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结合特色针灸疗法临床治验两则

钱虹;李克刚

关键词:针药并用, 痢疾, 头痛, 验案
摘要:文章根据笔者临床跟随李克刚老师学习,介绍了中医辨证论治结合穴位埋线和刺血疗法两种特色针灸疗法治疗痢疾和头痛的经验,并从中医学以及现代医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该综合治疗方法奏效的原因,认为如果能将针灸特色疗法与中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适时运用,则能收到独特的治疗效果,二法结合体现了临床综合治疗方法的创新.针灸特色疗法内容丰富,例如火针疗法、浮针疗法、穴位敷贴疗法、针刀疗法等.文章旨在启迪临床思路,希望通过共同的探讨,发掘更多的综合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镶)针耳背割治配合中药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镜)针耳背割治结合中药内服对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镜)针耳背割治加中药内服,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内服.分别治疗1-2个疗程后,采用PASI评分表进行评分.结果:两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为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PASI评分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甥)针耳背割治结合中药内服治疗血热型银屑病总体疗效优于单纯中药内服组.

    作者:刘智艳;杨欢;刘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电针环跳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环跳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 LIDP)家兔坐骨神经(SN)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揭示电针环跳穴对LIDP家兔的损伤修复机制.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环跳组和非穴组,采用自制的LIDP动物病理模型造模器建立家兔LIDP病理模型,用BL-410电生理系统测定家兔SN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 NCV).结果:各组治疗前后SN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比较,环跳组治疗后SN的潜伏期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而神经传导速度却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各组治疗前后SN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差值组间比较,环跳组SN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差值均显著高于空白组、模型组与非穴组(P<0.01).结论:电针环跳穴可使腰椎间盘突出症家兔SN的潜伏期缩短,神经传导速度有所增快.

    作者:杨宗保;封迎帅;易受乡;吴璇;吴海霞;曹婧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从西北燥证论治新疆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分析

    目的:西北燥证临床干预对新疆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研究分组为病证治疗组、病证对照组,唯病对照组.在3个地区11家医院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病例,对3组病例疾病分级疗效及基线、治疗第10天、第20天病情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分析.结果:①病证治疗组显效以上者为71.0%,高于病证对照组的30.0%和唯病对照组的34.4%( P<0.05),而两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②病证治疗组在干预第20天病情积分低于两对照组(P<0.01).3组间病情积分差值有差异(P<0.05),其中病证治疗组病情积分差值高于两对照组(P<0.01),两对照组间无差别.结论:运用西北燥证治法可改善新疆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症状,与常规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从西北燥证论治相关性疾病有异病同治效应.

    作者:王燕;韩荣;张惠田;周铭心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李杲益气升阳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刍议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要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则需要对古代名家学术思想进行挖掘.文章试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位、病因病机及益气升阳法所达到的功效来论述李杲益气升阳法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理论依据,提高其辨证论治水平.

    作者:张星平;刘敬标;邓宁;梁政亭;王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中医体质学基础实验方法和研究现状

    基础实验研究是中医体质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生物化学、免疫遗传学、生物物理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等实验方法被应用于中医体质学研究.但目前体质基础研究仍存在报道数量较少,实验数据缺乏深入分析等不足之处.今后中医体质实验研究在思路上仍然应以整体性和系统性为指导,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方法学上则应当充分借鉴表观遗传学、免疫组库等现代科学新的研究理念和实验技术.并且应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以期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者:王济;王琦;张惠敏;李英帅;倪诚;李玲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中医原创思维研究的意义

    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中国传统医学认识自然生命现象,解决医疗实践问题的开拓性的、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是古人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概括性的反映,是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晶,具有哲学和科学层面的双重内涵.研究中医原创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阐明中医理论认知特点,明确医疗实践活动的思维模式,实现理论飞跃;可以回应文化责疑,建立文化认同,并为当代思维科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王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砂仁临床功效探究

    系统总结砂仁的临床功效,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参考.砂仁的临床功效可概括为:芳香化湿,行气宽中;温中止呕、暖脾止泻;行气安胎,降气祛痰;解酒醒神,防碍助运;润肾达下,化消骨鲠.

    作者:柯斌;师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煅硼砂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中药煅硼砂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为煅硼砂质量评价提供新方法.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煅硼砂样品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各样品共有峰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获得了8个煅硼砂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其中7个样品衍射图谱几何拓扑特征基本一致;利用该7批煅硼砂样品X衍射图谱得到煅硼砂的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并以指纹图谱为对照,根据煅硼砂X射线衍射图谱中各特征峰峰高强度,以夹角余弦法和相关系数法计算各样品X射线衍射图谱的相似度,发现不同样品X射线衍射图谱共有峰相似度均较高,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结论: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可靠,可实现对煅硼砂的鉴别和质量评价.

    作者:赵翠;张倩;周平;王伯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大内皮素、N末端脑钠肽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大内皮素( Big ET-1)及N末端脑钠肽(NT-proBN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405例冠心病患者按中医辨证为气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寒凝、痰浊7个证型,检测其血浆BigET-1和NT-proBN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血瘀及兼证、非血瘀证两组比较,Big E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及兼证、非阳虚证两组比较,寒凝及兼证、非寒凝证两组比较,NT-pro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不同西医分型比较,NT-pro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瘀证可能和Big ET-1相关,阳虚证、寒凝证可能和NT-proBNP相关,Big ET-1、NT-proBNP可能作为冠心病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作者:任毅;陈可冀;张敏州;尤士杰;郭力恒;张健;吕渭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舟曲泥石流灾后中药汤剂预防腹泻和感冒的效果评价

    目的:了解泥石流后灾区人群感冒及腹泻的发病状况,评价大规模使用中药汤剂对灾区人群感冒、腹泻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舟曲县独立初中二年级学生496名,分为试验组(278名)和对照组(218名),试验组每天服用防腹泻方及防感冒方各1次,对照组不服用任何药物.20d后,统计两组的感冒、腹泻发病率并进行两组间率的比较;全体试验人群进行血常规及相关免疫水平的检测:T淋巴细胞亚型(CD+3、CD+4、CD+8)检测、B淋巴细胞检测、NK淋巴细胞的流氏细胞检测.结果:CD+4/CD+8比值、血红蛋白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0.00);CD+3、NK、B、全血红细胞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2、0.45、0.60、0.57).试验组感冒发病率为30.58%,腹泻发病率为16.55%;对照组感冒发病率为75.69%,腹泻发病率为34.40%.两组感冒发病率及腹泻发病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感冒保护率为59.60%,腹泻保护率为51.89%.感冒效果指数为2.48,腹泻效果指数为2.08.结论:中药汤剂防腹泻方和防感冒方可提高灾区灾民免疫力,降低感冒及腹泻的发病率,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免疫力的提高和血红蛋白的增加有关.

    作者:刘立;冯蕾;陈国英;黄生辉;彭晓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复方仙草颗粒对IgA肾病小鼠IL-13及IL-17的影响

    目的:观察复方仙草颗粒对IgA肾病(IgAN)小鼠的影响,探讨复方仙草颗粒对IgAN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口服加皮下注射牛血清白蛋白,并联合应用葡萄球菌肠毒素B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建立小鼠IgAN模型,随机分为5组,给予复方仙草颗粒和强的松片进行治疗,以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及肾脏组织中IL-13、IL-17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IgAN小鼠血清及肾脏组织中IL-13、IL-17水平均显著性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复方仙草颗粒高、中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IgAN模型小鼠血清及肾脏组织中IL-13、IL-17水平( P<0.05,P<0.01).结论:复方仙草颗粒可显著抑制IgAN模型血清及肾脏组织中IL-13、IL-17的分泌,从而达到抑制IgAN炎症反应、抗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张丹娣;赵森莹;许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判别分析

    目的:对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判别分析,探讨并建立湿热痹阻型、肝肾两虚型、寒热错杂型的判别模型.方法:收集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肝肾两虚、湿热痹阻、寒热错杂3种证型.对变量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判别模型,并使用逐一回代法对模型的符合率进行检验.结果:筛选出对区分3类中医证型有显著贡献的13个变量,建立判别模型.根据判别模型对观测量所属类别进行判别分析,建立判别模型所判的分类,符合率分别是86.82%、81.82%、91.84%.结论:建立的判别模型具有较好的判别效果,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型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赵宝利;黄可儿;赵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绞股蓝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红外光谱、气相色谱分析

    目的:绞股蓝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单糖组成的研究.方法:采用水提醇沉和DEAE52纤维素柱层析等方法,得精制绞股蓝多糖(GPM2).利用红外光谱(IR)和气相色谱(GC)分析多糖的糖键结构和单糖的组成及摩尔比值.结果: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分离纯化多糖效果显著,得精制多糖(GPM2).IR分析显示GPM2具有典型的多糖吸收峰.GC分析得出该单糖组成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摩尔比为3.23:7.71:1.00:2.29:2.88:14.84,其中半乳糖的含量高.结论:分析绞股蓝多糖的结构和组成,对绞股蓝产品的功能和生产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作者:周宝珍;肖娅萍;牛俊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清热化瘀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BDNF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清热化瘀方对其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大鼠(MCAO)模型,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后3、6、12、24h及3、7d共6个时间点BDN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以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缺血半暗带BDN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于缺血再灌注后3h开始明显上升,6h表达继续增强,12h达高峰,3d后表达开始减弱(P<0.05,P<0.01);神经细胞凋亡于缺血再灌注后3h开始明显上升,24h达高峰,3d后表达开始减弱( P<0.05,P<0.01).清热化瘀方治疗后可以上调BDNF的表达,减轻神经细胞凋亡(P<0.05,P<0.01).结论:清热化瘀方可促进脑缺血后BDNF的表达,保护神经元.

    作者:胡跃强;唐农;刘泰;刘尊敬;祝美珍;胡玉英;范立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王灿晖教授运用理气和胃法验案两则

    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为常见的胃脘痛发生原因.王灿晖教授作为当代著名温病学家和中医内科学家,根据胃脘痛的基本病机,遵循“异病同治”的原则,采用“理气和胃”法,取得显著疗效.笔者选取两则典型案例,将王灿晖教授运用理气和胃法治疗胃脘疼痛的经验介绍于下.

    作者:王贾靖;刘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基于对应分析的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的年代及临床应用特点

    分析历代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的年代及临床应用特点.从《中医方剂大辞典》96 592首方剂中检索包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运用SPSS 11.0中对应分析方法,对搜集的1 406首方剂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十八反药对及其同方配伍方剂的年代特点;运用Excel统计得出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的临床应用特点.结果发现各年代的含十八反同方配伍方剂应用具有差异性,宋代应用频率高;隋唐时期含十八反药对同方配伍方剂占同时期总方的比例为各年代高;乌头药对、附子药对与宋代关联较为密切,川乌药对与明代关联较为密切,藜芦药对与隋唐年代关联较为密切,甘草药对与各年代关联无明显差异;十八反药对同方配伍方剂在临床各科的应用也具有明显差异.大部分应用在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外科疾病中其次,其他各科疾病均较少应用.

    作者:陶静;范欣生;杨环;尚尔鑫;华浩明;段金廒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可见光光谱用于表寒里热证舌诊的快速分类

    目的:提出一种应用光谱法来反映舌部信息的方法,终达到将中医证型客观化的目的.方法:使用光谱仪采集舌部的光谱数据,再通过偏小二乘和支持向量机的方法,找出光谱数据与中医证型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中医证型客观化.结果:实验用可见光光谱,对采集到的53例表寒里热证患者、37例健康人作分析,分别使用支持向量机和偏小二乘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两种方法都可以100%正确地将两类数据区分开,但从预测精度上来讲,支持向量机的预测误差平方均值为0.07734,要优于偏小二乘的0.13539,所以支持向量机的方法用于可见光光谱的分类要更优一些.结论:提出了中医舌诊的客观化的一种全新研究思路,并为进行中医症候的分类打下基础.

    作者:林凌;李哲;张晶;赵静;熊慧;李刚;贾萍;孙景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HPLC法同时测定九里香中橙皮内酯和脱水长叶九里香内酯的含量

    目的:建立九里香中橙皮内酯和脱水长叶九里香内酯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其在广西不同产地及药材中不同部位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Agilent Esclipe XDB-C18色谱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 57:43),流速0.7mL/min,检测波长332nm,柱温25℃.结果:橙皮内酯进样量在0.092-1.104μg,脱水长叶九里香内酯进样量在0.14-1.68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为0.9999( n=5);橙皮内酯与脱水长叶九里香内酯的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25%和98.30%,RSD分别为0.76%和1.19%.结论:本法结果准确,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可为九里香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

    作者:姜平川;李嘉;杨海船;张赟赟;李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王新陆教授运用黄药子经验举要

    黄药子味苦、平,具有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痛、止咳平喘的功效.以往临床医家常用此药治疗甲状腺疾病且每收奇效,王新陆教授临证灵活配伍,用于治疗肿瘤、颈腰椎病、扁平苔癣等,也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王兴臣;王栋先;王斌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直流安培法测定扶本增脉颗粒中丹酚酸B的含量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直流安培检测法建立扶本增脉颗粒中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ODS-BP C18柱(200mm×4.6mm,5μm);以乙腈和0.1%磷酸(35:65,v/v)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进行等度洗脱;工作电极为Pt,参比电极为Ag/AgCl,工作电压为1.0V;柱温为30℃.结果:丹酚酸B质量浓度分别为0.005-10mg/L时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8),回收率为97.8%-100.4%;相对标准偏差(RSD)<5.0%,检测限为2μg/L.结论:该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相比,含量测定结果一致,检测限更低,是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可以为扶本增脉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寿旦;俞忠明;李亚平;章建民;马相锋;李洪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