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狭小空间晕动病模型的建立及其防治中药的研究

张天龙;陈琳;闫菁华;豆婧婧;冯碹;郝保华

关键词:狭小空间, 晕动病模型, 中药, 茶苯海明, 生姜, 丁香, 菊花
摘要:目的:建立狭小空间小鼠晕动病模型,筛选有效防治晕动病的中药.方法:以振荡器为模型,采用L9(34)正交表,以频率、时间、温度、拥挤程度为因素,小鼠爬杆时间及粪便、尿液、立毛、颤抖等生理指标为评价标准,建立晕动病模型,结合小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β-内啡肽(β-EP)的变化验证其效果,以此模型评价10种中药药效.结果:温度30℃,以280r/min的频率、452.16cm2/只的拥挤程度持续40min可达到佳的模型效果.生姜、丁香、菊花等实验组小鼠的爬杆时间和生理指标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振荡器可作为狭小空间晕动病的理想模型;生姜、丁香、菊花具有较好的防治晕动病效果.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经方治疗荨麻疹探讨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疾患.经方是中医学的经典学科,临床采用六经辨证体系.荨麻疹多有身痒症状,通过文献分析及临证体会,身痒多见于表证范畴,因此临床治疗荨麻疹当从表论治,但荨麻疹同时可见于里证、半表半里证,或表里合病.因此,经方辨治荨麻疹,重在临床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证相应,方可取得良好疗效.总之,经方治疗荨麻疹,重在先辨六经继辨方证.

    作者:马家驹;张广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玉真散的源流及其应用论析

    用祛风痰药治疗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前期研究,通过查阅历代有代表性的古籍文献,探究“玉真散”的源流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黄雪莲;叶新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痰热清注射液所致静脉炎危险因素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易引起静脉炎的危险因素,为制订合理使用痰热清注射液,预防静脉炎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样本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2年内输注痰热清的病人,发生静脉炎者与未发生者根据性别、年龄按1∶2比例进行匹配.采取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优势比(OR)与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终确定痰热清注射液导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结果:痰热清注射液导致静脉炎与痰热清注射液输注时间以及留置针留滞时间有很大相关性.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导致静脉炎与很多因素有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引起护理人员重视.

    作者:张立宏;芮婷;李家珍;韩旭;李莉;张素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颅脑外伤伴发癫痫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CDDP)对颅脑外伤后伴发癫痫(PTE)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制作PTE大鼠模型,不同浓度CDDP治疗21d后,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脑海马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癫痫灶区γ-氨基丁酸B受体亚单位(GABABR1)和谷氨酸受体亚单位(GluR1)、前脑组织中突触后致密物蛋白质95(PSD95)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组和CDDP高剂量治疗组脑海马组织中iNOS和癫痫灶区GluR1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两组癫痫灶区GABABR1和前脑组织中PS D95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1,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PTE有效,可能与其抑制PTE后脑海马组织内中iNOS和癫痫灶区GluR1的表达,并促进癫痫灶区GABABR1和前脑中PSD95的表达有关.

    作者:蒋莉娅;龚镭;黄继人;戴建良;唐志放;房文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妇科冰鉴》妇人杂病的诊疗梳要

    《妇科冰鉴》一书为清代柴得华(丽华)所撰,其书博采前人精华,共设有月经、经闭、崩漏、带下、积聚、嗣育、胎前、生育、产后、乳证、前阴、杂证12门.各门首论病情症状,次以八纲辨证,详于脉法、症状、方药,共载医论166条,录方224首.临证辨治强调化裁变通:调经以八纲为法,脉症合参;重视情志与脾胃,用药平中见奇;以辨析见长,推陈出新.全书集理论探讨与临床经验于一炉,具有实用参考价值,文章对其月经病、杂病的诊疗特点进行了系统梳理.

    作者:于峥;杨威;韩蕊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新风胶囊改善佐剂关节炎大鼠肺功能及调节T细胞功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XFC)对佐剂关节炎(AA)大鼠肺功能及调节T细胞(Treg)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NC)组、模型对照(MC)组、甲氨喋呤(MTX)组、雷公藤多苷片(TPT)组和XFC低中高剂量(XFC-L、XFC-M、XFC-H)组,除NC组外,其余大鼠注射弗氏完全佐剂致炎,致炎后19天给药,NC、MC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其余组分别给予MTX、TPT、XFC.用药30d后,采用肺功能仪检测大鼠肺功能,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10 (IL-10)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Treg表达,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Foxp3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MC组大鼠足跖肿胀度(E)、TNF-α升高;肺功能、IL-10、CD4+CD25+Treg、Foxp3降低;各治疗组大鼠肺功能参数及IL-10、Treg、Foxp3的表达升高,E、TNF-α降低;XFC-M组变化较其他治疗组明显(P<0.05,P<0.01).结论:AA大鼠存在肺功能降低,新风胶囊能改善AA大鼠关节症状及肺功能,其机制是通过上调IL-10、Treg及Foxp3的表达,下调TNF-α的表达,降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减少炎症反应对组织的损伤,从而提高肺功能.

    作者:万磊;刘健;冯云霞;程园园;刘磊;黄传兵;汪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患者远期疗效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患者的长期疗效,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以及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针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偏头痛病例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照组29例针刺非经非穴,每次治疗30min,5次/周,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偏头痛症状评分和总体疗效,以比较两组的远期疗效.结果:①治疗结束1个月,治疗组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发作程度均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少阳经特定穴与非经非穴均有疗效,尤其是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较好,远期疗效优于非经非穴对照组,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常小荣;林海波;刘密;陈慧敏;刘珏;严洁;梁繁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针刺干预对去卵巢大鼠模型骨密度和钙调节激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对卵巢切除大鼠模型骨密度和钙调节激素的影响.方法:60只3月龄SD健康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假手术组,3个月造模成功后将手术组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雌激素组.干预治疗12周后处死大鼠,测定腰椎及股骨骨密度(BMD),检测血清雌二醇(E2)、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CT)、活性维生素D[1,25 (OH)2D3]等指标.结果:针刺组和雌激素组E2、CT、1,25 (OH)2D3水平及骨密度较模型组均有明显的提高(P<0.05),同时PHT水平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干预能提高去势大鼠模型骨密度,调节钙调节激素的水平,但整体作用不及雌激素.

    作者:欧阳钢;唐曦;莫非;葛伟;侯立皓;娄青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疏肝柔肝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小儿再发性腹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疏肝柔肝法对小儿幽门螺杆菌(HP)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HP相关性再发性腹痛患儿盲法随机分为疏肝柔肝法治疗组(30例)和西药治疗对照组(26例),治疗组是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疏肝柔肝法的中药,日1剂,水煎50-100mL,于2周后观察患儿腹痛症状并进行腹痛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76.92%,临床各症状及腹痛缓解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柔肝法结合西药在治疗HP相关性小儿再发性腹痛方面,能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丽;邢燕茹;李宗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谈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设计

    检索总结分析科学引文索引(SCI)源期刊近年来所收录的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为探索适合我国的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设计方案提供借鉴.文章纳入2006年1月-2012年5月在SCI源期刊发表的针灸治疗偏头痛的RCT,分析比较了其研究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差异,总结了高质量RCT的优点和可学习之处,提出应该结合针刺自身特点和偏头痛病临床特点,建立符合针刺自身特点并被现代医学认可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方案.

    作者:方海亮;沈燕;杨沙;王舒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壮医药理论与中医学对“毒”论说的比较浅析

    民族医药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以及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加上各族文化的交流,使壮医药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毒虚致百病是壮医的病因病机论,壮族先民们对毒有着特别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并总结了丰富多采的解救治疗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在广泛使用.壮医药理论和中医学理论都有许多对“毒”论说的内容,壮医药理论中对“毒”的论说独树一帜,中医学理论对“毒”的论说全面恢宏,两者相得益彰.从两种医学理论对“毒”的内涵认识;对壮族人群常见和高发的“毒”病的诊疗;对“毒药”的认识;对“解毒”方法的认识;对“防毒”的认识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旨在为提高辨毒论治、防毒解毒的能力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唐汉庆;黄岑汉;黄秀峰;梁楚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谢鸣教授治癌经验探讨

    谢鸣教授在癌症的中医治疗方面经验丰富,其重视标本辨识,强调据证立法,精究方药配伍,临床疗效突出.本文总结了谢鸣教授有关肿瘤治疗的经验,即以“健脾护胃为先、补肾培元固本、消癥解毒治标、分阶段论治、重视心理疗法”为基本守则;以“扶正守中、多脏同调、补消兼施、分进合击”为治法之大要;以“慎用消伐攻破、严控处方药味及用量、巧施辅反配伍、灵活选配剂型”等为制方用药之特色.文中还列举了案例以为佐证.

    作者:张敬升;谢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于有机阴离子转运肽2a1基因表达的湿浊转运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湿浊转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各脏腑间相互协调和制约作用.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入空白组、空白+马兜铃酸Ⅰ (AA-Ⅰ)组、脾虚夹湿组和脾虚夹湿+AA-Ⅰ组,采用相应处理后取肺、胃、肝、脾、肾、大肠和小肠组织,以RT-PCR定量检测各组织有机阴离子转运肽(oatp) 2a1基因表达量.结果:空白+AA-Ⅰ 60min组与空白组、空白+AA-Ⅰ 5min组比较,脾、肾、大肠和小肠oatp2a1基因表达量均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脾虚夹湿+AA-Ⅰ 5min组小肠和脾虚夹湿+AA-Ⅰ 60min组大肠oatp2a1基因表达量均降低(P<0.05).脾虚夹湿+AA-Ⅰ 5min组与空白+AA-Ⅰ 5min组比较,大肠和小肠oatp2a1基因表达量均降低(P<0.05).脾虚夹湿+AA-Ⅰ 60min组与空白+AA-Ⅰ 60min组比较,脾oatp2a1基因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机体可能通过调控各脏腑oatp2a1基因表达水平及调节脾、肾、大肠和小肠的相互关系来实现体内的湿浊转运.

    作者:杨璋斌;陈肖霖;师晶丽;张诗军;陈泽雄;项婷;徐伟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从微血管内皮细胞转运功能探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的影响机制

    目的:通过研究针刺对脑缺血大鼠侧脑室微量注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p-糖蛋白(P-gp)阻滞剂后微血管内皮细胞转运功能的影响,探讨针刺是否通过影响微血管内皮细胞的Glut-1和P-gp的表达,减轻缺血后神经细胞的损伤,从而保护缺血脑组织,为针刺治疗脑缺血性疾病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侧脑室微量注射5-硫D-葡萄糖、环孢菌素A后,观察电针内关穴(每天1次)7d后脑组织葡萄糖、乳酸、丙酮酸、Ca2+和谷氨酸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lut-1、P-gp的表达.结果:针刺可提高脑组织葡萄糖含量,降低乳酸、谷氨酸、Ca2+含量,促进Glut-1、P-gp表达.侧脑室注射Glut-1、P-gp阻滞剂后可抑制内皮细胞转运功能,减低针刺的上述效应.结论:针刺具有改善脑缺血后微血管内皮细胞转运功能,减轻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针刺治疗脑缺血机制可能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转运功能有关.

    作者:卢岩;王世军;刘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滋阴补阳序贯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颗粒细胞分泌功能及干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调控

    目的:观察滋阴补阳序贯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分泌功能以及其对干细胞因子(SCF)基因表达的调控.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滋阴组、补阳组.6周龄雌性SD大鼠灌胃制备空白血清和相应含药血清.分离培养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和黄素化颗粒细胞,随机分为10组.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雌二醇(E2)、孕酮(P)、SCF含量;RT-PCR法测定SCF mRNA表达.结果:卵泡期颗粒细胞中,模型组1E2含量降低,SCF含量升高,SCF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P<0.01);滋阴方10%组、滋阴方20%组均可提高细胞上清中的E2含量,降低SCF含量,下调SCF mRNA的高表达(P<0.05,P<0.01).黄体期黄素化颗粒细胞中,模型组晗量降低,补阳方10%组分泌P的作用强(P<0.05).结论:滋阴补阳序贯法可以改善颗粒细胞分泌功能,并可能部分通过下调卵泡期SCF基因表达实现,这可能是其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机制之一.

    作者:赵娟;童星丽;王勇;谈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小儿发热治验撷要

    发热是小儿常见病症之一,文章通过收集整理小儿发热病例资料,总结出治疗小儿发热的临证经验即知常达变,明辨寒热表里;顺应天时,因时制宜;急则治标,标本兼治;因地制宜,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性;因人制宜,方简药精.体现了“因人、因地、因时”中医整体治疗观念,强调入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以及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还集中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指导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科研及教学.

    作者:王进进;熊磊;陈柏君;杨若俊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C形臂透视引导针刀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C形臂透视引导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分别采用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患者30例.单支切断15例、双支切断9例、三支切断6例.评价采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的VAS评分,术后6个月测定致痛关节突关节水平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并于术后6个月进行腰椎MRI检查,测量多裂肌横断面积、萎缩率.结果: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腰背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术后6个月多裂肌肌电信号测试值均低于切断治疗前基础值,但三支切断组肌电信号值明显变小(P<0.05).单支、双支切断组6个月后MRI检查测量多裂肌横断面积无明显变化,三支切断组多裂肌横断面积减小(P<0.05),有退变萎缩表现.结论:脊神经后内侧支切断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是有效的,单支、双支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是相对安全的,未出现明显退变萎缩情况.三支切断治疗有一定风险,应谨慎使用.

    作者:徐卫星;卢笛;丁伟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生地黄炭及熟地黄炭对小鼠出、凝血时间的影响

    目的:研究生地黄炭、熟地黄炭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生地黄炭、熟地黄炭止血炮制机制提供前期的实验基础.方法:以ICR种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断尾法及毛细管法分别测定生地黄、熟地黄、炒生地黄炭、炒熟地黄炭、煅生地黄炭、煅熟地黄炭对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生地黄、炒生地黄炭、炒熟地黄炭均能够缩短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P<0.01);煅生地黄炭、煅熟地黄炭均能够缩短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P<0.05);与生地黄组比较,炒生地黄炭、煅生地黄炭均能够缩短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P<0.05);与熟地黄组比较,炒熟地黄炭、煅熟地黄炭均能够缩短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P<0.01).结论:生地黄炭和熟地黄炭均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且生地黄制炭后增强了止血作用、熟地黄制炭后产生了止血作用,不同制炭方法对生地黄炭和熟地黄炭止血作用没有显著性影响.

    作者:李娴;卫向龙;李凯;田连起;石延榜;张振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土家族名医向国鼎教授辨证论治肝硬化验案探析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脏损伤疾病,临床治疗难度大.向国鼎教授是湖北知名的少数民族老中医,数十年来在该病的诊治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为肝硬化常见病机要素为湿、瘀、气滞等,且肝硬化患者大多存在营养欠佳的情况,因而治疗的全过程注重运用“扶正消癥”之法,常获良效.文章通过选取并分析向国鼎教授的3则典型临证验案,将其治疗肝硬化的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奚胜艳;王大伟;赵晖;岳利峰;赵敬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HPLC法测定甘草提取物灌胃大鼠中4个成分的血药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胃大鼠血清中甘草苷、异甘草苷、异甘草素、甘草次酸的含量.方法:取大鼠血清样品,采用液液萃取技术,经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测定.采用Dikma Technologies-C18 ODS(200mm×4.6mm,5μm)色谱柱,分别以乙腈-0.01%磷酸0.05mol/L磷酸二氢钾、甲醇-5%醋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结果:甘草苷血清浓度在0.1355-43.36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异甘草苷血清浓度在0.0506-5.06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异甘草素血清浓度在0.02503-1.001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甘草次酸血清浓度在0.1014-4.056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分析速度快、准确性好,适用于甘草提取物灌胃大鼠的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作者:王杰;张振秋;杨燕云;周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