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锁阳乙酸乙酯提取物改善慢性应激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电生理长时程增强表现

马素亚;畅洪昇;郑俊超;程丹;折改梅;王旭;鲁艺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长时程增强, 锁阳乙酸乙酯提取物, 认知功能, 慢性应激, 突触可塑性
摘要:目的:研究锁阳乙酸乙酯提取物(ECS)对去势小鼠慢性应激所致学习记忆障碍作用在Morris水迷宫和神经电生理长时程增强(LTP)方面的表现.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ECS组.模型组与ECS组采用慢性应激方法造模,ECS组小鼠以0.47mg/mL、0.1mg/10g司步灌胃ECS提取物.在造模8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造模成功时进行海马组织的神经电生理LTP检测.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ECS组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1).神经电生理LTP结果显示ECS组小鼠的兴奋性突触后场电位斜率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结论:ECS在Morris水迷宫和神经电生理LTP两方面均表现出改善去势后慢性应激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四维调曲整脊法配合平衡针治疗寰枢关节错位临床研究

    目的:从生物力学平衡和生命科学中枢调控角度,运用四维调曲整脊法配合平衡针治疗寰枢关节错位,并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6例寰枢关节错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用平衡针灸针刺后予四维调曲整脊法,对照组只用四维调曲整脊法.连续治疗15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按标准评定疗效和进行随访.因失访病例9例,治疗后拒绝复查影像病例7例,故实际纳入研究共80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临床治愈率为90.4%,对照组总有效率94.7%,临床治愈率为76.3%,治疗组显著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头痛、头晕的主要症状及其他合并症、张口位齿状突偏移、颈曲改变均有显著改善.结论:平衡针以中枢调控为手段及时镇痛,四维调曲整脊法是通过调整腰椎曲度,改善寰枢椎间的位置关系为目标,两者结合,急缓同治、标本兼治,能够有效改善或消除寰枢关节错位的症状和体征,治疗无不良反应.

    作者:张汉卿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疏肝滋肾汤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应用JOA腰痛疗效评定标准和WOMAC骨性关节炎评分系统评价疏肝滋肾汤治疗腰椎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腰椎骨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A组(疏肝滋肾汤内服及外敷组)、B组(疏肝滋肾汤内服组)和C组(壮骨关节丸内服组),每组30例,疗程3个月,比较各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疗效差异.结果:①JOA评定:治疗后疼痛积分均降低,但治疗A、B两组的治疗后积分较对照C组明显下降,且治疗A组下降程度优于B、C两组;②WOMAC评价:各组治疗评分均明显改善,A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而B组亦优于对照C组.结论:疏肝滋肾汤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并且其内服加外敷的临床疗效佳.

    作者:薄云;李淑贤;赵丽艳;王振宏;王春英;耿海霞;李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论中医的国本文化

    中医的国本文化就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和候的辩证人命文意识源流;阴阳五行为本体“天地人”的物化通道,中华本土文化生命力、生哲学的亘古人文语境意识生命,互渗医药道亨的文化源流.反思证论现代中医的人文意识观念、基本大都概以已确认中医药学为传统文化的本质、错误归属非物质文化范畴、及讹错的非物质文化性质;以及都在模糊地认识中医药学文法、和盲识中医哲学的人文意识体裁:它原本就是中华亘古哲学表达学术的体裁方法论,它既是大中华历史自然生命哲学体裁原创“辩证法”的方法论;又是现代中医无知不识历史和现代社会人文意识的“语境”语言差异及智能反应思维时代社会人文意识生命行为和识别人文“语境”的差异;即它所反映的是亘古文化医药意识进化先秦社会人文意识,而中医药文化意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笔者让广大读者从新认识大中华的自然生命哲学、道悟经典体裁“辩证法”的中医药学语言方法论,就是要弄清楚中医药学的文化本质、什么才是医药人文语境文法体裁的本质、什么又是《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辩证与辨症”反映国本汉语文化体裁的本质.

    作者:闫树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从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医“治未病”

    中国文化儒道二家之学为两大主流,直至后汉佛法陆续输入,儒道佛文化分别从不同角度为中医“治未病”理论提供了智慧与养料.中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的养生学术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理念进行纵向的陈述和横向的比较,梳理博采儒道佛众家之精的中医“治未病”文化价值,进而让更多的年轻学者认识到实欲医者兼修文化,自能于医学登峰造极之理,从而传承、弘扬中医“治未病”理论,促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进一步复兴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朱爱松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活血通督汤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营养机制

    目的:观察活血通督汤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与脊髓损伤后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调控的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活血通督汤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模型组和活血通督汤组均采用NYU脊髓打击器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术后第1、3、5、7天行BBB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造模后7d取材,采用尼氏染色光镜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检测BDNF阳性细胞、NGF阳性细胞和NT-3阳性细胞,Western Blot检测BDNF蛋白、NGF蛋白和NT-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活血通督汤可改善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给药第3天起,活血通督汤组BBB评分优于模型组(P<0.05,P<0.01);②尼氏染色提示活血通督汤组瘀血面积较小,神经细胞水肿较轻,神经细胞形态较好,空泡样改变较少,损伤神经细胞恢复中,部分神经细胞细胞核肿大,核仁消失.与模型组比较,活血通督汤可增加脊髓损伤后脊髓前角部位BDNF、NGF和NT-3阳性细胞数(P<0.05);与模型组比较,活血通督汤可促进BDNF、NGF和NT-3蛋白表达(P<0.05).结论:活血通督汤促进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可能与其上调脊髓灰质前角部位神经营养因子分泌,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存活、再生和轴突再生、再髓鞘化有关.

    作者:范筱;汪今朝;刘宇;张俐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黄精的炮制研究进展

    早期的黄精炮制研究主要集中在消除刺激性、降低或消除毒性、改善临床疗效等方面,现代炮制中增加了炮制对节省时间、成分变化、药理作用、临床疗效等方面的考察,因此关于黄精炮制的报道也逐渐增多,从众多研究报道中也发现了不少存在的问题.如有关蒸、烘次数及时间的争议较大,复蒸法和单蒸法所得药材的质量和临床疗效缺乏论证;黄精成分十分复杂且各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却仅以黄精多糖为标准的评价体系不够严谨;不同炮制方法所得药材的临床疗效差异不明确;各地区各民族使用不同的炮制方法,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根据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加强黄精炮制的系统研究,建立系统而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应加强黄精的综合利用研究和产品深度开发研究,实现黄精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

    作者:易思荣;全健;李品明;肖波;黄娅;余中莲;罗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风药固肠止泻机制探讨

    风药止泻,应用得当,效果显著,甚至有医家言“风药固肠”.文章从解表、升阳、胜湿、健脾、调肝的角度探讨风药固肠止泻的中医理论基础,并查阅相关文献,结合风药单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阐释风药止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溯源相关典籍,简单总结风药临床应用要点,以求对风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刘明坤;吴春雁;房玉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锁阳乙酸乙酯提取物改善慢性应激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电生理长时程增强表现

    目的:研究锁阳乙酸乙酯提取物(ECS)对去势小鼠慢性应激所致学习记忆障碍作用在Morris水迷宫和神经电生理长时程增强(LTP)方面的表现.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ECS组.模型组与ECS组采用慢性应激方法造模,ECS组小鼠以0.47mg/mL、0.1mg/10g司步灌胃ECS提取物.在造模8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造模成功时进行海马组织的神经电生理LTP检测.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ECS组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1).神经电生理LTP结果显示ECS组小鼠的兴奋性突触后场电位斜率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结论:ECS在Morris水迷宫和神经电生理LTP两方面均表现出改善去势后慢性应激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

    作者:马素亚;畅洪昇;郑俊超;程丹;折改梅;王旭;鲁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凝脂翳”病名源流考

    “凝脂翳”早见于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是以黑睛生翳,表面色白或黄,状如凝脂,发病迅速,或伴黄液上冲为主要表现的急重眼病.《神农本草经》用“翳”记录目病.隋代《诸病源候论》载有目生“疮翳”.元末明初《原机启微》提出“翳犹疮也”,揭示了黑睛生翳,翳犹疮也的发病特征.“疮翳”的提出,在本质上将此类眼病有别于以“翳”命名的内障眼病.《证治准绳》对“凝脂翳”发病全程进行了详细阐述.西方医学传人中国后,对本病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更加清晰.“凝脂翳”作为规范名已成为共识.并对“凝脂翳”认知过程中出现的花翳、浮翳、真珠翳、冰虾翳深等相关病名进行了梳理.

    作者:盛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心脏与胃之大络关系的探讨

    临床中对虚里(也即胃之大络)的按诊就是诊察心尖的搏动.此事实令人思考胃之大络是否就是心脏?通过分析以《黄帝内经》为源头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从胃之大络搏动的位置、功能的重要性及其内部结构这3个方面比对心脏可知,胃之大络即是指心脏.因为心脏具有大络(脏腑之络)及胃土(可收舒的赤肉)的性质,又可输布胃腑所出之气血,所以《黄帝内经》将心脏视为胃之大络.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心脏的形质为赤肉,为脾胃所主.所以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点是改善赤肉功能,也即应从脾胃论治心力衰竭.

    作者:张久亮;徐曼曼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益气活血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益气、活血代表方保元汤联合桃红四物汤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探讨益气活血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肺泡水转运的作用机制.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术后4周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随机将动物分为模型组、益气活血组和缬沙坦组,并另设假手术组.用药4周后,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肺/体重比,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脏AQP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间质破坏严重,湿肺/体质量比、干肺/体质量比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AQP1表达显著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组和缬沙坦组大鼠肺间质破坏显著减轻,湿肺/体质量比、干肺/体质量比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AQP1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能够减轻慢性心力衰竭肺间质损害,调控肺组织AQP1表达改善肺泡水转运,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作者:韩安邦;路迎冬;张丹丹;张冰冰;赵明镜;赵一舟;崔向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量表评定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特性初识

    文章以量表评定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证候要素的特性为观察对象,初步认识了量表评定证候要素的基础,用量表评定证候要素,有辨识证候的客观性指标是基础、辨别证候要素的合理性指标是关键、辨定证名的科学性指标是核心,辨明证治的确证性指标是依据这样4个基本特性,并且可以简要地概括出,采用量表评定CAG证候要素核心意涵实质的4条初步结论.表明采用量表评定证候要素,能够帮助医家更加客观真实地认识病变的病因病位,合理辨别证候表现特质与规律,科学确定病机转化以及治则治法,证明量表对临床实践鉴别某些疾病证候要素的特性,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应该深入地加以研究.

    作者:李爽姿;王勤明;李志更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脉象信息分析法的研究进展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是中医传统的特色诊察方法之一,是获取临床辨证资料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脉诊客观化发展迅速,对于脉象特征的提取与分析也愈来愈多.文章以脉象信号的采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两部分进行相关性论述.

    作者:李雪;李福凤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95例脾气虚证重症肌无力病例回顾及用药规律探析

    目的:以95例重症肌无力(MG)脾气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其临床特点和中医用药规律,为MG临床床诊疗方案的优化提供指导意见.方法:病例来源于20101月至2015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脾气虚证MG住院患者9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和中医用药规律.结果:脾气虚证MG住院患者中,发病年龄(40.15±17.24)岁,21到30岁之间为发病高峰;病程短1年,长30年,平均(6.34±5.82)年;临床改良Osserman分型以Ⅱh型多见;伴随疾病以胸腺瘤为多见,其次为胸腺增生;MG常见主症为眼睑下垂,其次为四肢乏力、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常见中医症状及舌脉有倦怠乏力、吞咽无力、精神疲乏,舌淡、苔薄白、脉细;中药处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五指毛桃等补气健脾之品频率高.结论:MG脾气虚证患者从脾胃论治,补气健脾,辅以补肾益精、化湿行气中药,符合对MG主要病机的分析.

    作者:琚星萌;宋雅芳;郭丽娜;雷孝文;陈志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不同品系忍冬果实中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比较

    目的:为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果实的开发利用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色谱法测定氨基酸含量;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元素含量.结果:品系YTH-001、品系YTH-002和品系YTH-003 3个品系中各氨基酸含量较为相似,品系JYH-001和品系SYH-001中各氨基酸含量均较少;不同品系忍冬果实Zn、Fe、Sn元素含量的差异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密切联系.YTH-001、YTH-002、YTH-003三个品系为良种“亚特红”及其变型,亲缘关系较近.结论:“亚特红”品系忍冬果实较其它品系忍冬果实富Zn、Fe,具有较高开发价值.

    作者:边丽华;周洁;刘伟;李圣波;王晓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李赛美运用加味五苓散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辨治处方分析

    目的:研究李赛美教授运用加味五苓散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证治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李教授门诊病历70份,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建立形式背景,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从中发现总结李赛美教授运用加味五苓散的方药及方证配伍规律.结果:李赛美教授常用加味五苓散合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并加补气、温阳之品,寒温并用,经腑同治.结论:将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应用于中医辨证体系,通过庞大数据库探索其隐藏的知识和规律,使之直观化、可视化,也为名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道路.

    作者:刘青;李赛美;徐笋晶;刘超男;林勇凯;谢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铁皮石斛醇提不同萃取物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HSC-T6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铁皮石斛醇提不同萃取物对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 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建立TGF β1诱导HSC-T6细胞增殖模型,MTT法探讨萃取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采用RT-PCR、ELISA法测定其对细胞相关因子的影响.结果:MTT结果表明,正己烷层、氯仿层、乙酸乙酯层对TGF β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RT-PCR、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正己烷层显著降低α-SMA、CTGF、TβR-Ⅱ的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P<0.05),氯仿层能抑制CTGF、TβR-Ⅱ的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P<0.05),乙酸乙酯层组抑制CTGF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结论:铁皮石斛醇提萃取物中的正己烷层可能通过抑制α-SMA、CTGF、TβR-Ⅱ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氯仿层、乙酸乙酯层可能通过抑制CTGF、TβR-Ⅱ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

    作者:郑婷;汤晗霄;赵天文;屠珏;蔡月琴;盛云杰;张永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代谢组学对中药芪苓颗粒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方法鉴定中药芪苓颗粒治疗高尿酸血症大鼠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通过腺嘌呤灌胃及氧嗪酸钾皮下注射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结合血清生化检测数据及代谢组学检测数据,对中药治疗后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建立了稳定的高尿酸血症模型.建立了稳定的高尿酸血症模型,中药干预后比较,发现大鼠血清生化检测中尿酸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代谢组学检测中氨基酸、脂肪酸及糖类的代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验证了中药芪苓颗粒治疗高尿酸血症有明确的疗效,证明其治疗过程同时对糖脂的代谢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不存在代谢脏器的损伤.结果:建立了稳定的高尿酸血症模型,中药干预后比较,发现大鼠血清生化检测中尿酸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代谢组学检测中氨基酸、脂肪酸及糖类的代谢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徐红;罗恒;陈坚翱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因子分析与关联规则挖掘干眼症的用药规律

    目的:挖掘中医药治疗干眼症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CNKI中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基础,运用SPSS20.0与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为工具,对高频中药进行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找到治疗本病的方剂的优共性规律,探索干眼症的用药规律.结果:干眼症的治疗方剂115首,使用频率在10%以上的中药共计30味,聚为6类,常用药物组合为菊花、麦冬、枸杞子、生地黄、茯苓、白芍、熟地黄、当归、牡丹皮、玄参、甘草、柴胡、石斛、山药等,干眼症治疗的药物四气以寒性居第1位,五味以甘味为第1位,归经以肝经、肾经为主,关联规则挖掘出药对17个、药队8个.结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药物的使用“四气”与“五味”以甘、寒类中药为主;药物归经主要集中于肝经与肾经,说明干眼症的治疗与两脏有关,亦可反推出本病病位与肝、肾两脏密切相关;因子分析与关联规则算法挖掘出的潜在药物组合、药对、药队,多针对本虚标实的病机,阐明“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疏肝解郁,柔肝止痛,清肝明目,补血活血”是本病的根本治疗大法,且临床上病情变化多端,故须精准辨证,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才能切中主题,提高于眼症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艳青;项敏泓;王雪菲;张薇;李青松;赵怡;张兴儒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阿尔茨海默病与睡眠障碍的神经发生关联机制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大量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AD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一方面睡眠障碍是AD患者的主要精神症状之一,另一方面睡眠障碍可能是导致或加重AD的危险因素.改善AD患者的睡眠质量已被认为是AD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文章综述AD与睡眠障碍的神经发生关联机制的研究进展,为防治失眠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治疗AD开辟新的思路.

    作者:游秋云;姜霞;黄攀攀;方丽媛;王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