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寿茂;沈连钢;张晶;李广志;张艳华;陆晖;斯建勇
目的:探讨经穴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中药对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血流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假手术组、糖尿病(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中药组、局部注射组、局部+中药组、穴位注射组、穴位+中药组.注射选穴:三阴交、照海、环跳、阳陵泉、后三里;局部注射取缺血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等距离选取5个点为注射部位.每只大鼠共注射1×107/mL BMSCs 100μL,每处注射20μL,其他对照组注射等量PBS缓冲液.应用PeriScan PIM型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比较各组大鼠后肢不同时期血流指数(PUI)变化,以及分析中药与注射BMSCs的交互作用.结果:组内PUI比较,穴位注射组、穴位+中药组术后7d与术后2d比略有升高(P<0.05);DM缺血组、中药组、局部+中药组、穴位注射组、穴位+中药组术后14、21d大幅升高(P<0.05),且穴位+中药组PUI术后21d显著升高(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d、14d、21d血流指数差值与术后2d组间比较,穴位+中药组明显较正常假手术组、DM假手术组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药与注射BMSCs的交互作用不明显.结论:经穴注射BMSCs联合中药或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血流情况,比其他方法对于促进后肢血流量效果好,其次是穴位注射组,然后是局部+中药组、局部注射组、中药组.
作者:黄凤;董建勋;段行武;赵明镜;李健;荣培晶;徐旭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确定猕猴桃根多糖(APPS)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考察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3种不同方法制备APPS脂质体,以包封率、载药量和稳定系数为指标,优选佳制备方法以及考察各制备因素的影响.结果:逆相蒸发法制备的APPS脂质体包封率为(48.80±0.46)%、载药量为(4.79±0.04)%、稳定系数为(0.2558±0.1200).以1/10离子强度的pH值7.4 PBS缓冲液为水合介质制备的APPS脂质体包封率为74.77%,稳定系数为0.1448;药脂比1∶20时制得的脂质体优于其他两种比例,其包封率为60.50%,稳定系数为0.087;以PEG2000为脂质膜成膜材料制备的脂质体的包封率为(59.80±1.83)%,稳定系数为(0.1188±0.0300);PEG与卵磷脂比例在0.25∶1时其包封率更佳,包封率为62.48%;转速60r/min制得的脂质体包封率为57.10%,稳定系数为0.1383; 25℃下制备的脂质体其包封率为58.88%,稳定系数为0.0561;搅拌2min时得到的脂质体包封率为73.20%,均优于其他水平.结论:经综合考虑,采用逆相蒸发法,选用1/10离子强度的pH值7.4 PBS为水合介质,药脂比1∶20,PEG2000为脂质膜成膜材料,PEG与卵磷脂的比例为0.25∶1,转速60r/min,温度25℃,搅拌2min制备APPS脂质体工艺较优.
作者:丁美红;朱雨晴;吴瑾瑾;李昌煜;葛卫红;石森林;宋述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慢性肾炎临床较为常见,李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特色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辨证为主,分层次,多靶点及因人治宜.李顺民教授擅长应用雷公藤制剂治疗各种慢性肾炎,包括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及IgA肾病等.尤其对于雷公藤的毒副作用及增效减毒方案的探索有丰富的经验.
作者:祁爱蓉;李顺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健脾活血补肾汤对骨髓源性破骨细胞形成及其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55只S 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1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均给予弗式完全佐剂(FCA)建立佐剂型关节炎(AA)模型.造模第3天起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高、中、低浓度健脾活血补肾汤,正常组、模型组大鼠予以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30d后,获取各组大鼠骨髓巨噬细胞(BMM).接种入含或不含牛骨片的24孔板中,利用核转录因子κ β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共同诱导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分化成破骨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进行破骨细胞分化鉴定并计数,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骨片上骨吸收陷窝的面积.结果:健脾活血补肾汤各组破骨细胞数量及陷窝吸收面积均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破骨细胞数量低于中、低剂量组(P<0.05).结论:健脾活血补肾汤可以抑制AA大鼠体外细胞因子诱导的破骨细胞的形成及其骨吸收功能.
作者:徐卫东;郑江霞;范薇;喻建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弘扬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必须建立在价值传承的基础之上.探讨马王堆养生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弘扬和发展马王堆养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深入剖析马王堆养生文化产生背景和内容特点,认为该文化以养护形神、延长寿命为目的,并根植于民本政治的社会思潮,侧重养生经验和方法的传承,具备天人相应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注重生命、注重民生、注重实用、注重生态4种价值取向.
作者:陈洪;何清湖;陈小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血瘀证与蛋白质组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抽取血液标本,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对其蛋白质组进行分离和鉴定,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与血瘀证候相关联,分析得出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结果: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血瘀证患者血浆和非血瘀证患者血浆相比,血浆2-DE凝胶图片中共发现了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有5个蛋白质表达量上调,分别是结合珠蛋白、SP40/40、血管Rab-GAP/TBC-containing蛋白、纤维蛋白原γ链、γ-肌动蛋白;1个蛋白质表达量下调:TROVE域家族,成员2.结论:蛋白组学异常是出现相应中医证侯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中得出的差异表达蛋白,希望可以为今后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物学信息提供线索.
作者:李水芹;王飞;李平;赵和平;张文生;王永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维吾尔医学(维医)异常体液分型与原发性高血压(EH)早期预防间的关系.方法:对444例非高血压人群按维医体液分型分为异常胆液质、异常血液质、异常黏液质和异常黑胆质,采集全血,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①异常胆液质型人群的SBP、DBP和身体质量指数(BMI)均明显低于异常血液质型人群(P<0.01).②异常胆液质型人群中AC+CC基因型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大于异常血液质型人群(P<0.05).③筛选出性别和BMI是导致异常血液质型和异常胆液质型人群血压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对异常胆液质而言,异常血液质对血压的影响程度相对较高,这种差异的存在与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无关,提示不同维医体液分型EH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作者:湛文博;阿衣古丽·玉努斯;李小溪;张景萍;黄静静;帕丽旦·麦麦提;库热西·玉努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中医综合干预治疗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LAM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LAMCI患者1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治疗组92例.对照组给予非干预方案,治疗组给予复方苁蓉益智胶囊口服联合中医特色疗法综合干预6个月,随访3个月,观察其对患者蒙特利尔认知(MoCA)积分,日常生活能力(ADL)积分、社会功能活动(FAQ)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MoCA总分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ADL和FAQ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核心症状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四方面模糊综合评价疗效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LAMCI中医综合干预具有一定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模糊综合评价可为类似研究提供依据和方法.
作者:张艳霞;张允岭;金香兰;高芳;郭蓉娟;陈志刚;曹晓岚;陈志强;张玉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介绍郑纯教授“以平为期,调和中正”为原则的调经学术经验.认为月经失调是在多因素复杂病因基础上导致肝脾肾等内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消长失调、冲任经脉失调,其治疗根据“谨守病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采取调和脏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理冲任使月经如常.
作者:丁正香;郑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基因组学的方法近年来被用于中医体质学研究,大部分体质类型均以平和体质为对照组进行了全基因表达谱检测,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每种体质的特征性表达基因,并对特征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阐释.这对于揭示中医体质类型的微观机制,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解释体质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能将9种体质放在同一实验条件下综合分析,并从DNA、RNA、蛋白质等不同水平开展研究,则能更加全面地揭示体质分类的微观机制.
作者:王济;李英帅;李玲孺;郑燕飞;郑璐玉;张妍;白明华;王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金保方教授临床运用古方八珍汤化裁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疗效甚佳.文章介绍了其辨治女性排卵功能障碍、子宫内膜过薄、输卵管积液、子宫腺肌症所导致不孕症,以及男性少弱精子症和免疫性不育症的经验各举1例,并加以分析,以飨同道;充分体现其整体论治的理念,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作者:李廷付;金保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刘东汉教授提出“虚、瘀、痰、毒”是大面积脑梗死的中医证候要素,重视察舌按脉辨体,可使辨证方向明确;确立豁痰开闭、益气活血、解毒醒脑是大面积脑梗死的基本中医治法,尤为重视豁痰开闭法的运用;在用法方面,强调以猪蹄汤与水合煎药物,可促进药效发挥;并分析典型案例.
作者:刘喜平;刘倍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分析其与热休克蛋白(HSPs)基因表达的关系,探讨电针足三里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冷-束缚法制作应激性胃溃疡模型.造模后次日起电针组每天电针足三里20min,连续3d;模型组只进行与电针组一样的固定处理;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HE染色法观察胃组织病理形态、Guth法检测胃黏膜损伤指数(UI)、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胃组织HSP60、HSP70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可见明显溃疡灶,UI显著升高(P<0.01),HSP60、HSP70 mRNA表达均降低,其中HSP70 mRNA降低尤为明显(P<0.05);电针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病理变化有所改善,胃黏膜UI显著降低(P<0.05),HSP60、HSP70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可以上调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组织HSP60、HSP70 mRNA表达,促进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修复.胃组织HSP60、HSP70 mRNA的表达增强可能是电针足三里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朱小香;郑淑霞;萨喆燕;董亚琴;修春英;许金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文章旨在总结循经辨证理论在中医风湿病诊治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通过查阅古籍经典及近十年的中医文献,从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两方面总结探讨了循经辨证理论在中医风湿病领域运用的进展.结果发现运用循经辨证理论诊治风湿病,古已有之,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疗效,但很多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循经辨证理论在指导风湿病的中医诊治方面有重要作用,但仍有很大的完善和提升空间.
作者:陈鹏凯;阎小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从难治性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动脉粥样硬化“络风内动”学说的理论基础与内涵,浅析“络风内动”学说与难治性高血压的理论相关性,具体论述难治性高血压与络病、风邪的关系,指出难治性高血压属风邪为患,当归于络病范畴,强调“络风内动”是难治性高血压的核心病理环节.文章结合现代研究探析祛风通络、解痉缓急法以及虫类药物在难治性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并附验案一则.
作者:李红梅;朱海燕;王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糖痹康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和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发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用不同剂量的糖痹康灌胃,并将甲钴胺作为阳性对照药,16周后取一侧坐骨神经,用Western blot检测坐骨神经中NGF、BDNF和NT-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NGF、BDNF和NT-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糖痹康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能升高NGF蛋白表达(P<0.05);糖痹康低、中和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能升高BDNF和NT-3蛋白表达(P<0.01).结论:中药复方糖痹康能够促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NGF、BDNF和NT-3蛋白的表达.
作者:吕翠岩;张胜容;蔡朕;郑桂敏;毛颖秋;李秋明;王晖;刘铜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清代医家陈士铎辨证治疗痰湿内盛型肥胖见解独特,创火土两培丹和补气消痰饮两方治疗此型肥胖.陈士铎在治疗痰湿内盛型肥胖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首先他临证重视辨证,强调治病求本,标本兼治.其次勇于创新,陈氏结合道家“命门”学说,提出益火补土法治疗痰湿内盛型肥胖.组方用药上,巧用肉桂,补命门之火.后陈氏偏重温补,如在火土两培丹中运用温补肾阳的药物来治疗痰湿型肥胖,重用熟地黄等温肾之药,意在补肾益命门之根基,其治疗均体现了“益火补土”之大法,其学术思想对现今肥胖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罗舒;王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对视神经脊髓炎(NMO)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服用辨证论治开立的中药6个月以上的31例NMO患者,根据服用免疫抑制剂与否将其分为中药组和中药+免疫抑制剂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年复发率的变化,及治疗后两组间年复发率有无差异.结果:中药组NMO患者19例,中药+免疫抑制剂组NMO患者12例.中药组患者治疗后年复发率显著下降(P<0.01);中药+免疫抑制剂组患者治疗后年复发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年复发率无差异,治疗后亦无显著差异.结论:单纯中药治疗及中药联合免疫抑制剂均能显著降低NMO患者年复发率,联合免疫抑制剂效果未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治疗.
作者:王苏;樊永平;张永超;万江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药对配伍前后毒性变化的研究,揭示方剂配伍规律及其科学内涵;同时为中药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中医药方剂配伍理论为指导,应用肿瘤病毒抗原激活实验系统,选择了8组药对,研究其促癌物活性的变化.结果:一些有毒中药,在药对配伍后其致癌物活性下降.结论:合理配伍是降低中药的促癌物活性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研究药对配伍后促癌活性的变化,为方剂配伍机制研究寻找到一个新的切入点.
作者:吕岫华;刘伟;王明连;马雪梅;闫红;李泽琳;曾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重症肌无力危象是重症肌无力患者在病程中由于某种原因突然发生的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危及生命的危重现象,属中医之“大气下陷”“喘脱”“脱证、阴阳离决”等.文章结合典型病案分析,浅析跟师裘昌林教授辨治重症肌无力危象的临证经验.裘昌林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肾气衰、脾气败、肺气竭、心气虚,培补命门真元之气为治法之根本,同时予温补脾胃,调畅气机,升阳举陷.并指出对于已经确诊为重症肌无力的患者,需要始终警惕和预防危象的发生,防范于未然.
作者:裘涛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