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秋云;姜霞;黄攀攀;方丽媛;王平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探讨中医证候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59例AECOPD机械通气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和证型的确定.以入ICU24h内的差值,行APACHE Ⅱ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医证候分布:实证类15例例例(25.42%),虚证类20例(33.90%),虚实夹杂类24例(40.68%).对3组的APACHE Ⅱ评分进行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实证组与虚证组、虚实夹杂组与虚证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实证组与虚实夹杂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虚实夹杂证多,虚证次之,实证少.虚实夹杂类以肺脾气虚,痰蒙神窍居多;虚证类与虚实夹杂类均有肺气虚;实证类以痰蒙神窍和兼瘀证者占多数.实证组与虚实夹杂组APACHE Ⅱ评分均数在22分以上,而虚证组均数在14分以下,说明实证组与虚实夹杂组病情重于虚证组.
作者:苏春燕;范吉平;刘祖发;王蓓;于红建;于建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近30年间已有3个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发表,各共识意见中关于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治法、方药等方面的不同显而易见.文章系统性对比、分析和研究这些演变的原因及规律,对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共识意义深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为新共识修订时略做参考,使共识意见更科学、更规范、更实用.
作者:赵盛云;李玉锋;王垂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伤寒论崇正编》是岭南医学中伤寒学派的代表著作.通过对《伤寒论崇正编》的整理、发掘,探寻岭南伤寒名家黎庇留对明清伤寒学派的继承与研究.黎庇留跨越各伤寒学派,不自限于一系一派,兼收并蓄,注重从实际临证中阐释张仲景心法.开岭南《伤寒论》实践研究之风,其“览百家,评诸注得失,抉其微,撷其华”“以书勘证,以证勘书”的写作方式,突破地域限制,在岭南大胆使用经方的精神,暗合岭南医学重视实践、善于总结归纳、由博返约的实用特色,为岭南医学的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
作者:周登威;徐志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3月龄Wistar雄性大鼠30只,体质量(220±28)g,编号后按随机数字表分入空白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每组10只.造模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缺血30min,再灌注2h,随即处死大鼠,留取左心室心肌组织,采用黄嘌呤氧化法检测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心肌丙二醛(MDA),通过极谱法检测系统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组织的变化.结果:电针预处理组大鼠部分心肌肌丝溶解、断裂,心肌细胞轻微肿胀,轻度空化,线粒体排列稍紊乱,部分线粒体水肿、存在空泡样病变.电针预处理组的大鼠线粒体RCR、SOD及ATP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内关穴预处理能改善心肌组织形态学表达,防止心肌组织结构的破坏,修护心肌缺血性损伤,更对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起到了良性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松;韩永丽;吴松;王华;梁凤霞;陈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大量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AD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一方面睡眠障碍是AD患者的主要精神症状之一,另一方面睡眠障碍可能是导致或加重AD的危险因素.改善AD患者的睡眠质量已被认为是AD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文章综述AD与睡眠障碍的神经发生关联机制的研究进展,为防治失眠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治疗AD开辟新的思路.
作者:游秋云;姜霞;黄攀攀;方丽媛;王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微创针刀镜对慢性痛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33例住院并行膝/踝微创针刀镜治疗登记的痛风患者,根据病历记载及电话随访,评价关节疼痛术前术后的变化;术后1年关节肿痛的复发率;术后发作的间隔时间、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结果:患者术后关节肿痛减轻率100%,关节肿痛消失率70.3%.在1年电话及门诊随访观察中发现,术后关节肿痛82%未再发作,16%有再次发作,但发作的间隔时间明显延长,发作时关节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与针刀镜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例患者(2例为2型糖尿病患者,1例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术后发生膝关节感染,发生率1.29%.其余不良反应未发现.结论:微创针刀镜对慢性痛风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关节腔感染的风险.糖尿病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引起关节腔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明岭;徐强;林昌松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现代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与基因遗传特异相关,肾虚为先天遗传性疾病的关键病机,补肾是先天遗传性疾病关键而独特的防治手段.目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脑血管疾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基于“肾为先天之本”探索CADASIL的发病机制、防治策略合理、可行,对保障国民身心健康发展、维护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廖少君;尤劲松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化瘀祛痰方含药血清对油酸和棕榈酸诱导HepG2细胞脂质损伤及自噬水平的影响,探讨化瘀祛痰方防治脂代谢紊乱的可能机制.方法:以不同终浓度(摩尔比为2:1)的油酸和棕榈酸混合物孵育诱导HepG2细胞24h,采用CCK-8、油红O染色以及细胞内TG含量测定等方法筛选并建立佳HepG2细胞脂质损伤模型;以大鼠空白血清作为空白对照、辛伐他汀含药血清作为阳性对照,采用油红O染色、Western Blot、细胞内TG含量测定法检测化瘀祛痰方含药血清对HepG2细胞脂肪损伤及自噬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选取终浓度为1mmol/L的油酸和棕榈酸作为佳作用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化瘀祛痰方含药血清能明显使HepG2细胞内脂滴变小、数量减少并使细胞内TG含量显著减低(P<0.05),同时显著上调HepG2细胞自噬相关蛋白Atg3和Beclin1表达(P<0.05).结论:化瘀祛痰方药含药血清可以减轻油酸和棕榈酸诱导的HepG2细胞内的脂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影响自噬相关蛋白Atg3和Beclin1的表达有关.
作者:刘晶晶;贾连群;杨关林;王志丹;赵秋宇;宋囡;杜莹;王英;王俊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具有通阳散结、降气化痰、运转胸中大气的作用,原文用于治疗胸痹、心痛病.心肺同居胸中,本方经过加减用于治疗心肺疾病的临床报道较多,且疗效肯定.文章以“系统辨证脉学”为工具,以脉象要素为契入点,来举证本汤证的脉象系统和脉象要素组成,分析本汤证的个性特点和临床特点,并临证举隅,明确本汤证临床应用的脉象指征,使“阳微阴弦”以脉象要素的形式“心中易了,指下明晰”;扩大本汤证的应用范围.
作者:丁晓;吕玉婷;滕晶;齐向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舌诊是中医的特色诊法中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望舌可以直观且灵敏的反映机体脏腑气血盛衰,可为中医辨证、辨病、诊断及预后提供较为客观的参考依据.文章从舌象判断疗效的历史源流及当前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舌象参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医学指标具有相关性,舌象变化的动态测量可明确病证诊断、病程及病情变化情况、测知诊疗方法疗效和了解疾病转归和预后,是中医疗效评价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者:王洋;李书楠;王昌恩;李灿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文章以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中医临床试验伦理审批工作为背景,介绍医院的机构伦理委员会(IRB)和项目的数据与安全监察委员会(DSMB)的组成和职能;阐述本项目的伦理审批方式;推行动态伦理,在不同时期对项目的不同侧重点进行审查,初期审查侧重试验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着眼于研究方案等材料内容的制定,中期审查关注研究进度与研究质量,审核研究方案、病例报告表、知情同意书的优化,结题审查侧重项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聚焦试验的活产率及严重不良事件,实现对项目全过程的监控.鉴于多分中心伦理审批工作的低效性和复杂性,建议采取以项目承办单位审批为主,其余分中心施行快速审查的方式,以减少时间成本,提高中医临床试验效率.
作者:李芊;高敬书;马红丽;王桂媛;杜绍敏;周忠明;杨正望;孙云;李伟莉;吴效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中医早期综合干预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体质改善及降压疗效.方法:293名中医偏颇体质的正常高值血压者随机分为3组,A组99人接受中医早期综合干预,B组96人接受中医整体健康指导,C组98人无干预,1年后观察偏颇体质改善及降压疗效.结果:首位偏颇体质改善总有效率:A组明显优于B、C组(P<0.05,P<0.01),B组与C组无明显差别;降压总有效率:A组明显优于B、C组(P<0.01),B组明显优于C组(P<0.01).结论:中医整体健康指导可有效降低正常高值血压,中医综合干预可明显改善偏颇体质和降低血压.中医整体健康指导效果和中医综合经络调理有明显疗效,两者联合的正常高值血压者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效果更佳,可作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干预的适宜技术,有效安全,易推广实施.
作者:袁尚华;富斌;陈斐斐;张先慧;张宏;吴雅静;曹凤娇;李丽萍;陶琳;吴梦玮;吴志松;宋雪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重要治则,古今医家临证极为重视.《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专著,其中对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有着丰富和灵活的运用,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精神之具体体现.文章从辨病因、病机、病性、病势等方面论述了《金匮要略》中同病异治的运用;又以方为纲,以病为目,论述了《金匮要略》中异病同治的运用.以系统总结《金匮要略》关于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思想,期冀对当今临证施方有所裨益和启迪.
作者:李秀月;代民涛;柴可夫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在已知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R)有较好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初步探究穴位埋线治疗AR的中枢响应特征.方法:对8例符合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纳入标准的AR患者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及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并对比前后脑功能区,找出效应区域.结果:AR患者埋线前后对比存在显著性增强、以及与AR发作期相应的脑区.结论:穴位埋线治疗AR的疗效机制存在中枢效应机制路线.
作者:钟娟;张勤修;刘姝芩;李昕蓉;刘洋;刘颖;康浩然;谢春;曾斌;王盼盼;袁书贤;向南;杨莎莎;刘代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卫矛粗提物对M1型巨噬细胞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Griess法、免疫酶联吸附试验(ELIS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考察卫矛粗提物对脂多糖(LPS)建立的M1亚型巨噬细胞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结果:1μg/mL的LPS诱导巨噬细胞12h后,可成功构建M1巨噬细胞模型;与LPS模型组比较,卫矛粗提物组可以明显抑制巨噬细胞分泌NO、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下调iNOS、IL-6和TNF-α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M1型巨噬细胞膜表面分子CD16/32的阳性表达率,并对磷酸化的氨基末端激酶(JN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蛋白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卫矛粗提物对M1型巨噬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中JNK和ERK1/2蛋白的磷酸化有关.
作者:兰智慧;李少峰;张元兵;刘良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通过观察热敏灸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热敏灸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热敏化腧穴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冠心病患者病例6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热敏灸治疗30d,通过平板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等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心律变异性(HRV)和心脏变时性的变化.结果:患者通过热敏灸治疗后HRV时域指标值(总体标准差、差值均方根,超过50ms的百分比)比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快心率与慢心率差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热敏灸对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有一定影响,热敏灸可以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热敏化腧穴,有望成为一种安全、便捷、高效的冠心病治疗新方法.
作者:封荣华;冯九庚;龚晖;徐泽芹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佐剂关节炎(AA)大鼠滑膜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及新风胶囊对其的影响,探讨新风胶囊抑制滑膜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均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氨蝶呤组、雷公藤多苷组、新风胶囊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IL)-4、IL-10、IL-17、IL-22;采用qRT-PCR法、免疫印迹检测大鼠滑膜血管HIF-1α、VEGF-A、MVD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关节症状增加,血清IL-17、IL-22升高,血管HIF-1α、VEGF-A、MVD mRNA、蛋白明显升高,IL-4、IL-10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新风胶囊组HIF-1 α、VEGF-A、MVD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滑膜血管HIF-1αmRNA与IL-17呈正相关,VEGF-A mRNA与E、IL-22呈正相关,MVD mRNA与E呈正相关;HIF-1α蛋白与AI呈正相关,VEGF-A蛋白与IL-22呈正相关,与IL-4呈负相关,MVD蛋白与IL-17呈正相关.结论:新风胶囊抑制滑膜血管新生可能是通过降低HIF-1α、VEGF-A、MVD基因、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张晓军;刘健;万磊;黄传兵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运用测评量表对单纯中医药治疗阶段的淋巴瘤患者症状进行研究,探索其症状特征及中医证型特点.方法:采用肿瘤常见症状及Anderson中医症状调查量表(MDASI-TCM)进行问卷调查;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中淋巴瘤一章中医辨证分型部分.对40例处于单纯中医药治疗阶段的淋巴瘤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结果运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分析比较不同证类对生活的干扰程度.结果:淋巴瘤患者普遍存在多种症状,其中发生频率显著的3个症状为口干(65.00%)、疲劳(62.50%)、睡眠不安(62.50%),症状强度显著的3个症状分别是疲劳(3.10±2.99)、出汗(2.80±2.98)、口干(2.30±2.58);淋巴瘤患者辨证常出现两证(37.5%)或三证(25.0%)相兼的情况;在证型频次中,虚实夹杂证出现多,占45.0%,其次为虚证,占42.5%,实证较少,仅占12.5%;虚实夹杂证类患者对一般活动、情绪、生活乐趣方面影响程度大于单纯实证类及虚证类.结论:淋巴瘤患者的症状及证型特点较为复杂,临床大夫在根据患者当前症状表现进行辨证用药的同时,可参照淋巴瘤不同分期、病理类型及ECOG下不同症状的发生情况,为患者进行预防性用药或康复指导.
作者:郑佳彬;刘杰;李冰雪;关靓;林洪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多部教材专著认为保健灸古称“逆灸”,提倡无病先灸.然据笔者考证,“逆灸”既有未病先迎更兼错乱妄灸之义,所涉病证仅限新生儿痉病和霍乱两者,然古代医家从其有效性与安全性考量,皆强调须“戒”之.以逆灸为例探讨现代灸法养生的适用性,以期对其规范化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马芳芳;潘诗霞;林殷;奚茜;张聪;张玉苹;廖艳;王晶;李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复制酵母型发热实验动物模型,初步探讨香芩解热颗粒的解热作用机制.方法:将进行体温筛选后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模型组、布洛芬组以及香芩解热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利用酵母混悬液制作大鼠感染性发热模型,造模前预防性给药2次(间隔4h),造模4h后第3次给药,监测造模后1、4、6、8、10h肛温,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的1-10h内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6h达到峰值;与模型组比较,造模6h后所有给药组大鼠体温均显著降低(P<0.05).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 β、TNF-α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布洛芬组及香芩解热颗粒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以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香芩解热颗粒高剂量组下丘脑PGE2、cAMP与布洛芬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香芩解热颗粒对酵母型发热大鼠有明显的退热趋势,其退热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内生致热原及下丘脑PGE2、cAMP水平有关.
作者:聂坚;胡文敏;李刚;柯瑾;熊磊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