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洪敏
甘露醇为治疗颅内高压常用药,在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中常因忽视了注意事项,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和损伤,故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作者:祝建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进入老年,脏腑机能减弱,肺脏首当其冲.诸多资料显示,肺疾病是近年来发病率及死亡率高的老年病.从卫生部公布的居民死因报告看,城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因排第四位,农村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因排在第一位.
作者:朱启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新健康标准,人的健康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同样,老年人的健康也可从躯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来衡量:
作者:陈福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的80%,其确切原因还不清楚.而继发性高血压比较少见,大约占高血压的10%~20%,是指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高血压.
作者:黄文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人体的衰老与细胞中的线粒体有关,它能将人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在有氧的环境下转化为能量.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它也会产生有毒副作用的超氧化自由基.
作者:何敬平;姬玉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园艺劳动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种植、浇水、锄草等劳动,不仅能增加身体活动量,运动四肢筋骨关节,而且人们在种花养草中,常能感受或体验到这是一种高雅的娱乐和享受,可以调节人的情绪,给精神上带来某种寄托和安慰.
作者:张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近见到一个骨科广告,声称一种药物能治愈股骨头坏死、腰椎间盘突出、退行性骨关节病、陈旧性骨折等疾病,其中不乏离奇骗人之处.现点评如下,以免读者上当受骗.
作者:殷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石榴皮 有收敛、止泻、杀虫之功.治蛲虫病:石榴皮3克,槟榔4.5克,水煎服.
作者:蔡姮婧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运动时心率不增 人在运动时心跳会加快,运动量越大,心跳越快.如果运动时心率增加不明显,则可能是心脏病的早期信号,预示着今后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
作者:张宝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从保健角度讲,全裸睡眠可以使人得到充分休息.现代人生活很繁忙,精神压力也很大,裸睡可以让你全身紧绷的神经完全放松,达到安然休息的自在境界.
作者:薛仕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新闻报道]<新闻晚报>2006年8月3日报道,一年一度的夏季钢琴考级即将启动,然而一名才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孩薇薇,却因承受不了紧张的练习压力,出现了目光呆滞、见到钢琴就大哭大闹的焦虑症状.
作者:是明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擦五心退热法取葱白15克,生姜15克,食盐少许,一同捣成糊状,再用一盅酒调匀,以纱布包好擦前心、后心、手心、脚心、肋窝心.擦后半小时即出汗退热,第二天恢复健康.
作者:谷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鱼籽酿尖椒原料:鲅鱼鱼籽150克,尖椒200克,五花肉丁50克,鸡蛋3个,韭菜10克,全蛋糊100克,甜面酱2克,生抽2克,盐1克,味精2克,色拉油2 000克(实耗20克),高汤30克,烧汁3克,鲍鱼汁5克,水淀粉10克.
作者:范爱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荨麻疹属于过敏性疾病,致病原因主要是药物引起过敏,或饮食引起过敏,或理化因素引起过敏,或气候异常变化引起过敏,等.西医治疗荨麻疹主要是用抗过敏类或激素类药物,虽有一定治疗作用,但病证往往容易复发,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
作者:王付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药汤剂以水为溶媒,加水量的多少,应以药物的性能、体积、吸水量及所需的治疗药量等为依据而定.若加水量过多,药物浓度过低,药汁太多,则疗效受影响;加水过少,不仅难以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还容易煎焦,既浪费,又可引起相反的效果.今荐介3种加水方法,供择用.
作者:陈文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糖尿病的传统饮食治疗,主要是控制主食,如大米、白面,而对控制脂肪不够重视.近来美国科学家提出:治疗糖尿病关键是控制脂肪,而并非主食.他们用糖尿病大鼠做实验,在饮食总热量中减少脂肪产热的10%,病鼠血糖很快下降.
作者:李长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当前一些媒体大做丰乳广告,某些女性缺乏基本的美学、美容知识,使女性丰乳之风风靡一时.其实过多使用丰乳膏会给身体带来隐患.
作者:姜允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失调,致血尿酸增高并形成大量尿酸盐,沉积于关节、肾脏等器官,使之出现病理性改变.但是有不少病人发生痛风性急性关节炎时,血尿酸并不高;而另一部分人血尿酸高,却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痛风症状.
作者:贺经;程力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媒体报道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性乙肝疫苗取得重大突破后,不少读者来信问,治疗性乙肝疫苗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意味着治疗乙肝已经有了新的绝招,以下作简要说明和介经.
作者:刘士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汪先生年近四十,是一家大型企业的会计,家离公司乘车有半小时路程.近20年来,他每天乘公共汽车上下班,从无晕车、恶心的反应.两年前一次归家途中,前边一男青年骑自行车抢道猛拐弯,公共汽车被迫紧急刹车,乘客因惯性作用被弄得东倒西歪.
作者:陈燕琳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