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巨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陈宦君;刘崇兵;姜玮;李丽云;姚晓辉

关键词: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 栓塞术, 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巨大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7例巨大动脉瘤(包括肺动脉瘤2例,肾动脉瘤2例,肱动脉瘤1例,右髂总动脉瘤1例,右髂内动脉瘤1例;其中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2例;原因为先天性、外伤性以及动脉硬化所致)3例采用置入带膜血管内支架治疗,2例采用动脉瘤内填塞治疗,2例采用部分动脉瘤内填塞加供血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7例巨大动脉瘤顺利完成了介入治疗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6例动脉瘤闭塞,症状体征消失;1例右髂内动脉瘤复发破裂死亡.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介入方法是治疗巨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介入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术后复发及残胃癌的供血动脉造影技术及介入治疗

    胃癌为国内常见肿瘤,复发性胃癌及残胃癌患者一般失去再次手术治疗的机会.我们选择17例复发性胃癌和残胃癌患者,研究探讨残胃病灶的供血动脉DSA造影技术.寻找出残胃病灶的供血动脉后,进行灌注化疗和灌注化疗+碘化油混悬剂栓塞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为复发性胃癌和残胃癌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巩曰红;刘少恒;朱丙炎;裴维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瘤内乙醇注射治疗肝癌的进展

    在我国,介入治疗已成为多数不宜手术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和经皮瘤内乙醇注射(PEI)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有资料提示,对于合适的患者,联合应用TACE和PEI治疗有很好的疗效.现就有关研究情况予以综述.

    作者:王宁;杨海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腹腔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目的报道用介入方法治疗2例腹腔动脉(CA)狭窄的疗效.方法 2例患者有长期进餐后腹痛、伴有体重下降和上腹部血管杂音,Doppler超声提示CA狭窄,经腹主动脉造影证实.1例CA狭窄为典型膈肌中脚综合征(MALS),另1例狭窄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介入技术包括常规经皮经腔血管成型(PTA)和支架置入术.结果腹主动脉造影显示2例均为重度CA狭窄,狭窄程度大于90%.术中做PTA和支架置入,1例用球囊扩张式Palmaz支架、1例用Wallstents,术后造影显示CA血流通畅.Doppler超声随访提示CA血流速度正常.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症状消失、体重增加;分别随访16、26个月,无再狭窄证据.结论 PTA和支架置入是治疗CA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王茂强;王志军;刘凤永;王仲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初步经验

    目的总结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初步经验.方法对4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的患者行球囊扩张、经动脉溶栓、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1例肝动脉狭窄的患者经球囊扩张后临床症状缓解;3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动脉溶栓后即刻肝动脉血流得到恢复;1例患者溶栓后3d发生吻合口出血,置入带膜支架,症状缓解,1d后肝动脉再次闭塞,2周后行第2次肝移植.结论采用介入方法对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治疗是可行的,但必须谨慎实施,以避免发生出血等并发症.

    作者:罗剑钧;颜志平;王建华;陈颐;吴安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成功栓塞肝动脉瘤一例

    患者男,46岁.以右腹壁外引流瘘口流出新鲜血液1 h,量约1500 ml入院.该患者3个月前因胆囊息肉,胆结石于外院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第10天上腹胀痛,B超提示右上腹囊性包块,考虑为胆汁漏而做第2次手术,术中引出胆汁样液体约3 000 ml,术后留置引流管,无胆汁流出后拔管.

    作者:姚文武;刘忠民;杨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介入放射学杂志文献搜索方法

    目前,全球著名的生物医学文献检索系统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U.S.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NLM)的MEDLINE(PubMed)检索系统.

    作者:吕佳南;吕学诜;阎莉蔷;吕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心理特点及心理行为干预

    我国是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高发区,肝癌在恶性肿瘤死亡中位居第二,肝癌切除是目前根治性治疗的有效手段,但手术切除率低,复发率高.对于大量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各种介入疗法已成为当前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肝动脉栓塞化疗是常见的非手术治疗之一,但由于多种原因可致患者产生较强的生理、心理压力[1].我科对2001~2004年收治的132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进行了心理评估和干预,现将这些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心理行为干预总结如下.

    作者:汤水琴;郑备琴;周茜菁;余先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血管疾病支架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脑血管疾病由于其发病多,起病急,手术难度大,术中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等特点,促使人们不断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作为治疗颅内血管性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己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而颅内支架的出现无疑为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作者:崔雪娥;李文彬;李明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下消化道非肿瘤性出血的DSA诊断与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非肿瘤性出血的DSA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经DSA诊断的下消化道非肿瘤性出血21例,8例采用明胶海绵栓塞,13例采用血管加压素灌注.结果出血原因为肠血管发育不良14例,结肠憩室2例,原因不明5例.全部病例获得止血.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5~74个月,4例肠血管发育不良出血复发.结论 DSA对下消化道非肿瘤性出血的诊断很有价值.介入方法对其治疗安全有效,部分病例可获得根治.

    作者:陈平有;仇俊华;杨守俊;徐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经皮介入碎栓及溶栓治疗大面积肺栓塞

    目的总结经皮介入碎栓联合局部灌注尿激酶加全身溶栓治疗大面积肺栓塞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适应证.方法经DSA确诊并行介入治疗肺栓塞患者5例.采用普通造影导管及导丝行介入碎栓.4例联合局部灌注加全身应用尿激酶,总量20万~140万U,低分子肝素应用10~15 d,口服华法林3~6个月.1例因有咯血未用溶栓剂及抗凝.疗效评价包括临床症状、肺动脉压测定、Miller指数、血氧分压、D-二聚体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显著临床症状改善.技术成功率100%.肺动脉平均压从(29±3)mmHg下降至(16±8)mmHg,治疗后平均Miller指数为0.33.动脉血氧分压从(34.60±8.76)mmHg升至(64.60±2.97)mmHg.所有病例未见肺栓塞复发.结论经皮机械性碎栓及溶栓治疗肺栓塞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张学彬;吕维富;孙一兵;汪世存;张正峰;英伟萍;厉月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电解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并发症原因及防治

    目的探讨电解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方法对162例患者171枚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出现9例并发症,其中5例动脉瘤破裂出血,立即中和肝素继续栓塞,2例GDC脱出动脉瘤立即手术取出,动脉瘤夹闭,2例血栓形成,术中溶栓,术后均采用腰穿置管持续引流,解痉及对症处理.结果 5例恢复良好,2例永久性轻度功能障碍,2例死亡.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发生并发症与手术操作,动脉瘤患者血管条件有关.

    作者:余泽;马廉亭;杨铭;潘力;李俊;胡军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子宫动脉造影解剖分析及对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指导意义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血管造影表现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75例患者,经临床症状,彩超和(或)CT检查确诊子宫肌瘤,其中黏膜下肌瘤9例,肌壁间肌瘤50例,浆膜下肌瘤16例;单发肌瘤21例,多发肌瘤54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导管分别插入双侧子宫动脉造影,观察内容包括:子宫动脉的起源及其分支、不同类型子宫肌瘤的血管造影表现,然后进行栓塞治疗.结果①大多数患者子宫动脉大部分发自髂内动脉的臀下动脉阴部干,其次为髂内动脉主干和臀上动脉.②子宫肌瘤供血情况分为:a、一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型.b、双侧子宫动脉均衡供血型.c、单纯一侧子宫动脉供血型.③卵巢支的栓塞几乎不可避免,其临床后果仍存在争议.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悉子宫肌瘤的血管解剖对提高技术成功率、合理选用栓塞方法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志会;崔进国;潘新元;周桂芬;任美杰;田惠琴;应建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介入栓塞治疗探讨

    目的评价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23例KTS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行经股动脉行患肢动脉DSA,以显示其异常的血管造影表现,继而用微导管超选择进入靶血管并用PVA颗粒加弹簧圈进行栓塞.结果 23例KTS患者均成功地进行了PVA加弹簧圈栓塞治疗,随访6~24个月见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未见严重并发症及复发.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是介入栓塞治疗KTS的一种安全、成功率高和疗效肯定的治疗手段.

    作者:王宏辉;王凯冰;白彬;高波;吕仲力;祖国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外周动脉阻塞的动脉内直接溶栓治疗

    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以往多采用静脉法溶栓治疗,但其用药量大,疗程长,出血并发症高,尤其是病程较长者,成功率低.随着器械及技术进步,应用动脉插管局部溶栓疗法,使其成功率显著提高.

    作者:韩旭;金克斯;田素良;马军;李红艳;阿孜肯;周翠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脏恶性肿瘤现代超低温冷冻技术治疗进展

    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为临床常见肿瘤,虽然手术切除仍为首选治疗方法之一,但由于患者常合并肝硬化、肿瘤多中心发生以及累及门静脉和肝静脉,切除率仍较低,化疗及放疗等效果也不令人满意[1],探索其局部治疗仍为临床学家不断努力方向.近年来现代冷冻治疗技术因其治疗范围广、安全有效及微创等特点,显示了令人鼓舞的应用价值[2-4].

    作者:方文;滕皋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护理配合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经历了球囊、游离弹簧圈、机械可脱卸弹簧圈(MDS)的发展,特别近10年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应用,使之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毛燕君;袁晓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经皮血栓旋切抽吸术加内支架植入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血栓旋切抽吸术加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疗效.方法 1例右股浅动脉中下段闭塞17d,溶栓3d无效,行经皮血栓旋切抽吸术,开通后残留狭窄70%.术后26h血栓形成,立即溶栓后,再植入内支架.结果通过上述方法,患者右股浅动脉、(月国)动脉及其以远动脉开放.随访6个月后仍正常.结论经皮血栓旋切抽吸术加内支架植入术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治疗效果确切.

    作者:张成武;姚灵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TIPS再狭窄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TIPS)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介入技术.该技术由Rosch于1969年首先报道[1],1989年Richter首次用于临床[2],经过30多年的发展,TIPS技术已成熟,被广泛地应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顽固性腹水、Budd-Chiari综合征等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以及肝移植术前等待供体期间防止致命并发症等,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3-12].

    作者:滕皋军;徐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泪囊以上泪道阻塞的内涵管治疗

    自1996年Song等[1,2]提倡用聚胺脂内涵管置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泪道阻塞以来,国内采用该法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报道很多,但有关泪囊以上泪道阻塞介入治疗的报道尚少.我院1998年开始鼻泪管支架的临床应用[3],2001年至2003年间对11例泪囊以上泪道阻塞的患者采用内涵长头型支架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舒克周;杨立;田联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一年后的疗效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1年后疗效.方法从2001年12月到2003年9月共有143例冠心病患者置入Cypher药物支架173枚,16(9.3%)枚药物支架为直接置入,其余157枚(90.8%)药物支架在置入前给予球囊预扩张.支架释放压力为8~16 atm,其中52(30.1%)例进行了后扩张.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给予足量抗血小板药物.结果手术成功率99.3%,138例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8±4.3)个月.复发心绞痛13例(9.4%),急性心肌梗死1例(0.7%).38例(27.3%)患者在术后6~12个月内进行了冠脉造影复查.5例患者为药物支架内出现再狭窄,其中4例给予再次血管成形术(TLR).再狭窄率占所有患者的(3.6%),占所有造影复查患者的13.2%.结论雷帕霉素洗脱支架1年后临床应用的效果良好,可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确切的效果有待于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价.

    作者:李光;周颖玲;陈纪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介入放射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