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力旦·吾布尔;王敏;热娜古丽·艾则孜;培尔顿·米吉提;杨椿年
目的:通过对客观性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研究,观察补肾活血法对治疗H型高血压(中医辨证属肾虚血瘀型)临床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中、西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H型高血压(肾虚血瘀型)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据表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组)30例和治疗组(补肾活血汤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及症状积分、日测血压、24h平均动态血压、血Hcy的变化.结果:在降压方面:治疗组降压疗效总有效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73.33%)(P<0.05);日测血压:组内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24h平均动态血压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前24h、白天及夜间平均动态血压均降低(P<0.01,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70.00%),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组内治疗前后,治疗后组间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Hey: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具有良好的补肾活血功用,对H型高血压(肾虚血瘀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有效改善症状,降低证候积分;同时可以降低H型高血压(肾虚血瘀型)患者Hcy.
作者:唐娜娜;张腾云;吴长汶;刘中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舌象动态变化与病情变化的关系,以期能够寻找一种具有中医特色、能够指导中医辨证论治的寻常型银屑病的病情评判指标.方法:以目视方式单人观察69例住院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舌象,每隔5-7d观察1次,同时观察当时患者的皮损情况,以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作为衡量病情严重性的主要指标.对动态观察所获得的舌象变化情况与相应的病情严重程度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变化,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舌象“不变”的构成比高于“有变化”(P<0.05);舌质与舌苔中“不变”的构成比均高于“有变化”(P<0.05);“舌质颜色”“舌苔颜色”“舌苔厚薄”“舌苔润燥”“舌苔腐腻”“舌苔剥脱”此6项“正向变化”的构成比均低于“反向变化”及“不变”(P<0.05).结论:以PASI积分作为衡量寻常型银屑病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要指标时,舌象动态变化与病情变化的一致性比较低,这说明舌象作为寻常型银屑病病情变化的评判指标的敏感性不高.
作者:甘海芳;艾儒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当今时代,吸毒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药物和非药物治疗都成为常用的方法.中医药在戒毒方面发挥了它独有的特色,其凭借辨证论治理论、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临床疗效明显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戒毒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通过对中医药戒毒的历史回顾,分别从中医药戒毒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方面对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归纳疏理,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思路并对中医药戒毒做出展望.
作者:周士慧;张沁园;邓华亮;孙民;上官士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在顺筋利节理论指导下创立的提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5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147例,平均年龄(42.19±8.15)岁,平均病程(3.95±1.71)d.对照组237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160例,平均年龄(41.52±8.51)岁,平均病程(4.49±1.51)d.治疗组采用提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斜扳法治疗.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名工作人员进行治疗,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7%)优于对照组(88.2%)(P<0.01).结论:提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斜扳法疗效更为显著.
作者:孙其斌;张丽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随着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开始了井喷式发展的黄金时期.文章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现状,结合中医学的特点,为中医学走进人工智能时代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中医学要借助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前提是要建设一个规范标定(正确诊断)的病例数据集.而建立这个数据集,需要规范的症状、体征、检测指标体系,需要规范化、结构化的证候体系,需要规范的信息采集软件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学的知识与经验建立初步的算法模型,再进行机器学习,将会大大减少要学习的内容,减少运算的工作量以及训练所需数据集的规模和精准度.由此,经验模型基础上的机器学习,是现阶段中医人工智能开发的一条既经济实用又快捷有效的途径.
作者:袁冰;范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风”与心脉病证和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风药是一个法象药理名称,将其定义为具有风木属性的一类药物,此类药味薄质轻,性升浮发散,在调节人体脏腑经络、畅达气血津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把风药引入此领域为中药治疗心脉病证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就风药在心脉病证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杨雪卿;王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是中医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防治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优势.但迄今为止,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诊断仍不规范,从而影响了世人对中医的客观认识.笔者认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宏观上,应从“病证结合”、证候要素入手,在分析、梳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规范;微观上,应从实验室及临床理化数据检验入手进行规范化研究.
作者:王河宝;孙悦;曹征;吴丽芳;丁成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的干预时间对大鼠胫骨牵张成骨效能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根据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全程用药组、牵张期用药组、牵张加矿化期用药组,每组12只.造模成功后,将骨碎补总黄酮在不同时间段应用于的各组大鼠牵张成骨模型,8周后采用Lane-Sandhu法进行影像学评分,Micro-CT进行成骨区骨密度检测,通过组织切片评价标本的成骨质量.结果:全程用药对牵张成骨区域的Lane-Sandhu评分及骨密度的影响优于其他两组(P<0.05,P<0.01),其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切片HE染色示各组大鼠胫骨牵张成骨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成骨,而全程用药组效果佳.结论:早期、全程应用骨碎补总黄酮可以有效的提高大鼠牵张成骨区域的成骨质量.
作者:姜自伟;曾景奇;黄枫;王凡;李悦;余翔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和痹方(HBR)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CA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激动剂组、HBR组、甲氨蝶呤(MTX)组、HBR+MTX组,激动剂组药物干预4周,其余组药物干预60d后,取血与关节滑膜,分别检测关节肿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17、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水平.结果:HBR组关节肿胀体积下降,α 7nAChR、STAT3水平升高(P<0.05),TNF-α、IL-6、IL-17水平降低(P<0.01).结论:HBR能够通过CAP,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降低TNF-α、IL-6、IL-17水平,抑制炎性反应,减轻RA的关节肿胀.
作者:邢洁;姜萍;姜月华;庞爱梅;牟亮亮;梁占强;张泽;秦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近些年,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关中药的研究越来越多.某些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日益明确,但随之关于潜在中药“毒性”的研究与报道也日益增多.为了明确中药的毒理作用,科研工作者展开的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经研究发现,中药毒性的大小受使用剂量和服药时间、配伍、炮制、种植环境、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和溶媒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调控这些因素可以改变中药毒性的大小.文章意从这几个方面探讨中药毒性的可控性,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王佩佩;赵慧辉;李雪丽;弓铭;王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秦汉时期中医中的“饮”是疾病的上位概念, “痰饮”是饮病的一种,是水液停留在肠间的一种病证,属于下位概念.汉译佛经借鉴中医上“痰饮”的说法,新造“痰癃”一词用于指佛教医学理论“四大”中的水大不调而出现的致病因素,为水液停留在胸腑,其中的“痰”是疾病的上位概念,“癃”是痰病的一种,属于下位概念.魏晋至隋唐时期,人们逐渐将两种医学概念混同,因此就出现了隋唐医书中既有“痰饮”指水液停滞肠胃,又有“痰饮”指水液停留在胸膈的不同说法.而佛教对汉语医学词汇的冲击不仅仅是词义上的变化,往往还会引发理、法、方、药的全面革新.
作者:李曌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少阴经排刺法配合头针治疗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例丘脑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2例.治疗组采用少阴经排刺法配合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头针治疗.观察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VAS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周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周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阴经排刺法配合头针可减轻丘脑痛患者的疼痛,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其疗效优于单纯的头皮针刺治疗.
作者:李岩;田彩芳;吴咚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基于二十四史及小道藏——《云笈七签》中有关“辟谷”文献的梳理,结合笔者自身辟谷经验,探讨辟谷真实的涵义.认为辟谷其修炼涵义的核心是“服气”,服气达到一定水平,可以伴随“辟谷”现象;辟谷是为达到或者促进修炼境界而设,也可以成为修炼境界层次的一个或然的客观标准.因而辟谷是“服气辟谷”的简称,服气技术属于中医气功范畴.对照现代医学,辟谷可相当于中医气功和限食疗法的复合方法.
作者:刘峰;赵勇;李巧林;陈全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分析中医药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激素撤减过程中的问题,探求系统性红斑狼疮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不同阶段中医药使用的对策.以缓解激素不良反应为着眼点,分阶段探讨了中医药对激素撤减综合征的防治作用,结合中医药在扶正祛邪中的优势,围绕不断扶助正气,协助撤减激素,适时攻击邪患,按法随证治之的方案有针对性的治疗,实现增效减毒、抗病延年的目的.扶正包括对气、血、阴、阳的扶助补益,在扶正的同时,配合祛邪,比单纯用激素更为有益,不良反应更少.
作者:杨辉;谢志军;李海昌;温成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瘙痒是一种皮肤神经官能症疾患.临床上将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者称之为瘙痒症.目前瘙痒的发病机制尚不确定,现有动物模型多只是反映瘙痒的某些特点,以西医指标评判为主.基于对瘙痒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分析及对现有动物模型大量实验研究,形成如下瘙痒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娄多峰教授创新的“虚、邪、瘀”理论,该理论指出“虚”“邪”“瘀”三者分别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独立三大致病因素,也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结果,根据“虚”“邪”“瘀”的权重偏倚,分为“正虚候”“邪实候”“瘀血候”三候,对应的治疗则以“扶正”“祛邪”“化瘀”,给予经验方辨证施治.“虚、邪、瘀”理论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系统对该病诊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娄老的学术思想,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体系.
作者:曹玉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诊是中医望诊重要组成部分.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五轮学说”是中医目诊的重要理论基础.目候五脏,是生命信息的缩影.文章通过查阅相关古今文献,归纳总结了传统目诊理论的起源与演变以及目诊理论技术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与发展,以期助推中医目诊理论的传承发展、提高目诊诊疗水平、促进目诊的客观化标准化进程,也从而促进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诊疗实践.
作者:朱会明;贾微;刘平;张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薛伯寿教授和合思想是在我国传统哲学“中和思想”基础上,结合薛伯寿教授半个世纪中医药事业的体悟而提出的新思想,其主旨是“道尊中和,和而不同,合其不和,以致和合”.文章围绕此主旨的4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和合思想的精髓进行探析.
作者:肖烨;姚魁武;薛燕星;薛伯寿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临床上中药主要采用口服用药的方法,药物经过胃肠道后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是中药产生生物效应的重要环节,也是阐明中药炮制作用机制的佳切入点.通过开展中药炮制前后在动物体内过程的研究,可以为炮制前后药效的变化提供科学的解释,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用现代语言阐释传统的炮制理论、方法,是赋予这门传统学科新的生命力、也是创新和发展中药炮制学科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本文对基于动物体内过程开展的有关中药炮制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包括中药炮制前后主要成分在胃肠道的吸收、转化、药代动力学、组织分布、代谢组学等方面的研究,为开展中药炮制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作者:潘凌云;徐雯;王楠;修彦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尿感方对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感染人膀胱上皮细胞(BECs)感染早期分泌白介素(IL)-6、IL-8的影响.方法:通过UPEC感染HTB-9细胞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尿感方(原药、大鼠含药尿液、健康人含药尿液)对感染早期膀胱上皮细胞分泌IL-6、IL-8的影响.结果:UPEC感染BECs 1h后,与模型组比较,尿感方原药组受感染BECs分泌的IL-6、IL-8均显著增多(P<0.01,P<0.05);与模型组和大鼠空白尿液组比较,尿感方大鼠含药尿液组受感染BECs分泌的IL-6、IL-8均显著增多(P<0.01);与模型组和健康人空白尿液组比较,尿感方健康人含药尿液组受感染BECs分泌的IL-6、IL-8均显著增多(P<0.01).结论:尿感方能促进UPEC感染早期的BECs分泌IL-6和IL-8.
作者:吴雨;蒋健;贺敏;张磊阳;陈文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