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南征教授基于“络病”理论治疗消渴肾病的经验

米佳;朴春丽;王秀阁;南征

关键词:络病, 消渴肾病, 解毒通络保肾汤, 名医经验
摘要:目的:总结南征教授基于“络病”理论治疗消渴肾病的经验.方法:查阅文献,结合临床案例,对南征教授“毒损肾络”理论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南征教授创立“毒损肾络”的病机理论学说,应用“络病”理论辨治消渴肾病,拟定解毒通络保肾法为消渴肾病的治疗大法,临床上以解毒通络保肾汤为主随证加减,获得良好疗效.结论: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的经验值得推广.
国医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健脾消瘀中药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43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健脾消瘀中药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放化疗毒副反应.方法:将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86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运用健脾消瘀中药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同步放化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及出现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胃肠道反应等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9%,优于对照组的7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体重、Karnofsky评分及睡眠方面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Karnofsky评分改善率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及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消瘀中药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效果显著,说明健脾消瘀中药对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有较强的协同作用,毒副反应小,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影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南征教授基于“络病”理论治疗消渴肾病的经验

    目的:总结南征教授基于“络病”理论治疗消渴肾病的经验.方法:查阅文献,结合临床案例,对南征教授“毒损肾络”理论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南征教授创立“毒损肾络”的病机理论学说,应用“络病”理论辨治消渴肾病,拟定解毒通络保肾法为消渴肾病的治疗大法,临床上以解毒通络保肾汤为主随证加减,获得良好疗效.结论: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的经验值得推广.

    作者:米佳;朴春丽;王秀阁;南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黄帝内经》中的教育观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的教育观.方法:阅读文献,就《内经》对受教育者的素质标准、医学态度、经典学习、授业方法、学习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做了系统地总结.结果:《黄帝内经》中的教育理念为当代医学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结论:我国的医学教育思想始于《内经》,经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了丰富完善的教育理念.

    作者:王世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腹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肌疲劳患者肺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腹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呼吸肌疲劳的临床试验,评价腹针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为该诊疗方法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AE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腹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结果:临床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即治疗组33例,对照组34例,结果显示:治疗组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0%)、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肺活量百分比(FEV 1.0/FVC)、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C%)升高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常规治疗加用腹针可明显改善AECOPD患者肺通气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作者:尚芳;关炜;王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老年高血压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生理病理特殊,临证需辨证准确,中西医对该病的治疗均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中医治疗更安全可靠.结论:中医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具有一定优势,降压作用缓和、稳定,西药降压迅速、效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佳方法.

    作者:夏敏;田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从气的圆运动解白虎汤之“表有热,里有寒”

    目的:探析仲景《伤寒论》第176条文字的深层含义.方法:通过研读历代医家对此条文的理解,并结合气的圆运动理论,对条文内涵进行深层解读.结果:此条文中的“表有热,里有寒”并非误笔和误传.结论:《伤寒》第176条的“表有热,里有寒”为气的圆运动所致,在使用辛凉剂的过程中要注重顾护阳气.

    作者:罗拟睿;赵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神农本草经》抗肿瘤中药统计分析

    目的:对《神农本草经》抗肿瘤中药进行挖掘整理.方法:首先对《神农本草经》中所记载的抗肿瘤中药进行整理统计,然后将其与《中医肿瘤治疗学》《抗肿瘤中药临床应用手册》《抗肿瘤中药集锦》等著作中录入的抗肿瘤中药进行比较,再结合抗肿瘤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性文献,对《神农本草经》抗肿瘤中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麻黄、假苏、荛花、狼毒、乌头、卷柏、葶苈、蒺藜子、乌贼鱼骨等中药在《神农本草经》中明确记载了其抗肿瘤作用,却未得到现代临床与实验工作者足够的重视.结论:本研究可为抗肿瘤中药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作者:张朝玉;应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药汤剂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乳腺增生症31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汤剂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汤剂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1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月后复发率对照组为22.58%,治疗组为9.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乳腺增生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

    作者:宋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何复东主任医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探讨何复东主任医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何复东2013年-2014年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内服方剂,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其用药范围、性味、归经和功能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其用药特色和规律.结果:何复东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常用药以使用频次前20味药依次为葛根、巴戟天、紫河车、淫羊藿、补骨脂、知母、钩藤、天麻、仙茅、石决明、黄连、菟丝子、黄芩、甘草、何首乌、鹿茸、黄柏、栀子、桂枝、锁阳等;其中使用多的是补虚药,补虚药中又以补阳药使用频次多,其次是清热药;归入脾、胃经的药物多,占25.49%,其次是肝胆经,占24.37%;药味多为甘、苦,药性以寒、温为主.结论:何老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以补肾健脾为主,佐以疏泄肝气、调畅气机,用药寒温并用、补泻同施,辨病辨证相结合,使精血俱旺,气机调畅,气血调和.

    作者:何茁;杨宇玲;严兴海;何复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谢晶日教授治疗难治性疣状胃炎的经验

    目的:总结谢晶日教授治疗难治性疣状胃炎的经验.方法:跟师学习,分析验案,探讨谢师治疗该病的理、法、方、药.结果:谢师认为,疣状胃炎的发病机制为湿热内蕴,酿生湿毒;治疗核心为调整内环境,防止复发;立方之大法为疏肝健脾,燥湿解毒;取效之玄机为药对精妙,配伍合宜.结论:谢晶日教授治疗难治性疣状胃炎的经验值得推广.

    作者:周羚;李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试论《伤寒杂病论》对体质学说的贡献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关于体质理论的学术思想以及对后世体质学说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方法: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并参考有关教材及历代医家的注释进行分析论述.结果:在《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中,张仲景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将体质与发病、体质与病位病性、体质与病证转归及预后、体质与治法方药等方面理论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质学说.结论:《伤寒杂病论》建立了以体质差异性为基础的病因病机学和辨证治疗学思想,开创了体质与病证结合进行辨治之先河,为后世体质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陈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自拟挫愈汤加减分期治疗外伤性前房出血5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挫愈汤加减治疗外伤性前房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挫愈汤加减分期治疗外伤性前房出血50例.结果:50例中痊愈34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0%.结论:挫愈汤加减分期治疗外伤性前房出血疗效显著.

    作者:白建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运用“五经配伍调气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探讨

    目的:探讨运用“五经配伍调气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针刺选穴规律.方法:查阅古代相关文献,结合中医理论,分析探讨湖湘针推学术流派“五经配伍调气法”的应用.结果:“五经配伍调气法”来源于湖湘针推学术流派,按照五行生克助制规律,选穴配伍立足于本经本脏(腑),以五经腧穴为核心,突出基本病机及主病经脏(腑)的调治,有针五经、和五行、调治五脏气机之效;文献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病机关键是脏腑气机失调,故可用“五经配伍调气法”以治本病,实证者,疏肝理气以抑木调气,虚证者,健脾补气以培土调气.结论:“五经配伍调气法”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此法亦可尝试用于其他因气机失调所致的消化系统疾病.

    作者:潘诗敏;李金香;李翠英;李莹;张曦;陈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开窍解郁治神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抑郁25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开窍解郁治神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开窍解郁治神针刺法治疗(内关、人中、三阴交、上星、印堂、太阳、太溪、太冲),对照组采用西药氟西汀口服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窍解郁治神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疗效显著.

    作者:丁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心开窍于耳”探析

    目的:对“心开窍于耳”理论进行探讨.方法:通过探究古今文献资料,从心与耳窍的生理、病理联系以及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心开窍于耳”的理论是切合临床实际的,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结论:发掘古籍中那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理论并对其进行临床验证,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拓宽临床思路.

    作者:张帆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治疗胸痹的体会

    目的:探讨茯苓杏仁甘草汤化裁治疗胸痹的临床疗效.方法:以3例临床医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3案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结论:茯苓杏仁甘草汤化裁治疗胸痹之属于饮停气阻者,疗效确切.

    作者:张克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针刺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2则

    顽固性呃逆又称难治性呃逆[1],为呃逆持续时间为48 h以上者,多由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引发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一种病症.中医病因多为饮食不节、体质虚弱引起.西医为膈肌痉挛,其病因多由神经性、器质性病变引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学习.笔者随师学习,以针刺为主治疗难治性呃逆2则,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翠平;马涛;刘健;张晓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脾胃培源散穴位外敷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及对血清MTL的影响

    目的:观察脾胃培源散穴位外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胃动素(MTL)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西医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及中医脾胃虚寒型的受试者82例,随机分为培源组29例、西药组28例和热敷组25例,分别予脾胃培源散穴位外敷、口服多潘立酮片和热敷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评分和血清MTL水平的变化.结果:培源组和西药组总显效率为44.83%、35.71%,均优于热敷组的12.0%(P均<0.05);中医证候积分培源组各方面改善较为明显(P<0.05,P<0.01),西药组只在若干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热敷组只在喜温喜按方面有所好转;在尼平消化不良指数方面,培源组的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且均优于热敷组,但培源组与西药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MTL水平变化上,培源组与西药组均优于热敷组(P<0.05),但培源组与西药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脾胃培源散穴位外敷可通过促进血清MTL的分泌,改善FD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缓解或消除FD的临床症状,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学军;江应露;刘礼梅;陈亮亮;金月萍;吴婧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益木脑液灌肠佐治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3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益木脑液灌肠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治疗肝性脑病的西医综合疗法,包括限制蛋白饮食、保肝、抗肝性脑病、维持电解质平衡、防止感染等,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木脑液灌肠,每天2次,连用7天;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灌肠,每天2次,连用7天.经过1周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患者的意识状况、血氨、内毒素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意识状况的改善、血氨及内毒素的下降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木脑液灌肠对治疗肝性脑病有着显著的效果,在肝性脑病患者临床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措施.

    作者:孟唤男;刘永刚;杨璇;席奇;李京涛;常占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川芎茶调散加味治疗肌收缩性头痛4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加味治疗肌收缩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2015年所收治的符合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的42例肌收缩性头痛患者采用川芎茶调散加味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统计疗效.结果:痊愈20例,显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71%.结论:川芎茶调散加味治疗肌收缩性头痛疗效显著.

    作者:伍其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国医论坛杂志

国医论坛杂志

主管:河南省中医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