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文
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7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喻继锋;徐彩霞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风患者经挽救生命后往往遗留有程度不同、形式不一的后遗症,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吞咽困难等.给患者及其家属生活、精神带来很大痛苦.随着针灸、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可以降低中风后的致残率,并使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改善其生活质量.我们通过对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程度、临床分期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针灸、康复治疗,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晓娟;董玲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近年来,笔者运有蓝芪虎杖丸治疗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金海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眼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甚则致盲.1997年3月~2000年10月,我科共收治病毒性角膜炎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大65岁,小28岁,平均年龄46岁.对这些患者采用中西医护理,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爱香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缺血性中风属于西医学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范畴,包括脑梗塞、脑血栓形成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占脑血管病发病率的80%左右.中医药对本病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自1998年以来,采用中医辨证,运用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史丽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医治病,历来重视四时气候及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在临证十几年中深刻体会到掌握据时辨证的重要性.尤其对咳、痰、喘肺系疾病的治疗更是如此,除应明辨内伤、外感、寒热、虚实外,据时辨证必须重视,临症时结合四时气候及昼夜时辰方能取得更加理想的疗效.
作者:崔春荣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是危害患者生命的主要阶段,现代医学多采用血液透析的方法以缓解本病,但费用高,不适宜基层推广.本人采用单味甘遂液灌肠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取得明显疗效,现择例报道如下.).既往身
作者:胡为斌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大于男性.我们2000年3月~2002年3月使用大承气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于下.
作者:王中生;穆绪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药是祖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种中药的治疗作用,是与其所含的有关成分是不可分离的.含有苷类成分的药材,是仅次于含生物碱类成分的药材,为第二大类药材,其种类繁多,范围广泛.含苷类成分的药材,常在植物的根、皮、花、果实等药材中含量较高.苷是一种配糖体,是糖分中环状半缩醛衍生物.苷的种类较多,有蒽醌苷、强心苷、皂苷等.它们均多具有一定的特有的生理活性,临床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具抗菌消炎、健脾、泻下、祛瘀血、利胆、抗肿瘤等作用.
作者:马忠洁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愚从医二十载,学岐黄之术,遵师教而临床施治胃病中,虽常能在取得疗效中得到欣慰,但当遇效微或无效的病例时,常翻阅古籍、圣贤、经验丰富者的论著,以便丰富知识而解惑.值此之时,有缘跟随著名脾胃病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马贵同教授临证,从而熏陶了马老对脾胃病理论和临床思路的独到见解,并在运用到临床中取得确切的疗效.在此欲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试笔与同道.
作者:潘钦松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缩泉止遗胶囊由黄芪、益智仁、补骨脂等药物组成,具有补肾健脾、缩泉止遗功能,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遗尿症.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该制剂的提取工艺进行了考察,优选出了佳提取工艺,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志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笔者自1995年以来,自拟通窍活血祛瘀汤治疗内伤头痛90例,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爱莲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好发于60岁以上.目前治疗前列腺增生有很多方法,但较为彻底地治疗方法还是通过手术.膀胱冲洗是前列腺摘除术后的必要治疗措施,故术后做好膀胱冲洗,对患者康复,防止并发症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多年来的观察及护理,对膀胱冲洗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一简述.
作者:杨美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干姜是姜科植物(Zingber Rosc)的干燥根茎,为常用温里药.传统炮制方法较为复杂.对干姜传统炮姜和烘法炮姜进行得率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测定,挥发油含量测定,薄层层析和紫外线吸收光谱测定等实验研究.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干姜炮制工艺,为质量检测提供依据.
作者:李君喜 刊期: 2003年第08期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中医虽无此病名,结合其症状分析应归属中医的眩晕、头痛范畴.临床多责之于肝肾,然临床实践中,笔者常见脾胃病亦可导致高血压,经用调理脾胃诸法治疗,每获良效.兹举验案数则,以飨同道.
作者:乔运河;彭红芹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活血祛瘀药善于走散,具有行血、散瘀、通经、利痹、消肿及定痛等功效,适用于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之证.笔者近年来用活血祛瘀药治疗消化系统病症,疗效显著,现分述如下.
作者:王淑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笔者1997年元月~2002年5月在常规保暖、输液、抗感染、纠酸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外用治疗54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东巧;贾燕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扁平疣,多见于青少年,皮疹主要分布在颜面、手背或同时存在.中医认为多由风热之邪搏于肌肤或由肝气郁结、气血凝滞发于肌肤而成.西医认为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经过近十年的研究,采用火针点刺治疗扁平疣效果好,无任何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作者:康晓利 刊期: 2003年第08期
1 病例张某,男,25岁,农民,因摔伤右上肢1 h而就诊.诊断为右肱骨干闭合性骨折而入院.入院后复查T 36.5℃,P 82次/min,R 20次/min,BP 20.0/10.7 kPa.患者神志清,精神紧张,呼吸平稳,右上肢功能障碍,局部肿胀、疼痛、肢端血运及感觉正常.4 h后突然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查体:测P 82次/min,有力均匀,BP 21.3/10.7 kPa,瞳孔正常,对光反射存在,确认为癫痫大发作.
作者:李正寅;曹凤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硫黄,性味酸、热、有毒,入肾脾经,功能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等症.现代药学分析其主要成分为硫,并含有碲和硒.张锡纯认为:硫黄制熟则力减,少服无效,多服又有燥渴之弊,服生硫黄少许,既有效而又无他弊也;硫黄原无毒,其毒也即其热也,使少服不会觉热,即于人分毫无损,故不用制熟即可服,更可常服也.且自古论硫黄者,莫不谓其功胜桂、附,惟径用生者系愚之创见,而实由自家徐徐尝验,确知其功效甚奇,又甚稳妥,然后敢以之治病.
作者:王炳恒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