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半夏厚朴汤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性慢性咳嗽初探

张元兵;徐超;刘良徛

关键词: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慢性咳嗽, 半夏厚朴汤, 中医药治疗
摘要:慢性咳嗽的病因很多,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也是其中之一.但这种咳嗽的病机有其特殊性,文章做初步探讨,即痰浊内阻是其内在病理基础;气机不利是病机关键.痰浊壅塞气道,鼻咽不利、宜宣失宣,胃气返逆、宣降不降,均可导致肺失宣肃而产生咳嗽;六淫外侵是常见诱因.半夏厚朴汤具有化痰利饮、调畅气机的作用,可作为本病治疗的基础方,临证时还需兼顾鼻窍、咽喉、脾胃的不同征象,随证加减.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分布的文献分析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NAFLD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9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5位的证型分别为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肝郁脾虚、痰湿内阻、肝肾不足,出现例数前5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湿热内蕴、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脾虚痰湿.结论: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肝郁脾虚是NAFLD主要的证型.

    作者:李志国;姜韩雪;焦云涛;叶永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三两三诀要

    (上)三两三是妙法,欲知晓参河图.天下数在此中,甲乙木是阳数.一法生万法祖,三合局是诀要.天地人在其中,阴阳和大法生.执其要法其宗,得之者效而宏.效不效莫折中,如发矢击必中.分阴阳明寒热,熟药性参本经.断机要分其候,用其象得其数.十二经非轻言,是大法莫外求.举一二挂三四,识之者得天机.

    作者:闫志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防己与茯苓配伍对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的影响

    目的:考察防己与茯苓配伍对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低蛋白饲料加力竭游泳的方法建立模型,通过检测对胃肠功能、肝脏功能、血清蛋白和血脂水平的影响考察防己与茯苓组合对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防己水煎液组ALT、AST、TG、CHO和LDL-C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茯苓水煎液组Gas和ALB显著升高,CHO和LDL-C显著降低;防己低剂量+茯苓组Gas、ALB和HDL-C显著升高(P<0.05,P<0.01),ALT、AST、TG、CHO和LDL-C显著降低(P<0.05,P<0.01);防己中剂量+茯苓组Gas、TC、ALB和HDL-C显著升高(P<0.05,P<0.01),ALT、AST、TG、CHO和LDL-C显著降低(P<0.05,P<0.01);防己高剂量+茯苓组Gas、TC、TP、ALB和HDL-C显著升高(P<0.05,P<0.01),ALT、AST、TG、ALP、CHO和LDL-C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各给药组对模型大鼠的胃肠、肝脏和血清学指标均有改善,且两药配伍疗效优于单味药.

    作者:刘嘉琪;王秋红;匡海学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杨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经验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上对脂肪肝的治疗还缺乏特效的西药,而且对运用降脂药物也存在争议,治疗方法有待探讨和拓展.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二科杨倩教授重视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认为肝郁脾虚肾虚,痰瘀互结于肝脉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以疏肝健脾、化痰祛湿、活血散结、滋补肝肾为主要治法,并自拟降脂方,结合历代经典处方加减、现代中药药理研究、饮食起居及情志的调整对该病进行辨证论治,临床疗效甚佳.

    作者:谷诺诺;王凯星;杨倩;杜朋丽;赵丹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临床用药规律和证型研究进展

    中医药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中蕴藏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精华,但在循证医学的背景下难以提供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的数据.在全球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中医药临床的数据挖掘工作逐步开展,让数据发声,让证据说话,使中医药临床研究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获得完善.新的数据挖掘方法不仅能将中医古籍和现代医案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还可综合症状和证型,为中医药的临床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常见的数据挖掘工具有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中的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Bron-Kerbosch algorithm算法、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贝叶斯网络结构、决策树等.这些数据挖掘工具在中医临床研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作者:任建业;许鸣;陆嘉惠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代谢组学对中药芪苓颗粒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方法鉴定中药芪苓颗粒治疗高尿酸血症大鼠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通过腺嘌呤灌胃及氧嗪酸钾皮下注射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结合血清生化检测数据及代谢组学检测数据,对中药治疗后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建立了稳定的高尿酸血症模型.建立了稳定的高尿酸血症模型,中药干预后比较,发现大鼠血清生化检测中尿酸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代谢组学检测中氨基酸、脂肪酸及糖类的代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验证了中药芪苓颗粒治疗高尿酸血症有明确的疗效,证明其治疗过程同时对糖脂的代谢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不存在代谢脏器的损伤.结果:建立了稳定的高尿酸血症模型,中药干预后比较,发现大鼠血清生化检测中尿酸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代谢组学检测中氨基酸、脂肪酸及糖类的代谢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徐红;罗恒;陈坚翱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功能及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3月龄Wistar雄性大鼠30只,体质量(220±28)g,编号后按随机数字表分入空白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每组10只.造模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缺血30min,再灌注2h,随即处死大鼠,留取左心室心肌组织,采用黄嘌呤氧化法检测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心肌丙二醛(MDA),通过极谱法检测系统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组织的变化.结果:电针预处理组大鼠部分心肌肌丝溶解、断裂,心肌细胞轻微肿胀,轻度空化,线粒体排列稍紊乱,部分线粒体水肿、存在空泡样病变.电针预处理组的大鼠线粒体RCR、SOD及ATP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内关穴预处理能改善心肌组织形态学表达,防止心肌组织结构的破坏,修护心肌缺血性损伤,更对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起到了良性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松;韩永丽;吴松;王华;梁凤霞;陈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病证结合”理论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病因学和危险因素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害性极大,如何有效降低其复发率减少其危害性备受关注,而积极查找并有效控制准确的危险因素是根本的切入点.因此寻找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文章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作进一步探讨,危险因素发掘后在指导临床用药、日常调护的同时预知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几率,需要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早期监测、早期评估,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早期干预属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将西医学危险因素和中医学病因学说相结合,希望能更好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减少其危害性,达到二级预防的目的.

    作者:王桂倩;张寅;谢雁鸣;廖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从《伤寒论崇正编》看黎庇留对明清伤寒学派的继承与研究

    《伤寒论崇正编》是岭南医学中伤寒学派的代表著作.通过对《伤寒论崇正编》的整理、发掘,探寻岭南伤寒名家黎庇留对明清伤寒学派的继承与研究.黎庇留跨越各伤寒学派,不自限于一系一派,兼收并蓄,注重从实际临证中阐释张仲景心法.开岭南《伤寒论》实践研究之风,其“览百家,评诸注得失,抉其微,撷其华”“以书勘证,以证勘书”的写作方式,突破地域限制,在岭南大胆使用经方的精神,暗合岭南医学重视实践、善于总结归纳、由博返约的实用特色,为岭南医学的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

    作者:周登威;徐志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朝医麻黄定喘汤对哮喘小鼠MAPKs/NF-κB/VEGF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朝医麻黄定喘汤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性反应及对MAPKs/NF-κB/VEGF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BABL/c小鼠40只,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麻黄定喘汤低、高剂量组,地塞米松治疗组.用卵清蛋白(OVA)致敏、激发制备小鼠哮喘模型,在末次激发24h后取肺泡灌洗液(BALF)及肺组织.采用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BALF中炎性细胞分类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3(IL-13)的含量;右肺提取蛋白做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MAPKs/NF-κB/VEGF通路的表达的变化;左肺组织切片后,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及MAPKs/NF-κB/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增多,IL-4、IL-5、IL-13水平显著增高(P<0.05);肺组织MAPKs/NF-κB/VEG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哮喘模型组比较,麻黄定喘汤低、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小鼠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IL-4、IL-5、IL-13水平和肺组织MAPKs/NF-κB/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朝医麻黄定喘汤可抑制哮喘小鼠气道炎性反应的发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部分抑制MAPKs/NF-κB/VEGF信号通路的表达而实现的.

    作者:杨今实;金香;孙天一;池禹潼;延光海;朴红梅;李良昌;郑明善;金哲悟;郑明昱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黑蒜提取液抑制胰腺癌Panc-1小鼠移植瘤的转移能力及分子机制

    目的:探讨黑蒜提取液(ABGE)对荷瘤小鼠Panc-1细胞在体内的生长以及转移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分别建立胰腺癌Panc-1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及转移瘤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黑蒜低,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4组,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黑蒜提取液组0.4、0.8mL(相当于生药8.0、16.0g/kg),阳性环磷酰胺,2周后摘取眼球血脱臼处死小鼠,剥离瘤体称重,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以及转移抑制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Smad4以及TGF-β1的表达.结果:腹腔注射黑蒜提取液可显著抑制小鼠Panc-1细胞移植瘤生长及肺转移的发生率,肿瘤抑制率可高达63.6% (P<0.01),而肺转移抑制率可高达63.5% (P<0.01).且黑蒜高剂量抑制Panc-1细胞转移作用优于阳性对照组;免疫组化可检测发现:黑蒜提取液组Panc-1细胞胞质中TGF-β1褐黄色颗粒较空白对照组少见,而Smad4胞浆着黄色则较空白对照组多见.结论:腹腔注射黑蒜提取液可显著抑制小鼠Panc-1细胞移植瘤生长及肺转移的发生率,上调荷Panc-1小鼠移植瘤中Smad4的表达并下调TGF-β 1的表达,与TGF-β1/Smad4信号通路密切相关,以上可能是黑蒜提取液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生长和转移的重要作用机制.

    作者:宫晓静;郭娜;王义善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凝脂翳”病名源流考

    “凝脂翳”早见于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是以黑睛生翳,表面色白或黄,状如凝脂,发病迅速,或伴黄液上冲为主要表现的急重眼病.《神农本草经》用“翳”记录目病.隋代《诸病源候论》载有目生“疮翳”.元末明初《原机启微》提出“翳犹疮也”,揭示了黑睛生翳,翳犹疮也的发病特征.“疮翳”的提出,在本质上将此类眼病有别于以“翳”命名的内障眼病.《证治准绳》对“凝脂翳”发病全程进行了详细阐述.西方医学传人中国后,对本病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更加清晰.“凝脂翳”作为规范名已成为共识.并对“凝脂翳”认知过程中出现的花翳、浮翳、真珠翳、冰虾翳深等相关病名进行了梳理.

    作者:盛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伏邪学说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思路

    目前,亚急性甲状腺炎尚未建立系统中医治疗体系.流行病学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能为中医探讨疾病病因及规律提供资料与手段.文章重点通过对亚急性甲状腺炎流行病学资料特征分析,从伏邪发病特征、邪气伏留条件等方面论证亚急性甲状腺炎与伏邪致病的相关性,并基于伏邪的致病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参佐名家经验,提出疏利透散、扶正护本为本病的整体治疗思路,为构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医理论体系做出初步探索.

    作者:汤阳;徐一丹;于雪婷;刘喜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中枢响应特征研究

    目的:在已知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R)有较好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初步探究穴位埋线治疗AR的中枢响应特征.方法:对8例符合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纳入标准的AR患者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及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并对比前后脑功能区,找出效应区域.结果:AR患者埋线前后对比存在显著性增强、以及与AR发作期相应的脑区.结论:穴位埋线治疗AR的疗效机制存在中枢效应机制路线.

    作者:钟娟;张勤修;刘姝芩;李昕蓉;刘洋;刘颖;康浩然;谢春;曾斌;王盼盼;袁书贤;向南;杨莎莎;刘代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从“阳郁”的角度浅谈《伤寒论》三阳病发热

    发热为现代中医临床为常见的症状,中医对发热的治疗往往效如桴鼓.《伤寒论》是一部专门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它所创立的六经辨证是张仲景为治疗伤寒外感病而确立的行之有效的辨证治疗方法.张仲景提出的六经辨证也是接近中医学本质的一种辨证方法,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联系性,系统性的特点.发热治疗从六经入手往往能对其病性、病势、病位有独特的理解并有助于临床诊疗.文章试从“阳气郁滞”的角度阐述《伤寒论》三阳病发热的病机.

    作者:宋明;陈家旭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中医早期综合干预正常高值血压者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中医早期综合干预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体质改善及降压疗效.方法:293名中医偏颇体质的正常高值血压者随机分为3组,A组99人接受中医早期综合干预,B组96人接受中医整体健康指导,C组98人无干预,1年后观察偏颇体质改善及降压疗效.结果:首位偏颇体质改善总有效率:A组明显优于B、C组(P<0.05,P<0.01),B组与C组无明显差别;降压总有效率:A组明显优于B、C组(P<0.01),B组明显优于C组(P<0.01).结论:中医整体健康指导可有效降低正常高值血压,中医综合干预可明显改善偏颇体质和降低血压.中医整体健康指导效果和中医综合经络调理有明显疗效,两者联合的正常高值血压者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效果更佳,可作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干预的适宜技术,有效安全,易推广实施.

    作者:袁尚华;富斌;陈斐斐;张先慧;张宏;吴雅静;曹凤娇;李丽萍;陶琳;吴梦玮;吴志松;宋雪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因子分析与关联规则挖掘干眼症的用药规律

    目的:挖掘中医药治疗干眼症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CNKI中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基础,运用SPSS20.0与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为工具,对高频中药进行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找到治疗本病的方剂的优共性规律,探索干眼症的用药规律.结果:干眼症的治疗方剂115首,使用频率在10%以上的中药共计30味,聚为6类,常用药物组合为菊花、麦冬、枸杞子、生地黄、茯苓、白芍、熟地黄、当归、牡丹皮、玄参、甘草、柴胡、石斛、山药等,干眼症治疗的药物四气以寒性居第1位,五味以甘味为第1位,归经以肝经、肾经为主,关联规则挖掘出药对17个、药队8个.结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药物的使用“四气”与“五味”以甘、寒类中药为主;药物归经主要集中于肝经与肾经,说明干眼症的治疗与两脏有关,亦可反推出本病病位与肝、肾两脏密切相关;因子分析与关联规则算法挖掘出的潜在药物组合、药对、药队,多针对本虚标实的病机,阐明“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疏肝解郁,柔肝止痛,清肝明目,补血活血”是本病的根本治疗大法,且临床上病情变化多端,故须精准辨证,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才能切中主题,提高于眼症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艳青;项敏泓;王雪菲;张薇;李青松;赵怡;张兴儒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特点及中医证候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方法:参照《中医证候的临床床研究指导原则》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肺癌诊疗常规,制订肺癌癌因性疲乏辨证诊断标准,根据该标准调查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的证候分布及症状表现,探索其内在规律.结果:共调查100例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属于中度疲乏,放疗、化疗与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有关,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常见症状有睡眠、疼痛、口干、咳嗽、咳痰,中医证型以多证相兼为主,肺癌癌因性疲乏证型中,虚证以肺气虚证为主,实证以痰湿证为主.结论: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属于中度疲乏,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证为主,虚证以肺气亏虚为主,实证以痰湿证为主.

    作者:徐咏梅;程培育;杨国旺;王笑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从气血同治理论探讨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西医称无乳,是产后常见疾病之一,文章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认为产后缺乳的病机关键在气血失和,治疗应以气血理论为纲,以气血同治为大法,辨病与辨证结合,以调理气血、通络下乳为主要治则进行辨治,为临床治疗产后缺乳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赵春幸;郭小霞;刘鑫;朱丽红;刘亚妮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95例脾气虚证重症肌无力病例回顾及用药规律探析

    目的:以95例重症肌无力(MG)脾气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其临床特点和中医用药规律,为MG临床床诊疗方案的优化提供指导意见.方法:病例来源于20101月至2015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脾气虚证MG住院患者9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和中医用药规律.结果:脾气虚证MG住院患者中,发病年龄(40.15±17.24)岁,21到30岁之间为发病高峰;病程短1年,长30年,平均(6.34±5.82)年;临床改良Osserman分型以Ⅱh型多见;伴随疾病以胸腺瘤为多见,其次为胸腺增生;MG常见主症为眼睑下垂,其次为四肢乏力、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常见中医症状及舌脉有倦怠乏力、吞咽无力、精神疲乏,舌淡、苔薄白、脉细;中药处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五指毛桃等补气健脾之品频率高.结论:MG脾气虚证患者从脾胃论治,补气健脾,辅以补肾益精、化湿行气中药,符合对MG主要病机的分析.

    作者:琚星萌;宋雅芳;郭丽娜;雷孝文;陈志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