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勋
目的:搜集整理重庆近代经方名家邹趾痕生平、学术传人、著作等资料.方法:查阅《巴县卫生志》《津门医萃》《四川名医传》等文献资料.结果:邹趾痕(公元1851-1938年)名代权,字子衡,幼习诗书,屡试不第,遂弃儒学医,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之一,其医疗活动在民国十七年之前主要在今重庆市,之后在北京.其学术传人主要有张方舆、周禹锡,其著述颇丰,但是流传甚少,以《圣方治验录》为代表.结论:有关邹氏的资料公开发表的很少,本文弥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缺,对了解邹氏的学术思想有一定帮助.
作者:邓森涛;赵建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杨学信老师“萎胃灵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给予杨学信“萎胃灵方”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胃镜下黏膜表现、胃黏膜病理学组织改变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杨学信“萎胃灵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胃癌前病变,可逆转病变胃黏膜,疗效确切.
作者:徐娟;朱思敏;张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成药对酒精性肝病的应用进展.方法:查阅近10年的文献,归纳总结出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常用中成药.结果: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主要中成药有强肝胶囊、肝苏颗粒、利肝隆胶囊、双虎清肝颗粒、当飞利肝宁胶囊等,均临床效果明显.结论: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一种中毒性肝损伤,用中成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罗莹;赵文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挫愈汤加减治疗外伤性前房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挫愈汤加减分期治疗外伤性前房出血50例.结果:50例中痊愈34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0%.结论:挫愈汤加减分期治疗外伤性前房出血疗效显著.
作者:白建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运用“五经配伍调气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针刺选穴规律.方法:查阅古代相关文献,结合中医理论,分析探讨湖湘针推学术流派“五经配伍调气法”的应用.结果:“五经配伍调气法”来源于湖湘针推学术流派,按照五行生克助制规律,选穴配伍立足于本经本脏(腑),以五经腧穴为核心,突出基本病机及主病经脏(腑)的调治,有针五经、和五行、调治五脏气机之效;文献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病机关键是脏腑气机失调,故可用“五经配伍调气法”以治本病,实证者,疏肝理气以抑木调气,虚证者,健脾补气以培土调气.结论:“五经配伍调气法”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此法亦可尝试用于其他因气机失调所致的消化系统疾病.
作者:潘诗敏;李金香;李翠英;李莹;张曦;陈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止嗽散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肺病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2例感染后咳嗽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氢溴酸右美沙芬治疗,实验组给予止嗽散加减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等.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2.68%,优于对照组的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44%,低于对照组的1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嗽散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杨秀青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崔应珉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IM)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总结崔师对CAG伴IM的认识及治疗思路,对相关理论进行整理总结.结果:崔应珉教授认为,CAG伴IM的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兼夹瘀血、痰浊、湿邪、气滞等标实之证,在治疗时从以下四方面着手:辨证施治,重在调理脾胃;消瘕瘕,平增生;消除病因,治病求本;调畅情志,节制饮食.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药物,临床疗效确切.结论:崔师治疗CAG伴IM的经验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富莉;张连庄;崔应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谢晶日教授治疗难治性疣状胃炎的经验.方法:跟师学习,分析验案,探讨谢师治疗该病的理、法、方、药.结果:谢师认为,疣状胃炎的发病机制为湿热内蕴,酿生湿毒;治疗核心为调整内环境,防止复发;立方之大法为疏肝健脾,燥湿解毒;取效之玄机为药对精妙,配伍合宜.结论:谢晶日教授治疗难治性疣状胃炎的经验值得推广.
作者:周羚;李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茯苓杏仁甘草汤化裁治疗胸痹的临床疗效.方法:以3例临床医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3案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结论:茯苓杏仁甘草汤化裁治疗胸痹之属于饮停气阻者,疗效确切.
作者:张克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的教育观.方法:阅读文献,就《内经》对受教育者的素质标准、医学态度、经典学习、授业方法、学习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做了系统地总结.结果:《黄帝内经》中的教育理念为当代医学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结论:我国的医学教育思想始于《内经》,经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了丰富完善的教育理念.
作者:王世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脾胃培源散穴位外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胃动素(MTL)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西医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及中医脾胃虚寒型的受试者82例,随机分为培源组29例、西药组28例和热敷组25例,分别予脾胃培源散穴位外敷、口服多潘立酮片和热敷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评分和血清MTL水平的变化.结果:培源组和西药组总显效率为44.83%、35.71%,均优于热敷组的12.0%(P均<0.05);中医证候积分培源组各方面改善较为明显(P<0.05,P<0.01),西药组只在若干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热敷组只在喜温喜按方面有所好转;在尼平消化不良指数方面,培源组的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且均优于热敷组,但培源组与西药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MTL水平变化上,培源组与西药组均优于热敷组(P<0.05),但培源组与西药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脾胃培源散穴位外敷可通过促进血清MTL的分泌,改善FD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缓解或消除FD的临床症状,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学军;江应露;刘礼梅;陈亮亮;金月萍;吴婧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析仲景《伤寒论》第176条文字的深层含义.方法:通过研读历代医家对此条文的理解,并结合气的圆运动理论,对条文内涵进行深层解读.结果:此条文中的“表有热,里有寒”并非误笔和误传.结论:《伤寒》第176条的“表有热,里有寒”为气的圆运动所致,在使用辛凉剂的过程中要注重顾护阳气.
作者:罗拟睿;赵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益木脑液灌肠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治疗肝性脑病的西医综合疗法,包括限制蛋白饮食、保肝、抗肝性脑病、维持电解质平衡、防止感染等,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木脑液灌肠,每天2次,连用7天;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灌肠,每天2次,连用7天.经过1周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患者的意识状况、血氨、内毒素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意识状况的改善、血氨及内毒素的下降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木脑液灌肠对治疗肝性脑病有着显著的效果,在肝性脑病患者临床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措施.
作者:孟唤男;刘永刚;杨璇;席奇;李京涛;常占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寐中汗出津津,醒后自止者为盗汗[1].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汗的生理和病理论述.《素问·宣明五气》篇载:“心为汗.”《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这些论述为后世认识和治疗汗证奠定了基础.《张氏医通·杂门》云:“自汗虽由卫气不固,胃中津液外泄,而实关乎藏府蒸发使然,心之阳不能卫外而为固,则自汗出.”在《景岳全书·汗证》中明确指出了“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
作者:段传皓;崔桐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腹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呼吸肌疲劳的临床试验,评价腹针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为该诊疗方法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AE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腹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结果:临床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即治疗组33例,对照组34例,结果显示:治疗组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0%)、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肺活量百分比(FEV 1.0/FVC)、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VC%)升高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常规治疗加用腹针可明显改善AECOPD患者肺通气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作者:尚芳;关炜;王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药汤剂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汤剂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1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月后复发率对照组为22.58%,治疗组为9.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乳腺增生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
作者:宋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化气成形”对乳腺癌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提高乳腺癌辨证论治精准度.方法: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经典论述为依据,突出“阳化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解析肾气相火“化气”功用与乳腺组织“成形”机能的生理病理关系.结果:明确“化气”与“成形”均衡,则肾气充足,冲任和调,气血流畅,经、带、胎、产、乳等女性生理机能健康;若“化气”与“成形”失衡,阴盛而阳衰,则伤气与伤形、先肿而后痛、本虚而标实,是乳腺癌基本病理机制.结论:乳腺癌病发阳不化气,冲任失调,经脉瘀阻,当以温阳助运、消痰散瘀为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张欣萌;郝云;吴红彦;窦建卫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通络养脑膏方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影响.方法:将2011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112例老年TIA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西药组和膏方组各56例,两组急性期均给予静脉药物治疗21天,同时,西药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长期维持口服,膏方组联合通络养脑膏方治疗,21天后对比两组近期疗效,随访1年对比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膏方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94.64%,优于西药组的80.36%(P<0.05);治疗21天后,膏方组脑血流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高于西药组,脑血管阻力低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1年,膏方组复发次数、复发例数、缺血性脑卒中例数均少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养脑膏方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可提高老年TIA患者脑部血液供应,稳定急性期病情,降低远期卒中风险,安全性高.
作者:张蔚蓉;赵松伟;张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固本活血方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疗效及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08例RN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联合固本活血方治疗,6个月后对比两组疗效及血液高凝状态.结果:观察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8.1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3%,血栓栓塞(TE)发生率、库欣综合征、感染发生率及24 h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低于对照组,血浆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聚集率(MP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D-D、PLT、MPA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应用固本活血方可降低RNS患者尿蛋白及血脂水平,改善低蛋白血症及高凝状态,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作者:袁怀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南征教授基于“络病”理论治疗消渴肾病的经验.方法:查阅文献,结合临床案例,对南征教授“毒损肾络”理论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南征教授创立“毒损肾络”的病机理论学说,应用“络病”理论辨治消渴肾病,拟定解毒通络保肾法为消渴肾病的治疗大法,临床上以解毒通络保肾汤为主随证加减,获得良好疗效.结论: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的经验值得推广.
作者:米佳;朴春丽;王秀阁;南征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