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静;祁玉花
目前由于破伤风抗毒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生在大城市医院的破伤风已不多见.我院地处海岛,1989年10月至2001年10月医治破伤风8例,其中5例并发呼吸困难、呼吸道窒息,均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志军;王奎海;姚雪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使252Cf中子源具有可靠的安全防护并能良好地应用于中子生物效应实验.方法:根据中子源的强度,利用石蜡慢化和碳化硼吸收慢化中子原理并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建立中子源的安全贮存装置.通过传动机构确保中子源的实验照射位置.结果:装置安全防护良好,经过1 000 h试运行,符合要求.结论:该装置设计合理,贮存安全,使用方便.
作者:杨翊方;鲁永杰;王月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随着医学期刊发展的逐步规范化,中图分类号的标识也愈来愈受到编辑部的重视.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图分类号在医学期刊论文中的标识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引起编辑人员的重视.笔者针对中图分类号标识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和改进措施.
作者:甘辉亮;彭润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李旭霞;陈伯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扫雷艇雷达微波辐射场强分布状况,为实施微波辐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有关微波辐射测量方法的军用标准要求,用微波漏能测试仪对扫雷艇各个舱室、部位进行多点测量.结果:获得了某扫雷艇的主要操作位、战位和舱室中有关部位的138个测量点的微波场强分布实测值,并对其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论:该扫雷艇上各测量点的微波辐射功率密度值均未超过国军标和国家标准规定的安全限值.
作者:黄建松;柯文棋;徐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Fas抗原、P53蛋白的表达与癌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合细胞计数法,设定阳性细胞数>10%者为阳性,<10%者为阴性.分别计算出两种物质在癌浸润致浅肌层组、深肌层或全层组、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以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Fas抗原、P53蛋白在56例胃癌中的总阳性率分别为39.3%和51.8%,两者同时阳性者仅6例.在浅肌层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7.1%和23.8%,在深肌层或全层组分别为28.6%和68.6%,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分别为25.6%和59.0%,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70.6%和35.3%,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和0.05).结论:胃癌组织中Fas抗原的表达与癌组织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过程有关;Fas、P53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相互调控,但在不同的阶段作用不同.其中Fas抗原表达率越高,癌组织浸润范围越小,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率越小,而P53蛋白恰好相反,其表达率越高,癌组织浸润范围越广,越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作者:王炜;吕坤聚;王晨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足脱套伤多由于工伤或车祸所致,并大多伴有严重挤压、碾挫和创面污染.因剥脱皮肤无血供,极易发生皮肤坏死和感染,因而临床治疗较困难,预后差,常导致残疾.作者采用筛孔状中厚皮瓣原位再植术及术后高压氧治疗24例足严重脱套伤,获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贾金鹏;孙庆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胸腔闭式引流是临床治疗气胸常用的方法.传统的闭式引流采用粗橡皮管(直径2 cm),组织损伤大,易并发皮下气肿和切口感染,患者痛苦大.改良的小导管引流,肺复张所需时间长,且导管易阻塞.为此,我院从1999年始,在胸腔闭式引流的基础上,采用小导管并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气胸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波;陈莉文;叶汉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是指附着在第三腰椎横突上的肌肉等软组织受到急慢性摩擦损伤后,引起横突周围疤痕粘连、筋膜增厚、肌腱挛缩等病变,使穿出肌膜的神经、血管受到刺激而产生症状.本病多见于青壮年,是常见病.我院在1997年5月至2000年5月,应用小针刀治疗本病82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陈英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单细胞快速定量分析的新技术.它通过对流动液体中排列成单列的细胞进行逐个检测,得到该细胞的光散射和荧光指标,分析出其体积、内部结构、DNA、RNA、蛋白质、抗原等物理及化学特征.现代FCM借鉴了荧光显微镜技术,同时利用荧光感染、激光技术、单抗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将荧光显微镜的激发光源改为激光,使之具有更好的单色性与激发效率,因而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同时将固定的标本台改为流动的单细胞悬液,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因而大大提高了检测速度与统计精确性,而且从同一个细胞中可以同时测得多种参数,为生物医学与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强有力的手段.如果对具有某种特征的细胞感兴趣,还可以利用FCM的分选功能将其分选出来,以便于进一步培养与研究.目前,该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在免疫学、遗传学、血液学、肿瘤学等领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魏小文;陈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属病源治疗,因可获得长期疗效而深受患者欢迎.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药物有干扰素、拉米夫定和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这些药物或因价格昂贵、疗程长,或因副作用大、需静滴而不能广泛应用,且疗效尚不理想.另外,近来国内外常采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联合应用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为此,我们于1999年9月到2001年9月采用Ara-AMP进行穴位注射,联合胸腺素肌肉注射进行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严义忠;何浩;张克;刘小红;张宗华;陈华东;赖金花;魏燕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8例(8眼)眼球萎缩或眼球缺如患者施行Ⅰ期或Ⅱ期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观察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8例患者术后均达到满意效果,眼窝成形好,安装义眼后外观满意.Ⅰ期植入术患者眼球向各方向转动均良好,Ⅱ期植入术患者眼球向外转略差.术后均无感染、结膜裂开及义眼台排斥.5例(62.5%)球结膜水肿持续4周以上,1例(12.5%)术后眶压高,经治疗症状消失.结论:高原地区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刘百臣;陈昌玖;彭秀军;易贵荣;白崇禧;濮蓉;马跃兵;卢鹭;张晓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辛基二茂铁对小鼠肝脏的毒性作用.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四个组,以不同浓度的辛基二茂铁溶液隔日灌胃,染毒30 d后,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肝脏中铁的含量,并作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计算肝脏器系数,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测定肝匀浆中的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结果:各染毒组肝脏中铁的含量和肝脏器系数明显升高(P<0.01),且都随剂量的增加而升高.病理组织学检查,光镜下可见水样变性及小块坏死灶.铁染色后镜下见低剂量组有少量铁均匀分布,中、高剂量组则有铁大量存在,且在汇管区处多.血清ALT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有剂量效应关系.肝匀浆MDA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GSH的含量则明显下降(中、高剂量组P<0.05).结论:较大剂量的辛基二茂铁能对肝脏造成损害,其机制可能是与辛基二茂铁在肝脏内代谢释放出铁离子,游离的铁离子介导脂质过氧化而造成肝脏损害等有关.
作者:周宏元;毛福英;彭开良;柯文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某潜艇在执行30昼夜的远航任务期间,发现艇员的发病率较高,为了详尽掌握各类疾病的发病情况,我们对该艇官兵远航期间的门诊病例登记进行分析调查,并提出了治疗与预防的方案.
作者:何良元;荆随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二甲苯对原代培养的大鼠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取新生SD大鼠的海马神经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培养2周后,用二甲苯染毒,染毒浓度分别为3、6和9 mmol/L,染毒时间为4、12和24 h,并设阴性对照组和神经节苷酯组,染毒后,观察神经细胞的存活率、LDH活性以及一氧化氮浓度的变化.结果:染毒后神经细胞的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下降(P<0.05), 并有浓度-效应关系.LDH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结论:二甲苯母体对神经细胞具有直接的毒性作用.
作者:颜士勇;郭丰涛;竺青;潘沪湘;丛颖;印木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们于1992~2001年间共发现2例家族性腹股沟斜疝患者,2个家系共有13名男性患病.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霁东;李军城;章国瑜;潘小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通过对某干休所1980~2001年45名病故离休干部死亡病因进行分析,掌握威胁离休干部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为防治老年疾病、做好离休干部的保健工作,制定具体保健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马居峰;王云岗;邵安龙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7~67岁.患者均在被蜂螫伤头面部1~5 min后发病.其特点:蜂螫处首先肿胀伴剧痛,并迅速扩散至整个头面部,使睁眼、闭嘴及面部表情肌活动受限,继之漫延全身.检查患者颈部、躯干及四肢皮肤,见布满大片风团,表面呈凹凸不平桔皮样改变,且部分融合成片状,自感全身皮肤瘙痒.
作者:周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晚期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通常被称为癌性疼痛.癌性疼痛是晚期癌症病人难忍受,又是受折磨的临床症状,其发生的概率很高,大约有60%~90%的晚期癌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有30%左右的患者忍受着持续性剧烈疼痛的折磨[1].
作者:李安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英国皇家海军医学研究所位于Alverstolk, 建立于1948年,其前身为皇家海军医务学校(Royal Naval Medical School),在60和70年代,为向北极星导弹核潜艇提供所需的医学保障,该校便扩大并发展成为现在的海军医学研究所.
作者:龚国川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