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弘;周良辅;龚建秋;戴建华;张小军;张新元
我国是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高发区,肝癌在恶性肿瘤死亡中位居第二,肝癌切除是目前根治性治疗的有效手段,但手术切除率低,复发率高.对于大量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各种介入疗法已成为当前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肝动脉栓塞化疗是常见的非手术治疗之一,但由于多种原因可致患者产生较强的生理、心理压力[1].我科对2001~2004年收治的132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进行了心理评估和干预,现将这些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心理行为干预总结如下.
作者:汤水琴;郑备琴;周茜菁;余先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胃癌为国内常见肿瘤,复发性胃癌及残胃癌患者一般失去再次手术治疗的机会.我们选择17例复发性胃癌和残胃癌患者,研究探讨残胃病灶的供血动脉DSA造影技术.寻找出残胃病灶的供血动脉后,进行灌注化疗和灌注化疗+碘化油混悬剂栓塞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为复发性胃癌和残胃癌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巩曰红;刘少恒;朱丙炎;裴维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大动脉炎所致锁骨下动脉、颈动脉及肾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 26例患者中25例成功地施行了1次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颈总动脉5例,锁骨下动脉3例,腹主动脉1例,肾动脉16例,共置入支架25次,病变血管均获得满意的开放或扩张.结论介入性血管内成形术可有效的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作者:范海伦;贺能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双球囊导管技术治疗高流量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1枚可脱性球囊无法闭塞的CCF患者3例,双侧股动脉置管,送2枚球囊进入瘘口,调整位置,充盈2枚球囊,使瘘口完全闭塞后再解脱球囊,观察栓塞效果和颈内动脉通畅情况,评价该技术的可行性.结果 3例患者均1次性完全闭塞瘘口,颈内动脉皆通畅,操作过程简单易行,未增加介入治疗的危险性.结论双导管球囊技术能在保证颈内动脉通畅的前提下简单有效地治疗1枚球囊无法闭塞的CCF.
作者:郑爱民;王志刚;刘本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男,74岁.发现腹部搏动性包块3个月余,加重伴腰痛半月余入院.查体腹部左侧有一搏动包块,大小约5 cm×3 cm,B超、CT示:中腹扫描见腹主动脉近髂总动脉分支段外径显著扩张,约4.5 cm,壁显著增厚,约1.6 cm,扩张段内径尚可,腔内透声示:搏动时该管壁柔顺性减低,包块以上腹主动脉有小范围管腔狭窄.术前CTA、MRI及血管造影等检查显示:腹主动脉瘤位于肾动脉下方, 瘤体上缘距右肾动脉开口3 cm,累及双侧髂总动脉,瘤体大直径6 cm.
作者:徐屹立;梁善言;王浩洲;毕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以往多采用静脉法溶栓治疗,但其用药量大,疗程长,出血并发症高,尤其是病程较长者,成功率低.随着器械及技术进步,应用动脉插管局部溶栓疗法,使其成功率显著提高.
作者:韩旭;金克斯;田素良;马军;李红艳;阿孜肯;周翠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113例临床诊断出血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79例行介入治疗,其中42例使用了弹簧圈栓塞治疗. 结果所有使用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均达到止血的目的,近期有效率100%,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24个月,6例晚期肝癌患者分别栓塞术后2~10个月内死亡,其余患者均未发生原栓塞部位出血. 结论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性出血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刘启榆;王东;谢步东;林华;王忠;王鸿志;王富春;鲜于剑波;张勇;赵平武;张耀;罗华;王杰;李慧;宋中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1例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11例患者成功地植入12枚球囊扩张支架,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术后见狭窄程度明显改善,<20%.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11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TCD示血流通畅,未见内膜过度增生.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的效果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作者:王峰;刘永晟;纪东华;陶定波;孙晓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院1994年~2004年4月共进行血管内动脉瘤电解可脱铂金圈(GDC)栓塞术650例,现将手术前后护理工作要点总结为下.
作者:卢映;崔世民;靳松;朱建丽;黄丽君;陈俊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支架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狭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15例,肾动脉狭窄病变血管15支(13例,89%),闭塞病变血管2支(11%)并肾功能衰竭.其中,双侧肾动脉受累2例.狭窄病例中,治疗前狭窄程度为60%~90%.共植入支架16枚.术后观察患者状况及血管造影随访结果.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6~15个月,显示临床治愈4例(26%),改善9例(60%),无效2例(13%),临床总有效率86%.收缩压由术前平均(27.12±3.09)kPa降至术后随访平均(18.62±3.12)kPa,舒张压由术前平均(17.73±1.92)kPa降为术后平均(11.12±2.43)kPa(P<0.05).术后肾功能保持稳定者9例(60%),明显好转者5例(33%),继续恶化者1例(6%).造影复查1例(6.7%),于术后6个月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约狭窄70%),经支架内球囊扩张后,随访2次血管造影其再狭窄程度稳定在20%左右.结论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狭窄,临床疗效显著;闭塞病例支架成形治疗的成功,为介入治疗此病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作者:李刚;李海青;王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外科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对体积较大、血管丰富、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的肾癌,手术切除难度较大,即使手术能切除,预后也不好,主张术前行肾动脉化疗-栓塞.
作者:吴贵华;曾志;钟建文;颜志平;刘昌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23例KTS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行经股动脉行患肢动脉DSA,以显示其异常的血管造影表现,继而用微导管超选择进入靶血管并用PVA颗粒加弹簧圈进行栓塞.结果 23例KTS患者均成功地进行了PVA加弹簧圈栓塞治疗,随访6~24个月见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未见严重并发症及复发.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是介入栓塞治疗KTS的一种安全、成功率高和疗效肯定的治疗手段.
作者:王宏辉;王凯冰;白彬;高波;吕仲力;祖国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局部动脉内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改善兔部分缺血的血管重建、血液灌流和肢体功能的功效.方法选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7只,外科结扎右股动脉各主要分支,制成右后肢部分缺血模型.每只兔子的左后肢作为非缺血对照组.27只兔子随机分成3组,动脉内灌注bFGF组(n=9),静脉内灌注bFGF组(n=9)和动脉内灌注生理盐水组(n=9).在动物模型制备当即及术后8、15 d分别给药或生理盐水1次,每次经动脉或静脉内给予bFGF的量为10 μg(4 ml),或静脉给予同等量的生理盐水.各治疗组间以及组内缺血与非缺血肢体间的差异由以下指标评价:①术后22 d缺血区肌肉组织的血管断面数(VSC)、血管断面面积(VSS)和血管断面周长(VSP)的测算;②缺血肢体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的测定;③缺血肢体的功能和营养的观察.各组间的统计差异使用单侧检验的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动脉内灌注bFGF组的VSC、VSS及VSP值较静脉内给药组和生理盐水组显著增高(P<0.01).术后22 d,所有动脉内灌注bFGF组缺血肢体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新毛生长、功能及外观均接近正常;而生理盐水组的肢体缺血性表现、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和肢体功能却无明显改善.静脉内给药组的各项评价指标与生理盐水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实验研究证实经动脉内局部灌注bFGF法可明显促进缺血肢体的血管生长和血液灌流从而改善其局部血液供应.因此认为临床应用动脉内灌注bFGF治疗外周血管缺血性病变,是可取得比静脉内给药法更好的疗效.
作者:张靖;杨文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门静脉系统置管直接测定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栓塞前后门静脉压力的改变;定量分析门静脉压力与门静脉高压症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对18例肝癌合并中央型APS患者APS栓塞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同时行经皮门静脉穿刺置管,测定APS分流道闭塞前后门静脉压力;术前及术后2周行肝脏彩超及胃镜检查.结果 18例患者术后门静脉主干压力显著降低,下降幅度为5.4%~33.3%,平均降幅为20.1%;栓塞后门静脉直径缩小,血流速度加快(P<0.01);13例门静脉主干呈离肝血流患者,术后有7例转为向肝方向.APS栓塞后,18例患者门静脉高压症状均有改善,在门静脉压下降幅度超过20%的10例患者中,门静脉高压症有明显改善;门静脉压力下降在20%以下的8例患者中,门静脉高压症改善不明显.结论栓塞APS能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平均降幅达20%以上;当门静脉压力降低20%及以上时可有效地改善腹水、上消化道出血和顽固性腹泻症等一系列门静脉高压症状.
作者:沈新颖;单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冠脉内多普勒(ICD)技术结合平均动脉压测量,评价冠脉微循环舒张功能.方法 14只健康雄性家猪随机分成实验组(n=8)和对照组(n=6),实验组予高脂喂饲,建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喂饲12周后两组均行心导管检查,观察以下指标:应用乙酰胆碱(ACH)及硝酸甘油(NTG)前后冠脉血流量(CBF)变化;主动脉根部压力:平均动脉压(MAP);冠脉阻力(MAP/CBF).后对血管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病理结果示实验组较对照组左前降支(LAD)或左旋支(LCX)内膜明显增厚,分别为(74.80±17.60)和(7.60±4.27)μm(P<0.001),相应节段心肌间的微动脉则无内膜增厚.ACH引起实验组CBF下降,两组分别为(47.77±14.29)和(40.78±11.10)ml/min,(P<0.01),对照组CBF明显增加(39.50±9.88)和(82.30±15.00)ml/min,(P<0.001);与对照组相比,ACH引起实验组冠脉阻力增加,为(-0.18±0.09)和(0.29±0.18)(P<0.05),在实验组及对照组,NTG均引起阻力下降,为(-0.40±0.13)和(-0.34±0.20).结论应用介入性超声技术,结合MAP测量,可检测出早期AS病变内皮源性的冠脉微循环舒张功能障碍.
作者:祁春梅;李东野;夏勇;钱文浩;潘德峰;朱红;杨煜;李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经历了球囊、游离弹簧圈、机械可脱卸弹簧圈(MDS)的发展,特别近10年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应用,使之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毛燕君;袁晓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皮血栓旋切抽吸术加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疗效.方法 1例右股浅动脉中下段闭塞17d,溶栓3d无效,行经皮血栓旋切抽吸术,开通后残留狭窄70%.术后26h血栓形成,立即溶栓后,再植入内支架.结果通过上述方法,患者右股浅动脉、(月国)动脉及其以远动脉开放.随访6个月后仍正常.结论经皮血栓旋切抽吸术加内支架植入术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治疗效果确切.
作者:张成武;姚灵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在我国,介入治疗已成为多数不宜手术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和经皮瘤内乙醇注射(PEI)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有资料提示,对于合适的患者,联合应用TACE和PEI治疗有很好的疗效.现就有关研究情况予以综述.
作者:王宁;杨海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巨大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7例巨大动脉瘤(包括肺动脉瘤2例,肾动脉瘤2例,肱动脉瘤1例,右髂总动脉瘤1例,右髂内动脉瘤1例;其中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2例;原因为先天性、外伤性以及动脉硬化所致)3例采用置入带膜血管内支架治疗,2例采用动脉瘤内填塞治疗,2例采用部分动脉瘤内填塞加供血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7例巨大动脉瘤顺利完成了介入治疗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6例动脉瘤闭塞,症状体征消失;1例右髂内动脉瘤复发破裂死亡.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介入方法是治疗巨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宦君;刘崇兵;姜玮;李丽云;姚晓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X线透视下经内镜引导置入暂时性金属内支架缓解结肠梗阻的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3例结、直肠癌引起肠梗阻的患者,在X透视下经内镜引导在梗阻部位行暂时性金属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27例成功置入金属内支架后24~48 h肠梗阻症状缓解,经肠道准备后均作了选择性Ⅰ期结肠癌切除吻合术.支架置入成功率81.8%.结论暂时性金属内支架可有效的缓解结、直肠癌引起的梗阻,在X透视下经内镜引导能提高支架置入成功率从而使梗阻患者的结肠癌能得到Ⅰ期切除结肠吻合.
作者:陈尼维;程英升;樊有本;金慧敏;许蕙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