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精的炮制研究进展

易思荣;全健;李品明;肖波;黄娅;余中莲;罗敏

关键词:黄精, 炮制, 研究进展
摘要:早期的黄精炮制研究主要集中在消除刺激性、降低或消除毒性、改善临床疗效等方面,现代炮制中增加了炮制对节省时间、成分变化、药理作用、临床疗效等方面的考察,因此关于黄精炮制的报道也逐渐增多,从众多研究报道中也发现了不少存在的问题.如有关蒸、烘次数及时间的争议较大,复蒸法和单蒸法所得药材的质量和临床疗效缺乏论证;黄精成分十分复杂且各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却仅以黄精多糖为标准的评价体系不够严谨;不同炮制方法所得药材的临床疗效差异不明确;各地区各民族使用不同的炮制方法,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根据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加强黄精炮制的系统研究,建立系统而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应加强黄精的综合利用研究和产品深度开发研究,实现黄精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心脏与胃之大络关系的探讨

    临床中对虚里(也即胃之大络)的按诊就是诊察心尖的搏动.此事实令人思考胃之大络是否就是心脏?通过分析以《黄帝内经》为源头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从胃之大络搏动的位置、功能的重要性及其内部结构这3个方面比对心脏可知,胃之大络即是指心脏.因为心脏具有大络(脏腑之络)及胃土(可收舒的赤肉)的性质,又可输布胃腑所出之气血,所以《黄帝内经》将心脏视为胃之大络.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心脏的形质为赤肉,为脾胃所主.所以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点是改善赤肉功能,也即应从脾胃论治心力衰竭.

    作者:张久亮;徐曼曼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功能及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3月龄Wistar雄性大鼠30只,体质量(220±28)g,编号后按随机数字表分入空白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每组10只.造模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缺血30min,再灌注2h,随即处死大鼠,留取左心室心肌组织,采用黄嘌呤氧化法检测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心肌丙二醛(MDA),通过极谱法检测系统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组织的变化.结果:电针预处理组大鼠部分心肌肌丝溶解、断裂,心肌细胞轻微肿胀,轻度空化,线粒体排列稍紊乱,部分线粒体水肿、存在空泡样病变.电针预处理组的大鼠线粒体RCR、SOD及ATP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内关穴预处理能改善心肌组织形态学表达,防止心肌组织结构的破坏,修护心肌缺血性损伤,更对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起到了良性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松;韩永丽;吴松;王华;梁凤霞;陈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一项不孕症中医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总结

    文章以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中医临床试验伦理审批工作为背景,介绍医院的机构伦理委员会(IRB)和项目的数据与安全监察委员会(DSMB)的组成和职能;阐述本项目的伦理审批方式;推行动态伦理,在不同时期对项目的不同侧重点进行审查,初期审查侧重试验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着眼于研究方案等材料内容的制定,中期审查关注研究进度与研究质量,审核研究方案、病例报告表、知情同意书的优化,结题审查侧重项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聚焦试验的活产率及严重不良事件,实现对项目全过程的监控.鉴于多分中心伦理审批工作的低效性和复杂性,建议采取以项目承办单位审批为主,其余分中心施行快速审查的方式,以减少时间成本,提高中医临床试验效率.

    作者:李芊;高敬书;马红丽;王桂媛;杜绍敏;周忠明;杨正望;孙云;李伟莉;吴效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平消胶囊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平消胶囊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初步的作用机制.方法:提取平消胶囊活性部位,用于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灌胃给予平消胶囊,采用4种人体肿瘤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体内抑瘤作用及初步毒性反应.结果:平消胶囊提取物对10种人体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体外作用72h,其IC50值在400-900μg/mL之间.平消胶囊连续经口灌胃给药14d,对人乳腺癌MDA-MB-231、人甲状腺癌SW579、人肠癌colo205、人胰腺癌PANC-1的大抑瘤率分别达到59.00%、53.13%、49.51%、52.14%,且对动物体质量和脏器没有明显影响.平消胶囊提取物能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人甲状腺癌细胞SW579凋亡.结论:平消胶囊对人乳腺癌、甲状腺癌、肠癌、胰腺癌的裸鼠移植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量效关系明显,且对主要脏器无明显影响,其机制之一为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作者:王娟;岳正刚;董明芝;袁鹰;陈秀华;梅其炳;刘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金匮要略》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运用析述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重要治则,古今医家临证极为重视.《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专著,其中对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有着丰富和灵活的运用,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精神之具体体现.文章从辨病因、病机、病性、病势等方面论述了《金匮要略》中同病异治的运用;又以方为纲,以病为目,论述了《金匮要略》中异病同治的运用.以系统总结《金匮要略》关于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思想,期冀对当今临证施方有所裨益和启迪.

    作者:李秀月;代民涛;柴可夫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铁皮石斛醇提不同萃取物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HSC-T6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铁皮石斛醇提不同萃取物对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 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建立TGF β1诱导HSC-T6细胞增殖模型,MTT法探讨萃取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采用RT-PCR、ELISA法测定其对细胞相关因子的影响.结果:MTT结果表明,正己烷层、氯仿层、乙酸乙酯层对TGF β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RT-PCR、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正己烷层显著降低α-SMA、CTGF、TβR-Ⅱ的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P<0.05),氯仿层能抑制CTGF、TβR-Ⅱ的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P<0.05),乙酸乙酯层组抑制CTGF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结论:铁皮石斛醇提萃取物中的正己烷层可能通过抑制α-SMA、CTGF、TβR-Ⅱ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氯仿层、乙酸乙酯层可能通过抑制CTGF、TβR-Ⅱ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

    作者:郑婷;汤晗霄;赵天文;屠珏;蔡月琴;盛云杰;张永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从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医“治未病”

    中国文化儒道二家之学为两大主流,直至后汉佛法陆续输入,儒道佛文化分别从不同角度为中医“治未病”理论提供了智慧与养料.中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的养生学术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理念进行纵向的陈述和横向的比较,梳理博采儒道佛众家之精的中医“治未病”文化价值,进而让更多的年轻学者认识到实欲医者兼修文化,自能于医学登峰造极之理,从而传承、弘扬中医“治未病”理论,促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进一步复兴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朱爱松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黑蒜提取液抑制胰腺癌Panc-1小鼠移植瘤的转移能力及分子机制

    目的:探讨黑蒜提取液(ABGE)对荷瘤小鼠Panc-1细胞在体内的生长以及转移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分别建立胰腺癌Panc-1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及转移瘤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黑蒜低,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4组,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黑蒜提取液组0.4、0.8mL(相当于生药8.0、16.0g/kg),阳性环磷酰胺,2周后摘取眼球血脱臼处死小鼠,剥离瘤体称重,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以及转移抑制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Smad4以及TGF-β1的表达.结果:腹腔注射黑蒜提取液可显著抑制小鼠Panc-1细胞移植瘤生长及肺转移的发生率,肿瘤抑制率可高达63.6% (P<0.01),而肺转移抑制率可高达63.5% (P<0.01).且黑蒜高剂量抑制Panc-1细胞转移作用优于阳性对照组;免疫组化可检测发现:黑蒜提取液组Panc-1细胞胞质中TGF-β1褐黄色颗粒较空白对照组少见,而Smad4胞浆着黄色则较空白对照组多见.结论:腹腔注射黑蒜提取液可显著抑制小鼠Panc-1细胞移植瘤生长及肺转移的发生率,上调荷Panc-1小鼠移植瘤中Smad4的表达并下调TGF-β 1的表达,与TGF-β1/Smad4信号通路密切相关,以上可能是黑蒜提取液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生长和转移的重要作用机制.

    作者:宫晓静;郭娜;王义善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从气血同治理论探讨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西医称无乳,是产后常见疾病之一,文章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认为产后缺乳的病机关键在气血失和,治疗应以气血理论为纲,以气血同治为大法,辨病与辨证结合,以调理气血、通络下乳为主要治则进行辨治,为临床治疗产后缺乳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赵春幸;郭小霞;刘鑫;朱丽红;刘亚妮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淋巴瘤患者症状特征与中医辨证的临床研究

    目的:运用测评量表对单纯中医药治疗阶段的淋巴瘤患者症状进行研究,探索其症状特征及中医证型特点.方法:采用肿瘤常见症状及Anderson中医症状调查量表(MDASI-TCM)进行问卷调查;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中淋巴瘤一章中医辨证分型部分.对40例处于单纯中医药治疗阶段的淋巴瘤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结果运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分析比较不同证类对生活的干扰程度.结果:淋巴瘤患者普遍存在多种症状,其中发生频率显著的3个症状为口干(65.00%)、疲劳(62.50%)、睡眠不安(62.50%),症状强度显著的3个症状分别是疲劳(3.10±2.99)、出汗(2.80±2.98)、口干(2.30±2.58);淋巴瘤患者辨证常出现两证(37.5%)或三证(25.0%)相兼的情况;在证型频次中,虚实夹杂证出现多,占45.0%,其次为虚证,占42.5%,实证较少,仅占12.5%;虚实夹杂证类患者对一般活动、情绪、生活乐趣方面影响程度大于单纯实证类及虚证类.结论:淋巴瘤患者的症状及证型特点较为复杂,临床大夫在根据患者当前症状表现进行辨证用药的同时,可参照淋巴瘤不同分期、病理类型及ECOG下不同症状的发生情况,为患者进行预防性用药或康复指导.

    作者:郑佳彬;刘杰;李冰雪;关靓;林洪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佐剂关节炎低氧微环境观察新风胶囊对血管新生的影响

    目的:观察佐剂关节炎(AA)大鼠滑膜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及新风胶囊对其的影响,探讨新风胶囊抑制滑膜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均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氨蝶呤组、雷公藤多苷组、新风胶囊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IL)-4、IL-10、IL-17、IL-22;采用qRT-PCR法、免疫印迹检测大鼠滑膜血管HIF-1α、VEGF-A、MVD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关节症状增加,血清IL-17、IL-22升高,血管HIF-1α、VEGF-A、MVD mRNA、蛋白明显升高,IL-4、IL-10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新风胶囊组HIF-1 α、VEGF-A、MVD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滑膜血管HIF-1αmRNA与IL-17呈正相关,VEGF-A mRNA与E、IL-22呈正相关,MVD mRNA与E呈正相关;HIF-1α蛋白与AI呈正相关,VEGF-A蛋白与IL-22呈正相关,与IL-4呈负相关,MVD蛋白与IL-17呈正相关.结论:新风胶囊抑制滑膜血管新生可能是通过降低HIF-1α、VEGF-A、MVD基因、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张晓军;刘健;万磊;黄传兵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糖尿病肾脏病免疫炎性反应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免疫失调和炎性反应与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在控制血糖、血压,合理使用ACEI/ARB药物基础上,重视应用抗炎和免疫调节药物,对延缓糖尿病肾脏病发展有重要意义.祛风除湿通络中药可起到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在糖尿病肾脏病的治疗中应用前景较大.

    作者:申子龙;赵进喜;吴文静;黄为钧;李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病证结合”理论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病因学和危险因素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害性极大,如何有效降低其复发率减少其危害性备受关注,而积极查找并有效控制准确的危险因素是根本的切入点.因此寻找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文章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作进一步探讨,危险因素发掘后在指导临床用药、日常调护的同时预知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几率,需要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早期监测、早期评估,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早期干预属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将西医学危险因素和中医学病因学说相结合,希望能更好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减少其危害性,达到二级预防的目的.

    作者:王桂倩;张寅;谢雁鸣;廖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朱丹溪从痰诊治中医外科疾病的特色探析

    文章基于朱丹溪原著的研读,探讨其从痰诊治结核、瘰疬、骨疽、乳痈、肠痈等后世所称中医外科疾病的学术经验与特色.朱丹溪强调指出,饮食因素与上述疾病的形成密切相关,其病机多属痰热相兼和痰瘀互结,并且总结论述了从痰治疗的学术经验.其诊治特色对中医外科疾病诊治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作者:张奇;潘桂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医者当明势论

    《孙子兵法》云:“善战者,求之于势”.用药如用兵,故辨证论治施以方药亦当明辨病势.明势大致分为取势、候势、预势三者.取势者,探明病情而分治也;候势者,候时机之成熟而克邪也;预势者,未病先防、先证而治之法也.此三者为辨证施治应当重视之法,临床当分论亦当合参.一势之中,三势兼备;三势之中,各势俱焉.握此要者,是为明势.

    作者:李天赐;刘宴伶;王雷;李培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李赛美运用加味五苓散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辨治处方分析

    目的:研究李赛美教授运用加味五苓散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证治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李教授门诊病历70份,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建立形式背景,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从中发现总结李赛美教授运用加味五苓散的方药及方证配伍规律.结果:李赛美教授常用加味五苓散合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并加补气、温阳之品,寒温并用,经腑同治.结论:将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应用于中医辨证体系,通过庞大数据库探索其隐藏的知识和规律,使之直观化、可视化,也为名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道路.

    作者:刘青;李赛美;徐笋晶;刘超男;林勇凯;谢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西北燥证主证动物模型制作的时长观察

    目的:应用宏观及微观指标确定制作西北燥证主证动物模型所需的时间.方法:选择造模后6、12、24、48d共4个时间点对实验动物进行观察,以宏观辨证体系进行评价,结合造模因素主要侵袭器官的微观病理改变,进行实验动物的辨证.结果:6、12d症状不明显,24d的变化经宏观辨证体系辨证可确定为西北燥证主证,且未出现明显的微观病理改变,48d已出现病理改变.结论:24d可作为西北燥证主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时间.

    作者:王玲;史红;周铭心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微创针刀镜治疗慢性痛风233例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微创针刀镜对慢性痛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33例住院并行膝/踝微创针刀镜治疗登记的痛风患者,根据病历记载及电话随访,评价关节疼痛术前术后的变化;术后1年关节肿痛的复发率;术后发作的间隔时间、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结果:患者术后关节肿痛减轻率100%,关节肿痛消失率70.3%.在1年电话及门诊随访观察中发现,术后关节肿痛82%未再发作,16%有再次发作,但发作的间隔时间明显延长,发作时关节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与针刀镜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例患者(2例为2型糖尿病患者,1例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术后发生膝关节感染,发生率1.29%.其余不良反应未发现.结论:微创针刀镜对慢性痛风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关节腔感染的风险.糖尿病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引起关节腔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明岭;徐强;林昌松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论中医的国本文化

    中医的国本文化就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和候的辩证人命文意识源流;阴阳五行为本体“天地人”的物化通道,中华本土文化生命力、生哲学的亘古人文语境意识生命,互渗医药道亨的文化源流.反思证论现代中医的人文意识观念、基本大都概以已确认中医药学为传统文化的本质、错误归属非物质文化范畴、及讹错的非物质文化性质;以及都在模糊地认识中医药学文法、和盲识中医哲学的人文意识体裁:它原本就是中华亘古哲学表达学术的体裁方法论,它既是大中华历史自然生命哲学体裁原创“辩证法”的方法论;又是现代中医无知不识历史和现代社会人文意识的“语境”语言差异及智能反应思维时代社会人文意识生命行为和识别人文“语境”的差异;即它所反映的是亘古文化医药意识进化先秦社会人文意识,而中医药文化意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笔者让广大读者从新认识大中华的自然生命哲学、道悟经典体裁“辩证法”的中医药学语言方法论,就是要弄清楚中医药学的文化本质、什么才是医药人文语境文法体裁的本质、什么又是《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辩证与辨症”反映国本汉语文化体裁的本质.

    作者:闫树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香芩解热颗粒对酵母致热大鼠的解热作用

    目的:通过复制酵母型发热实验动物模型,初步探讨香芩解热颗粒的解热作用机制.方法:将进行体温筛选后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模型组、布洛芬组以及香芩解热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利用酵母混悬液制作大鼠感染性发热模型,造模前预防性给药2次(间隔4h),造模4h后第3次给药,监测造模后1、4、6、8、10h肛温,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的1-10h内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6h达到峰值;与模型组比较,造模6h后所有给药组大鼠体温均显著降低(P<0.05).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 β、TNF-α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布洛芬组及香芩解热颗粒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以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香芩解热颗粒高剂量组下丘脑PGE2、cAMP与布洛芬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香芩解热颗粒对酵母型发热大鼠有明显的退热趋势,其退热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内生致热原及下丘脑PGE2、cAMP水平有关.

    作者:聂坚;胡文敏;李刚;柯瑾;熊磊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