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陈伟良;李劲松;刘生;卢献平
目的:减少种植定位的偏差,取得种植预期设计效果.方法:确定种植手术导板的厚度为4mm,孔径为2.3nm,计算其大理论偏差;并根据从种植义齿(牙合)面到种植体顶端的距离,求得大理论偏差.另通过在石膏模型上定位,测量种植体中心螺丝的中心出孔位置与手术导板中心出孔位置间的距离,求得实际偏差,由此比较理论偏差与实际偏差的大小.结果:后牙区种植手术导板实际偏差不明显,但游离组存在偏差的可能性较非游离组大.结论:种植手术导板是满足精确定位的前提,手术导板的固位影响手术导板的准确性.
作者:宋光保;李群英;黄建生;朱晓斌;周丽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Exposure of three-dimensional mandibular reconstructive plate was a main complication in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which includes intraoral exposure and extraoral exposure. This paper reported two typical cases with plate exposure and reviewed the literatures i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plate exposure and its preventive measures.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病因诊断的价值,并为制定血管-神经压迫的影像学诊断标准提供建议.方法:对45例(47侧)临床明确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进行MRTA检查,2位影像学专业人员在不告知诊断的情况下独立读片,其间的差异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u检验.设立有症状侧为实验组,无症状侧为对照组,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对其中2例进行了微血管减压术.结果:2位影像学专业人员的评分在统计学上无差异(双尾,P>0.05).45例病例中,6例为肿瘤压迫引起,占13.3%.其余41侧有症状侧MRTA明确诊断为压迫者占58.5%(24/41),可疑压迫者占]7.1%(7/41),责任血管依次为小脑上动脉(SCA)61.3%、小脑下前动脉(AICA)19.4%、SCA+AICA为12.9%、椎动脉(VA)为6.4%,血管压迫的部位于近脑干l/3者占61.3%(19/31),其余占38.7%.37侧无症状侧MRTA无明确诊断为压迫者,可疑压迫者占18.9%(7/37).经χ2检验,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5).2例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MRTA诊断与术中发现符合,术后患者疼痛即刻缓解,且无明显麻木.结论:多平面-MRTA方法可作为三叉神经痛初诊患者的常规检查手段,并为微血管减压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陈敏洁;杨驰;张伟杰;沈加林;王平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舌黏膜鳞癌癌周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管腔面积、管径及面数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各期舌黏膜鳞癌患者的病理蜡块6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利用图像自动分析系统,对癌周组织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面积、管径和面数密度进行比较.结果:癌周毛细淋巴管、淋巴管的面积、管径及面数密度,随着舌癌的进程及浸润深度增加而变化,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在有、无转移组中同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癌周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形态、数量变化,是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形态学特征.
作者:赵建江;温玉明;王昌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对施行根治性(RND)和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SOHND)的N0期口腔癌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探讨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对控制口腔癌NO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方法:对182例N0期口腔癌患者进行随访,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RND组和SOHND组,对颈淋巴转移、肿瘤复发及5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资料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为27.5%,颈淋巴转移率随T分期升高而升高;口腔癌易向颈深上淋巴结转移,其次是下颌下淋巴结和颈深中淋巴结,Ⅰ至Ⅲ平面转移占总转移率的92.0%;术后肿瘤复发率为17.0%,以局部和同侧颈部复发为主;RND对控制N0期口腔癌颈淋巴转移的有效率为95.2%,SOHND的有效率为94.8%;RND组5年生存率为67.6%,SOHND组为72.7%;两组间复发率及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不仅能够评价N0期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状况,而且能够有效控制发生隐匿转移的颈淋巴结.对于NO期口腔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可采用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作为标准的治疗程序.
作者:余世斌;李金荣;李祖兵;张文峰;赵吉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文介绍l例游离腓骨瓣同期修复上下颌骨缺损,对其治疗设计及并发症作一临床分析.腓骨瓣同期修复上下颌骨缺损为颌骨重建提供了新思路,可应用于某些特殊病例的治疗,准确的术前设计及细致的腓骨塑形是手术的关键.本病例术后4个月上下颌移植腓骨块之间形成骨桥,导致张口受限,是血管蒂附带的腓骨骨膜成骨所致,再次手术切除骨桥及骨膜,并随诊2.5a,未再出现张口受限.
作者:彭歆;毛驰;王兴;林野;俞光岩;伊彪;李自力;梁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早期舌癌浸润深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行颈淋巴清扫术的早期(T1、T2期)舌癌病例54例,测量原发灶肿瘤浸润深度,同时行颈淋巴结的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AE1/AE3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颈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舌癌肿瘤浸润深度为1.0~11.0mm,平均为5.2mm.54例病例中发生颈淋巴转移者22例(40.74%).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表明,早期舌癌颈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及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早期舌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及病理分级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早期舌癌淋巴结转移仅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P<0.01).T1、T2期舌癌肿瘤浸润深度>4mm者,颈淋巴结转移率(60%)显著高于≤4mm者(5.3%)(P<0.01).结论:肿瘤浸润深度对评估早期舌癌颈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
作者:邹浩;张文峰;路彤彤;赵怡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淋巴显像技术在口腔鳞癌哨位淋巴结活检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颈淋巴显像技术结合蓝染法及SPEcT/CT同机融合技术,对21例临床N0(cN0)口腔鳞癌患者的哨位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进行研究.结果:全组患者SLN检出率为100%,21例中有7例SLN活检阳性,颈清术后标本同样证实有颈淋巴结转移,无假阴性结果,SLN活检对全组病例颈淋巴结转移状况预测的准确性为100%.结论:颈淋巴显像技术结合蓝染法及SPECT/CT同机融合技术能有效地对口腔鳞癌SLN进行定位,从而准确预测颈淋巴结转移状况.
作者:张胜;陈伟良;李劲松;刘生;卢献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国产超高分子量聚D、L乳酸小夹板螺钉内固定系统在下颌骨骨折内固定中的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57例下颌骨单纯线性骨折分为2组,分别行PDLLA小夹板骨折内固定及小型钛板骨折内固定,术后行颌间牵引固定0~14d,观察伤口愈合、骨折段复位及咬合关系恢复等情况.结果:31例PDLLA小夹板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伤口无感染,未发现非特异性炎症;术后骨折段的稳定性好,骨折愈合正常,除4例出现轻度咬合关系紊乱外,其余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与小型钛板内固定疗效相似(χ2检验,P>0.05).结论:在下颌骨单纯线性骨折治疗中,PDLLA小夹板螺钉是一种可选择的骨折内固定材料,优点是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
作者:曾永光;彭勇;魏世成;郑谦;李伯友;陈垂史;洪煜锐;林继光;熊成东;杨德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小切口、三维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43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经术前X线片、CT或三维CT成像确诊后,全麻下取眉弓外、同侧口腔前庭沟切口,复位后分别进行颧额缝、眶下缘、颧上颌缝三维方向的金属小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2例患者颧骨突度略显不足;3例患者术后张口度<3.5cm,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张口训练后,张口度恢复正常;2例患者有眶下区(患侧上唇)麻木.结论:本手术法能大限度地减少手术损伤,而且达到了三维方向坚强内固定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兵;史俊;唐友盛;沈国芳;卢晓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导航下细针穿吸诊断头颈深部肿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头颈深部肿块患者行磁共振导航定位引导下细针穿吸细胞学检查,男9例,女3例,年龄15~63岁.肿块位于颞下窝6例,腮腺深叶3例,翼下颌间隙2例,咽旁间隙1例.结果:所有12例肿块经磁共振导航下穿吸针均显示达到肿块中心;穿吸细胞学检查6例与术后病理符合,1例不符;另5例穿吸细胞学为炎症,未进行手术探查,现随访正常.穿吸诊断准确率为91.67%,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100%;穿吸过程中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磁共振导航下细针穿吸细胞学检查是-种定位准确、诊断准确率高且安全的检查方法,尤其适应于头颈部深部肿块的诊断.
作者:何悦;张志愿;孙喜文;田臻;邱蔚六;竺涵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研究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rigid external distraction,RED)的唇腭裂患者治疗前后元音[i]和擦音[s]的声学特性变化,分析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对患者腭咽闭合功能和舌位的影响.方法:1999年至2001年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的唇腭裂术后上颌发育不足患者2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5.05岁.所有患者RED手术前后测量元音[i]、擦音[s]的声学指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治疗前后[i]和[s]声学特性的变化,并绘制[i]的声学舌位图.结果:RED后患者元音[i]基频能量明显加强,擦音[s]的能量明显降低.RED前后元音[i]声学舌位图上舌位无明显变化,RED后擦音[s]强频区向高频区移动.结论:唇腭裂患者经RED前移上颌骨后,腭咽闭合功能恶化,鼻腔共鸣增加,辅音趋向无力,同时发音时舌向前运动增加.
作者:李青云;邱蔚六;王国民;唐友盛;蒋莉萍;朱敏;沈国芳;卢晓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口-面-指综合征Ⅰ型(Oral-facial-digital syndrome type-Ⅰ,0FD Ⅰ)是一种主要表现为面部畸形、口腔异常及骨骼畸形的先天性综合征.口腔畸形包括分叶舌、颊黏膜纤维束、不对称腭裂、上唇正中假裂、牙齿畸形等.口-面-指综合征Ⅰ型是X连锁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定位于Xp22.3-p22.2.近的研究证实Cxorf5是OFD Ⅰ的致病基因.本文报告了 1例口-面-指综合征Ⅰ型.
作者:苏宇雄;廖贵清;侯劲松;陈亦阳;王剑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对15例囊性成釉细胞瘤患者施行开窗术治疗,待囊腔明显缩小后,再二期手术彻底刮治.15例患者全部经口内开窗术治疗1~2a,囊腔均有明显缩小,二期手术后6个月~1a,下颌骨缺损区完全被骨质修复.开窗术治疗囊性成釉细胞瘤是简便、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使下颌骨外形与功能得到了保留.
作者:王伟;刘磊;刘洪娣;丁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探讨口腔癌发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根据1:1配对原则,应用深入访谈法和症状自评量表,对41例口腔癌患者和41例正常人进行评定.结果,不良人际关系、不幸遭遇和不良应对策略与个体口腔癌的发生有非常明显的关系,不良家庭气氛和缺少社会支持,与其发生有一定关系.口腔癌患者的SCL-90总分及躯体化、忧郁、焦虑因子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人际敏感因子显著低于正常人(P<0 05).因此认为口腔癌的发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关系,及时正确的心理治疗和干预,对口腔癌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培豪;倪少凯;谭耀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