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者当明势论

李天赐;刘宴伶;王雷;李培

关键词:病势, 明势, 取势, 候势, 预势, 温病理论
摘要:《孙子兵法》云:“善战者,求之于势”.用药如用兵,故辨证论治施以方药亦当明辨病势.明势大致分为取势、候势、预势三者.取势者,探明病情而分治也;候势者,候时机之成熟而克邪也;预势者,未病先防、先证而治之法也.此三者为辨证施治应当重视之法,临床当分论亦当合参.一势之中,三势兼备;三势之中,各势俱焉.握此要者,是为明势.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韩世荣应用通络法治疗硬皮病经验

    韩世荣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硬皮病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韩老认为络脉阻隔是该病的重要病机,并贯穿疾病的始终,在辨证的基础上运用通络法治疗,收效颇佳.

    作者:李宁;李美红;韩世荣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李赛美运用加味五苓散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辨治处方分析

    目的:研究李赛美教授运用加味五苓散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证治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李教授门诊病历70份,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建立形式背景,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从中发现总结李赛美教授运用加味五苓散的方药及方证配伍规律.结果:李赛美教授常用加味五苓散合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并加补气、温阳之品,寒温并用,经腑同治.结论:将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应用于中医辨证体系,通过庞大数据库探索其隐藏的知识和规律,使之直观化、可视化,也为名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道路.

    作者:刘青;李赛美;徐笋晶;刘超男;林勇凯;谢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瘴气”名称考证及规范

    有关“瘴气”名称的出处、概念的界定及其与“瘴毒”“瘴疠”的关系,现代相关文献的认识不尽一致.笔者通过对古今文献考证,结果表明:“瘴气”名称在中医古籍中始见于约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概念在古代医籍中有时指病因,有时指病证,主要视语境不同而异,现代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所有邪气,包括致人疟疾、脚气的病邪等;其与“瘴毒”“瘴疠”古今互称,但当以“瘴气”为规范正名.

    作者:蔡永敏;王梦婷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健脾祛湿刺络祛瘀法治疗痤疮经验

    中医认为痤疮多因肺经血热郁于肌肤,或脾胃湿热内生,上蒸头面;或日久化瘀,痰瘀互结.病机为痰瘀和湿热.针刺通过刺激穴位达到调整相应脏腑的作用,配合刺血疗法加速瘀血的清除,可加快湿热邪气的排除.这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疗效显著.

    作者:高希言;王孟雨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黄帝内经》五脏俞探析

    五脏俞是背腰部与五脏经气相通应的临床常用穴.五脏俞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中,经文多篇多次提到五脏俞的相关内容.文章通过整理、归纳《黄帝内经》中对五脏俞的记载,从五脏俞的命名定位、与标本气街的关系、刺灸法、疾病诊疗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总结.

    作者:王萌萌;胡怀珍;袁冉冉;王旭;袁青宝;常振燕;杨佃会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脉象信息分析法的研究进展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是中医传统的特色诊察方法之一,是获取临床辨证资料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脉诊客观化发展迅速,对于脉象特征的提取与分析也愈来愈多.文章以脉象信号的采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两部分进行相关性论述.

    作者:李雪;李福凤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薛伯寿和合思想传承体悟

    和合思想是在总结薛伯寿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和”文化等传统思想而提出的,其核心是“道尊中和,合而不同,合其不和,以致和合”.文章以和合思想之核心为叙述线索,并结合临床,将对薛伯寿教授和合思想的传承体悟进行介绍.

    作者:肖烨;姚魁武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半夏厚朴汤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性慢性咳嗽初探

    慢性咳嗽的病因很多,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也是其中之一.但这种咳嗽的病机有其特殊性,文章做初步探讨,即痰浊内阻是其内在病理基础;气机不利是病机关键.痰浊壅塞气道,鼻咽不利、宜宣失宣,胃气返逆、宣降不降,均可导致肺失宣肃而产生咳嗽;六淫外侵是常见诱因.半夏厚朴汤具有化痰利饮、调畅气机的作用,可作为本病治疗的基础方,临证时还需兼顾鼻窍、咽喉、脾胃的不同征象,随证加减.

    作者:张元兵;徐超;刘良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从肺主治节谈变应性鼻炎的防治

    肺脏能调整机体自身的阴阳气机,使之与自然和谐、相应,达到内外平衡,从而机体内部平衡,阴平阳秘.这种调节能力是肺脏的治节之功.肺气不足,肺失治节是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病机.肺脏不能及时调整机体适应外界环境及自身状态的变化,引起风邪异气侵袭,发为鼻鼽.通过补益肺气,助肺宣发肃降,恢复肺主治节之功,是治疗鼻鼽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验案举隅验证了上述理论.

    作者:贺诗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益气活血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益气、活血代表方保元汤联合桃红四物汤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探讨益气活血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肺泡水转运的作用机制.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术后4周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随机将动物分为模型组、益气活血组和缬沙坦组,并另设假手术组.用药4周后,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肺/体重比,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脏AQP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间质破坏严重,湿肺/体质量比、干肺/体质量比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AQP1表达显著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组和缬沙坦组大鼠肺间质破坏显著减轻,湿肺/体质量比、干肺/体质量比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AQP1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能够减轻慢性心力衰竭肺间质损害,调控肺组织AQP1表达改善肺泡水转运,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作者:韩安邦;路迎冬;张丹丹;张冰冰;赵明镜;赵一舟;崔向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风药固肠止泻机制探讨

    风药止泻,应用得当,效果显著,甚至有医家言“风药固肠”.文章从解表、升阳、胜湿、健脾、调肝的角度探讨风药固肠止泻的中医理论基础,并查阅相关文献,结合风药单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阐释风药止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溯源相关典籍,简单总结风药临床应用要点,以求对风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刘明坤;吴春雁;房玉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朝医麻黄定喘汤对哮喘小鼠MAPKs/NF-κB/VEGF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朝医麻黄定喘汤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性反应及对MAPKs/NF-κB/VEGF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BABL/c小鼠40只,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麻黄定喘汤低、高剂量组,地塞米松治疗组.用卵清蛋白(OVA)致敏、激发制备小鼠哮喘模型,在末次激发24h后取肺泡灌洗液(BALF)及肺组织.采用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BALF中炎性细胞分类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3(IL-13)的含量;右肺提取蛋白做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MAPKs/NF-κB/VEGF通路的表达的变化;左肺组织切片后,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及MAPKs/NF-κB/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增多,IL-4、IL-5、IL-13水平显著增高(P<0.05);肺组织MAPKs/NF-κB/VEG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哮喘模型组比较,麻黄定喘汤低、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小鼠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IL-4、IL-5、IL-13水平和肺组织MAPKs/NF-κB/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朝医麻黄定喘汤可抑制哮喘小鼠气道炎性反应的发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部分抑制MAPKs/NF-κB/VEGF信号通路的表达而实现的.

    作者:杨今实;金香;孙天一;池禹潼;延光海;朴红梅;李良昌;郑明善;金哲悟;郑明昱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杨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经验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上对脂肪肝的治疗还缺乏特效的西药,而且对运用降脂药物也存在争议,治疗方法有待探讨和拓展.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二科杨倩教授重视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认为肝郁脾虚肾虚,痰瘀互结于肝脉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以疏肝健脾、化痰祛湿、活血散结、滋补肝肾为主要治法,并自拟降脂方,结合历代经典处方加减、现代中药药理研究、饮食起居及情志的调整对该病进行辨证论治,临床疗效甚佳.

    作者:谷诺诺;王凯星;杨倩;杜朋丽;赵丹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论脾为孤藏

    文章从“孤藏”之“孤”乃“大”义为切入点,以孤藏脾的“内系统”“外系统”为基础,从“系统之庞大”“机能之强大”“应时之广大”三方面解读“脾为孤藏”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阐发了“脾为孤藏”的意义.

    作者:蔡华珠;纪立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祝由医学心理学探微

    祝由作为一种古老的心理治疗手段,在我国已有4 000余年的历史,就中医而言,对祝由的态度也是毁誉参半.这门曾经登上医学殿堂的古代技术,从诞生之初就披上了浓厚的迷信外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祝由蕴含着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融汇当今心理学的众多分支,在古代心理治疗运用中拥有众多验案,将极大地开拓人类心理学研究和心理疾病治疗的视野,值得医学研究者进一步发掘.

    作者:马艳苗;梁琦;李艳彦;柴智;周然;冯丽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淋巴瘤患者症状特征与中医辨证的临床研究

    目的:运用测评量表对单纯中医药治疗阶段的淋巴瘤患者症状进行研究,探索其症状特征及中医证型特点.方法:采用肿瘤常见症状及Anderson中医症状调查量表(MDASI-TCM)进行问卷调查;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中淋巴瘤一章中医辨证分型部分.对40例处于单纯中医药治疗阶段的淋巴瘤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结果运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分析比较不同证类对生活的干扰程度.结果:淋巴瘤患者普遍存在多种症状,其中发生频率显著的3个症状为口干(65.00%)、疲劳(62.50%)、睡眠不安(62.50%),症状强度显著的3个症状分别是疲劳(3.10±2.99)、出汗(2.80±2.98)、口干(2.30±2.58);淋巴瘤患者辨证常出现两证(37.5%)或三证(25.0%)相兼的情况;在证型频次中,虚实夹杂证出现多,占45.0%,其次为虚证,占42.5%,实证较少,仅占12.5%;虚实夹杂证类患者对一般活动、情绪、生活乐趣方面影响程度大于单纯实证类及虚证类.结论:淋巴瘤患者的症状及证型特点较为复杂,临床大夫在根据患者当前症状表现进行辨证用药的同时,可参照淋巴瘤不同分期、病理类型及ECOG下不同症状的发生情况,为患者进行预防性用药或康复指导.

    作者:郑佳彬;刘杰;李冰雪;关靓;林洪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中药指纹图谱结合模式识别的清开灵硬胶囊批次间稳定性控制研究

    目的:基于中药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寻找影响清开灵硬胶囊批次间稳定性的重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对清开灵硬胶囊HPLC指纹图谱数据进行分析,对其批次间稳定性进行评价;采用偏小二乘法(PLS)寻找影响硬胶囊批次间相似度的标志物.结果:系统聚类分析及PC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批次的硬胶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剔除黄芩苷后经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所得评价结果接近;PLS分析显示,该硬胶囊中存在2个化学成分对产品批次间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结论:将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用于中成药生产中批次间稳定性控制研究是可行的.

    作者:孙如煜;李鹏跃;杜守颖;陆洋;田志浩;白洁;陈笑南;滕会会;徐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不同剂量鱼藤酮损伤大鼠与脾气虚证大鼠海马组织cAMP/PKA信号通路变化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鱼藤酮损伤大鼠与脾气虚证大鼠海马组织cAMP/PKA信号通路的变化.方法:30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脾气虚组,鱼藤酮高、中、低剂量组(2.0、1,5、1.0mL/kg),每组6只.HE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cAMP含量,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激酶(PKA)、糖原磷酸化酶(Gp)、磷酸化酶激酶(PHK)的mRNA及其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鱼藤酮各剂量组大鼠与脾气虚证组大鼠的海马组织形态变化不明显,其cAMP含量及PKA、Gp、PHK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3组中鱼藤酮中剂量组的结果与脾气虚证组具有一定相似性.结论:中剂量鱼藤酮损伤大鼠海马cAMP/PKA信号通路的变化与脾气虚证大鼠之间存在关联性,脾气虚证大鼠海马cAMP/PKA信号通路的改变可能与调控代谢相关基因Gp、PKA、PHK的表达有关.

    作者:冷雪;宋囡;王德山;单德红;贾连群;杨关林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95例脾气虚证重症肌无力病例回顾及用药规律探析

    目的:以95例重症肌无力(MG)脾气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其临床特点和中医用药规律,为MG临床床诊疗方案的优化提供指导意见.方法:病例来源于20101月至2015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脾气虚证MG住院患者9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和中医用药规律.结果:脾气虚证MG住院患者中,发病年龄(40.15±17.24)岁,21到30岁之间为发病高峰;病程短1年,长30年,平均(6.34±5.82)年;临床改良Osserman分型以Ⅱh型多见;伴随疾病以胸腺瘤为多见,其次为胸腺增生;MG常见主症为眼睑下垂,其次为四肢乏力、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常见中医症状及舌脉有倦怠乏力、吞咽无力、精神疲乏,舌淡、苔薄白、脉细;中药处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五指毛桃等补气健脾之品频率高.结论:MG脾气虚证患者从脾胃论治,补气健脾,辅以补肾益精、化湿行气中药,符合对MG主要病机的分析.

    作者:琚星萌;宋雅芳;郭丽娜;雷孝文;陈志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金匮要略》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运用析述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重要治则,古今医家临证极为重视.《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专著,其中对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有着丰富和灵活的运用,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精神之具体体现.文章从辨病因、病机、病性、病势等方面论述了《金匮要略》中同病异治的运用;又以方为纲,以病为目,论述了《金匮要略》中异病同治的运用.以系统总结《金匮要略》关于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思想,期冀对当今临证施方有所裨益和启迪.

    作者:李秀月;代民涛;柴可夫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