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输卵管积水的栓塞治疗

李强;匡延平;傅永伦;李群英;潘芝梅;范莉萍;石海斌

关键词:输卵管积水, 栓塞, 微弹簧圈, 介入治疗, 试管婴儿
摘要:目的 探讨和评价输卵管积水栓塞治疗方法 的可行性.方法 在X线透视监视下,行输卵管选择性插管,将微弹簧圈通过微导管送入输卵管近端,达到栓塞输卵管的目的 .结果 输卵管栓塞98例患者,双侧输卵管栓塞66例,单侧输卵管栓塞32例,共栓塞164侧输卵管,插管均一次性成功.输卵管栓塞后1个月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术,显示有效者164侧为100%,其中显示佳效果者136侧输卵管,占82.9%;无效者为0.结论 输卵管栓塞的介入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与目前采用的方法 相比,无手术并发症,简便,安全,经济,对卵巢功能无影响.
介入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活检术后肾出血的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

    目的 研究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活检术后肾出血的方法 与效果.方法 对5例活检术肾动脉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超选择插管至肾段动脉或分支出血处,采用弹簧圈进行栓塞.结果 5例均成功止血,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超选择插管肾动脉栓塞治疗活检术后肾出血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能大限度的保护肾功能.

    作者:王健;佟小强;杨敏;王超;宋莉;邹英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介入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狭窄合并出血性脑血管病三例

    脑血管狭窄可导致局部脑血流灌注不足或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经动脉内血管成形术是解除血管狭窄预防卒中发生的重要方法.

    作者:李敬伟;徐运;黄玉杰;管得宁;王翀;黄嵘;赵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病机制研究

    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是重要的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关键因素.血管内炎症反应也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对再狭窄病因的研究有助于找到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

    作者:王建红;郭富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CT引导下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及综合评估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及影像学和组织学评估.方法 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9只作为实验动物(前期9只.后期20只).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瘤组织块种植于兔肝左中央叶.前期从左侧肋缘进针,术后未予抗感染;后期从剑突下大层面进针,术后抗感染3 d.分别于接种后1、2、3和4周行CT增强扫描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前期实验移植模型成瘤率为88.9%,腹壁种植转移率为62.5%,50%并发胸腔积液.后期实验肝癌移植模型成功率为95%,腹壁种植转移率为10.5%,无并发胸腔积液.CT平扫瘤体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均匀强化(2周)或环状强化(3周、4周);静脉期、延迟期呈低密度,但CT值较动脉期无明显下降.组织学上VX2为血管丰富的低分化鳞状细胞癌,2周出现点灶状凝固性坏死,3周出现肝内转移.4周出现大量凝固性坏死.自然生存时间为5~9周,死亡原因主要为广泛肺和腹腔转移伴全身衰竭.结论 CT引导下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进行兔VX2肝癌模型介入治疗实验研究宜选择2周为宜.

    作者:史东宏;曹建民;许健;李成朗;高大志;孔伟东;王中秋;卢光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控制及预防产科出血

    目的 探讨超选择子官动脉栓塞治疗及预防产科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4月-2007年12月共47例产科患者行子官动脉栓塞术,其中冈异位妊娠予终止妊娠者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20例(瘢痕妊娠13例),伴出血者27例(休克2例).结果 所有患者行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1例因血管解剖因素行单侧栓塞.术后1-10 d内行刮官术或取胚术终止妊娠,术中出血量少,平均54 ml.无子宫切除者.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为产科出血性疾病提供了成功率高、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 ,预防性应用可减少后期治疗过程中出血.

    作者:宋莉;佟小强;王健;杨敏;吕永兴;邹英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原发性肝癌动脉栓塞术后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和评价

    目的 讨论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CE)后行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方法 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前和术后4周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和(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瘤体大小、坏死或复发、碘油沉积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与临床生存期密切相关的因素.比较术前、术后影像指标,分析两种检查方法 ,并评价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果 两组68例肝癌病例共发现139个瘤体,术后瘤体有不同程度缩小、坏死,8个肝内转移灶,27个瘤灶碘油完全沉积,有14个瘤灶几乎无碘油充填.在判断肿瘤内碘油沉积类型上,两组检查方法 有统计学差异,CT优于超声学检查.CT检查通过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间接了解TACE术后肿瘤血供,而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接观测肝脏、肿瘤内部和周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论 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 .TACE术前、术后有必要进行螺旋CT和(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影像学变化,为下一步制订佳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曹跃勇;朱军;徐晓茜;邹翰琴;雷开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输卵管积水的栓塞治疗

    目的 探讨和评价输卵管积水栓塞治疗方法 的可行性.方法 在X线透视监视下,行输卵管选择性插管,将微弹簧圈通过微导管送入输卵管近端,达到栓塞输卵管的目的 .结果 输卵管栓塞98例患者,双侧输卵管栓塞66例,单侧输卵管栓塞32例,共栓塞164侧输卵管,插管均一次性成功.输卵管栓塞后1个月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术,显示有效者164侧为100%,其中显示佳效果者136侧输卵管,占82.9%;无效者为0.结论 输卵管栓塞的介入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与目前采用的方法 相比,无手术并发症,简便,安全,经济,对卵巢功能无影响.

    作者:李强;匡延平;傅永伦;李群英;潘芝梅;范莉萍;石海斌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评价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大咯血患者的支气管动脉造影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评价.结果 42例患者中介入栓塞治疗后显效35例(83.3%),有效7例(16.7%).结论 支气管动脉栓塞是治疗急性大咯血的有效方法 ,而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治疗更安全有效,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 .

    作者:王超;吕永兴;邹英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超选择动脉栓塞技术在急性出血疾病中应用的若干问题

    超选择性动脉造影与栓塞是诊断和治疗急性出血疾病的重要方法 之一,具有创伤小、疗效高等优点.本文回顾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技术在各类出血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并对栓塞材料及操作技术等作一简要评述.

    作者:邹英华;宋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与介入治疗二、肝动脉狭窄

    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HAS)可直接导致移植肝功能丧失与胆管并发症.及早发现并明确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多普勒超声可作为首选的筛查方式,血管造影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肝动脉狭窄后球囊扩张术仍是有效的方法 ,如有条件采用冠脉支架对HAS更为合适,尤其是肝动脉扭曲者.但对治疗无效的HAS外科血管再通或再次移植仍是挽救措施.

    作者:李麟荪;施海彬;赵林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单纯网孔支架植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单纯网孔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动脉瘤治疗的新理念,其机制是通过改变动脉瘤内部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促使瘤内血栓形成,支持瘤颈部的内膜生长,促进瘤颈的解剖愈合.该技术的治疗目标着眼于病变血管的重建,可望既有效治疗动脉瘤,又不似覆膜支架直接影响分支血管,加之技术简单,安全性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目前该项技术尚存在许多未知,无法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志刚;刘建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微圈栓塞海绵体动脉瘘治疗外伤性阴茎异常勃起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微弹簧圈超选择性栓塞治疗外伤性高流量性阴茎异常勃起的技术与疗效.方法 2002年6月至2006年3月我科共收治典型高流量性阴茎异常勃起患者7例.所有患者均有会阴部外伤病史.彩色超声均诊断阴茎单侧海绵体动脉瘘,且均经血管造影证实.所有动脉海绵体瘘均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微圈栓塞.栓塞术后即刻对患者阴茎勃起状态进行体检评价,并分别于术后3、6个月对患者进行彩色超声随访,对勃起功能则长期随访评价.结果 超选择动脉插管及栓塞均获得成功.其中6例首次治疗即使用微圈栓塞,另1例是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1周后复发,再次栓塞时使用的微圈技术.所有患者栓塞后即刻至1 h检查,阴摹勃起状态明显消退.7例使用微圈栓塞患者长期随访阴茎勃起功能正常.结论 超选择微圈栓塞对治疗高流量性阴茎异常勃起安全、有效.微圈应作为首选栓塞物取代传统的海棉颗粒.

    作者:邹英华;郭中恒;辛忠诚;佟小强;吕永兴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金属裸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并作初步比较.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5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患者行血管内球囊支架成形治疗.结果 25例患者成功植入28枚球囊支架,其中BMS 15枚,DES 13枚.植入椎动脉支架25枚,基底动脉支架3枚(其中2枚为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经溶栓后植入).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平均81.4%(50%~95%)降低到6.3%(0%~15%).22例经2~36个月临床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3例失访.1例患者植入1枚BMS后9个月症状复发,DSA复查发现支架再狭窄达50%,患者拒绝继续治疗;1例患者植人1枚DES后35 d出现急性血栓闭塞,经急诊再植入1枚DES后血管开通良好.余20例超声复查支架通畅,未见明确狭窄,未见卒中及脑缺血发作.随访22例中19例(86.4%)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3例(13.6%)部分缓解.结论 BMS与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DES降低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优于BMS金属裸支架.

    作者:李郁芳;蒋初明;李冬华;叶容臻;李宇东;李燕;张静;缪中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肝脏穿刺腔道封闭止血方法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3种不同方法 对经皮肝脏穿刺诊疗所致肝内穿刺腔道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 根据诊疗方法 及穿刺道大小对51例经皮肝穿刺诊疗患者采用3种不同方法 行穿刺道止血,其中单纯以明胶海绵条栓塞止血15例(A组),明胶海绵栓塞加注射用血凝酶(巴曲酶)腔道内注射联合止血17例(B组),单纯以血凝酶针道注射止血19例(C组).比较分析不同方法 对穿刺道的闭塞效果及止血效果.结果 A组栓塞后有6例未完全闭塞(6/15),术后有2例出现肝包膜下小血肿(2/15),未见腹腔内积血;B组与C组腔道完全闭塞率100%,术后无一例出血.术后穿刺道闭塞率及出血发生率三组比较.B、C两组明显优于A组.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发生胆汁性腹膜炎.结论 单纯血凝酶针道内注射对细小针道有良好而彻底的闭塞作用;明胶海绵栓塞加血凝酶注射对较大的穿刺道具有可靠而彻底的封闭作用,因此对于较大的穿刺道应以明胶海绵栓塞加血凝酶腔道内注射以彻底封闭穿刺道为佳止血方法 .

    作者:刘德兴;吴林;马晓静;许峰;王相之;王刚;颜敏;朱永法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超选择动脉栓塞术治疗动脉性消化道出血

    目的 讨论超选择动脉栓塞术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31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动脉造影,发现出血征象时进行超选择插管并采用钢圈配合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动脉造影表现为对比剂外溢,假性动脉瘤,血管畸形,肿瘤染色等.栓塞治疗30例,止血成功23例(其中7例行第2次栓塞),成功率76.7%.终转为外科手术10例.结论 超选择动脉栓塞术可有效治疗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是外科治疗的重要补充措施.

    作者:佟小强;杨敏;王健;宋莉;王超;吕永兴;邹英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宫颈腺癌及其血管内介入治疗

    与鳞癌比较,年轻患者中宫颈腺癌发病呈上升趋势,预后亦较差.传统的放疗和静脉途径化疗在肿瘤的治疗中均难以取得好的疗效.宫颈腺癌的分子生物学行为有别于鳞癌.其原发灶与局部浸润灶均较长时间局限于盆腔内,这为宫颈腺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临床病理学基础.本文就宫颈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生物学研究及血管内介入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吕益忠;陈亚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介入栓塞技术的探讨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治疗和预防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介入栓塞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4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或联合脾动脉部分栓塞术预防和控制上消化道出血.结果 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手术成功率97.9%,止血率达100%.术中弹簧圈移位1例,发生以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为特点的迷走反射4例;术后出现顽固性(胸)腹水4例,腹腔内出血导致死亡1例.术后连续随访1年:在前6个月内2例死于肝衰竭,再出血2例;在后6个月内3例失访,再出血5例.结论 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技术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 .注意手术操作细节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姚红响;陈根生;孙慧伶;颜志平;曾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介入治疗在腹部外科术后消化道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确定介入治疗在腹部外科术后消化道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腹部外科手术后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并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介入治疗的病例,总结其DSA结果 及介入治疗价值.结果 11例腹部外科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中DSA发现胃左动脉出血1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肠系膜下动脉分支血管感染性假性动脉瘤1例,肠系膜上动脉小分支血管出血2例.结论 介入治疗是治疗腹部外科术后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方法 .

    作者:方海中;蔡忠;徐小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冠脉介入术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和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2003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收集在IABP支持下行冠脉介入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6例,应用统计学方法 分析IABP的治疗效果.结果 应用IABP治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可使患者的心率、血压趋于稳定,即刻病情改善率为50%.30 d、3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41.7%.47.2%.结论 应用IABP支持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王成碧;顾俊;胡伟;肖红兵;冯小弟;余强;金贤;尹桂芝;陈诚军;陈跃光;张大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腰椎间盘臭氧注射压力与纤维环损伤程度的关系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臭氧注射压力与纤维环破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自制压力监测装置,记录腰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时的压力增高值,再根据椎间盘气体造影结果 对椎间盘纤维环破损程度进行分型,利用统计学方法 研究注射压力与纤维环破损程度问的关系.结果 根据腰椎间盘气体造影结果 将椎间盘纤维环破损程度分为A型(无破裂型)、B型(纤维环后缘破裂型)、C型(纤维环多发破裂型);A型6例患者8个椎间盘记录压力为700~900 mmHg,平均(821±61)mmHg;B型9例患者10个椎间盘记录压力为400~800 mmHg,平均(602±145)mmHg;C型2例患者2个椎间盘记录压为100 mmHg和320mmHg,均数(268±94)mmHg.各组压力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47.02,P<0.01).结论 腰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气体时的压力增加值与腰椎间盘纤维环破损程度相关,纤维环破损越严重注射压力越小,不同破损程度的纤维环盘内注射压力存在一定的分布范围.

    作者:赵玮;王伟中;何晓峰;陈莹;段克修;易敏;曾艳;汪玉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介入放射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