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旭;金克斯;田素良;马军;李红艳;阿孜肯;周翠萍
患者男,46岁.以右腹壁外引流瘘口流出新鲜血液1 h,量约1500 ml入院.该患者3个月前因胆囊息肉,胆结石于外院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第10天上腹胀痛,B超提示右上腹囊性包块,考虑为胆汁漏而做第2次手术,术中引出胆汁样液体约3 000 ml,术后留置引流管,无胆汁流出后拔管.
作者:姚文武;刘忠民;杨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胃癌为国内常见肿瘤,复发性胃癌及残胃癌患者一般失去再次手术治疗的机会.我们选择17例复发性胃癌和残胃癌患者,研究探讨残胃病灶的供血动脉DSA造影技术.寻找出残胃病灶的供血动脉后,进行灌注化疗和灌注化疗+碘化油混悬剂栓塞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为复发性胃癌和残胃癌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巩曰红;刘少恒;朱丙炎;裴维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外科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对体积较大、血管丰富、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的肾癌,手术切除难度较大,即使手术能切除,预后也不好,主张术前行肾动脉化疗-栓塞.
作者:吴贵华;曾志;钟建文;颜志平;刘昌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男,74岁.发现腹部搏动性包块3个月余,加重伴腰痛半月余入院.查体腹部左侧有一搏动包块,大小约5 cm×3 cm,B超、CT示:中腹扫描见腹主动脉近髂总动脉分支段外径显著扩张,约4.5 cm,壁显著增厚,约1.6 cm,扩张段内径尚可,腔内透声示:搏动时该管壁柔顺性减低,包块以上腹主动脉有小范围管腔狭窄.术前CTA、MRI及血管造影等检查显示:腹主动脉瘤位于肾动脉下方, 瘤体上缘距右肾动脉开口3 cm,累及双侧髂总动脉,瘤体大直径6 cm.
作者:徐屹立;梁善言;王浩洲;毕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在我国,介入治疗已成为多数不宜手术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和经皮瘤内乙醇注射(PEI)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有资料提示,对于合适的患者,联合应用TACE和PEI治疗有很好的疗效.现就有关研究情况予以综述.
作者:王宁;杨海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起病隐匿,缺乏特异症状,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手术难以切除,无法取得病理诊断,单凭影像学难以作出正确的病因和病理诊断[1].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PTC下胆道活检使该病病理诊断得到了解决.现扼要综述关于阻塞性黄疸病理学诊断技术发展及其研究进展情况.
作者:李永东;韩新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以往多采用静脉法溶栓治疗,但其用药量大,疗程长,出血并发症高,尤其是病程较长者,成功率低.随着器械及技术进步,应用动脉插管局部溶栓疗法,使其成功率显著提高.
作者:韩旭;金克斯;田素良;马军;李红艳;阿孜肯;周翠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局部动脉内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改善兔部分缺血的血管重建、血液灌流和肢体功能的功效.方法选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7只,外科结扎右股动脉各主要分支,制成右后肢部分缺血模型.每只兔子的左后肢作为非缺血对照组.27只兔子随机分成3组,动脉内灌注bFGF组(n=9),静脉内灌注bFGF组(n=9)和动脉内灌注生理盐水组(n=9).在动物模型制备当即及术后8、15 d分别给药或生理盐水1次,每次经动脉或静脉内给予bFGF的量为10 μg(4 ml),或静脉给予同等量的生理盐水.各治疗组间以及组内缺血与非缺血肢体间的差异由以下指标评价:①术后22 d缺血区肌肉组织的血管断面数(VSC)、血管断面面积(VSS)和血管断面周长(VSP)的测算;②缺血肢体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的测定;③缺血肢体的功能和营养的观察.各组间的统计差异使用单侧检验的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动脉内灌注bFGF组的VSC、VSS及VSP值较静脉内给药组和生理盐水组显著增高(P<0.01).术后22 d,所有动脉内灌注bFGF组缺血肢体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新毛生长、功能及外观均接近正常;而生理盐水组的肢体缺血性表现、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和肢体功能却无明显改善.静脉内给药组的各项评价指标与生理盐水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实验研究证实经动脉内局部灌注bFGF法可明显促进缺血肢体的血管生长和血液灌流从而改善其局部血液供应.因此认为临床应用动脉内灌注bFGF治疗外周血管缺血性病变,是可取得比静脉内给药法更好的疗效.
作者:张靖;杨文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一、正确认识胃血管造影及表现的临床意义(一) 血管造影意义①确定病灶的存在;②明确肿瘤血管/肿瘤血供;③确定治疗的方案.胃癌的血管造影应当常规包括腹腔动脉、胃二级动脉(胃左、右、网膜和胃短动脉)和肿瘤直接供血动脉.
作者:李茂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支架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狭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15例,肾动脉狭窄病变血管15支(13例,89%),闭塞病变血管2支(11%)并肾功能衰竭.其中,双侧肾动脉受累2例.狭窄病例中,治疗前狭窄程度为60%~90%.共植入支架16枚.术后观察患者状况及血管造影随访结果.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6~15个月,显示临床治愈4例(26%),改善9例(60%),无效2例(13%),临床总有效率86%.收缩压由术前平均(27.12±3.09)kPa降至术后随访平均(18.62±3.12)kPa,舒张压由术前平均(17.73±1.92)kPa降为术后平均(11.12±2.43)kPa(P<0.05).术后肾功能保持稳定者9例(60%),明显好转者5例(33%),继续恶化者1例(6%).造影复查1例(6.7%),于术后6个月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约狭窄70%),经支架内球囊扩张后,随访2次血管造影其再狭窄程度稳定在20%左右.结论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狭窄,临床疗效显著;闭塞病例支架成形治疗的成功,为介入治疗此病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作者:李刚;李海青;王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为临床常见肿瘤,虽然手术切除仍为首选治疗方法之一,但由于患者常合并肝硬化、肿瘤多中心发生以及累及门静脉和肝静脉,切除率仍较低,化疗及放疗等效果也不令人满意[1],探索其局部治疗仍为临床学家不断努力方向.近年来现代冷冻治疗技术因其治疗范围广、安全有效及微创等特点,显示了令人鼓舞的应用价值[2-4].
作者:方文;滕皋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经历了球囊、游离弹簧圈、机械可脱卸弹簧圈(MDS)的发展,特别近10年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应用,使之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毛燕君;袁晓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大动脉炎所致锁骨下动脉、颈动脉及肾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 26例患者中25例成功地施行了1次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颈总动脉5例,锁骨下动脉3例,腹主动脉1例,肾动脉16例,共置入支架25次,病变血管均获得满意的开放或扩张.结论介入性血管内成形术可有效的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作者:范海伦;贺能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前,全球著名的生物医学文献检索系统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U.S.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NLM)的MEDLINE(PubMed)检索系统.
作者:吕佳南;吕学诜;阎莉蔷;吕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建立犬颈总动脉(CCA)末端型囊状动脉瘤(AN)模型,评价微弹簧圈行动脉瘤腔栓塞前后影像学、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运用改进的显微外科技术制作7个CCA末端型动脉瘤,术后7~14 d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动脉血管造影(IADSA)检查,进行动脉瘤模型的计算机流体力学(CFD)模拟分析.以微弹簧圈(MC)紧密填塞动脉瘤并再次进行上述检查和病理分析.结果所有模型均获得成功,MC瘤腔栓塞能取得良好效果.DSA结合无创影像学可以提高对动脉瘤的诊断和全面认识,血流动力学分析能模仿出犬颈部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论该模型是进行AN血管内栓塞治疗研究的理想模型;非DSA的影像设备检查对AN的栓塞前后的评价具有无创、可重复、显示清楚的特点;CFD研究显示,对于动脉瘤血流流入道的治疗干预,是有效治疗和防止动脉瘤复发的途径.
作者:王启弘;周良辅;龚建秋;戴建华;张小军;张新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血管造影表现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75例患者,经临床症状,彩超和(或)CT检查确诊子宫肌瘤,其中黏膜下肌瘤9例,肌壁间肌瘤50例,浆膜下肌瘤16例;单发肌瘤21例,多发肌瘤54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导管分别插入双侧子宫动脉造影,观察内容包括:子宫动脉的起源及其分支、不同类型子宫肌瘤的血管造影表现,然后进行栓塞治疗.结果①大多数患者子宫动脉大部分发自髂内动脉的臀下动脉阴部干,其次为髂内动脉主干和臀上动脉.②子宫肌瘤供血情况分为:a、一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型.b、双侧子宫动脉均衡供血型.c、单纯一侧子宫动脉供血型.③卵巢支的栓塞几乎不可避免,其临床后果仍存在争议.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悉子宫肌瘤的血管解剖对提高技术成功率、合理选用栓塞方法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志会;崔进国;潘新元;周桂芬;任美杰;田惠琴;应建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院1994年~2004年4月共进行血管内动脉瘤电解可脱铂金圈(GDC)栓塞术650例,现将手术前后护理工作要点总结为下.
作者:卢映;崔世民;靳松;朱建丽;黄丽君;陈俊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需要通过开胸手术而达治疗目的.随着器材的改进,使PMVSD的介入治疗成为现实.2002年11月以来,我们应用封堵器先后对10例PMVSD进行了介入治疗,得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健;何浩;张晓玲;黄向阳;袁奇;杨冬妹;叶琪;韩晓萍;单风仙;严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胃癌是常见的癌肿之一,多见于胃窦.胃窦癌晚期常致幽门梗阻,外科手术虽是解除梗阻的方法,但由于病程晚期、患者一般情况差,常已无手术指征.而维持生命所需的胃肠减压、静脉内营养或经皮小肠置管营养难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2].内支架置入术的使用,克服了上述缺点.我院近3年来收治了12例胃窦癌幽门梗阻患者,应用支架置入均获得预期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含舜;曹美萍;李军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电解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方法对162例患者171枚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出现9例并发症,其中5例动脉瘤破裂出血,立即中和肝素继续栓塞,2例GDC脱出动脉瘤立即手术取出,动脉瘤夹闭,2例血栓形成,术中溶栓,术后均采用腰穿置管持续引流,解痉及对症处理.结果 5例恢复良好,2例永久性轻度功能障碍,2例死亡.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发生并发症与手术操作,动脉瘤患者血管条件有关.
作者:余泽;马廉亭;杨铭;潘力;李俊;胡军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