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鑫;窦永充;张彦舫;沈新颖;徐坚民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肝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1994年11月至2003年6月的1200份,常规腹腔动脉干造影和(或)选择性肝动脉造影DSA片,部分病例同时作肠系膜上动脉、胃左动脉等处的造影.结果873例(72.8%)患者具有正常的肝血管起源,156例(13.0%)患者存在变异的肝左动脉,120例(10.0%)患者存在变异的肝右动脉,而21例(1.8%)肝左及肝右动脉同时存在变异.1200例患者中肝总动脉起源于腹腔动脉干者1170例(97.5%);肝固有动脉有92.0%系肝总动脉的直接延续;肝右动脉大多数发自肝固有动脉(89.8%);肝中动脉的变异较大,发自肝左动脉较多(62.2%);肝左动脉可直接发自肝固有动脉(44.6%),也可来源于肝右动脉(30.2%)或其他动脉(25.2%).结论DSA了解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对指导肝脏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肝脏外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吕朋华;王杰;施海彬;冯耀良;陈惠珠;陈玉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介绍一种经皮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新方法,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19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皮经肝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16例,难治性腹水2例,肝肺综合征1例;Child's B级4例、C级15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左支再穿刺肝段下腔静脉,经皮经肝方向植入PTFE覆膜支架于门静脉左支与腔静脉之间.结果19例经肝段下腔静脉PTPS分流术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未出现术中技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门腔静脉压力梯度平均下降13 cmH2O,平均随访216 d,所有患者未发生再出血,难治性腹水得到有效控制.1年内初步开通率94.8%,明显高于传统TIPS.结论经皮经肝途径建立门腔静脉分流是安全可行的,1年内支架初步开通率明显高于传统TIPS.
作者:褚建国;孙晓丽;吕春燕;徐晓明;黄鹤;杨淑惠;周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和评价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技术.方法11 045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做了心血管造影检查,采用的设备包括早期的快速换片心血管造影设备,电影心血管造影设备和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设备.使用了不同的心血管造影技术.结果用快速换片心血管造影设备和常规正侧位投照时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为80.5%,用电影心血管造影设备和轴位成角投照技术时的造影诊断符合率为90.0%,采用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设备,轴位成角投照技术和非离子型对比剂时的造影诊断符合率为96.5%.结论对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而言,使用动态电影摄片,作数字血管减影,采用轴位成角投照技术,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和快速注射对比剂是取得高质量图像和理想诊断效果的关键.
作者:朱铭;翟鸿元;钟玉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儿童外周血管畸形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83例周围血管畸形患儿实施血管内治疗.本组病例术前或术中分别诊断为:动静脉瘘23例,蔓状血管瘤32例,海绵状血管瘤28例.治疗方法:①经导管栓塞术,经导管释放弹簧圈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②导管栓塞术结合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结果栓塞治疗后造影证实,动静脉瘘和血管瘤均得到有效闭塞,临床症状、体征迅速改善,术后1~3年观察随访,治疗有效率100%,治愈率68.7%.无并发症.结论采用血管内治疗方法治疗儿童外周血管畸形,是一种微创而安全、疗效特别显著的方法.
作者:黄穗;秦增辉;丁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肝细胞癌动脉栓塞治疗的并发症有很多,但栓塞术后并发脑梗塞的病例却十分罕见,我们在工作中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男,47岁.始因右上腹不适感伴乏力1个月于2003年4月入院,收治我科介入病房.
作者:王悍;王精兵;张贵祥;王麟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透视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PG)和胃空肠造瘘术(PGJ)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3例吞咽困难的患者.上段食管癌10例,中段食管癌1例,咽部癌6例,球麻痹2例,脑转移瘤4例.采用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Marx-cope PGJ套装.先经鼻饲管经鼻或经口途径置入导管后注入气体800~1000 ml,至胃腔明显扩张.然后在透视引导下采用Seldinger技术将PG饲管置入胃腔内,或将PGJ饲管经胃腔、十二指肠置入空肠内.术后严密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随访饲管使用情况.结果2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PG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将饲管置入空肠内13例,均成功.术后出现上腹部疼痛1例,造瘘口周围感染1例,经处理后均痊愈.1例于术后第2天,因胃内容物反流出现窒息死亡.随访期间经饲管给予顺利.恶性肿瘤患者18例死亡,另3例仍在随访中,中位生存期为6.5个月.球麻痹患者1例更换新的PG饲管,另1例失访.结论透视引导下PG和PGJ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胃肠内营养的良好途径.
作者:陈勇;李彦豪;曾庆乐;赵剑波;王江云;韦传军;许小立;刘战胜;李凯滨;骆良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在儿童肾母细胞瘤、肾血管性病变及输尿管狭窄的应用.方法共治疗38例患儿.对18例肾母细胞瘤患儿行术前肾动脉造影及灌注化疗加栓塞术.13例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行肾血管造影及血浆肾素水平的测定,并对部分患儿行PTA治疗.6例输尿管狭窄行球囊扩张.1例血尿患儿行小动脉栓塞术.结果栓塞术后肾母细胞瘤肿瘤血管减少,受肿瘤影响的病肾缩小,肿瘤周围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晰,减少肿瘤细胞进入血流及向远处转移.肾血管性高血压得到了明确诊断及治疗.输尿管梗阻得到改善.结论介入治疗在泌尿系统应用是完全可行的,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范国平;俞炬明;钟伟兴;朱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报道13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食管吻合口狭窄婴儿使用球囊扩张术治疗.方法13例患儿均为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年龄为3~10个月,球囊扩张前均先行食管吞钡检查,显示狭窄段内径仅1~3 mm.采用球囊导管分次扩张.所用球囊直径6~12 mm.结果每例经2~3次扩张,13例共进行球囊扩张30次,扩张后疗效明显,保持临床无症状期6~30个月,无食管穿孔并发症.结论球囊扩张术简单、安全、有效,为婴儿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后吻合口狭窄的首选疗法.
作者:俞炬明;范国平;钟伟兴;朱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报道1例胸腹联体儿心脏与外周血管造影检查,介绍心血管造影技术.方法对1例胸腹联体儿的2名婴儿分别行左心室造影,右心室造影,降主动脉造影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结果联体儿心脏与外周血管造影检查清楚地显示了心脏与外周血管的形态,并经胸腹联体儿分离手术证实.结论胸腹联体儿心脏与外周血管造影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但血管造影对联体儿分离手术成功相当重要.
作者:朱铭;高伟;刘艳;钟玉敏;陈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心血管造影对体静脉连接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71例经手术证实的体静脉连接异常患儿的心血管造影.结果左上腔静脉残存共190例,其中左上腔静脉回流入冠状窦171例,左上腔静脉回流入左房9例,左上腔静脉经无顶冠状窦回流入左房10例;右上腔静脉缺如3例;下腔静脉异常连接42例,其中40例为下腔静脉中断伴奇静脉回流,1例为下腔静脉回流入左房,1例为双下腔静脉.无名静脉异常共136例.结论体静脉连接异常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中并不少见,先心病术前通过心血管造影了解体静脉的连接关系对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谦;杜隽;钟玉敏;朱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由外伤或骨质疏松导致的胸、腰椎体压缩骨折相当常见,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顽固而严重的腰背疼痛.以往传统的保守与外科疗法有一定疗效,但均存在治疗周期长与疗效欠佳的缺点,我们利用由德国引进的经皮穿刺椎体成形(PVP)技术,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间,为12例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患者进行了治疗,并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念丁芳;周军;李文华;曹庆选;夏宝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下肢动静脉畸形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外科手术治疗难度大,易复发,而采用介入栓塞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损伤小且效果佳.我们对5例下肢动脉畸形患者进行了栓塞,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曹振远;冷久成;何冰峰;张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治疗结合的镶嵌治疗小婴儿肌部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锦纷;高伟;祝忠群;陈会文;张玉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介入动脉栓塞后对小肠肌电活动的影响,为小肠病变栓塞治疗后监测肠管存活和指导临床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只正常家兔,分别经小肠动脉注射PVA(350~550μm)2、6mg和生理盐水2 ml,分为2 mg组(10只),6 mg组(5只)和对照组(5只).利用微导管动脉栓塞技术,以基本电节律为观察指标,研究各组动脉栓塞后24 h小肠肌电活动的改变.结果2 mg组小肠动脉PVA栓塞前后慢波频率和波幅分别为(17.83±0.55)次/min、(0.1641±0.0043)mV和(11.59±0.23)次/min、(0.0739±0.0011)mV,慢波频率和波幅明显下降(P<0.01).6 mg组栓塞后3~6 h后基本电节律(basal electrical rhvthm,BER)活动逐渐消失,剖腹探查示肠管发生长短不等坏死.对照组小肠动脉生理盐水注射前后慢波频率和波幅分别为(17.89±0.48)次/min、(0.1632±0.0020)mV和(16.95±0.34)次/min、(0.1606±0.0030)mV,慢波频率和波幅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小肠动脉介入栓塞后对小肠BER影响显著,近端空肠电活动的慢波频率和波幅明显下降,小肠动脉介入栓塞后对胃肠道平滑肌慢波电活动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小肠动脉PVA栓塞后有望通过动态监测BER改变来判断肠壁存活与否.
作者:艾松涛;王小林;龚高全;陈颐;林根来;张锋;李国平;刘凌晓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介入放射学是近年活跃、发展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取得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介入治疗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开展也带来如何规范介入技术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华放射学杂志>和<介入放射学杂志>都相继设立了介入治疗规范化专栏.
作者:袁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应用弹簧圈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儿童的可行性和初步疗效.方法4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经导管应用弹簧圈封堵术.经左室造影明确室间隔缺损形状、大小和周边情况,选择pfm公司的Duct-Occlud弹簧圈及Cook公司的可控弹簧圈予以病变部位的封堵,弹簧圈直径比室间隔缺损直径大1~4 mm.术后定期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左室造影显示室间隔缺损部位均有假性室隔瘤存在,分流口呈多发或单发,大分流口直径分别为2.0 mm、2.7 mm、2.5 mm和1.5 mm.3例病例所选pfm弹簧圈均为同一型号,直径和圈数为7-3-6mm和5-3-4圈(远端-中间-近端),另1例选用Cook公司的可控弹簧圈5 × 5,封堵即刻有少量残余分流,24h后消失.随访时间2个月~1年,未发现有封堵器移位需外科干预者,无右房室瓣返流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也无心律失常、栓塞及心内膜炎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弹簧圈封堵部分小的伴有假性室隔瘤的膜部室间隔缺损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具有操作简便、金属含量少及损伤小,并可用于小婴儿病例.
作者:高伟;周爱卿;余志庆;李奋;钟玉敏;张玉奇;黄美蓉;孙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由于超声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值测定技术的推广应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异位妊娠病例可得到早期诊断,从而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介入治疗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更是极大地丰富了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目前介入治疗国内文献较多地报道成功率及杀胚率在95%~100%之间,本研究选择确诊为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单纯药物治疗成功后,对在随访过程中进行的输卵管造影表现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姚群立;李蔚心;刘一之;倪才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儿男,1岁10个月.因有轻微活动后心率显著加快、气促,反复肺部感染入院;体格检查:发育尚可,无紫绀,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增粗,未闻哕音;心律齐,肺动脉瓣区明显连续性杂音;胸部X线:左肺纹理增多;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心脏超声:动脉导管未闭(PDA),右室稍扩大;心血管造影:PDA=18mm×6mm,降主动脉--左肺动脉(图1,主动脉造影);右肺动脉未显影,提示右肺动脉缺如(absence ofright pulmonary artery APA),左肺动脉发育正常(图2,右室造影,导管经PDA至左肺动脉再进入右心室);肺动脉压84/36/57mmHg,左、右肺静脉发育可.
作者:彭道地;蒲晓群;陈晓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肺咯血患者锁骨下动脉造影征象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肺咯血患者,在完成了以支气管动脉为主的胸主动脉各分支动脉栓塞治疗后,再进行单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造影,其中A组:4例为1次以上动脉栓塞治疗后再次行栓塞者(2例行单侧造影,2例行双侧造影),B组:16例结合胸片及胸部CT所示的病变部位行单侧造影(右侧10例、左侧6例),C组:18例双侧造影.判定造影结果分以下3类:正常(-),小分支紊乱、增生(+),明显出血动脉(++).对造影明确有明显出血血管的部分患者进行栓塞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出血阳性与锁骨下动脉造影人次比为63.2%(24/38).出血阳性与锁骨下动脉造影血管支数比为50%(29/58),包括(++):37.9%(22/58),(+):12.1%(7/58).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患者阳性率高.阳性出血征象的部位与肺内病变的部位基本一致.对12例强阳性出血征象的患者进行相应动脉栓塞,即刻止血率达100%,符合长期疗效分析的8例患者中,治愈5例,显效1例,复发2例.并发症为发热、恶心呕吐、胸痛、打嗝、呼吸困难.结论锁骨下动脉造影在肺咯血动脉栓塞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特别是对上肺病变为主的肺咯血患者,其中以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患者尤为重要.
作者:江森;孙兮文;支文祥;马骏;尤正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一、医学影像护理发展现状随着影像诊断科室的发展,影像护理逐渐成熟起来,已由初的不设护士发展成为一支完善的护理队伍.但鉴于我国整体护理水平较低,衡量护士的各项指标都明显偏低,影像专业护理尚未形成,在国内大多数医院的影像科室仍是由临床科室抽出的护士组成,缺乏整套的影像护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各大医院对影像护理重视不足,这些均造成了国内影像护理工作的缓慢发展.
作者:郑淑梅;雷晶;郑树香;韩彦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