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功能及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

陈松;韩永丽;吴松;王华;梁凤霞;陈茜

关键词:电针, 预处理, 缺血再灌注, 线粒体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3月龄Wistar雄性大鼠30只,体质量(220±28)g,编号后按随机数字表分入空白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每组10只.造模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缺血30min,再灌注2h,随即处死大鼠,留取左心室心肌组织,采用黄嘌呤氧化法检测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心肌丙二醛(MDA),通过极谱法检测系统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组织的变化.结果:电针预处理组大鼠部分心肌肌丝溶解、断裂,心肌细胞轻微肿胀,轻度空化,线粒体排列稍紊乱,部分线粒体水肿、存在空泡样病变.电针预处理组的大鼠线粒体RCR、SOD及ATP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内关穴预处理能改善心肌组织形态学表达,防止心肌组织结构的破坏,修护心肌缺血性损伤,更对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起到了良性的保护作用.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佐剂关节炎低氧微环境观察新风胶囊对血管新生的影响

    目的:观察佐剂关节炎(AA)大鼠滑膜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及新风胶囊对其的影响,探讨新风胶囊抑制滑膜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均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氨蝶呤组、雷公藤多苷组、新风胶囊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IL)-4、IL-10、IL-17、IL-22;采用qRT-PCR法、免疫印迹检测大鼠滑膜血管HIF-1α、VEGF-A、MVD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关节症状增加,血清IL-17、IL-22升高,血管HIF-1α、VEGF-A、MVD mRNA、蛋白明显升高,IL-4、IL-10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新风胶囊组HIF-1 α、VEGF-A、MVD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滑膜血管HIF-1αmRNA与IL-17呈正相关,VEGF-A mRNA与E、IL-22呈正相关,MVD mRNA与E呈正相关;HIF-1α蛋白与AI呈正相关,VEGF-A蛋白与IL-22呈正相关,与IL-4呈负相关,MVD蛋白与IL-17呈正相关.结论:新风胶囊抑制滑膜血管新生可能是通过降低HIF-1α、VEGF-A、MVD基因、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张晓军;刘健;万磊;黄传兵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阿尔茨海默病与睡眠障碍的神经发生关联机制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大量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AD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一方面睡眠障碍是AD患者的主要精神症状之一,另一方面睡眠障碍可能是导致或加重AD的危险因素.改善AD患者的睡眠质量已被认为是AD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文章综述AD与睡眠障碍的神经发生关联机制的研究进展,为防治失眠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治疗AD开辟新的思路.

    作者:游秋云;姜霞;黄攀攀;方丽媛;王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李赛美运用加味五苓散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辨治处方分析

    目的:研究李赛美教授运用加味五苓散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证治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李教授门诊病历70份,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建立形式背景,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从中发现总结李赛美教授运用加味五苓散的方药及方证配伍规律.结果:李赛美教授常用加味五苓散合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并加补气、温阳之品,寒温并用,经腑同治.结论:将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应用于中医辨证体系,通过庞大数据库探索其隐藏的知识和规律,使之直观化、可视化,也为名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道路.

    作者:刘青;李赛美;徐笋晶;刘超男;林勇凯;谢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穴位不同针刺深度对绝经过渡期患者生活质量和生殖内分泌的影响

    目的:评价不同针刺深度对绝经过渡期患者生活质量和内分泌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深刺组(30例)、安慰针组(30例)和浅刺组(30例).采用围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MENQOL)、以及生殖内分泌相关激素指标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的变化情况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结果:①3组患者MENQOL总分治疗后各时点比较,除第4周外,深刺组与安慰针组、浅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浅刺组与穴位安慰针组同期比较,仅在第8周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ENQOL量表各维度比较:深刺组与安慰针组比较,血管舒缩症状维度评分在治疗后各时点以及心理、生理维度评分在治疗第8周、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刺组与浅刺组同期比较,生理维度评分在治疗第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内分泌改变:深刺组与浅刺组均能降低LH水平,且深刺组下降幅度较浅刺组大,与安慰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不同针刺深度影响绝经过渡期患者生活质量,深刺疗效优于浅刺,浅刺优于安慰针刺;深刺以及浅刺对患者生殖内分泌有良性调整趋势,需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温秀云;粟胜勇;周晓媚;吴倩;符文彬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心脏与胃之大络关系的探讨

    临床中对虚里(也即胃之大络)的按诊就是诊察心尖的搏动.此事实令人思考胃之大络是否就是心脏?通过分析以《黄帝内经》为源头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从胃之大络搏动的位置、功能的重要性及其内部结构这3个方面比对心脏可知,胃之大络即是指心脏.因为心脏具有大络(脏腑之络)及胃土(可收舒的赤肉)的性质,又可输布胃腑所出之气血,所以《黄帝内经》将心脏视为胃之大络.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心脏的形质为赤肉,为脾胃所主.所以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点是改善赤肉功能,也即应从脾胃论治心力衰竭.

    作者:张久亮;徐曼曼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金匮要略》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运用析述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重要治则,古今医家临证极为重视.《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专著,其中对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有着丰富和灵活的运用,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精神之具体体现.文章从辨病因、病机、病性、病势等方面论述了《金匮要略》中同病异治的运用;又以方为纲,以病为目,论述了《金匮要略》中异病同治的运用.以系统总结《金匮要略》关于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思想,期冀对当今临证施方有所裨益和启迪.

    作者:李秀月;代民涛;柴可夫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功能及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3月龄Wistar雄性大鼠30只,体质量(220±28)g,编号后按随机数字表分入空白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每组10只.造模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缺血30min,再灌注2h,随即处死大鼠,留取左心室心肌组织,采用黄嘌呤氧化法检测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心肌丙二醛(MDA),通过极谱法检测系统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组织的变化.结果:电针预处理组大鼠部分心肌肌丝溶解、断裂,心肌细胞轻微肿胀,轻度空化,线粒体排列稍紊乱,部分线粒体水肿、存在空泡样病变.电针预处理组的大鼠线粒体RCR、SOD及ATP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内关穴预处理能改善心肌组织形态学表达,防止心肌组织结构的破坏,修护心肌缺血性损伤,更对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起到了良性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松;韩永丽;吴松;王华;梁凤霞;陈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藏药印度獐牙菜抗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目的:观察印度獐牙菜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印度獐牙菜组、阳性药组.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腹腔注射40%CC14/橄榄油溶液2mL/kg,每周2次,连续7周诱导肝纤维化.造模同时,给药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干预8周.实验结束后,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蛋白(ColⅣ)水平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可见明显肝纤维化病理改变,AST、ALT、ALP和TBIL水平明显升高(P<0.05),HA、LN、PCⅢ和ColⅣ含量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印度獐牙菜组肝纤维化病理程度减轻,肝功能指标改善明显,ALT、TBIL水平显著降低(P<0.05),AST、ALP水平呈下降趋势,HA、LN、PC及ColⅣ含量显著下降(P<0.01).结论:印度獐牙菜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何丹丹;徐梦丹;曾白林;鞠建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防己与茯苓配伍对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的影响

    目的:考察防己与茯苓配伍对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低蛋白饲料加力竭游泳的方法建立模型,通过检测对胃肠功能、肝脏功能、血清蛋白和血脂水平的影响考察防己与茯苓组合对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防己水煎液组ALT、AST、TG、CHO和LDL-C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茯苓水煎液组Gas和ALB显著升高,CHO和LDL-C显著降低;防己低剂量+茯苓组Gas、ALB和HDL-C显著升高(P<0.05,P<0.01),ALT、AST、TG、CHO和LDL-C显著降低(P<0.05,P<0.01);防己中剂量+茯苓组Gas、TC、ALB和HDL-C显著升高(P<0.05,P<0.01),ALT、AST、TG、CHO和LDL-C显著降低(P<0.05,P<0.01);防己高剂量+茯苓组Gas、TC、TP、ALB和HDL-C显著升高(P<0.05,P<0.01),ALT、AST、TG、ALP、CHO和LDL-C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各给药组对模型大鼠的胃肠、肝脏和血清学指标均有改善,且两药配伍疗效优于单味药.

    作者:刘嘉琪;王秋红;匡海学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医话的读与写

    医话属于医学杂文,它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临证体会、用药心得、验方总结、考证纠错、轶闻珍言或是医事杂记.医话的形式多样,体裁自由,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散文.它不仅能将学术思想传达给读者,同时还兼顾到论文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将中医药文化也融入其中,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就医话的读与写进行探讨.

    作者:徐楚韵;张光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黑蒜提取液抑制胰腺癌Panc-1小鼠移植瘤的转移能力及分子机制

    目的:探讨黑蒜提取液(ABGE)对荷瘤小鼠Panc-1细胞在体内的生长以及转移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分别建立胰腺癌Panc-1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及转移瘤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黑蒜低,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4组,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黑蒜提取液组0.4、0.8mL(相当于生药8.0、16.0g/kg),阳性环磷酰胺,2周后摘取眼球血脱臼处死小鼠,剥离瘤体称重,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以及转移抑制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Smad4以及TGF-β1的表达.结果:腹腔注射黑蒜提取液可显著抑制小鼠Panc-1细胞移植瘤生长及肺转移的发生率,肿瘤抑制率可高达63.6% (P<0.01),而肺转移抑制率可高达63.5% (P<0.01).且黑蒜高剂量抑制Panc-1细胞转移作用优于阳性对照组;免疫组化可检测发现:黑蒜提取液组Panc-1细胞胞质中TGF-β1褐黄色颗粒较空白对照组少见,而Smad4胞浆着黄色则较空白对照组多见.结论:腹腔注射黑蒜提取液可显著抑制小鼠Panc-1细胞移植瘤生长及肺转移的发生率,上调荷Panc-1小鼠移植瘤中Smad4的表达并下调TGF-β 1的表达,与TGF-β1/Smad4信号通路密切相关,以上可能是黑蒜提取液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生长和转移的重要作用机制.

    作者:宫晓静;郭娜;王义善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香芩解热颗粒对酵母致热大鼠的解热作用

    目的:通过复制酵母型发热实验动物模型,初步探讨香芩解热颗粒的解热作用机制.方法:将进行体温筛选后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模型组、布洛芬组以及香芩解热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利用酵母混悬液制作大鼠感染性发热模型,造模前预防性给药2次(间隔4h),造模4h后第3次给药,监测造模后1、4、6、8、10h肛温,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的1-10h内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6h达到峰值;与模型组比较,造模6h后所有给药组大鼠体温均显著降低(P<0.05).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 β、TNF-α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布洛芬组及香芩解热颗粒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以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香芩解热颗粒高剂量组下丘脑PGE2、cAMP与布洛芬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香芩解热颗粒对酵母型发热大鼠有明显的退热趋势,其退热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内生致热原及下丘脑PGE2、cAMP水平有关.

    作者:聂坚;胡文敏;李刚;柯瑾;熊磊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中枢响应特征研究

    目的:在已知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R)有较好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初步探究穴位埋线治疗AR的中枢响应特征.方法:对8例符合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纳入标准的AR患者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及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并对比前后脑功能区,找出效应区域.结果:AR患者埋线前后对比存在显著性增强、以及与AR发作期相应的脑区.结论:穴位埋线治疗AR的疗效机制存在中枢效应机制路线.

    作者:钟娟;张勤修;刘姝芩;李昕蓉;刘洋;刘颖;康浩然;谢春;曾斌;王盼盼;袁书贤;向南;杨莎莎;刘代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卫矛粗提物对M1型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卫矛粗提物对M1型巨噬细胞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Griess法、免疫酶联吸附试验(ELIS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考察卫矛粗提物对脂多糖(LPS)建立的M1亚型巨噬细胞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结果:1μg/mL的LPS诱导巨噬细胞12h后,可成功构建M1巨噬细胞模型;与LPS模型组比较,卫矛粗提物组可以明显抑制巨噬细胞分泌NO、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下调iNOS、IL-6和TNF-α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M1型巨噬细胞膜表面分子CD16/32的阳性表达率,并对磷酸化的氨基末端激酶(JN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蛋白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卫矛粗提物对M1型巨噬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中JNK和ERK1/2蛋白的磷酸化有关.

    作者:兰智慧;李少峰;张元兵;刘良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论脾为孤藏

    文章从“孤藏”之“孤”乃“大”义为切入点,以孤藏脾的“内系统”“外系统”为基础,从“系统之庞大”“机能之强大”“应时之广大”三方面解读“脾为孤藏”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阐发了“脾为孤藏”的意义.

    作者:蔡华珠;纪立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眼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孤独症儿童目光交流障碍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眼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孤独症儿童目光交流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治疗的65例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眼针配合穴位注射)35例,对照组(康复训练)30例,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目光交流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86%,对照组有效率53.33%(P<0.05).结论:眼针配合穴位注射改善孤独症儿童目光交流障碍、注意力、多动症状,其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宁侠;高峰;张宁勃;焦文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瘴气”名称考证及规范

    有关“瘴气”名称的出处、概念的界定及其与“瘴毒”“瘴疠”的关系,现代相关文献的认识不尽一致.笔者通过对古今文献考证,结果表明:“瘴气”名称在中医古籍中始见于约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概念在古代医籍中有时指病因,有时指病证,主要视语境不同而异,现代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所有邪气,包括致人疟疾、脚气的病邪等;其与“瘴毒”“瘴疠”古今互称,但当以“瘴气”为规范正名.

    作者:蔡永敏;王梦婷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分布的文献分析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NAFLD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9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5位的证型分别为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肝郁脾虚、痰湿内阻、肝肾不足,出现例数前5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湿热内蕴、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脾虚痰湿.结论: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肝郁脾虚是NAFLD主要的证型.

    作者:李志国;姜韩雪;焦云涛;叶永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电针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血脂及缺血区面积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血脂4项[胆固醇(CHO)、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神经行为学及缺血区面积的影响,探讨电针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药物组、电针Ⅰ组和电针Ⅱ组,每组9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以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血脂症模型.6周后电针Ⅱ组开始电针双侧“丰隆”“三阴交”,每天1次,每次20min,连续干预7d,药物组给予辛伐他丁灌胃,每天1次,连续7d,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Ⅰ组不干预.7d后模型组、药物组、电针Ⅰ组和电针Ⅱ组,采用FeCl3化学诱导血栓性闭塞大脑中动脉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滴加FeC13溶液外,其余手术步骤同模型组.手术后电针Ⅰ、Ⅱ组电针双侧“丰隆”“三阴交”及针刺“水沟”“百会”,每天1次,每次20min.24h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中CHO、TG、HDL-C和LDL-C,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结果:脑缺血24h后神经功能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较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Ⅰ、Ⅱ组均显著降低(P<0.05);与药物组比较,电针Ⅰ组神经功能评分较高(P<0.05),电针Ⅱ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电针Ⅰ组比较,电针Ⅱ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CHO、TG、HDL-C和LDL-C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G明显升高,CHO、HDL-C和LDL-C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电针Ⅰ组和电针Ⅱ组CHO、TG和LDL-C明显降低(P<0.05),药物组HDL-C明显升高(P<0.05),电针Ⅰ、Ⅱ组HDL-C明显降低(P<0.05);与药物组比较,电针Ⅰ组、电针Ⅱ组CHO、HDL-C显著降低(P<0.05),电针Ⅰ组LDL-C显著升高(P<0.05),电针Ⅱ组LDL-C显著降低(P<0.05);与电针Ⅰ组比较,电针Ⅱ组LDL-C明显降低(P<0.05).TTC结果显示所有的脑缺血模型都呈典型的缺血性改变,电针组较有效的改善了脑缺血区缺血性改变(P<0.05).结论:电针能改善神经功能,同时有效调节血脂水平,对缺血区的面积也有改善,即刻的针刺效应对神经功能改善、血脂及缺血区面积也有一定作用.

    作者:王卓昱;马佳佳;关翰宇;田瑶;马惠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芍药甘草汤干预过敏性哮喘大鼠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芍药甘草汤干预过敏性哮喘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过敏性哮喘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技术表征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与给药组大鼠尿液中代谢物,使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探讨药物引起相关代谢标志物的含量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尿液中甘氨酸、精氨酸、二甲基精氨酸、亮氨酸、蛋氨酸、马尿酸、肌酸、乳酸、柠檬酸、1-甲基-5-咪唑乙酸、苯丙氨酸和乙酰肉毒碱代谢物水平发生显著变化(P<0.05),芍药甘草汤可使这些代谢物回调趋于正常水平(P<0.05).结论:芍药甘草汤能有效调节与过敏性哮喘尿液代谢有关的氨基酸、能量代谢失衡.

    作者:李泽华;吕卓;肖超妮;孙哲;郑晓晖;张亚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