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龄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史学军

关键词:肺癌, 高龄患者, 围手术期处理
摘要:肺癌是高龄患者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和肺癌总体发病率的升高,高龄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1].2000年7月~2006年7月,我院胸外科共手术治疗高龄肺癌患者36例,预后满意,围手术期处理报告如下.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加强烧伤病区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烧伤病区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域,烧伤病程中有明确的感染期,且贯穿于始终.感染是烧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加强烧伤病区的管理是控制烧伤感染的重要环节.

    作者:韦清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多媒体课件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医学院校也不例外.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课程涉及解剖、组胚、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具有形态多样、原理抽象、应用性强的特点.

    作者:冯莉;王献华;马小兵;冯保庆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用阴阳球思维模型搭建中医理论与临床的桥梁

    中医历经千年不衰,其理论体系内必然存在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内核.中医学从<周易>的阴阳到<内经>的三阴三阳,从<伤寒论>的六经到后世的八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者:郑彩慧;包巨太;吴范武;齐峰;马会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局部喷洒立止血应用于脑部手术止血62例

    自1998年以来,我们将立止血(reptilase)应用于脑部手术中局部止血,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温鼎东;刘艳鸣;樊雁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思密达临床应用进展

    思密达又名双八面体蒙脱石、十六角蒙脱石,是一种高效、无毒的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和清除剂.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已从先前的治疗急、慢性腹泻病,发展到治疗食管、胃和结肠疾病、新生儿科疾病、妇产科疾病、放化疗副作用以及消化道中毒、口腔科疾病、皮肤科疾病等广泛的临床区域,并且疗效较好.本文对思密达的临床应用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文鸾;李仁宏;李西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视网膜损伤包括视网膜的机械性损伤、缺血性损伤、光损伤以及由于视神经损伤而造成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损伤等等,其中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 损伤在临床上为常见.

    作者:邵宏超;刘太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丙泊酚对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①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体外循环(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②方法 随机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和异丙酚组,各20例.丙泊酚组在气管插管后靶控输注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3μg/mL,CPB期间持续输注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用同样的方法输注等量的生理盐水.于CPB前、肺再灌注5分钟、再灌注30分钟、再灌注60分钟监测胸肺顺应性(Cs)和动态肺顺应性(Cd),同步监测吸入气氧浓度(FiO2)、PaO2、PaCO2,计算呼吸指数(RI).分别于上述各时间点采桡动脉血,检测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③结果 对照组Cs、Cd和RI在CPB前与丙泊酚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Cs、Cd在再灌注5分钟、30分钟、60分钟较CPB前及同时间点的丙泊酚组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RI在再灌注5分钟、30分钟较CPB前及同时间点丙泊酚组明显升高(P<0.05),再灌注60分钟与CPB前无明显差异但仍高于丙泊酚组.SOD、MDA两组数据在CPB前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SOD再灌注5分钟、30分钟、60分钟显著低于丙泊酚组(P<0.05),MDA显著高于丙泊酚组(P<0.05).再灌注5分钟、30分钟、60分钟对照组和丙泊酚组MDA显著高于CPB前(P<0.05),但是丙泊酚组升高的程度不如对照组.④结论 丙泊酚可通过抑制患者CPB的炎性反应和减少氧自由基产生,从而减轻CPB所致的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杨莉;徐凯智;赵昕;许艳荣;李宇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宫外孕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宫外孕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率为1/100[1],此病给众多青年女性带来痛苦,轻者失去生育能力和再次发生宫外孕,重者则有生命危险.2003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对接受治疗的108例宫外孕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根据患者健康需求,进行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

    作者:马杰;王旭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护理

    脑卒中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我国占人口死亡的第一位.现代医学证实,1/3的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栓子脱落所致[1].颈动脉狭窄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粥样硬化斑块钙化致动脉狭窄或脱落后栓塞脑血管而引起临床症状.随着神经介入影像学的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病变的新技术和重要手段之一,可有效预防脑缺血发作,降低脑血管的致死率和致残率.2002年6月~2006年9月,我院介入科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3例,疗效满意,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田素红;李素新;陈思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和谐人格构建与高校德育的转型

    当前我国正处于变革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结构性转型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一些固有的人格模式也正发生裂变和重塑.

    作者:陈金章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不同方法检测尿、脑脊液蛋白结果比较

    ①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测尿/脑脊液蛋白的效果并进行比较,观察用PRM法测尿/脑脊液蛋白的特点.②方法 用双缩脲法与PRM法测定196份门诊及住院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用磺柳酸法与PRM法测定89份脑系科患者脑脊液蛋白.③结果 两种方法测尿蛋白,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④结论 用PRM法同时测尿/脑脊液蛋白,试剂单一,操作简便易行,结果与双缩脲法测尿蛋白,磺柳酸法测脑脊液蛋白比较无差异,但更有利于生化室测尿/脑脊液蛋白.

    作者:王颖;王家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并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①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并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②方法 对60例糖尿病并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生理盐水250mL+丹红注射液30mL+胰岛素2U,静滴,观察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ECG)的变化.③结果 使用丹红注射液患者治疗前后劳力性心绞痛分级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心绞痛Ⅲ、Ⅳ级明显减少(P<0.05) .④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使糖尿病并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程度明显减轻,心功能明显改善.

    作者:张立平;龙梅;刘丽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楔状缺损85例的治疗体会

    楔状缺损是牙唇颊侧颈部硬组织发生缓慢消耗所致的缺损,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中老年人楔状缺损的发病率高达90%以上.本文对85例患者中的175个患牙,采用玻璃离子垫底,然后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患牙的修复术进行治疗,结果比较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赵淑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高龄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肺癌是高龄患者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和肺癌总体发病率的升高,高龄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1].2000年7月~2006年7月,我院胸外科共手术治疗高龄肺癌患者36例,预后满意,围手术期处理报告如下.

    作者:史学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护生的实习带教管理

    随着医院的逐步发展及实习护生的逐年增多,为把护生实习与带教工作纳入系统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确保护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质量极为重要.我院多年来不断摸索管理经验,持续改进管理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实习带教方法和管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燕;王丽军;杨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和谐班级的创建

    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在具体工作中创建出具体而微的和谐单元,而在学校中则是创建出和谐班级、和谐院系等.创建和谐班级是在学校中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作者:欧阳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骨髓和脂肪源多潜能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研究

    ①目的 比较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②方法 分离人的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绘制生长曲线,比较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并与诱导培养比较细胞的分化潜能进行比较.③结果 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当的生物学特性,且在增殖能力方面优于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④结论 人脂肪组织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

    作者:陈静;龚伟;魏朝晖;陈乃跃;赵辉;张秀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①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②方法 对173例甲状腺疾病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③结果 甲状腺恶性病变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82.6%,良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4.7%.④结论 二维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与脉冲多普勒血流参考数值可以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作者:高晶晶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NF-κB及其对靶基因的调控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初探

    ①目的 探讨HP导致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种基因编码蛋白在HP相关性胃炎和HP(+)胃癌组织、HP(+)胃癌与HP(-)胃癌阳性表达,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各种基因编码蛋白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③结果 HP(+)胃癌NF-κB阳性表达明显高于HP相关性胃炎,HP(+)组胃癌NF-κB 及其靶基因阳性表达指数明显高于HP(-)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NF-κB分别与COX-2、MMP-9及Bcl-2密切相关.④结论 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NF-κB是HP相关性胃炎向胃癌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因子.激活后的NF-κB可启动相应靶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参与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控及细胞转化,在胃癌发生中发挥作用.

    作者:纪雪松;赵春歌;潘彦珞;杜华欣;张连元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中医药在预防艾滋病医院内感染中的研究及展望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病原体.自1985年我国报道首例艾滋病以来,每年以10万的速度递增,至2003年9月底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我国艾滋病疫情新数字表明,目前我国艾滋病感染者84万,其中患者8万例,感染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0.06%~0.07%,感染人数居亚洲第二位.

    作者:吕会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