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临床用药规律和证型研究进展

任建业;许鸣;陆嘉惠

关键词:中医药,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证型
摘要:中医药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中蕴藏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精华,但在循证医学的背景下难以提供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的数据.在全球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中医药临床的数据挖掘工作逐步开展,让数据发声,让证据说话,使中医药临床研究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获得完善.新的数据挖掘方法不仅能将中医古籍和现代医案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还可综合症状和证型,为中医药的临床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常见的数据挖掘工具有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中的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Bron-Kerbosch algorithm算法、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贝叶斯网络结构、决策树等.这些数据挖掘工具在中医临床研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卫矛粗提物对M1型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卫矛粗提物对M1型巨噬细胞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Griess法、免疫酶联吸附试验(ELIS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考察卫矛粗提物对脂多糖(LPS)建立的M1亚型巨噬细胞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结果:1μg/mL的LPS诱导巨噬细胞12h后,可成功构建M1巨噬细胞模型;与LPS模型组比较,卫矛粗提物组可以明显抑制巨噬细胞分泌NO、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下调iNOS、IL-6和TNF-α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M1型巨噬细胞膜表面分子CD16/32的阳性表达率,并对磷酸化的氨基末端激酶(JN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蛋白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卫矛粗提物对M1型巨噬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中JNK和ERK1/2蛋白的磷酸化有关.

    作者:兰智慧;李少峰;张元兵;刘良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系统辨证脉学”指导下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证脉象特征及应用举隅

    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具有通阳散结、降气化痰、运转胸中大气的作用,原文用于治疗胸痹、心痛病.心肺同居胸中,本方经过加减用于治疗心肺疾病的临床报道较多,且疗效肯定.文章以“系统辨证脉学”为工具,以脉象要素为契入点,来举证本汤证的脉象系统和脉象要素组成,分析本汤证的个性特点和临床特点,并临证举隅,明确本汤证临床应用的脉象指征,使“阳微阴弦”以脉象要素的形式“心中易了,指下明晰”;扩大本汤证的应用范围.

    作者:丁晓;吕玉婷;滕晶;齐向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薛伯寿和合思想传承体悟

    和合思想是在总结薛伯寿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和”文化等传统思想而提出的,其核心是“道尊中和,合而不同,合其不和,以致和合”.文章以和合思想之核心为叙述线索,并结合临床,将对薛伯寿教授和合思想的传承体悟进行介绍.

    作者:肖烨;姚魁武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像与舌象相关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大量的研究表明,胃镜镜像与舌象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舌象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胃病患者胃镜下的病变情况.文章从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舌象的关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像与舌象的相关性、舌象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分型与舌象的关系4个方面就近年来胃镜与舌象相关性研究及其进展进行了回顾,同时对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作者:李书楠;王洋;黄铭涵;林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医话的读与写

    医话属于医学杂文,它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临证体会、用药心得、验方总结、考证纠错、轶闻珍言或是医事杂记.医话的形式多样,体裁自由,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散文.它不仅能将学术思想传达给读者,同时还兼顾到论文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将中医药文化也融入其中,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就医话的读与写进行探讨.

    作者:徐楚韵;张光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风药固肠止泻机制探讨

    风药止泻,应用得当,效果显著,甚至有医家言“风药固肠”.文章从解表、升阳、胜湿、健脾、调肝的角度探讨风药固肠止泻的中医理论基础,并查阅相关文献,结合风药单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阐释风药止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溯源相关典籍,简单总结风药临床应用要点,以求对风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刘明坤;吴春雁;房玉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冠心病维医证型与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及尿酸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与维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2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FIB,HCY和UA.结果:①在西医分型中FIB、HCY、UA水平从高到低顺序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②异常黑胆质组FIB水平明显高于非异常黑胆质组(P<0.05).异常血液质组HCY、UA水平明显高于非异常血液质组(P<0.05).③异常黑胆质组心电图ST异常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异常黑胆质组(P<0.05).结论:冠心病维医异常黑胆质型与FIB的关系密切,而异常血液质型与HCY、UA的关系密切,可作为反映冠心病异常黑胆质型、异常血液质型的客观依据.

    作者:西尔艾力·安尼瓦尔;古力那孜·阿不都热合曼;阿斯亚·吾甫尔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香芩解热颗粒对酵母致热大鼠的解热作用

    目的:通过复制酵母型发热实验动物模型,初步探讨香芩解热颗粒的解热作用机制.方法:将进行体温筛选后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模型组、布洛芬组以及香芩解热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利用酵母混悬液制作大鼠感染性发热模型,造模前预防性给药2次(间隔4h),造模4h后第3次给药,监测造模后1、4、6、8、10h肛温,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的1-10h内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6h达到峰值;与模型组比较,造模6h后所有给药组大鼠体温均显著降低(P<0.05).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 β、TNF-α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布洛芬组及香芩解热颗粒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以及下丘脑PGE2、cAMP含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香芩解热颗粒高剂量组下丘脑PGE2、cAMP与布洛芬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香芩解热颗粒对酵母型发热大鼠有明显的退热趋势,其退热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内生致热原及下丘脑PGE2、cAMP水平有关.

    作者:聂坚;胡文敏;李刚;柯瑾;熊磊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中枢响应特征研究

    目的:在已知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R)有较好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初步探究穴位埋线治疗AR的中枢响应特征.方法:对8例符合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纳入标准的AR患者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及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并对比前后脑功能区,找出效应区域.结果:AR患者埋线前后对比存在显著性增强、以及与AR发作期相应的脑区.结论:穴位埋线治疗AR的疗效机制存在中枢效应机制路线.

    作者:钟娟;张勤修;刘姝芩;李昕蓉;刘洋;刘颖;康浩然;谢春;曾斌;王盼盼;袁书贤;向南;杨莎莎;刘代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思路与实践

    中医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总结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SLE的中医诊治思路,主张中西医合理配合控制病情、改善预后,强调中医药的治疗优势.本病以阴虚血热为本,核心病机可概括为毒、瘀、虚3个主要方面,治疗当分病情急缓而有所偏重,滋阴、清热、解毒、祛瘀诸法贯穿始终.在本病的不同时期指导中药如何同西药配合使用发挥协同作用,论述了中药在狼疮性肾炎、激素撤减、防治并发症、合并妊娠中的作用和治疗思路.

    作者:韩曼;姜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伏邪学说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思路

    目前,亚急性甲状腺炎尚未建立系统中医治疗体系.流行病学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能为中医探讨疾病病因及规律提供资料与手段.文章重点通过对亚急性甲状腺炎流行病学资料特征分析,从伏邪发病特征、邪气伏留条件等方面论证亚急性甲状腺炎与伏邪致病的相关性,并基于伏邪的致病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参佐名家经验,提出疏利透散、扶正护本为本病的整体治疗思路,为构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医理论体系做出初步探索.

    作者:汤阳;徐一丹;于雪婷;刘喜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基于佐剂关节炎低氧微环境观察新风胶囊对血管新生的影响

    目的:观察佐剂关节炎(AA)大鼠滑膜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及新风胶囊对其的影响,探讨新风胶囊抑制滑膜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均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氨蝶呤组、雷公藤多苷组、新风胶囊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IL)-4、IL-10、IL-17、IL-22;采用qRT-PCR法、免疫印迹检测大鼠滑膜血管HIF-1α、VEGF-A、MVD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关节症状增加,血清IL-17、IL-22升高,血管HIF-1α、VEGF-A、MVD mRNA、蛋白明显升高,IL-4、IL-10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新风胶囊组HIF-1 α、VEGF-A、MVD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滑膜血管HIF-1αmRNA与IL-17呈正相关,VEGF-A mRNA与E、IL-22呈正相关,MVD mRNA与E呈正相关;HIF-1α蛋白与AI呈正相关,VEGF-A蛋白与IL-22呈正相关,与IL-4呈负相关,MVD蛋白与IL-17呈正相关.结论:新风胶囊抑制滑膜血管新生可能是通过降低HIF-1α、VEGF-A、MVD基因、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张晓军;刘健;万磊;黄传兵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黄帝内经》五脏俞探析

    五脏俞是背腰部与五脏经气相通应的临床常用穴.五脏俞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中,经文多篇多次提到五脏俞的相关内容.文章通过整理、归纳《黄帝内经》中对五脏俞的记载,从五脏俞的命名定位、与标本气街的关系、刺灸法、疾病诊疗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总结.

    作者:王萌萌;胡怀珍;袁冉冉;王旭;袁青宝;常振燕;杨佃会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从精神压力与冠心病关系理解“思则气结”

    文章通过对从精神压力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血、冠心病以及脑血管病的机制阐述“思则气结”这一中医理论的正确性.并通过阿司匹林这一药物不仅运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且存在抗抑郁的发现例证这一理论.从而提出“心脑同治”的新概念,以及促进临床重视精神因素对相关疾病的预防康复.

    作者:陈永;王光义;易惺钱;乐毅敏;管剑龙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中医早期综合干预正常高值血压者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中医早期综合干预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体质改善及降压疗效.方法:293名中医偏颇体质的正常高值血压者随机分为3组,A组99人接受中医早期综合干预,B组96人接受中医整体健康指导,C组98人无干预,1年后观察偏颇体质改善及降压疗效.结果:首位偏颇体质改善总有效率:A组明显优于B、C组(P<0.05,P<0.01),B组与C组无明显差别;降压总有效率:A组明显优于B、C组(P<0.01),B组明显优于C组(P<0.01).结论:中医整体健康指导可有效降低正常高值血压,中医综合干预可明显改善偏颇体质和降低血压.中医整体健康指导效果和中医综合经络调理有明显疗效,两者联合的正常高值血压者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效果更佳,可作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干预的适宜技术,有效安全,易推广实施.

    作者:袁尚华;富斌;陈斐斐;张先慧;张宏;吴雅静;曹凤娇;李丽萍;陶琳;吴梦玮;吴志松;宋雪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穴位不同针刺深度对绝经过渡期患者生活质量和生殖内分泌的影响

    目的:评价不同针刺深度对绝经过渡期患者生活质量和内分泌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深刺组(30例)、安慰针组(30例)和浅刺组(30例).采用围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MENQOL)、以及生殖内分泌相关激素指标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的变化情况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结果:①3组患者MENQOL总分治疗后各时点比较,除第4周外,深刺组与安慰针组、浅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浅刺组与穴位安慰针组同期比较,仅在第8周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ENQOL量表各维度比较:深刺组与安慰针组比较,血管舒缩症状维度评分在治疗后各时点以及心理、生理维度评分在治疗第8周、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刺组与浅刺组同期比较,生理维度评分在治疗第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内分泌改变:深刺组与浅刺组均能降低LH水平,且深刺组下降幅度较浅刺组大,与安慰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不同针刺深度影响绝经过渡期患者生活质量,深刺疗效优于浅刺,浅刺优于安慰针刺;深刺以及浅刺对患者生殖内分泌有良性调整趋势,需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温秀云;粟胜勇;周晓媚;吴倩;符文彬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量表评定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特性初识

    文章以量表评定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证候要素的特性为观察对象,初步认识了量表评定证候要素的基础,用量表评定证候要素,有辨识证候的客观性指标是基础、辨别证候要素的合理性指标是关键、辨定证名的科学性指标是核心,辨明证治的确证性指标是依据这样4个基本特性,并且可以简要地概括出,采用量表评定CAG证候要素核心意涵实质的4条初步结论.表明采用量表评定证候要素,能够帮助医家更加客观真实地认识病变的病因病位,合理辨别证候表现特质与规律,科学确定病机转化以及治则治法,证明量表对临床实践鉴别某些疾病证候要素的特性,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应该深入地加以研究.

    作者:李爽姿;王勤明;李志更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铁皮石斛醇提不同萃取物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HSC-T6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铁皮石斛醇提不同萃取物对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 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建立TGF β1诱导HSC-T6细胞增殖模型,MTT法探讨萃取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采用RT-PCR、ELISA法测定其对细胞相关因子的影响.结果:MTT结果表明,正己烷层、氯仿层、乙酸乙酯层对TGF β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RT-PCR、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正己烷层显著降低α-SMA、CTGF、TβR-Ⅱ的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P<0.05),氯仿层能抑制CTGF、TβR-Ⅱ的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P<0.05),乙酸乙酯层组抑制CTGF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结论:铁皮石斛醇提萃取物中的正己烷层可能通过抑制α-SMA、CTGF、TβR-Ⅱ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氯仿层、乙酸乙酯层可能通过抑制CTGF、TβR-Ⅱ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

    作者:郑婷;汤晗霄;赵天文;屠珏;蔡月琴;盛云杰;张永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功能及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3月龄Wistar雄性大鼠30只,体质量(220±28)g,编号后按随机数字表分入空白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每组10只.造模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缺血30min,再灌注2h,随即处死大鼠,留取左心室心肌组织,采用黄嘌呤氧化法检测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心肌丙二醛(MDA),通过极谱法检测系统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组织的变化.结果:电针预处理组大鼠部分心肌肌丝溶解、断裂,心肌细胞轻微肿胀,轻度空化,线粒体排列稍紊乱,部分线粒体水肿、存在空泡样病变.电针预处理组的大鼠线粒体RCR、SOD及ATP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内关穴预处理能改善心肌组织形态学表达,防止心肌组织结构的破坏,修护心肌缺血性损伤,更对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起到了良性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松;韩永丽;吴松;王华;梁凤霞;陈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刘友章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学术思想探讨

    文章对胃癌前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归纳综述,并介绍刘友章教授中医辨治胃癌前病变的经验.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病机属本虚标实,病变以脾胃为中心,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虚弱、气阴不足为主,标实有血瘀、热毒、痰湿等,益气健脾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几乎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始终.这为进一步防治胃癌前病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思路.刘友章教授治病首当辨证, “改”则“立”,重视补益药的选择与搭配,为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治提供了参考.

    作者:陈晓东;潘华峰;蔡甜甜;赵金媛;林钟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