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倩;张寅;谢雁鸣;廖星
目的:运用测评量表对单纯中医药治疗阶段的淋巴瘤患者症状进行研究,探索其症状特征及中医证型特点.方法:采用肿瘤常见症状及Anderson中医症状调查量表(MDASI-TCM)进行问卷调查;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中淋巴瘤一章中医辨证分型部分.对40例处于单纯中医药治疗阶段的淋巴瘤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结果运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分析比较不同证类对生活的干扰程度.结果:淋巴瘤患者普遍存在多种症状,其中发生频率显著的3个症状为口干(65.00%)、疲劳(62.50%)、睡眠不安(62.50%),症状强度显著的3个症状分别是疲劳(3.10±2.99)、出汗(2.80±2.98)、口干(2.30±2.58);淋巴瘤患者辨证常出现两证(37.5%)或三证(25.0%)相兼的情况;在证型频次中,虚实夹杂证出现多,占45.0%,其次为虚证,占42.5%,实证较少,仅占12.5%;虚实夹杂证类患者对一般活动、情绪、生活乐趣方面影响程度大于单纯实证类及虚证类.结论:淋巴瘤患者的症状及证型特点较为复杂,临床大夫在根据患者当前症状表现进行辨证用药的同时,可参照淋巴瘤不同分期、病理类型及ECOG下不同症状的发生情况,为患者进行预防性用药或康复指导.
作者:郑佳彬;刘杰;李冰雪;关靓;林洪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复制酵母型发热实验动物模型,初步探讨香芩解热颗粒的解热作用机制.方法:将进行体温筛选后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模型组、布洛芬组以及香芩解热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利用酵母混悬液制作大鼠感染性发热模型,造模前预防性给药2次(间隔4h),造模4h后第3次给药,监测造模后1、4、6、8、10h肛温,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的1-10h内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6h达到峰值;与模型组比较,造模6h后所有给药组大鼠体温均显著降低(P<0.05).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 β、TNF-α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布洛芬组及香芩解热颗粒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以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香芩解热颗粒高剂量组下丘脑PGE2、cAMP与布洛芬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香芩解热颗粒对酵母型发热大鼠有明显的退热趋势,其退热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内生致热原及下丘脑PGE2、cAMP水平有关.
作者:聂坚;胡文敏;李刚;柯瑾;熊磊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活血通督汤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与脊髓损伤后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调控的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活血通督汤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模型组和活血通督汤组均采用NYU脊髓打击器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术后第1、3、5、7天行BBB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造模后7d取材,采用尼氏染色光镜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检测BDNF阳性细胞、NGF阳性细胞和NT-3阳性细胞,Western Blot检测BDNF蛋白、NGF蛋白和NT-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活血通督汤可改善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给药第3天起,活血通督汤组BBB评分优于模型组(P<0.05,P<0.01);②尼氏染色提示活血通督汤组瘀血面积较小,神经细胞水肿较轻,神经细胞形态较好,空泡样改变较少,损伤神经细胞恢复中,部分神经细胞细胞核肿大,核仁消失.与模型组比较,活血通督汤可增加脊髓损伤后脊髓前角部位BDNF、NGF和NT-3阳性细胞数(P<0.05);与模型组比较,活血通督汤可促进BDNF、NGF和NT-3蛋白表达(P<0.05).结论:活血通督汤促进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可能与其上调脊髓灰质前角部位神经营养因子分泌,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存活、再生和轴突再生、再髓鞘化有关.
作者:范筱;汪今朝;刘宇;张俐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现代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与基因遗传特异相关,肾虚为先天遗传性疾病的关键病机,补肾是先天遗传性疾病关键而独特的防治手段.目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脑血管疾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基于“肾为先天之本”探索CADASIL的发病机制、防治策略合理、可行,对保障国民身心健康发展、维护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廖少君;尤劲松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文章基于朱丹溪原著的研读,探讨其从痰诊治结核、瘰疬、骨疽、乳痈、肠痈等后世所称中医外科疾病的学术经验与特色.朱丹溪强调指出,饮食因素与上述疾病的形成密切相关,其病机多属痰热相兼和痰瘀互结,并且总结论述了从痰治疗的学术经验.其诊治特色对中医外科疾病诊治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作者:张奇;潘桂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发热为现代中医临床为常见的症状,中医对发热的治疗往往效如桴鼓.《伤寒论》是一部专门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它所创立的六经辨证是张仲景为治疗伤寒外感病而确立的行之有效的辨证治疗方法.张仲景提出的六经辨证也是接近中医学本质的一种辨证方法,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联系性,系统性的特点.发热治疗从六经入手往往能对其病性、病势、病位有独特的理解并有助于临床诊疗.文章试从“阳气郁滞”的角度阐述《伤寒论》三阳病发热的病机.
作者:宋明;陈家旭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考察防己与茯苓配伍对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低蛋白饲料加力竭游泳的方法建立模型,通过检测对胃肠功能、肝脏功能、血清蛋白和血脂水平的影响考察防己与茯苓组合对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防己水煎液组ALT、AST、TG、CHO和LDL-C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茯苓水煎液组Gas和ALB显著升高,CHO和LDL-C显著降低;防己低剂量+茯苓组Gas、ALB和HDL-C显著升高(P<0.05,P<0.01),ALT、AST、TG、CHO和LDL-C显著降低(P<0.05,P<0.01);防己中剂量+茯苓组Gas、TC、ALB和HDL-C显著升高(P<0.05,P<0.01),ALT、AST、TG、CHO和LDL-C显著降低(P<0.05,P<0.01);防己高剂量+茯苓组Gas、TC、TP、ALB和HDL-C显著升高(P<0.05,P<0.01),ALT、AST、TG、ALP、CHO和LDL-C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各给药组对模型大鼠的胃肠、肝脏和血清学指标均有改善,且两药配伍疗效优于单味药.
作者:刘嘉琪;王秋红;匡海学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李赛美教授运用加味五苓散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证治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李教授门诊病历70份,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建立形式背景,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从中发现总结李赛美教授运用加味五苓散的方药及方证配伍规律.结果:李赛美教授常用加味五苓散合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并加补气、温阳之品,寒温并用,经腑同治.结论:将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应用于中医辨证体系,通过庞大数据库探索其隐藏的知识和规律,使之直观化、可视化,也为名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道路.
作者:刘青;李赛美;徐笋晶;刘超男;林勇凯;谢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和合思想是在总结薛伯寿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和”文化等传统思想而提出的,其核心是“道尊中和,合而不同,合其不和,以致和合”.文章以和合思想之核心为叙述线索,并结合临床,将对薛伯寿教授和合思想的传承体悟进行介绍.
作者:肖烨;姚魁武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舌诊是中医的特色诊法中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望舌可以直观且灵敏的反映机体脏腑气血盛衰,可为中医辨证、辨病、诊断及预后提供较为客观的参考依据.文章从舌象判断疗效的历史源流及当前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舌象参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医学指标具有相关性,舌象变化的动态测量可明确病证诊断、病程及病情变化情况、测知诊疗方法疗效和了解疾病转归和预后,是中医疗效评价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者:王洋;李书楠;王昌恩;李灿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芍药甘草汤干预过敏性哮喘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过敏性哮喘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技术表征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与给药组大鼠尿液中代谢物,使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探讨药物引起相关代谢标志物的含量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尿液中甘氨酸、精氨酸、二甲基精氨酸、亮氨酸、蛋氨酸、马尿酸、肌酸、乳酸、柠檬酸、1-甲基-5-咪唑乙酸、苯丙氨酸和乙酰肉毒碱代谢物水平发生显著变化(P<0.05),芍药甘草汤可使这些代谢物回调趋于正常水平(P<0.05).结论:芍药甘草汤能有效调节与过敏性哮喘尿液代谢有关的氨基酸、能量代谢失衡.
作者:李泽华;吕卓;肖超妮;孙哲;郑晓晖;张亚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电针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血脂4项[胆固醇(CHO)、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神经行为学及缺血区面积的影响,探讨电针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药物组、电针Ⅰ组和电针Ⅱ组,每组9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以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血脂症模型.6周后电针Ⅱ组开始电针双侧“丰隆”“三阴交”,每天1次,每次20min,连续干预7d,药物组给予辛伐他丁灌胃,每天1次,连续7d,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Ⅰ组不干预.7d后模型组、药物组、电针Ⅰ组和电针Ⅱ组,采用FeCl3化学诱导血栓性闭塞大脑中动脉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滴加FeC13溶液外,其余手术步骤同模型组.手术后电针Ⅰ、Ⅱ组电针双侧“丰隆”“三阴交”及针刺“水沟”“百会”,每天1次,每次20min.24h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中CHO、TG、HDL-C和LDL-C,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结果:脑缺血24h后神经功能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较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Ⅰ、Ⅱ组均显著降低(P<0.05);与药物组比较,电针Ⅰ组神经功能评分较高(P<0.05),电针Ⅱ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电针Ⅰ组比较,电针Ⅱ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CHO、TG、HDL-C和LDL-C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G明显升高,CHO、HDL-C和LDL-C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电针Ⅰ组和电针Ⅱ组CHO、TG和LDL-C明显降低(P<0.05),药物组HDL-C明显升高(P<0.05),电针Ⅰ、Ⅱ组HDL-C明显降低(P<0.05);与药物组比较,电针Ⅰ组、电针Ⅱ组CHO、HDL-C显著降低(P<0.05),电针Ⅰ组LDL-C显著升高(P<0.05),电针Ⅱ组LDL-C显著降低(P<0.05);与电针Ⅰ组比较,电针Ⅱ组LDL-C明显降低(P<0.05).TTC结果显示所有的脑缺血模型都呈典型的缺血性改变,电针组较有效的改善了脑缺血区缺血性改变(P<0.05).结论:电针能改善神经功能,同时有效调节血脂水平,对缺血区的面积也有改善,即刻的针刺效应对神经功能改善、血脂及缺血区面积也有一定作用.
作者:王卓昱;马佳佳;关翰宇;田瑶;马惠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医药综合治疗对HIV/AIDS患者贫血的影响.方法: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收集河南中医项目地区2014年HIV/AIDS患者贫血及其相关信息,以是否参与中医项目为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药综合治疗对患者贫血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 402例HIV/AIDS患者,中医组2 305例,非中医组7 097例.中医组HIV/AIDS患者贫血患病率为24.6%,非中医组贫血患病率为27.7%,非中医组HIV/AIDS患者贫血危险度是中医组的1.22倍(P<0.05).文化程度、确认H1V阳性时期、服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时期和CD4细胞计数均对HIV/AIDS患者贫血有影响.结论:中医药综合治疗有助于降低HIV/AIDS患者的贫血患病率.
作者:金艳涛;李政伟;袁君;马秀霞;郭会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应用JOA腰痛疗效评定标准和WOMAC骨性关节炎评分系统评价疏肝滋肾汤治疗腰椎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腰椎骨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A组(疏肝滋肾汤内服及外敷组)、B组(疏肝滋肾汤内服组)和C组(壮骨关节丸内服组),每组30例,疗程3个月,比较各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疗效差异.结果:①JOA评定:治疗后疼痛积分均降低,但治疗A、B两组的治疗后积分较对照C组明显下降,且治疗A组下降程度优于B、C两组;②WOMAC评价:各组治疗评分均明显改善,A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而B组亦优于对照C组.结论:疏肝滋肾汤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并且其内服加外敷的临床疗效佳.
作者:薄云;李淑贤;赵丽艳;王振宏;王春英;耿海霞;李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系统评价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从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中英文文献,选择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个研究,2 266例患者.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在疗效方面对比单用丹红注射液、依达拉奉及常规治疗有优势,疗效合并效应量(RR=1.22,95%CI[1.18,1.27],P<0.00001);在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方面优于丹红对照组,合并效应量(MD=-3.58,95%CI[-4.23,-2.93],P<0.00001);在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比丹红注射液对照组及依达拉奉对照组有效,合并效应量(MD=15.62,95%CI[13.43,17.81],P<0.00001);而在安全性方面与对照组无差异,合并效应量(RR=1.46,95%CI[0.61,3.47],P=0.91).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单用一种注射剂及常规治疗显著,能减轻近期致残率,且较安全,但仍需后续大样本、高质量文献支持研究.
作者:胡华;杨元元;刘晶;张燕辉;刘杰;葛金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甘肃地区男性海洛因成瘾者流行病学特征与中医痰性证素的关系.方法:对甘肃省下属酒泉市、嘉峪关市强制戒毒所、平凉市第十监狱共300名自愿参加调查的海洛因成瘾者,开展流行病学特征及毒品成瘾者中医PRO量表采集,应用证素辨证法提取中医证素.结果:毒瘾的形成与痰性证素密切相关,痰胶着难愈的特性是使瘾难以完全戒断的主要原因.海洛因成瘾者的吸毒量、吸毒频率、对毒品的渴求程度以及吸烟情况为痰性证素的危险因素.成瘾者的社会生活关系也与痰性证素的形成呈正相关.结论:痰胶着难愈的特性是使瘾难以完全戒断的主要原因,在中医药戒毒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有选择的对成瘾者的痰证进行干预.除此,还可以从成瘾者社会关系的协调上找出毒品戒断突破口.
作者:金李;林华坚;刘新爱;宫璞;张金玲;李灿东;杨朝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与维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2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FIB,HCY和UA.结果:①在西医分型中FIB、HCY、UA水平从高到低顺序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②异常黑胆质组FIB水平明显高于非异常黑胆质组(P<0.05).异常血液质组HCY、UA水平明显高于非异常血液质组(P<0.05).③异常黑胆质组心电图ST异常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异常黑胆质组(P<0.05).结论:冠心病维医异常黑胆质型与FIB的关系密切,而异常血液质型与HCY、UA的关系密切,可作为反映冠心病异常黑胆质型、异常血液质型的客观依据.
作者:西尔艾力·安尼瓦尔;古力那孜·阿不都热合曼;阿斯亚·吾甫尔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基于中药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寻找影响清开灵硬胶囊批次间稳定性的重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对清开灵硬胶囊HPLC指纹图谱数据进行分析,对其批次间稳定性进行评价;采用偏小二乘法(PLS)寻找影响硬胶囊批次间相似度的标志物.结果:系统聚类分析及PC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批次的硬胶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剔除黄芩苷后经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所得评价结果接近;PLS分析显示,该硬胶囊中存在2个化学成分对产品批次间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结论:将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用于中成药生产中批次间稳定性控制研究是可行的.
作者:孙如煜;李鹏跃;杜守颖;陆洋;田志浩;白洁;陈笑南;滕会会;徐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微创针刀镜对慢性痛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33例住院并行膝/踝微创针刀镜治疗登记的痛风患者,根据病历记载及电话随访,评价关节疼痛术前术后的变化;术后1年关节肿痛的复发率;术后发作的间隔时间、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结果:患者术后关节肿痛减轻率100%,关节肿痛消失率70.3%.在1年电话及门诊随访观察中发现,术后关节肿痛82%未再发作,16%有再次发作,但发作的间隔时间明显延长,发作时关节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与针刀镜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例患者(2例为2型糖尿病患者,1例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术后发生膝关节感染,发生率1.29%.其余不良反应未发现.结论:微创针刀镜对慢性痛风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关节腔感染的风险.糖尿病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引起关节腔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明岭;徐强;林昌松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文章以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中医临床试验伦理审批工作为背景,介绍医院的机构伦理委员会(IRB)和项目的数据与安全监察委员会(DSMB)的组成和职能;阐述本项目的伦理审批方式;推行动态伦理,在不同时期对项目的不同侧重点进行审查,初期审查侧重试验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着眼于研究方案等材料内容的制定,中期审查关注研究进度与研究质量,审核研究方案、病例报告表、知情同意书的优化,结题审查侧重项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聚焦试验的活产率及严重不良事件,实现对项目全过程的监控.鉴于多分中心伦理审批工作的低效性和复杂性,建议采取以项目承办单位审批为主,其余分中心施行快速审查的方式,以减少时间成本,提高中医临床试验效率.
作者:李芊;高敬书;马红丽;王桂媛;杜绍敏;周忠明;杨正望;孙云;李伟莉;吴效科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