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叶薛二氏论治湿温之异同

钟燕春;杨进

关键词:湿温, 治疗, 温病学, 中医
摘要:湿温是临床常见的较为特殊的一种湿热类温病,通过对叶天士、薛雪论治湿温病的思想和方法作比较,分析病因病机、辨证思路、用药方法等异同之处,提出重视湿与热合邪侵犯人体,重视患者体质差异对疾病传变和转归的影响,侧重舌诊,在三焦分治的基础上结合脏腑、表里辨治,提倡分治湿热平衡阴阳,选用质轻灵动的药物治疗湿温病,意在为湿温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谨守病机,随机策应,以提高临床疗效.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黄芪毛蕊异黄酮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内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黄芪单体毛蕊异黄酮对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 β 1)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以阐明黄芪毛蕊异黄酮对肾脏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ECV-304细胞株,分为正常对照组,TGF- β1组(10μg/L),TGF-β 1+毛蕊异黄酮低、中、高剂量组(0.1、1、10mg/L).各组细胞培养72h后,采用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A)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GF-β 1组细胞从原有典型的上皮细胞形态转变为长梭形肌成纤维细胞形态,TGF- β1明显促进α-SMA蛋白的表达(P<0.01);毛蕊异黄酮与TGF- β1共培养后可明显抑制TGF- β1诱导的细胞形态学改变及α-SMA的表达(P<0.05),高剂量组比低、中剂量组有更强的抑制效应,低剂量组抑制效应弱.结论:黄芪单体毛蕊异黄酮可以抑制TGF- β1诱导的内皮细胞(ECV-304)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具有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从而为防治慢性肾脏病提供了依据.

    作者:舒红;王俭勤;王雅;王雪婷;宁雅娴;唐柏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产后缺乳的特色分型与治疗经验

    缺乳是产后的常见病,多数医者将其分型为气血虚弱型和肝郁气滞型.但仅此两型尚未展现中医学对该病认识的全貌,临床疗效也不甚理想.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将缺乳分为先天无乳型,定时存储型和即时治疗型,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分别予以治疗.

    作者:苏慧森;袁媛;张晓倓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化痰泻浊方联合饮食运动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TG、ALT及BMI的影响

    目的:探讨化痰泻浊方联合饮食运动治疗方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TG、ALT及BMI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优效性研究,从4个分中心共收集NASH患者202例,分为治疗组(101例)和对照组(101例),两组在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基础上,治疗组使用中药饮片颗粒剂1剂/d;对照组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易善复)胶囊,456mg/次,3次/d;疗程3个月,随访3个月.观察治疗、随访后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及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降低TG、ALT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MI均比治疗前下降,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化痰泻浊方联合饮食运动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NASH患者的TG、ALT和BMI.

    作者:赵文霞;刘君颖;孟祥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清金畅肺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热郁肺证大鼠模型气道炎症的影响

    目的:观察清金畅肺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痰热郁肺证大鼠气道炎症因子及气道病理形态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罗红霉素组及清金畅肺饮低、中、高剂量组,烟叶、硫磺烟熏合肺炎双球菌滴鼻法造模,观察各组治疗后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清中IL-8、MCP-1的含量和气道病理形态的变化.结果:清金畅肺饮高、中、低剂量组及罗红霉素组均可使模型大鼠BALF中IL-8、MCP-1下降(P<0.05),气道病理形态学改变较轻.结论:清金畅肺饮具有一定的抑制COPD气道炎症的作用.

    作者:金朝晖;彭芝配;滕久祥;伍参荣;范伏元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汪受传教授论治病毒性肺炎学术思想研究

    目的:运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究全国名老中医汪受传教授学术思想.方法:对汪教授主持完成的病毒性肺炎临床研究数据源进行关联规则运算,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开展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病毒性肺炎中普遍存在热、郁、痰、瘀病机病理.并且,四者相互转化,互相影响,其中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的概率,治疗前后相互关联的频繁项集及其相互作用的概率也不相同.结论:汪教授论治病毒性肺炎的学术思想主要是热郁痰瘀相关病机理论,这也是病毒性肺炎急性期中医基本病机病理的概括.运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具有深入挖掘和系统提炼的裨益作用,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作者:艾军;杨燕;李瑞丽;陈梅;魏长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痹肿消汤拆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ERK1/2、ERK5表达及其转导通路的影响

    目的:检测痹肿消汤按湿、热、毒、瘀拆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ERK5)表达的影响,从湿、热、毒、瘀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蛋白与完全弗氏佐剂诱导SD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并设立正常组.采用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同步检测正常组、模型组、痹肿消汤组、清热解毒组(拆方Ⅰ组)、祛湿组(拆方Ⅱ组)、活血组(拆方Ⅲ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滑膜ERK1/2、ERK5的磷酸化水平,运用灰度扫描软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造模14d后,模型组滑膜ERK1/2、ERK5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随着免疫时间延长,模型组ERK1/2、ERK5表达于21、28d呈递增趋势(P<0.05),28d达到高.4用药组治疗后,ERK1/2、ERK5的磷酸化表达水平均低于同期模型组(P<0.05).在21、28d水平,表达呈递减趋势(P<0.05).痹肿消汤组的ERK1/2、ERK5各时间点的表达水平比拆方3组更低,拆方Ⅱ组的ERK1/2表达的下降幅度比拆方Ⅰ组、拆方Ⅲ组更明显(P<0.05).而拆方Ⅰ组的ERK5表达的下降幅度比拆方Ⅱ组、拆方Ⅲ组更显著(P<0.05).结论:拆方各组可有效地抑制ERK1/2、ERK5转导通路的活化,达到阻抑关节滑膜增殖、骨质侵蚀的作用.但清热解毒、祛湿通络、活血祛瘀各治法对上述通路调节作用优势有不同.

    作者:徐则林;熊新贵;陈疆;梁清华;郭亚静;肖玉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柴青消痛颗粒对乳腺增生病中雌激素的作用及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柴青消痛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给予自拟方柴青消痛颗粒口服,对照组给予乳癖消颗粒口服.两组均30d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PRL和E2水平均显示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但对PRL、E2的降低作用,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采用疏肝理气,散结止痛的方法,疗效显著.

    作者:杨育同;冯玉华;焦艳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HPLC法测定重楼克感滴丸中重楼皂苷Ⅰ和重楼皂苷Ⅱ的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重楼克感滴丸中重楼皂苷Ⅰ和重楼皂苷Ⅱ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C18(4.6mm×1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42:58),检测波长为203nm,流速1.0mL/min,柱温40℃.结果:重楼皂苷Ⅰ在0.465-4.18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重楼皂苷Ⅱ在0.236-2.12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重楼皂苷Ⅰ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6%( RSD=1.93%),重楼皂苷Ⅱ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4%(RSD=1.90%).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重楼克感滴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杨培民;倪健;曹广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3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候的脉象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对心血管疾病临床中医辨证有意义的脉象客观指标,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客观化依据及疗效评价指标.方法:应用Z-BOX型中医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检测330例临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象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心血管疾病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脉象特征.结果:在3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脉象参数中,以弦脉、细脉、结代脉为多见,h5、h3/h1、h4、w、tl、tl/t等参数在心系疾病中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脉象参数可为心血管疾病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徐璡;王忆勤;郭睿;许朝霞;洪毓键;郝一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湿证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建立并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痰湿证大鼠模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痰湿证组、COPD稳定期组(稳定组)、AECOPD组(急性组)、AECOPD痰湿证组(模型组)、AECOPD痰湿证方证对应组(对应组)、AECOPD痰湿证方证非对应组(非对应组).稳定组、急性组、模型组、对应组和非对应组经鼻注入浓度为6x108CFU/mL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菌液,同时被动香烟吸入,共12周,建立COPD稳定期大鼠模型;于13周的第4天,急性组、模型组、对应组和非对应组,经鼻滴入高浓度( 18×1016CFU/mL)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菌液4d造成AECOPD大鼠模型.痰湿证与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痰湿证组、模型组、对应组和非对应组均分别从第12周开始寒冷环境刺激9d持续造成痰湿证证候;其余各组在室温下饲养.中医经典方剂反证:对应组和非对应组从第14周开始分别采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葶贝胶囊灌胃7d.观察大鼠体温(T)、肺功能、C反应蛋白(CRP)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痰湿证组、急性组、模型组、非对应组体温(T)、呼吸频率(f)、吸气阻力( Rin)、每分通气量(MV)、潮气量(Vt)和呼气峰流值(PEF)、肺组织病理变化显著( P<0.05,P<O.01).结论:AECOPD痰湿证病证结合模型符合中医痰湿证要求,是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李素云;乔翠霞;李建生;张艳霞;周红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医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策略与实践

    文章基于近年中医药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主要研究进展结合作者的研究实践,就有关工作进行总结并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主要包括病机研究的“衰老积损、热毒损肺”理论的提出,证候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制定,疗效评价中的文献评价和疗效的实证研究,诊疗指南的研究,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测评工具的研制,模型的建立与机制探讨包括内毒素损伤模型与应用和细菌性肺炎模型与应用及痰热壅肺CAP的病证结合模型建立与应用等.有关中医治疗老年CAP研究应着重4点:病机研究、证候学研究是突出个体化辨证治疗的理论基础,应着眼于基于疾病变化规律而完善证候学内容的规范/标准并达到共识,注重老年患者的特点;疗效评价及评价方法研究为获取高质量证据的保障,既要遵循国际公认的方法又要注重突出中医治疗优势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诊疗指南制定与应用为临床研究成果转化提供了指导,应结合不同实际因素(地域、气候等)而不断完善或基于指南而制定适宜的临床诊疗路径;有关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及有关药理学研究等应用基础研究将为探讨作用机制、研究开发新药、优化治疗方法/方案提供依据,应结合中医药的疗效特点和临床应用的实际而注重有关方法学研究.

    作者:李建生;余学庆;王明航;李素云;王至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蒙药达日布八味丸治疗高脂血症4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蒙药达日布八味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脂血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蒙药达日布八味丸治疗;对照组采用血脂康治疗,疗程60d.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6例.观察治疗后两组的血脂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5%,对照组为68.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检测血脂指标:治疗组总有效率91.3%,对照组总有效率84.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蒙药达日布八味丸对高脂血症具有确切疗效.

    作者:孟根杜希;徐风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伏邪理论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中医学既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也重视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普遍从养生学角度或从扶正的角度人手治未病,往往忽视驱除邪气在治未病中的作用.针对治未病理论注重正气而忽视邪气的不足,探讨伏邪理论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提出在伏邪理论指导下:①直捣募原巢穴;②畅通病邪出路;③分消孤邪;④伏邪缓攻;⑤痰瘀毒并治;⑥以物治气;⑦开达募原;⑧邪正两顾;⑨和解表里;⑩外治逐邪等治未病的治疗方法及策略.

    作者:江顺奎;李雷;刘明;魏丹霞;侯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胰腺癌中医证候分析

    目的:了解目前中医对胰腺癌中医证候的认识,寻找其规律,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结合的方法,对胰腺癌中医证候进行文献分析,数据应用Frequencie法进行处理.结果: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26篇论文和25本专著,分析结果显示多认为胰腺癌为实证;常见类型为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湿热毒蕴证、脾虚湿热/湿困、阴虚(含阴虚内热、气阴两虚);多认为病位在脾(脾胃)、其次为肝(肝胆);病理因素以湿和瘀血多见.结论:目前对胰腺癌中医证候的证型研究尚属初始阶段,在今后的实践中,有必要展开大样本的中医证候调查.

    作者:张娟;王鹏;刘鲁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徐福松教授辨治血精症经验

    血精症是临床常见的、具有难治性及反复发作性特点的男科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男性性功能及生育水平密切相关.文章主要介绍徐福松教授辨治血精症经验:从气血、阴阳、虚实角度药物辨治的同时,强调生活方式调整及定期排精的重要性.终,进一步阐述了徐福松教授整体辨证相结合的学术思想.

    作者:高永金;孙大林;金保方;张新东;夏国守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岭南医学之妇科学术与临证特色

    岭南医学流派之妇科专科,清代有何梦瑶、何守愚等名家.现代有罗元恺、蔡仰高、李丽芸、欧阳惠卿等名医.岭南妇科的主要学术观点:①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②顾护真阴,固本培元调冲任;③化湿清热,祛邪宁血治经带;④行气活血,散结软坚除癥瘕.岭南妇科医家的主要临证特色是:①经方时方,灵活运用;根据岭南病证特点,既用张仲景经方,亦大量使用张景岳、傅青主、王清任等医家的“时方”,并有所创新;②南药海药,效用独到;③用药轻灵,勿伤阴津.清热多用甘寒,少选苦寒泻热;温经多用甘温,少选大热辛燥;补益多用平补,亦少选峻补之品,并善用药膳调理;④祛邪扶正,攻补有度.治湿毒、热毒之急症多用峻药救治,而对于气滞、痰湿、痰瘀之癥瘕,则常用行气散结、化痰软坚、活血消癥之法,并常兼健脾燥湿、补肾养血.

    作者:罗颂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中药穴位贴敷透皮给药治疗豚鼠哮喘的作用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中药“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法治疗哮喘的作用.方法:分组给药后取豚鼠血清,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高分辨率质谱联用( UPLC-Q-TOF/MS)技术对各组血清进行代谢谱检测.原始数据采用Micromass Markerlynx用归一化的方法进行处理.输出后利用SIMCA-P+软件进行多维统计分析,通过偏小二乘法一判别分析( PLS-DA)进行模式识别.结果:模型组和空白组、穴位给药组与模型组样本点完全分离,且各组内样品点分别具有一定的聚类作用.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豚鼠血清的UPLC-Q-TOF/MS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初步阐释了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代谢组学机制.研究结果对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解释传统中药制剂理论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作者:刘莉;李慧;孙学刚;陈志良;刘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痹祺胶囊与钙尔奇D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痹祺胶囊和钙尔奇D对于老年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26例胸腰椎骨折的老年患者,施行后路切开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手术前后均予以痹祺胶囊口服,术后再予以钙尔奇D口服,测量术后病椎骨密度.结果:应用痹祺胶囊后,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疼痛、下肢麻木等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12周骨密度较术后早期明显提高(P<0.05),提示骨折愈合.结论:痹祺胶囊联合钙尔奇D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疗效明显.

    作者:平少华;张立才;朱艳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平性药配伍理论探讨

    笔者从中医药理论出发,通过对药性及配伍理论的文献研究,并结合数据库对1 307首古今方剂药性组方规律的分析,归纳阐述了平性药的配伍应用规律:①气味配伍,调整阴阳:气味配伍是历代组方的基本方法,平性药本身兼具寒、热之性,在临床配伍应用中,亦同寒热药性一样,也常以气味配伍的形式,以达调整阴阳的目的.②伍用寒热,调和辅助:平性药配伍寒、热药,一者表现为寒、热的“趋从性”,可用于治疗热证或寒证;二者,既可防止寒、热药同性配伍使方剂过寒或过热,又因平性药“和合调平”之性而不易致矫枉过正;第三,平性药在配伍中还可起到佐助、佐制作用.③补剂入平,缓复虚损:平性药之“补”较为和缓,适合于虚性疾病的全程,更利于善后调理,不易致偏.

    作者:孙冰;邓家刚;张作记;韩海荣;张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叶薛二氏论治湿温之异同

    湿温是临床常见的较为特殊的一种湿热类温病,通过对叶天士、薛雪论治湿温病的思想和方法作比较,分析病因病机、辨证思路、用药方法等异同之处,提出重视湿与热合邪侵犯人体,重视患者体质差异对疾病传变和转归的影响,侧重舌诊,在三焦分治的基础上结合脏腑、表里辨治,提倡分治湿热平衡阴阳,选用质轻灵动的药物治疗湿温病,意在为湿温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谨守病机,随机策应,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钟燕春;杨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