治疗和干预,对口腔癌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培豪;倪少凯;谭耀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减少种植定位的偏差,取得种植预期设计效果.方法:确定种植手术导板的厚度为4mm,孔径为2.3nm,计算其大理论偏差;并根据从种植义齿(牙合)面到种植体顶端的距离,求得大理论偏差.另通过在石膏模型上定位,测量种植体中心螺丝的中心出孔位置与手术导板中心出孔位置间的距离,求得实际偏差,由此比较理论偏差与实际偏差的大小.结果:后牙区种植手术导板实际偏差不明显,但游离组存在偏差的可能性较非游离组大.结论:种植手术导板是满足精确定位的前提,手术导板的固位影响手术导板的准确性.
作者:宋光保;李群英;黄建生;朱晓斌;周丽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早期舌癌浸润深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行颈淋巴清扫术的早期(T1、T2期)舌癌病例54例,测量原发灶肿瘤浸润深度,同时行颈淋巴结的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AE1/AE3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颈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舌癌肿瘤浸润深度为1.0~11.0mm,平均为5.2mm.54例病例中发生颈淋巴转移者22例(40.74%).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表明,早期舌癌颈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及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早期舌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及病理分级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早期舌癌淋巴结转移仅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P<0.01).T1、T2期舌癌肿瘤浸润深度>4mm者,颈淋巴结转移率(60%)显著高于≤4mm者(5.3%)(P<0.01).结论:肿瘤浸润深度对评估早期舌癌颈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
作者:邹浩;张文峰;路彤彤;赵怡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鼠颅骨成骨细胞(OB)对机械力刺激的反应及细胞骨架F-actin的变化.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颅骨OB细胞;应用四点弯曲加力系统,对第3代细胞施加2000με的机械牵张力,加力时间分别为0h、2h、6h、12h,应用特异性荧光染料分别标记微丝蛋白F-actin和细胞核;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形态计量学测量.应用TUNEL法进行原位凋亡检测.结果:在机械张力刺激下,OB荧光强度减弱,F-actin纤维束变得稀疏而排列紊乱;胞核轮廓模糊,并可观察到凋亡小体.定量分析表明,OB的荧光总强度、绿色荧光强度(F-actin)和红色荧光强度(胞核)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TUNEL检测也表明,随着加力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但明显少于F-actin发生改变的细胞数.结论:机械牵张刺激可引起OB细胞骨架F-actin解聚和重排,并诱发部分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戚孟春;胡静;韩立赤;邹淑娟;王大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小切口、三维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43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经术前X线片、CT或三维CT成像确诊后,全麻下取眉弓外、同侧口腔前庭沟切口,复位后分别进行颧额缝、眶下缘、颧上颌缝三维方向的金属小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2例患者颧骨突度略显不足;3例患者术后张口度<3.5cm,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张口训练后,张口度恢复正常;2例患者有眶下区(患侧上唇)麻木.结论:本手术法能大限度地减少手术损伤,而且达到了三维方向坚强内固定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兵;史俊;唐友盛;沈国芳;卢晓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Cyfra 21-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随着细胞发生癌变,癌细胞可以释放Cyfra21-1进入循环系统而被检测出来,因此越来越被广大临床医师所重视,包括头颈部外科医师也越来越重视Cyfra21-1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Cyfra 21-1被认为可作为判断头颈鳞癌患者预后的肿瘤标志物之一,但对头颈鳞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尚存在争议.本文就Cyfra 21-1的特点以及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钟来平;刘炜;赵士芳;陈关福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