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平消胶囊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王娟;岳正刚;董明芝;袁鹰;陈秀华;梅其炳;刘莉

关键词:平消胶囊, 抗肿瘤,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抑瘤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平消胶囊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初步的作用机制.方法:提取平消胶囊活性部位,用于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灌胃给予平消胶囊,采用4种人体肿瘤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体内抑瘤作用及初步毒性反应.结果:平消胶囊提取物对10种人体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体外作用72h,其IC50值在400-900μg/mL之间.平消胶囊连续经口灌胃给药14d,对人乳腺癌MDA-MB-231、人甲状腺癌SW579、人肠癌colo205、人胰腺癌PANC-1的大抑瘤率分别达到59.00%、53.13%、49.51%、52.14%,且对动物体质量和脏器没有明显影响.平消胶囊提取物能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人甲状腺癌细胞SW579凋亡.结论:平消胶囊对人乳腺癌、甲状腺癌、肠癌、胰腺癌的裸鼠移植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量效关系明显,且对主要脏器无明显影响,其机制之一为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益气活血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益气、活血代表方保元汤联合桃红四物汤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探讨益气活血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肺泡水转运的作用机制.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术后4周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随机将动物分为模型组、益气活血组和缬沙坦组,并另设假手术组.用药4周后,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肺/体重比,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脏AQP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间质破坏严重,湿肺/体质量比、干肺/体质量比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AQP1表达显著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组和缬沙坦组大鼠肺间质破坏显著减轻,湿肺/体质量比、干肺/体质量比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AQP1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能够减轻慢性心力衰竭肺间质损害,调控肺组织AQP1表达改善肺泡水转运,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作者:韩安邦;路迎冬;张丹丹;张冰冰;赵明镜;赵一舟;崔向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量表评定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特性初识

    文章以量表评定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证候要素的特性为观察对象,初步认识了量表评定证候要素的基础,用量表评定证候要素,有辨识证候的客观性指标是基础、辨别证候要素的合理性指标是关键、辨定证名的科学性指标是核心,辨明证治的确证性指标是依据这样4个基本特性,并且可以简要地概括出,采用量表评定CAG证候要素核心意涵实质的4条初步结论.表明采用量表评定证候要素,能够帮助医家更加客观真实地认识病变的病因病位,合理辨别证候表现特质与规律,科学确定病机转化以及治则治法,证明量表对临床实践鉴别某些疾病证候要素的特性,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应该深入地加以研究.

    作者:李爽姿;王勤明;李志更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从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中英文文献,选择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个研究,2 266例患者.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在疗效方面对比单用丹红注射液、依达拉奉及常规治疗有优势,疗效合并效应量(RR=1.22,95%CI[1.18,1.27],P<0.00001);在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方面优于丹红对照组,合并效应量(MD=-3.58,95%CI[-4.23,-2.93],P<0.00001);在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比丹红注射液对照组及依达拉奉对照组有效,合并效应量(MD=15.62,95%CI[13.43,17.81],P<0.00001);而在安全性方面与对照组无差异,合并效应量(RR=1.46,95%CI[0.61,3.47],P=0.91).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单用一种注射剂及常规治疗显著,能减轻近期致残率,且较安全,但仍需后续大样本、高质量文献支持研究.

    作者:胡华;杨元元;刘晶;张燕辉;刘杰;葛金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凝脂翳”病名源流考

    “凝脂翳”早见于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是以黑睛生翳,表面色白或黄,状如凝脂,发病迅速,或伴黄液上冲为主要表现的急重眼病.《神农本草经》用“翳”记录目病.隋代《诸病源候论》载有目生“疮翳”.元末明初《原机启微》提出“翳犹疮也”,揭示了黑睛生翳,翳犹疮也的发病特征.“疮翳”的提出,在本质上将此类眼病有别于以“翳”命名的内障眼病.《证治准绳》对“凝脂翳”发病全程进行了详细阐述.西方医学传人中国后,对本病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更加清晰.“凝脂翳”作为规范名已成为共识.并对“凝脂翳”认知过程中出现的花翳、浮翳、真珠翳、冰虾翳深等相关病名进行了梳理.

    作者:盛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像与舌象相关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大量的研究表明,胃镜镜像与舌象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舌象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胃病患者胃镜下的病变情况.文章从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舌象的关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像与舌象的相关性、舌象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分型与舌象的关系4个方面就近年来胃镜与舌象相关性研究及其进展进行了回顾,同时对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作者:李书楠;王洋;黄铭涵;林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95例脾气虚证重症肌无力病例回顾及用药规律探析

    目的:以95例重症肌无力(MG)脾气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其临床特点和中医用药规律,为MG临床床诊疗方案的优化提供指导意见.方法:病例来源于20101月至2015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脾气虚证MG住院患者9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和中医用药规律.结果:脾气虚证MG住院患者中,发病年龄(40.15±17.24)岁,21到30岁之间为发病高峰;病程短1年,长30年,平均(6.34±5.82)年;临床改良Osserman分型以Ⅱh型多见;伴随疾病以胸腺瘤为多见,其次为胸腺增生;MG常见主症为眼睑下垂,其次为四肢乏力、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常见中医症状及舌脉有倦怠乏力、吞咽无力、精神疲乏,舌淡、苔薄白、脉细;中药处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五指毛桃等补气健脾之品频率高.结论:MG脾气虚证患者从脾胃论治,补气健脾,辅以补肾益精、化湿行气中药,符合对MG主要病机的分析.

    作者:琚星萌;宋雅芳;郭丽娜;雷孝文;陈志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四维调曲整脊法配合平衡针治疗寰枢关节错位临床研究

    目的:从生物力学平衡和生命科学中枢调控角度,运用四维调曲整脊法配合平衡针治疗寰枢关节错位,并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6例寰枢关节错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用平衡针灸针刺后予四维调曲整脊法,对照组只用四维调曲整脊法.连续治疗15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按标准评定疗效和进行随访.因失访病例9例,治疗后拒绝复查影像病例7例,故实际纳入研究共80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临床治愈率为90.4%,对照组总有效率94.7%,临床治愈率为76.3%,治疗组显著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头痛、头晕的主要症状及其他合并症、张口位齿状突偏移、颈曲改变均有显著改善.结论:平衡针以中枢调控为手段及时镇痛,四维调曲整脊法是通过调整腰椎曲度,改善寰枢椎间的位置关系为目标,两者结合,急缓同治、标本兼治,能够有效改善或消除寰枢关节错位的症状和体征,治疗无不良反应.

    作者:张汉卿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痹祺胶囊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初次发作神经症状的影响

    目的:观察痹祺胶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初次发作疼痛麻木等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骨伤科门诊2016年3月至12月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初次发作的患者82例,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予以口服痹祺胶囊,对照组予以口服醋氯芬酸胶囊治疗,2组均连续服用14d.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第3、7、14天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积分、VAS评分在第3、7、14天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第3天时,对照组疼痛改善较观察组好,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时,观察组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积分较对照组为优(P<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初次发作服用痹祺胶囊,可以改善疼痛、麻木、冷胀等症状,促进受损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并有效的维持疗效.

    作者:袁刚;李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从精神压力与冠心病关系理解“思则气结”

    文章通过对从精神压力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血、冠心病以及脑血管病的机制阐述“思则气结”这一中医理论的正确性.并通过阿司匹林这一药物不仅运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且存在抗抑郁的发现例证这一理论.从而提出“心脑同治”的新概念,以及促进临床重视精神因素对相关疾病的预防康复.

    作者:陈永;王光义;易惺钱;乐毅敏;管剑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黄帝内经》五脏俞探析

    五脏俞是背腰部与五脏经气相通应的临床常用穴.五脏俞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中,经文多篇多次提到五脏俞的相关内容.文章通过整理、归纳《黄帝内经》中对五脏俞的记载,从五脏俞的命名定位、与标本气街的关系、刺灸法、疾病诊疗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总结.

    作者:王萌萌;胡怀珍;袁冉冉;王旭;袁青宝;常振燕;杨佃会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从《伤寒论崇正编》看黎庇留对明清伤寒学派的继承与研究

    《伤寒论崇正编》是岭南医学中伤寒学派的代表著作.通过对《伤寒论崇正编》的整理、发掘,探寻岭南伤寒名家黎庇留对明清伤寒学派的继承与研究.黎庇留跨越各伤寒学派,不自限于一系一派,兼收并蓄,注重从实际临证中阐释张仲景心法.开岭南《伤寒论》实践研究之风,其“览百家,评诸注得失,抉其微,撷其华”“以书勘证,以证勘书”的写作方式,突破地域限制,在岭南大胆使用经方的精神,暗合岭南医学重视实践、善于总结归纳、由博返约的实用特色,为岭南医学的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

    作者:周登威;徐志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分布的文献分析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NAFLD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9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5位的证型分别为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肝郁脾虚、痰湿内阻、肝肾不足,出现例数前5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湿热内蕴、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脾虚痰湿.结论: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肝郁脾虚是NAFLD主要的证型.

    作者:李志国;姜韩雪;焦云涛;叶永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中医骨折三期辨证体系在现代骨科手术后的运用与挑战

    中医骨折三期辨证是中医学中骨折内治法的基本指导原则,是中医骨伤的理论核心,包括骨折早期、中期、后期治疗3个阶段.因手术治疗是现代医学介入后才广泛开展的,骨折后的手术治疗,具备不同于传统三期辨证中的症候特征和辨证特点,传统骨折三期辨证对此阶段缺乏系统阐述,文章主要探讨骨折手术后的辨证,提出辨证要点为“气虚血弱”和“气滞血瘀”虚实夹杂的“气虚血瘀证”,治疗则遵循“补气消瘀”法则.

    作者:余志勇;温建民;张云飞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斜圆刃针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ET-1、CGRP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斜圆刃针治疗对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浆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2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斜圆刃针治疗组和普通针刺对照组,每组100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血浆ET-1及CGRP水平变化.结果:斜圆刃针治疗组临床疗效与普通针刺对照组比较显著改善(P<0.05).斜圆刃针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的症状评分与普通针刺对照组比较显著改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斜圆刃针治疗组及普通针刺对照组ET-1显著降低(P<0.05),CGRP显著升高(P<0.05).结论:斜圆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对ET-1与CGRP的水平调整来实现的.

    作者:郑雷刚;郁金岗;李永新;武慧强;安凌飞;张雄飞;温志恒;王晓岚;张志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伏邪学说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思路

    目前,亚急性甲状腺炎尚未建立系统中医治疗体系.流行病学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能为中医探讨疾病病因及规律提供资料与手段.文章重点通过对亚急性甲状腺炎流行病学资料特征分析,从伏邪发病特征、邪气伏留条件等方面论证亚急性甲状腺炎与伏邪致病的相关性,并基于伏邪的致病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参佐名家经验,提出疏利透散、扶正护本为本病的整体治疗思路,为构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医理论体系做出初步探索.

    作者:汤阳;徐一丹;于雪婷;刘喜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从肺主治节谈变应性鼻炎的防治

    肺脏能调整机体自身的阴阳气机,使之与自然和谐、相应,达到内外平衡,从而机体内部平衡,阴平阳秘.这种调节能力是肺脏的治节之功.肺气不足,肺失治节是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病机.肺脏不能及时调整机体适应外界环境及自身状态的变化,引起风邪异气侵袭,发为鼻鼽.通过补益肺气,助肺宣发肃降,恢复肺主治节之功,是治疗鼻鼽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验案举隅验证了上述理论.

    作者:贺诗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郑祥徵及其《女科集义》

    郑氏女科,迄今盖二十九世,无有间息,八百年传承中医国粹.其家族谱系中先后出过多名御医、名医.学术精华以抄本形式绵延流传.代表作《女科集义》,具有三大特色,其一,该书广辑中医典籍与女科专著的相关论述,征引数十位医家的40多种著作,上自《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下至明清医著医论,参酌郑氏女科家传方书,间附著者临证治验.其二,郑氏家传治验,著者以“郑氏补遗日”或“郑氏家传”的形式给出.其三,书中天头处“眉批”颇多,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如“产前安胎,产后祛瘀”. “伏邪时气,尤宜急下,此即安胎之要诀”等.该手抄本今收藏于上海中医大学图书馆.为中国医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作者:许柏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锁阳乙酸乙酯提取物改善慢性应激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电生理长时程增强表现

    目的:研究锁阳乙酸乙酯提取物(ECS)对去势小鼠慢性应激所致学习记忆障碍作用在Morris水迷宫和神经电生理长时程增强(LTP)方面的表现.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ECS组.模型组与ECS组采用慢性应激方法造模,ECS组小鼠以0.47mg/mL、0.1mg/10g司步灌胃ECS提取物.在造模8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造模成功时进行海马组织的神经电生理LTP检测.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ECS组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1).神经电生理LTP结果显示ECS组小鼠的兴奋性突触后场电位斜率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结论:ECS在Morris水迷宫和神经电生理LTP两方面均表现出改善去势后慢性应激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

    作者:马素亚;畅洪昇;郑俊超;程丹;折改梅;王旭;鲁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浅析近30年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的演变

    近30年间已有3个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发表,各共识意见中关于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治法、方药等方面的不同显而易见.文章系统性对比、分析和研究这些演变的原因及规律,对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共识意义深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为新共识修订时略做参考,使共识意见更科学、更规范、更实用.

    作者:赵盛云;李玉锋;王垂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热敏灸治疗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和心脏变时性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观察热敏灸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热敏灸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热敏化腧穴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冠心病患者病例6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热敏灸治疗30d,通过平板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等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心律变异性(HRV)和心脏变时性的变化.结果:患者通过热敏灸治疗后HRV时域指标值(总体标准差、差值均方根,超过50ms的百分比)比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快心率与慢心率差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热敏灸对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有一定影响,热敏灸可以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热敏化腧穴,有望成为一种安全、便捷、高效的冠心病治疗新方法.

    作者:封荣华;冯九庚;龚晖;徐泽芹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