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某企业食堂就餐引起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分析

温晋华;马玉春

关键词:沙门氏菌,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分析
摘要:鼠伤寒沙门氏菌是引起食源性疾患常见的致病菌,由它引起的疾病是我国主要的食源性疾患之一[1]。2015年5月8日,某公司多人出现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的病例报告,立即赶赴该单位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根据现场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明确该起食物中毒事件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河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T 测量茎突与扁桃体间距在茎突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测量茎突与扁桃体间距在茎突综合征( SP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茎突综合征的40例(80侧)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 MPR)技术测量茎突的长度、向内偏斜以及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与茎突长度、方位角之间的相关性及茎突与扁桃体间距的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中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1)。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与茎突长度、向内偏斜角均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0.751、-0.318,P<0.01)。茎突与扁桃体间距ROC曲线下面积为0.918,当茎突与扁桃体间距诊断阈值为10.65mm时,敏感度为81.3%,特异度为92.5%,均较高。结论:茎突与扁桃体间距缩短在茎突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诊断效能,可作为诊断依据。多层螺旋CT在茎突测量中可作为首选方法。

    作者:张丹;吕亮;邢媛媛;曹宏伟;吴薇娜;王胜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 ECT 脑显像分析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 SPECT)对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脑血流情况的评估以及对脑缺血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对2008年至2014年39例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利用SP ECT观察局部全脑血流量( rCBF)的变化、是否存在脑缺血以及缺血的区域和程度。结果:实验组突聋伴糖尿病病人39例rCBF减低者33例,占受检者84.6%,对照组突聋不伴糖尿病人31例,13例患者rCBF减低区,占受检者41.6%,二者rCBF的平均生阈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SPECT脑显像提示入组的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脑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情况,同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未引起临床症状的隐匿缺血区,故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给予SPECT脑显像以监测脑血流情况,必要时及早干预,可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发生。

    作者:赵明;郭有新;付浩;胡玉弘;段运动;潘国红;唐桂华;赵泽金;马志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芒硝治疗湿疹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探讨芒硝治疗湿疹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湿疹急性发作期患者250例,采用随机法,将2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采用派瑞松软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芒硝浸泡法治疗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6%,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4%,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芒硝对治疗湿疹急性发作效果显著,且优于派瑞松治疗,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王梦芝;黄晓玲;钟信刚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围术期应激状态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围术期应激状态及临床效果,以期为子宫肌瘤的诊疗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的子宫肌瘤患者为对象,采用个体匹配,按照1:1比例选取对照,即调查每一个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同时,调查1个年龄相同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作为对照,搜集并分析围术期应激状态及临床相关指标。结果:共搜集170例患者,两组患者平均年龄40.50±10.56岁,生育状态、肌瘤大小、生长部位等基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中,两组术中情况的对比,开腹组手术时间较腹腔镜组短、术中剔除肌瘤个数较腹腔镜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量和剔除肌瘤大直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情况的对比为,腹腔镜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比开腹组短、腹壁手术瘢痕微创;腹腔镜组血清中的应激指标也显著地低于开腹组的E、NE、GLU及Cor,P 均<0.05,差异显著性差异。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围术期应激状态波动小、住院总天数少、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提前、感染几率、出血量少、创伤小,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本研究在回顾分析的病例中,开腹组有手术时间短、剔除病灶数量多、住院总费用少等优点。

    作者:姜艳朋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职业性噪声聋与相关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的调查

    目的:调查职业性噪声聋与接害工龄、年龄、岗位噪声强度的关系,以便更好的预防职业性噪声的危害。方法:近6年来我单位依照国家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确诊的46例病例为调查对象。结果:按年龄分四组,随着年龄的增长,噪声聋严重程度逐渐增加,26~40岁组与51岁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按接害工龄分四组,随着工龄的增加,噪声聋严重程度增加,4.4~7.5组与25.1~36.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噪声强度、工龄、年龄与职业性噪声聋显著相关,表现为噪声强度越大、工龄越长、年龄越大,噪声聋的程度就越重。

    作者:李庆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心理干预对 IVF-ET 反复移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反复失败患者治疗结局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行IVF-ET治疗失败3次及3次以上并自愿参加调查的不孕患者132个冷冻移植周期,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A组(实验组)64例,由专人负责将心理护理贯穿于FET整个过程,B组(对照组)68例进行常规护理。于移植当日再次发放SCI-90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不孕原因、基础FSH、窦卵泡数、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SCL-90各项因子得分、临床妊娠率、流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相同。移植日B组的SCL-90各项因子分别明显高于A组。 A组临床妊娠率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IVF治疗过程中,专业的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降低流产率,增加患者临床妊娠率。

    作者:石静芳;刘洋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应用高频彩超评价血管条件的研究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应用高频彩超评价血管条件的意义。方法:分析96例动静脉内瘘患者(所有患者术式均为端侧吻合)术前血管条件及术后1个月内瘘流量。结果:彩超行术前评估发现不适宜手术的血管:发现3例因头静脉问题、2例因桡动脉问题、1例因远心端静脉问题不宜行动静脉内瘘术。术后1个月彩超评价通路流量情况:2例并发血栓形成,1例未成熟。结论:高频彩超是动静脉内瘘术前准确评估血管条件的方法。能明确动脉静脉狭窄、分支及管径,能准确评估内瘘流量。

    作者:段书众;刘洋洋;王景福;董巧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四肢加压后外周血管在彩超下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研究

    目的:研究健康成年人加压状态下血流动力学与心动周期的关系,为进一步诊断动脉病变提供超声依据。方法:选取60例健康人作为试验对象,记录静息状态下、远近端分级加压0、40、80、120HHmg时肱动脉(BA)、桡动脉(RA)、腘动脉(POA)和股总动脉(CFA),连续测定3个周期收缩期峰值流速( PSV)、阻力指数( RI)和舒张早期反向峰值流速( PRV),取平均值记录。收集远端加压不同程度的BA、PA、POA、CFA以及近端加压后BA、PA的数据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成人在静息状态下彩超曲线呈高波动性三相波形,即出现收缩期曲线快速上升至尖峰,舒张期快速下降,舒张中期维持稳定低速小波。远端加压后彩超血流速度曲线逐渐从三项波减为两项波。远端加压后PSV变化不显著,PRV变化显著,RI变化显著( P<0.05)。近端加压后RI变化不显著( P<0.05)。结论: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血液流动不连续,在外界加压条件下会随压力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为诊断动脉血管疾病提供了依据。

    作者:蔡遂娜;汤昔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血浆 GDF-15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进展

    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如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心血管疾病中为严重的、死亡率高的就是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即使目前的医疗水平不断的提高,该病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而且发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故深入研究影响AMI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表明导致AMI死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和泵衰竭,多见于梗死面积大的患者,故对心肌梗死面积估测方法的研究也是极其重要的。生长分化因子15(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1]。2002年,Brown[2]等的研究结果提示GDF-15的血浆水平与女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由此开始出现一系列GDF-15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本文对GDF-15与AMI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武岳;郭靖涛;周江;刘波;王青雷;王福华;罗东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全程护理管理在截瘫褥疮患者封闭负压灌注中的疗效探讨

    目的:找出制约截瘫患者褥疮愈合的护理因素,对封闭持续负压灌注中实施全程护理管理,缩短疗程,提高愈合率。方法:将40例截瘫褥疮患者分两组,常规组为换药后对症护理,对照组为封闭持续负压灌注给予全程的护理管理,观察分组护理14d后的疗效。结果:40例截瘫褥疮患者的疗效指标按痊愈、好转、无效评价,对照组总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且平均治疗时间和费用明显少于常规组。结论:封闭持续负压灌注的截瘫褥疮患者,给予全程的护理管理,能维持负压参数的稳定和吸引管道的通畅,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治疗总费用,确保患者营养需求和治疗有效性,大大提高患者舒适度,成为更有优势的护理方法,可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开颜;郭海霞;赵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观察组( n=42)与对照组( n=43),观察组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切口、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手术用时及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秦菊芳;吴雅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患病情况及分析相关因素。方法:按照随机抽样法,选择社区内110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患有冠心病进行分组,其中64例患有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46例为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检测观察各项生化指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及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110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中合并冠心病者64例,未合并冠心病者46例,冠心病患病率为58.18%;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病程、有无高血压病史及运动情况均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关,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TG、UA及C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202,T2=4.998,T3=2.604,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523,均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中,运动为其保护性因素,而高血压均为危险加重因素,且糖尿病病程越长,合并冠心病危险越大。结论: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高,其中HDL-C与运动为保护性因素,而TG、UA、Cr及高血压为危险因素,且糖尿病病程越长,合并冠心病危险越大。

    作者:唐秋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内毒素及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水平变化规律与外科感染的程度及预后的关联性

    目的:研究严重外科感染的患者血清内毒素及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联性及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外科住院部收治的腹腔感染患者5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随机选取相同时间段来院体检的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清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内毒素水平,统计患者预后。结果:三组患者的BPI水平在感染1d后显著升高,在第5d达到峰值,随后降低,A组患者第15dBPI水平降低到正常范围内。 B组、C组第15dBPI高于正常水平。三组患者的LBP水平在感染后第1d显著升高,在第5d达到峰值,后开始降低,A组患者第15dLBP水平和对照组没有差异,B组、C组LBP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三组患者的BPI/LBP 比值在感染后1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随后逐渐上升,第15天上升至峰值。 A组患者第15d恢复至正常水平,B组、C组的显著低于正常水平。三组患者内毒素水平感染后1d显著升高,随后下降,A组在第15d降低至正常范围内,B组和对照组没有差异,C组高于对照组的。 A组患者经对症治疗后21例全部恢复,B组患者经对症治疗后17例恢复,1例死于感染复发,C组患者经对症治疗后6例恢复,5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感染复发,3例死于脓毒血症。结论:外科感染患者体内的BPI、LBP以及内毒素水平与患者的病情以及预后有关,在临床治疗中可以结合实验检查数据来判断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

    作者:邱泽成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利用颈椎成熟分期法(CVMS)判断青春生长迸发期的可靠性研究

    目的:检查CVMS法预测我国儿童青春迸发期的可靠性。简化判断正畸治疗时机的方法。方法:回顾1990年至2000年间的62名患者的头影测量片和手腕骨片。分别应用CVMS 法和SMI法判断患者的青春生长迸发期。以身高和上、下颌骨的长度为标准判断全身骨骼和颌面部生长迸发期,并计算判断的准确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CVMS法和SMI法判断患者生长迸发期时准确率无明显差别( P>0.05)。结论:应用CVMS法判断我国儿童生长迸发期效果准确、可靠。

    作者:林雪梅;赵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直肠超声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于我院收治的52例经直肠超声的前列腺癌患者病例进行收集、回顾、归纳、分析。结果:超声图像病灶呈低回声42例(81.52%),高回声3例(6.52%),等回声2例(4.35%),混合回声5例(7.61%)。病灶位于前列腺外周区36例(69.57%),移行区6例(11.96%),中央区10例(18.48%)。结论:经直肠超声检查对于前列腺癌的筛查和诊疗有重大意义,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田素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双源 CT 对冠状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及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确诊及拟诊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CTA)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CCA),以CCA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估双源CT对不同性质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析狭窄程度与斑块成分间的相关性。结果:与CCA对照,50例患者中,双源CT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依次如下:轻度狭窄分别为98.9%、46.7%、77.8%、95.8%;中度狭窄分别为97.6%、71.0%、84.6%、94.8%;重度狭窄分别为96.6%、96.4%、96.4%、98.6%。误诊冠状动脉狭窄共20支,诊断符合率为89.8%。对非钙化性斑块所致管腔狭窄的诊断符合率达84.3%,高于钙化性斑块(76.9%)。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有效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成分。

    作者:柏辉;李国晖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横切口腹膜外单层缝合法在阑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横切口腹膜外单层缝合法在阑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阑尾炎患者治疗相关资料共计64例。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5.6±7.4) min,术后平均下床时间为(13.3±7.1)h,平均住院时间为(5.5±3.9)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数据资料( P<0.05);在手术安全性结果方面,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感染率(3.1%VS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横切口腹膜外单层缝合法在阑尾切除术中具有更优秀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付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两种不同的社区管理模式研究对比,找出较好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方法:通过健康档案选择100例病情稳定,年龄40~7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实施社区分层强化管理模式管理,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模式管理,干预一年后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结果:实施社区分层强化管理模式管理的观察组空腹血糖控制达标率为72.0%,对照组空腹血糖控制达标率为48.0%;餐后2h血糖控制率观察组68.0%,对照组52.0%。结论:通过社区分层强化管理模式管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可以明显提高。

    作者:耿志强;张启龙;张敬;刘华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2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0例腰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予以自拟中药汤剂日二次口服,对照组予以腰痛宁胶囊口服,治疗两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症状积分由(24.45±5.44)分下降到(7.68±2.43)分,对照组由(23.98±5.78)分降为(16.38±4.14)分,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34%,对照组84.62%,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通络法与腰痛宁胶囊疗效相近,能更好的缓解患者症状。

    作者:陈亚军;马占君;刘亚茹;赵艳娟;司力肖;纪品川;王雪冬;张子东;梁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感染根管一次性与常规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

    根管治疗术是临床上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首选方法,由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及根管充填三步组成[1],常规根管治疗可分2~4次完成操作,一次性根管治疗是将以上步骤在一次治疗内完成。这种治疗方式的优点是减少患者复诊次数;防止治疗过程中再感染的发生。对于非感染根管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无明显异议,但对于感染根管的适用性,目前尚无定论。此种方式是否会加重或引发感染患牙术后疼痛及其它并发症,对愈合效果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证实。本实验通过认真设计,严格选择临床病例,规范治疗步骤,严密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比较一次性和多次性根管治疗的效果,客观评价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马连会 刊期: 2015年第12期

河北医学杂志

河北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