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鼻息肉7例误诊分析

朱宝福;郑西启

关键词:上颌窦, 鼻息肉, 出血坏死性, 误诊
摘要: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是发生于颌窦以出血坏死为特征的息肉或粘膜慢性炎症,并非真性肿瘤,在临床上不少见.但由于其临床症状隐匿,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又似上颌窦恶 性肿瘤,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又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所以早期明确诊断较为困难,易致误诊.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探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现对我院近几年误诊的7例病例分析如下.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灌注化疗治疗腹腔恶性肿瘤并发腹水的观察及护理

    我院对腹腔恶性癌肿瘤并发腹水多采用腹腔灌注化疗法.该方法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能强有力地杀灭肿瘤细胞,缩小病灶,腹水逐渐减少,全身副作用轻等特点. 现将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刘桂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小儿结膜下注射心理护理

    结膜下注射是眼科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也是眼科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儿童在治疗过程中的合作程度与护士技术操作水平均是使药物能否获得佳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患儿的心理问题,并针对儿童的特点改进操作技术,可以让患儿在治疗中合作.

    作者:马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100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观察与护理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出血和肾功能衰竭症候群为特征.一般可分5期,即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1].2001年4~5月唐山市传染病医院收治100例HFRS患者,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蔡秀芳;刘庆仓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副舟骨误诊为舟骨骨折1例报告

    1 病历报告患者,女,41岁,主因右踝扭伤而去所在镇医院就诊,摄右趾跗骨X线片,报告为:右舟骨骨折给予右足石膏托固定2d后,因右足疼痛加剧而来本医院就诊.查:右足伸侧可见10cm×7cm的青紫区,广泛压痛.镇医院X线片示副舟骨与舟骨触面略显粗糙,根据患足受伤机制考虑:引起舟骨骨折的可能性不大,复查双侧趾跗骨X线片示,双侧均有副舟骨,对称,所以诊断舟骨骨折不成立.

    作者:常文国;周忠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奥美拉唑与凝血酶联合治疗小儿上消化道出血

    小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危重病症之一,临床并不少见.尽快止血是抢救治疗的关键, 我们于1998年1月~2001年12月在常规补液、输血、抗休克的同时,及时应用奥美拉唑强有力的抗酸治疗,辅以口服凝血酶等局部止血药物治疗18例患儿,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报告如下.

    作者:王毅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在颅脑损伤中为常见病.钻孔引流术为常用的手术方法[1,2].术后少数患者出现并发症,如:继发性颅内血肿、张力性气颅,我院发生5例防治体会如下.

    作者:胡友珠;李二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面-椎动脉端侧吻合术应用解剖

    ①目的提供面-椎动脉端侧吻合术的相关应用解剖学资料.②方法在20具成人尸体上观测了面动脉的走行和分支情况、面动脉可游离部分的长度和外径、面动脉起始部与椎动脉的距离,测量椎动脉V3段和枕动脉深段的外径.③结果面动脉与同侧舌动脉、上颌动脉、颞浅动脉及对侧面动脉均具有丰富的血管吻合;面动脉起始部到下颌角部之间易于游离,游离后长度足以到达椎动脉;椎动脉V3段的外径为4.0mm左右,面动脉下颌角部的外径为2.3mm左右,适合作端侧吻合.④结论面动脉可以作为椎动脉重建手术的供区血管与椎动脉V3段进行端侧吻合.

    作者:谭双香;胡瑞成;肖建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应注意的环节

    众所周知,通过细菌培养查找与疾病有关的病原菌,是确立细菌性疾病的重要依据.明确病原菌,进一步作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对临床有针对性地使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另外, 通过对检出的细菌的分析判断,有助于流行病学的调查,对医院内感染提供资料与信息,有助于医院的科学管理.

    作者:叶勤青;王登福;胡丽萍;叶祥菊;胡晓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宫颈注射利多卡因在绝经后妇女取环中的应用

    妇女绝经后,由于其内生殖器萎缩、宫颈组织变硬、弹性差,使绝经后取出其节育器难 度增大.1998年8月~2002年5月我院在取环前采用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在镇痛及扩张宫颈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杜金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应用超媒体技术制作CAI教学课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教育领域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

    作者:张广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分子结构与其免疫原性研究

    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糖蛋白类激素,其分子量38KD ,碳水化合物约占其分子量的30%,由一条α链和一条β链以非共价健结合在一起形成二聚 体结构,其中α链含92个氨基酸残基,β链含145个氨基酸残基,α链与其他糖蛋白激素, 如FSH(卵泡刺激素)、TSH(促甲状腺素)和LH(黄体生成素)中的α链相同,β链具有特异 性,决定了hCG的生物学活性和免疫学特性[1,2].

    作者:耿建英;吴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29例腹壁切口裂开病因分析

    我院自1998年以来,腹壁切口裂开29例,进行一回顾性分析,目的为探讨腹壁切口裂开原因,以便于预防,报告如下.

    作者:郭宝利;张心海;石润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缝扎术磷[32P]同位素治疗巨大海绵状血管瘤72例临床分析

    血管瘤为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发病率较高.我院1989~2001年间收治血管瘤患 者2316例.用磷[32P]同位素贴敷或瘤体内注射,治愈率达97%.其中72例未愈者均 为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我科采用血管瘤区域缝扎术磷[32P]瘤体注射,治疗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章恩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全身热疗系统在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①目的研究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对于全身加温治疗的耐受性及全身加温治疗的疗效和副作用.②方法 31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入本组治疗,在全麻状态下用深圳一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ET-SPACE-Ⅰ全身热疗系统进行全身加温治疗,加湿至食管内温度41.7~41.8℃,保持恒温2h,实时监测多部位体表、后鼻道、食管及直肠内的温度变化, 同时监测心电、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脉搏氧及血液常规和生化检查.32例患者作为对照 .③结果ET-SPACE-Ⅰ全身热疗系统升温速度满意、加热均匀、恒温比较稳定;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疼痛缓解程度、近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全身加温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血液常规和生化检查无明显改变.④结论 ET-SPACE-Ⅰ全身热疗系统可以用于晚期恶性肿瘤的全身加热治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总结经验,观察长期疗效.

    作者:杨维春;付文华;李晓红;耿其荣;孙勇;张瑞侠;刘春宏;田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纳有利于健康 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化护理的推广,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改善患者的情绪,疾病的恢复和预防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周丽娟;张评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创伤性膈疝26例诊治

    创伤性膈疝系由闭合性或开放性胸腹部暴力损伤所致.随着现代交通事业发展及其它诸多因素,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我院1987年1月~2001年12月共收治胸腹联合伤825例, 其中创伤性膈疝26例(3.2%),现就本组26例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周广春;孟凡青;李杰;刘哲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38例糖尿病足的护理

    1 临床资料所选38例患者均符合1997年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56~78岁,平均67岁.糖尿病病史3~10年.其中全部有双足麻木、局部发凉、感觉减退,患足表面青紫,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作者:刘汝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学校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情报需求

    学校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品德教育等许多思想政治领域起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应当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还必须有很强的情报意识、情报欲望与获取情报的能力.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功能正在与日俱增,21世纪将是一个信息广泛复杂、密集而快捷的新世纪,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市场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教育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的新时代.

    作者:朱新慧;王海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1例特殊表现误诊分析

    1999年1月~2001年1月,我院收治40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其中11例因其临 床表现单一,具有特殊性,分别在外院和我院误诊.误诊时间3个月~5年,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赵婷;岳成春;王爱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前列腺摘除术后前列腺窝气囊递减压迫法23例报告

    我院1998年~2001年6月,收治前列腺增生症126例,行开放前列腺摘除术52例,其中23 例前列腺摘除术后将气囊置于前列腺窝,并行递减压迫法,另29例将气囊置于膀胱,通过对比,前列腺窝气囊递减压迫法比气囊置于膀胱,术后膀胱冲洗液转清时间明显缩短,膀胱痉挛发生率明显下降.

    作者:刘华昌;赖肇斌;杨哲先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