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与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关系

崔玮玮;薛晓琳;王天芳;周子严;李鑫;李永纲;陈盛铎;孙凤霞;李秀惠;毛德文;刘燕玲;张厂;刘汶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 血脂, 藏象学说, 证候要素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血脂水平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性辨证结果的分布情况,探讨血脂水平与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血脂水平病性辨证结果的构成比有无差异.结果:不同TC水平,是否判定为气滞、气虚、水停证型,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TG水平,是否判定为血瘀、阴虚、水停证型,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HDL水平,是否判定为血瘀、阳虚、水停证型,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LDL水平,是否判定为阴虚、气滞、阳虚、水停证型,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血脂水平,患者病性辨证结果的构成比有差异,说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脂水平可能与肝藏血主疏泄生理功能失调有关.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易筋经发展现状与展望

    易筋经源于我国古代中医导引术,具有强健体魄、预防疾病的效果,长期以来在道家、佛家及民间习武人士之间广为流传,但其作为中医导引的养生保健功效却长期被忽视.为了更全面地认识易筋经并推动其发展,文章通过对近5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的调研综述易筋经起源、内容、作者、发展变化、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做展望.

    作者:刘琦;严石卿;严蔚冰;洪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湿热致病由来已久,在许多疾病中湿热证都占有很大比重.中医对于湿热证的辨证依赖于望、闻、问、切四诊信息及专家的经验,难以量化,大大制约了中医药的现代化.文章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两个方面总结了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识别和防治提供更客观直接的依据.

    作者:毛羽丰;唐义爽;倪明珠;刘巧红;胡义扬;赵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温热论》“温邪则热变速”探析

    通过对《温热论》“温邪则热变速”观点进行探析,认为“热变速”当为热(化热)与变(传变或陷变)皆速,且涉及了温病发生发展等各个阶段;提出其原因与内外环境因素、温邪的性质、温病的病机与发病特点、机体的正气状态等因素关系密切,对深入理解温病的特殊性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安然;刘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汗证”病名考

    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关于汗证,在历代文献中都有记载并出现了较多的相关病名,内容繁多而杂乱.古代文献中对其相关病名有以阴阳而命名者,有以汗出部位而命名者,有以汗出颜色而命名者,有以愈后特点而命名者等.汗为人体五液之一,是人体津液代谢的产物.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也可解释为汗出异常的证候.汗证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笔者将对汗证代表性的病名进行考证释义,以期提高对汗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作者:温佳雨;严季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基于系统药理模式挖掘中药寒热药性的关键靶标和疾病网络

    目的:通过系统药理学的方法挖掘影响中药寒热药性的关键靶标,为进一步研究寒热药性的实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构建寒热中药成分数据库;通过活性成分筛选及网络打靶构建有效成分-靶点网络;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关键靶点,并以此构建靶点-疾病网络.结果:通过网络分析得到寒性中药网络中有PTGS2、PTGS1和SCN5A关键靶点,热性中药网络中有GABRA1、PTGS2和PTGS1关键靶点;寒性中药对于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而热性中药在阿兹海默症、疼痛、认知障碍、焦虑症、帕金森症等精神类疾病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基于系统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寻找寒热药性的关键靶点和疾病网络,为深入诠释寒热药性的生物学本质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数据支撑.

    作者:戴逸飞;霍海如;王朋倩;张淼;隋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与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相关体表敏化穴位的初步分布观察

    目的:观察与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相关的体表伊文思蓝(EB)渗出点的分布,并和大鼠穴位的分布进行比较,为疾病状态下的穴位敏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80只,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模型组(60只).采用背部皮下多部位注射异丙肾上腺素(60mg/kg)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模型(连续2次,间隔24h),当天尾静脉注射EB.观察造模当天(注射完成4h后)EB渗出点的分布.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损伤造成体表一些部位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点,即EB渗出点,这些反应点的分布与穴位分布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分布位置主要位于:脾、胃俞(74.41%),心俞(60.46%),肝俞(46.51%),肾俞(39.53%).但这些EB渗出点在正常状态时很少或者不出现.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可促使EB在体表渗出,渗出点主要分布在脾、胃俞,心俞等穴位,提示在疾病状态下沉寂的穴位可以被激活.

    作者:董亚琴;黄倩茹;万隆;陈铭;康佩芝;许金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补肾活血法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客观性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研究,观察补肾活血法对治疗H型高血压(中医辨证属肾虚血瘀型)临床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中、西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H型高血压(肾虚血瘀型)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据表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组)30例和治疗组(补肾活血汤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及症状积分、日测血压、24h平均动态血压、血Hcy的变化.结果:在降压方面:治疗组降压疗效总有效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73.33%)(P<0.05);日测血压:组内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24h平均动态血压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前24h、白天及夜间平均动态血压均降低(P<0.01,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70.00%),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组内治疗前后,治疗后组间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Hey: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具有良好的补肾活血功用,对H型高血压(肾虚血瘀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有效改善症状,降低证候积分;同时可以降低H型高血压(肾虚血瘀型)患者Hcy.

    作者:唐娜娜;张腾云;吴长汶;刘中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动物体内过程研究方法在中药炮制领域应用现状分析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临床上中药主要采用口服用药的方法,药物经过胃肠道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是中药产生生物效应的重要环节,也是阐明中药炮制作用机制的佳切入点.通过开展中药炮制前后在动物体内过程的研究,可以为炮制前后药效的变化提供科学的解释,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用现代语言阐释传统的炮制理论、方法,是赋予这门传统学科新的生命力、也是创新和发展中药炮制学科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本文对基于动物体内过程开展的有关中药炮制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包括中药炮制前后主要成分在胃肠道的吸收、转化、药代动力学、组织分布、代谢组学等方面的研究,为开展中药炮制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作者:潘凌云;徐雯;王楠;修彦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艾儒棣圣愈汤加减治疗女性气血亏虚型黄褐斑经验总结

    黄褐斑是一种面部皮肤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历代医家多从肝郁气滞、肝肾不足、脾虚湿蕴、气滞血瘀论治黄褐斑,艾儒棣教授独辟蹊径,认为此病以虚为本,以瘀为标,气血不足,肌肤失之濡养;肝肾之阴受损,肝气郁结不散,气血不能濡养肤表,阻于肌肤则形成黄褐斑.并以气血为纲,采用圣愈汤加减治疗黄褐斑,在临床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

    作者:程英杰;周策;唐可;彭丽;宋宗诌;郭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潜阳封髓丹加味治疗虚阳上浮型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潜阳封髓丹加味治疗虚阳上浮型玫瑰痤疮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84例研究对象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潜阳封髓丹、盐酸多西环素片口服.治疗8周后比较临床疗效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显效率为90.48%,对照组显效率为66.67%.两组患者治疗后红斑、灼热程度评分显著性降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显示棘层灶状水肿评分及真皮乳头炎性细胞浸润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阳封髓丹加味温肾潜阳、活血消肿,可有效改善红斑、灼热以及棘层灶状水肿,是治疗虚阳上浮型玫瑰痤疮的有效方药之一,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田黎明;柯丹;彭圆;胡荣毅;陈红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补肾活血法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及miR-93-5p对其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FHNHC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调节作用及miR-93-5p对其抑制作用.方法:运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实验对象,采用股骨头坏死愈水提物作为研究药物进行细胞实验.MTT观察药物对hBMSCs增殖的影响.碱性磷酸酶(ALP)分析,成骨钙结分析,免疫印迹检测成骨相关蛋白表达.结果:MTT结果表明,与0μg/mL组比较,200μg/mL组、400μg/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还发现诱导剂+800μ g/mL FHNHC对干细胞毒性较大,故不予采用.ALP检测结果表明,诱导剂+400μg/mL FHNHC有明显促进成骨作用,茜素红染色结果与ALP检测结果一致.miR-93-5p的表达对补肾活血药促进的hBMSCs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与诱导剂组比较,诱导剂+400μ g/mL FHNHC组BMP-2、Osterix、Runx-2、OPN、ALP显著升高(P<0.01),表明miR-93-5p的表达对补肾活血药促进的hBMSCs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结论:补肾活血药-股骨头坏死愈胶囊水提物可以促进h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miR-93-5p的表达对补肾活血药促进的hBMSCs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

    作者:张颖;张蕾蕾;孙瑞波;刘又文;柴玉娜;何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伤寒论》自愈探讨及实践

    自愈,是指尊重身体的本能,调动机体潜能,达到尽量不用药物而疾病被治愈的结果.追溯到千年之前,效验卓著的《伤寒论》中,不仅记录了治病的理法方药,还有大量的条文在论述疾病自愈的规律,这些是较之方药更为重要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笔者认为医者应该重视机体自愈能力,顺着《伤寒论》中“自愈”理论所指引的方向,努力把药物的不良影响降到低,力求用尽量少的药物治病,甚至“不药而愈”.行医多年,临床中有许多切实的案例,与《伤寒论》中的自愈理论不谋而合,用自然的方法,如日晒、运动、穿衣、饮食、心情等,赋予这些非药物手段以严格的“药性”和“药量”,可达到不药而愈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英栋;郭冉冉;李媛;张瑞;王翠薇;田茂;赵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陈士铎“水升火降”治疗消渴理论探讨

    清代以后,由于温病学的发展,医者偏执“阴虚燥热”是消渴的病机,治疗上多用养阴清热之法.然单纯的“阴虚燥热”不会导致三消并见,且验之于临床,养阴清热之法有效者虽多,罔效者亦不少.消渴患者整体呈现的是“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的病态,故水火升降失常可能是消渴发病之根本.著名医家陈士铎在其所著《石室秘录》一书中创立“引火升阴汤”“合沉汤”,并指出“消证非火不成也”,但火有虚实之分,主张治疗虚火当“引火”,实火要“泻”火.提倡实现体内“水升火降”是治疗消渴的关键.

    作者:张海丽;倪海祥;秦铮然;吴巧敏;沈旭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顾氏外科中医外科学术思想探微

    文章介绍顾氏外科中医外科学术思想,分别是辨治首重阴阳,以消为贵;外病内治,顾护脾胃;病证体症合参,分期论治,内外并举,善用外治;审证求机,善用活血化瘀、顾护阴津;治疗疮疡,截断扭转,重视温病及护场理论等.这些学术思想对中医外科学术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阙华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商陆总皂苷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

    目的:研究商陆总皂苷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昆明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商陆总皂苷低、中、高剂量(25、50、100mg/kg)组,水飞蓟素(100mg/kg)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7d,末次给药1h后,采用腹腔注射CCl4诱导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商陆总皂苷对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影响;测定肝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Bax和Bcl-2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商陆总皂苷均能显著降低血清中ALT、AST水平(P<0.01).商陆总皂苷低剂量组肝匀浆CAT、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P<0.01),商陆总皂苷中、高剂量组肝匀浆SOD、CAT、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商陆总皂苷能够减少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P<0.01),增加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P<0.01).结论:商陆总皂苷对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晓亮;匡海学;孟永海;王知斌;王鹏程;王艳红;王秋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和痹方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α7nAChR、 STAT3蛋白表达及TNF-α、IL-6、IL-17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和痹方(HBR)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CA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激动剂组、HBR组、甲氨蝶呤(MTX)组、HBR+MTX组,激动剂组药物干预4周,其余组药物干预60d后,取血与关节滑膜,分别检测关节肿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17、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水平.结果:HBR组关节肿胀体积下降,α 7nAChR、STAT3水平升高(P<0.05),TNF-α、IL-6、IL-17水平降低(P<0.01).结论:HBR能够通过CAP,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降低TNF-α、IL-6、IL-17水平,抑制炎性反应,减轻RA的关节肿胀.

    作者:邢洁;姜萍;姜月华;庞爱梅;牟亮亮;梁占强;张泽;秦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单位灸时X施灸间隔多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不同单位灸时X不同施灸间隔对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临床疗效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纳入80例在腰阳关穴出现热敏灸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均采用艾条悬灸腰阳关穴,其中A组施灸15min,1次/d;B组施灸15min,隔日1次;C组施灸40min,隔日1次;D组施灸40min,1次/d.4组受试者均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指标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表(M-JO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4组间M-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B、C/D两组间M-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D组组间,B组与C、D组组间MP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同一热敏化腧穴,饱和灸量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灸量组,且在累积治疗量相同时,不同间隔时间对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影响无差异.

    作者:胡丹;邓鹏;康明非;熊俊;刘中勇;陈日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风药在心脉病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风”与心脉病证和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风药是一个法象药理名称,将其定义为具有风木属性的一类药物,此类药味薄质轻,性升浮发散,在调节人体脏腑经络、畅达气血津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把风药引入此领域为中药治疗心脉病证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就风药在心脉病证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杨雪卿;王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浅谈国医大师禤国维治疗皮肤病经验

    禤国维教授是国内闻名的皮肤科专家,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禤国维教授治疗皮肤病谨守病机,辨证施治,注重中西结合,内外兼治,重视饮食与精神调护.文章旨在介绍禤国维教授治疗皮肤病的学术思想及诊疗思路.

    作者:刘浩林;丁超;吴科锐;李红毅;梁家芬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娄多峰“虚、邪、瘀”理论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娄多峰教授创新的“虚、邪、瘀”理论,该理论指出“虚”“邪”“瘀”三者分别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独立三大致病因素,也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结果,根据“虚”“邪”“瘀”的权重偏倚,分为“正虚候”“邪实候”“瘀血候”三候,对应的治疗则以“扶正”“祛邪”“化瘀”,给予经验方辨证施治.“虚、邪、瘀”理论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系统对该病诊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娄老的学术思想,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体系.

    作者:曹玉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