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书英;何振山;崔俊玉;杨丽;张铁军;刘小云
目的总结老年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2例老年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老年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死率 66.6 %,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41.7 %,其与延误诊断有关.结论提高对老年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认识,及时鉴别老年常见危重病症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早诊断,才能提高救治水平.
作者:李桂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测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致惊厥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正常SD大鼠侧脑室注射TNFα(500 ng),观察大鼠行为学表现及海马脑电图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大鼠海马胶质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及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①TNFα注射后10~30 min大鼠出现Ⅱ~Ⅲ级癫痫样发作,可持续达2 h;②大鼠海马脑电图呈现阵发性痫样放电;③侧脑室注射TNFα2 h,注射侧海马槽星形胶质细胞首先呈现激活反应,随后整个海马结构呈现胶质细胞功能活跃的形态学表现;GFAP-IR 阳性细胞胞体增大,分枝突起增粗、增多,GFAP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1周后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侧脑室注射外源性TNFα可引起大鼠癫痫样发作,此条件下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上调.
作者:刘锋;高云;郭淑英;崔慧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当前实验研究多采取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手段,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越来越多地选用脑和脊髓的形态观察.但在审稿中发现,不少文章对神经组织的处理方法存在问题,不少研究生也经常询问神经组织的相关技术,这里将本人的工作体会总结如下,以求给年轻的同道有所帮助.
作者:杨天祝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的发展,基因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反义核酸技术的概念是根据碱基互补原理,使用与目标靶的遗传物质(DNA或mRNA)特定互补的短核苷酸片段封闭基因表达的方法.由于反义核酸技术是从生命的根本点核酸角度着眼,对疾病的治疗有突破性的进展.
作者:董萍萍;贾金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重要的抑制性氨基酸(inhibitory amino acid,IAA)递质,主要通过与其A、B、C三种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发挥重要的生理活性[1].GABA在大脑中的水平异常及GABA受体功能障碍与多种神经和精神疾病,如癫痫、焦虑、抑郁、疼痛、老年痴呆等有关.
作者:颜廷仁;端振英;王永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刘满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病症,并发胆红素脑病可致新生儿死亡.幸存者常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本文对我院1997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184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病因和治疗进行分析.
作者:唱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995~2003年,我院因血清证据诊断为Rh新生儿溶血病的有9例,除2例因就诊较晚产生核黄疸外,其余患儿均治愈.报告如下.
作者:吴臣;纪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用p53、CDK4基因引物扩增的生物素标记的互补DNA(cDNA-Biotin) 探针,检测S2D9、H2D8、E2G8及L3E11克隆瘤细胞株中p53、CDK4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提取S2D9、H2D8、E2G8及L3E11克隆细胞总RNA,分别用p53、CDK4基因引物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扩增.扩增产物用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经银染显色后,切下4个克隆细胞间有差异的条带,回收DNA再次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用生物素标记,制成生物素标记的cDNA探针,再与4株克隆瘤细胞涂片,做探针原位杂交.结果 4个克隆瘤细胞株的RNA与2种引物RT-PCR后,获得22条可以进行克隆的cDNA,取其中11条经生物素标记成cDNA探针.这些探针多数与不同瘤细胞株杂交显示较明显差异. 结论这些自制的cDNA-Biotin探针可以作为质控克隆瘤细胞株的试剂.
作者:牛彦平;王秀芳;徐增年;吕占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坚强固定技术与微创结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更好方法.方法总结胫骨平台骨折46例,按Hohl分类法进行分类,将坚强固定与微创技术结合对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通过对46例进行随访,膝关节功能恢复按Merchant评分,优良41例(89.1 %).结论根据不同类型骨折选择佳方法,以小的创伤重建关节面平整关系,使骨折得到坚强固定.并早期行膝关节连续被动活动功能锻炼,以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振虎;孙辉生;范红旗;刘振旗;刘大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女性,24岁.1997年因四肢软瘫在我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检查:神志清楚,四肢软瘫,两侧对称,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血清钾3.0 mmol/L,心电图示T波低平,U波出现,T3、T4正常,诊断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经补钾治疗2 d痊愈出院.
作者:马启明;要维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993年5月~2003年5月,我科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32例,其中再手术31例.笔者就再手术所见,结合随访结果及有关文献,探讨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疗效欠佳的几个常见原因.
作者:郭爱民;高飞;王世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跟骨是大的跗骨,在人体负重和行走中起重要作用.而跟骨骨折临床上多见,总发病率约占2%[1],其中约3/4波及到跟距关节,常遗留严重后遗症导致患者残废.近年来伴随着对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影像学的发展,已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分类、治疗方法、手术措施及术后处理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对这一复杂骨折目前的一些观点作一综述.
作者:李增炎;张英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妊娠晚期及分娩期脐带异常可导致胎死宫内、难产、死产、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并增加手术产的机会.常见的脐带异常有脐带缠绕、脐带过长、脐带过短、脐带打结、脐带帆状附着、脐带脱垂等,而脐带先露和脐带脱垂临床上较易发现和诊断.脐带缠绕占分娩总数的1/4,以缠绕胎儿颈部多见,也可缠绕躯干和(或)四肢[1].本文就653例头位妊娠脐带绕颈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卢彩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继发性青光眼是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临床上病情复杂,传统治疗手段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成为眼外伤后影响视力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眼科手术设备的不断改进,手术技术不断提高,对一些手术适应证有了新的认识.我院2000年3月~2002年5月经晶状体超声粉碎、玻璃体切割、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12例12眼,术后眼压控制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玉华;马景学;叶存喜;黄灵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缺血时快钠通道电流的变化及其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以开胸冠状动脉结扎法制备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1 h后处死动物分离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缺血区心外膜心室肌细胞快钠通道电流 (sodium current, INa)的变化,以正常心肌INa为对照,同时设假手术对照组.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结扎1 h兔缺血区心室肌细胞快钠电流受到抑制,电流密度-电压关系曲线上移,其峰值电流密度由对照组的(-45.50±5.33)pA/pF(n=12 cells)下降为冠状动脉结扎后1 h组的(-20.03±4.43)pA/pF(n=10 cells),峰值电流密度较对照组下降了55.98%(P<0.001);其失活曲线左移,半数大失活电位对照组为(-76.2±5.3)mV(n=10 cells),冠状动脉结扎后1 h组为(-100.0±5.6)mV(n=6 cells),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小(P<0.001),失活速度加快;冠状动脉结扎后1 h组INa恢复速度明显减慢,恢复时程延长,和对照组比较P<0.001.结论冠状动脉结扎后1 h缺血区心室肌细胞快钠通道受抑制,细胞兴奋性及传导速度下降,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之一.
作者:齐书英;何振山;崔俊玉;杨丽;张铁军;刘小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电视辅助胸腔镜外科(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手术治疗方法.高科技内镜器械提高了手术的速度和质量,是对传统外科手术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使该技术在全世界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它具有微创、对肺功能影响小、痛苦小、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所以此技术在欧美国家深受医师和患者的欢迎并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杨金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此类病毒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原体.血清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25%~50%急性心包炎患者、36%~65%急性心肌炎患者有近期或复发的柯萨奇B组病毒(coxsackievirus B group,CVB)感染.人类病毒性心肌炎的机制一直未明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对这类病毒及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现就柯萨奇病毒致心肌炎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复习.
作者:揣侠;陆春雨;王永祥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