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利;王顺祥;张风瑞
褪黑素melatonin,是首先从牛的松果体pineal body提取并纯化的一种物质.其化学成分为5-甲氧基-N-乙酰色胺,属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的衍生物.是一种带有吲哚环的生物源胺.
作者:王保芝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糖尿病肾病(DN)所致的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DM)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在美国和欧洲国家已成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常见的原因.DN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加重,而早期常缺乏临床表现,诊断比较困难,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检测手段,提早诊断,对阻止、延缓DN的进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Mogensen[1]等关于DN的进展5期分类:Ⅰ期,肾脏肥大,功能亢进期;Ⅱ期,静息期,肾小球系膜扩展和基底膜增厚;Ⅲ期,隐性期;Ⅳ期,临床显性DN期;Ⅴ期,肾功能衰竭期,Ⅰ~Ⅲ期为早期DN.本文重点就DN的早期诊断作一综述.
作者:谭会斌;傅淑霞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患者,女性,48岁,因直肠内异物嵌入伴疼痛、出血6 h入院.患者就诊前6 h因肛门内被塞入玻璃杯而出现局部剧痛、出血.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未见异常.直肠指诊:肛门括约肌松弛,于括约肌上缘可触及玻璃杯口,直径约6 cm,杯口缘部分破损而锐利,致使局部活动性出血,玻璃杯底未触及.腰麻下急诊行经肛门直肠内异物取出术,术中试图将玻璃杯完整取出,但失败,遂以阴道拉钩暴露直肠,将玻璃杯夹碎后逐片取出,杯底直径5 cm,冲洗直肠后,纱布填塞压迫止血.术后3天出院.
作者:周荣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患者,女性,45岁.因全身皮肤瘙痒伴皮疹3 d就诊.患者于6 d前因血压高(21/13 kPa)口服依那普利,每次2粒,2次/d,3 d前胸部皮肤出现粟粒样红色皮疹,逐渐扩大,自觉剧烈瘙痒.外院给予克敏胶囊、维生素C治疗,疗效欠佳.既往有橡皮膏过敏史,发疹前无服用其它药物及接触异常物质史.查体:T 36℃ ,P 84,R 21,Bp 17.3/12 kPa.全身各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
作者:孙志君;朱敬先;李艳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方面的变化.方法对31例肺癌患者进行了凝血酶元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纤维蛋白元定量(Fbg)、抗凝血酶Ⅲ(AT-Ⅲ)、Ⅷ因子活性(Ⅷ:C)、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纤溶酶元(PLG)测定.结果肺癌患者PT、KPTT、AT-Ⅷ结果均正常,Fbg 3.90±0.91 g/L、Ⅷ:C (131.03±27.11) %、ⅧR:Ag (143.07±42.49) %、PLG (199.31±31.92) mg/L.结论 31例肺癌患者Fbg、Ⅷ:C、ⅧR:Ag含量增高,PLG含量减低,说明肺癌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功能亢进.
作者:李玉秀;肖兰英;郭辉;姚丽;刘永春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患者,男性,14岁.以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收住院治疗.给予能量合剂组[10 %葡萄糖液500 ml,加入三磷酸腺苷(ATP)40 mg、辅酶A 100 u、维生素C 1.0 g、维生素B6 0.1 g、门冬氨酸钾镁10 ml]静脉滴注12 min时,患者出现极度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口唇紫绀,吸气时出现三凹征,肺部布满哮鸣音,恐惧不安,脉搏细数,112次/min.血压15.5/11 kPa.诊断为能量合剂致急性重症哮喘.
作者:黄世岩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患者,女性,66岁.上腹部不规律疼痛不适伴呕吐1年余,近2个月来加重.在外地医院诊为胃内占位而来我院进一步确诊.
作者:李宗锴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美国<生物学文摘>(简称BA)自1926年创刊以来,曾发生多次变化,而1998年105卷的变化大.鉴于我国医务人员经常利用BA查阅生命科学文献,特作简要介绍.
作者:邓丽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随着CT检查的普及,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报道逐渐增多.由于本病具有一定隐袭性、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业已受到人们重视.我院自1988年以来共收治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米宽庆;靳春来;许汝仑;宋海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已成为一个严峻的临床问题,在失代偿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发生率超过15 %.1996年1月~1997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腹水合并SBP 72例患者中,有24例应用氧氟沙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宝英;王世乾;孙宝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1992~1997年我们总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0例,其中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49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林军;张军爱;郑博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患者,女性,62岁.因上腹部胀满不适7个月入院.查右上腹轻压痛,未触及肿物.B超示肝尾状叶可见混合回声肿物,约9 cm×7 cm×7 cm大小.CT示肝尾状叶低密度肿物,约8 cm×8 cm×7 cm大小,增强扫描见病变强化,延时扫描见病变全部强化,密度与肝脏相近.初步诊断为肝尾状叶血管瘤.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肝尾状叶约9 cm×8 cm×8 cm大小海绵状血管瘤,位于下腔静脉左侧及前方,遂行肝尾状叶血管瘤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作者:彭利;王顺祥;张风瑞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分离胆囊和从穿刺部位取出胆囊时,常使结石从胆囊破口处溢出而落入腹腔内.Soper[1]报道250例LC手术, 术中有1/3的胆囊破裂穿孔.类似结果,Fitzgibbuns等[2]报道的450例LC手术,有30%胆囊穿孔,因之而引起的结石落入腹腔内发生率为20 %.Deziel等[3]统计全美77 604例LC手术,有35例结石溢出,其中3例患者术后形成脐部窦道和继发感染,另有3例患者术后发展成腹腔内脓肿.美国南方外科协会统计的1 518例LC患者,有2例于术后形成腹腔内脓肿,并发症发生率为0.13 %[4].由此可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结石落入腹腔并不少见,有一些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溢入腹腔内的结石,常引起腹腔内脓肿.除此之外,还可见到其它极罕见的并发症.但目前有关LC术中胆囊分离破裂和结石溢入腹腔文献报道仍较少,由此可见人们对这方面并发症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本文综述因腹腔内结石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及其个案报道,以提醒从事腹腔镜的外科医师避免术中结石坠入腹腔内,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冬野;巩涛;焦洋;曹月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松果体内毛细血管和松果体细胞分泌颗粒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常规生物电镜样品制备技术,对成年日本猴松果体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猴松果体血管及毛细血管只存在于被囊和小叶间隔的结缔组织内,松果体实质小叶内并无血管.毛细血管内皮为窗孔(50 nm)型,外有基膜与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分隔.松果体实质小叶主要由松果体细胞和少数胶质细胞组成.松果体细胞的突起终止于血管周隙内;分泌颗粒大量存在于松果体细胞突起的杵状终末或偶尔见于结缔组织间隙内;分泌颗粒为直径200~500 nm的大型膜包密芯颗粒.结论这些超微结构特征提示:松果体细胞分泌颗粒的外排形式可能为整体释放而非胞吐分泌;分泌颗粒内的物质更象神经多肽而非生物源胺;松果体分泌物更易经组织信息通道释放入脑脊液而非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作者:王保芝;王建钦;石葛明;崔慧先;侯广棋;樊宇兵 刊期: 1999年第05期
1995年1月~1997年7月应用局部注射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湿疹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耘;刘新;王永强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患者,25岁,因宫内孕29周第1胎来我院B超检查.应用百胜Au3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孕妇取平卧位,于腹部行多切面探查,左上腹可探及胎儿颅骨光环,双顶径约73 mm,脑中线无偏移,胎心搏动好,脊柱排列整齐,四肢无畸形,胎儿腹腔内探及肝、肾、膀胱、胃回声,在胎儿臀部下方,双股骨断面之间,可探及肠管回声,在羊水暗区内漂动外无包膜与胎儿下腹部相连,胎盘位于后壁,脐带、羊水均正常.B超诊断:胎儿肠外翻畸形(图1).
作者:刘光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颈椎病致脊髓受压性损伤病因及MRI对脊髓受压性损伤的评价.方法对480例颈椎病患者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髓不同程度受压性损伤88例,86例颈椎间盘突出,其中脊髓轻度受压56例,中度21例,重度11例,26例髓内出现水肿.6例经手术治疗证实,与MRI诊断基本符合.结论颈椎病致脊髓受压性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椎间盘突出,MRI是评价脊髓受压性损伤的可靠方法.
作者:荣博英;陈育霞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先天性眼睑缺损及唇正中裂均为少见之先天异常,二者同时出现则更为少见.本院曾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民;魏素琴;赵云转 刊期: 1999年第05期
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疾病,该病特征性变化之一是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FT)的基本结构双股螺旋细丝(PHF)的大量沉积,而痴呆与PHF沉积的关系非常密切.已知PHF中的主要多肽是tau蛋白,其在不同年龄和不同发育阶段的人脑中的变化特别引人注目.有资料显示:在人胚胎期脑中tau蛋白含量丰富,在成熟期后逐渐减少以至于完全不见,而在老年期痴呆患者脑中又重新出现,并且患者脑中的PHF-tau和胎儿期tau在构型上以及磷酸化状态等方面都很相似.因此,研究tau蛋白的特性及其对AD的生物学和病理学影响是阐明AD发病机制的重要目标之一.
作者:廖峥嵘;琦祖和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不断增加,但其真正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1972年McNeal将前列腺的功能、病理变化与形态学联系起来,将其分为周边区(peripheral zone,PZ),移行区(transitional zone,TZ)和中央区(central zone,CZ).并提出周边区为前列腺癌常发生的区域,而移行区则是前列腺增症发生的唯一部位.经多年的研究,这一结论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本研究通过对BPH 3个区的bcl-2、bax和c-myc基因表达分别进行检测,探讨bcl-2、bax和c-myc基因表达在BPH发病中的意义.
作者:蔡文清;凌亦凌;张勇;黎伟;王东彬;左连富 刊期: 199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