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替罗非班对急诊PCI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影响

王丽娅;马立伟;宋春丽;董巍;王晓燕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小板,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摘要:心血管病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为凶险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它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冠脉内不全堵塞性血栓和附壁血栓为其特征,其中10%可以发生急性闭塞性血栓,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药物可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几率和病死率.替罗非班是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它阻断了血小板聚集的终环节,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使其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替罗非班的研究广泛,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应用替罗非班对缺血心肌的改善及支架后慢血流的影响,评价替罗非班对此类患者的益处.
河北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围手术期患者不同时点血糖水平研究

    当前人们广泛关注手术后患者的血糖变化,认为在术后应激状态下患者血糖升高,会给预后带来不良影响.但是对于围手术期患者血糖的改变,尤其是麻醉和手术过程中的变化,很少有相关报道.整个围手术期,患者经历了术前的紧张、焦虑,麻醉抑制,手术刺激和术后疼痛等不同刺激,为了了解各阶段患者血糖的变化,对我院择期手术的40例全麻患者,在各个时点进行血糖检测,加以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林琳;吴振宇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前我国由于社会老龄化的加快,老年骨伤患者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和既往病史的复杂性,使得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风险增加,如何提高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预案,加强护理科学管理及其个体化操作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我科2010至201 1年行老年髋关节置换术50例,在科学的护理管理和预案的指导下,规范个体化操作,通过全程的科学干预,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闫金鑫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综合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而糖尿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的慢性病之一,需要终身治疗,并且对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有多种要求,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若血糖控制不稳定,还会并发心血管病变、肾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1].另外,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特殊的生理原因容易发生骨折,加上伴有糖尿病,临床上进行手术的风险较大,并发症多且严重,术后恢复慢[2].因此,为了使患者尽快康复,除了手术治疗外,护理措施显得至关重要.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对94例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旨在探索减轻患者痛苦、稳定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和促进护患沟通的的护理措施,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谭腾芳;陆孙芩;陆嘉丽;袁媛;马庆云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社区糖尿病规范化治疗与管理的临床应用价值

    当前我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就从<3%的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迅速跨升为世界中等患病率国家,大规模慢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0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4.15%,已接近于国内水平[1-3].多年来大量的糖尿病防治实践表明,防治糖尿病经济而有效的措施不是加强临床专科治疗技术,而是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促进和群体预防[4,5].本研究以本社区健康服务站糖尿病管治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社区水平进行以糖尿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的社区综合干预,以探讨社区糖尿病的规范化治疗与管理的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管淑琴;曲艺;张丽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急诊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高危因素及防治策略研究

    呼吸机是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医生抢救危重患者不可或缺的医疗设备之一,及时正确使用可挽救患者生命,但是长时间使用呼吸机易导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从而使患者脱机困难、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病死率增高.Fagon等[1]报道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病率为9%~68%、病死率24%~ 78%,因而采取有效措施防治VAP发生,对于减少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和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EICU发生VAP患者的高危因素和致病菌情况进行了临床研究,并探讨其防治策略.

    作者:袁凤云;刘玉梅;杨伟;孙科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股骨软骨母细胞瘤1例

    患者,男,21岁.因左膝关节疼痛不适1年,加重1个月就诊.查体:右股骨远端局部压痛,局部轻度肿胀.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示:左股骨内侧髁可见类圆形溶骨性骨质破坏区,边缘有硬化,左股骨外侧髁骨皮质变薄.X线诊断:左股骨内侧髁良性病变,建议进一步检查(图1~2).CT示:左侧股骨内侧髁可见类圆形骨质破坏区,大小3.5×3.5cm,CT值约为74Hu,内可见纤细骨嵴,病灶边界较清晰,周围可见环形硬化边.CT诊断:左侧股骨内侧髁占位,考虑软骨母细胞瘤可能性大,不除外巨细胞瘤的可能(图3~5).住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左股骨内髁)软骨母细胞瘤(图6).

    作者:刘晓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肝硬化患者肝动脉血液动力学变化与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弥漫性肝病,可由不同原因引起,常合并肝癌、肝性脑病以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正常人肝脏血液供给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肝动脉[1];肝硬化时,再生肝细胞小结压迫其周门静脉或肝静脉小支,及纤维组织的收缩,使血管扭曲、闭塞,进而造成肝内血液循环障碍,肝血液供应依赖肝动脉代偿[2].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为定量化评价血管血流变化提供了无创简便的方法,它可以观察肝硬化患者入肝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判断病情的进展情况[3].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肝硬化患者肝动脉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并与正常人作对照,探讨肝硬化患者肝动脉参数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

    作者:杜进巧;张彦玲;赵勇军;焦荣红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Ⅱ、Ⅲ期压疮换药方法的改进

    压疮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是医疗护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它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消耗医疗护理资源,影响疾病康复,增加了患者痛苦.为寻求治疗压疮的有效方法,我院2004年6月至2009年8月采用三七粉联合红霉素软膏治疗压疮,报道如下.

    作者:潘秋景;侯卫学;冀梅竹;刘立国;杨秋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头孢克肟颗粒抗感染作用在儿科的应用研究进展

    头孢克肟具有抗菌谱广,半衰期长,交叉耐药性小,用药剂量小,适应证广泛等特点,也是我国重点开发的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之一.有研究显示,抗菌药物在儿科门诊应用极其普遍,给药途径多以静脉给药或联合给药为主,这既增加了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又增加了患儿的痛苦[1].由于家长更愿意让患儿接受口服治疗,有研究表明,口服头孢克肟颗粒是儿科应用的安全而有效的抗菌药物[2],头孢克肟颗粒剂已用来治疗多种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

    作者:娄志宏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不同剂量乌司他丁治疗严重脓毒血症患者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治疗严重脓毒血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36例严重脓毒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推荐剂量组34例、中剂量组32例、高剂量组35例.观察4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 (IL-10)水平变化,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肝、肾功能(ALI、Cr)及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变化、病死率情况.结果 治疗后推荐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较,APACHEⅡ评分明显降低(P<0.05).推荐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推荐剂量组比较,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推荐剂量比较TNF-α、IL-8、IL-6和IL-10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推荐剂量组比较,CRP、ALI和Cr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乌司他定治严重疗脓毒血症临床疗效明显,具有较可靠的安全性.

    作者:梁瑜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乳腺动态增强MRI及后处理技术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

    MRI具有良好的分辨率,是一种无创伤、可重复实施的检查方法,在乳腺疾病的筛查、诊断、选择治疗方案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007年美国癌症协会乳腺癌筛查指南中提出将MRI作为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乳腺MR动态增减成影技术是鉴别乳腺肿瘤的一种高敏感技术.本文研究常规MRI及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病灶的显示情况,将图像行各种后处理,探讨对乳腺良恶病变的诊断应用价值.

    作者:赵合保;李保卫;赵向荣;刘武杰;刘晓亮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颈性眩晕综合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研究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颈椎病之一,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颈性眩晕由机械压迫以及交感神经刺激造成[1].多数患者伴有椎动脉受累,发病年纪以50岁左右多见.椎动脉上通常存在三个弯曲,这些弯曲使椎动脉的血流系统变缓,极易造成脑干供血不足,进而造成微循环障碍以及自由基损伤等.颈性眩晕多数由于患者累患颈椎病诱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征为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耳鸣耳聋、肩背痛、视觉障碍、出汗心悸及记忆力衰退等.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颈椎病发病率为3.8%~17.6%,多数椎动脉受累[2].临床上颈性眩晕与其他类型眩晕存在差异,要加以区分.研究也发现女性患者多于男性,长期伏案工作患者居多[3].目前关于颈性眩晕治疗方法较多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理疗器械、推拿、牵引以及针灸等,各有特点却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因此临床上应综合考虑颈性眩晕的治疗措施.本研究选择我科于2008年6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74例确诊为颈性眩晕患者,给予综合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郭庆新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小切口减张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跟骨骨折术后肿胀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骨折[1],患者以青壮年多见,多因高处跌下,由于足跟部受力较大,周围皮下组织相对薄弱,跟骨骨折后足部极度肿胀.选择适当的手机时间,熟悉切口的解剖,采用全厚的皮瓣并避免过分牵拉,术后充分的引流并抬高患肢,可有效的减少并发症.但部分患者术后由于肿胀造成皮肤血运差,从而出现手术切口的皮缘坏死、不愈合、继发感染等并发症,一直困扰医生,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14%~27%[2].我们应用小切口减张联合负压封闭引流系统,减轻术后肿胀,预防筋膜高压、感染及切口皮肤坏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宪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扶正解毒汤联合放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总数的80%以上[1].临床上将NSCLC分为Ⅰ、Ⅱ、Ⅲ、Ⅳ期,约有70%~80%的患者确诊时即为ⅢB、Ⅳ期,此类患者已经无法手术治疗,而单纯的放化疗效果亦不理想.中药及其制剂在临床治疗肺癌上显示了很大的优势,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2].扶正解毒汤由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组方,具有益气扶正,解毒化瘀,软坚散结的功效,我们对晚期NSCLC患者在进行放疗的同时给予扶正解毒汤联合治疗,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作者:杨志诚;赵云刚;刘明雨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哮喘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支气管哮喘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60例哮喘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按其入院单双日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29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4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细菌阴转率为100.0%,对照组细菌阴转率为76.1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支气管哮喘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较理想的治疗哮喘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抗菌药物,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士荣;毕正强;崔立慧;李素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经外周静脉置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对于其他部位的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安全,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尤其是肿瘤患者、危重症患者、长期静脉治疗患者需输注高刺激性、高渗性药物,应用PICC导管优势更明显,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因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规范的导管维护减少其并发症尤为重要.临床观察发现,导管固定不当可导致导管外移、导管破损、导管反复出入体内引起局部感染和静脉炎、皮肤过敏、PICC导管性压疮等并发症.分析PICC导管因固定不当出现的并发症,找出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利平;董会民;朱玉欣;张欣;张秀霞;刘富德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与生存质量相关性研究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1],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糖尿病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样、疾病管理难度大,致使患者自信心减退,影响其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人们成功地实施和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付某种困难情境能力的信念[2],是影响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因素之一[3].本研究通过相关性调查,揭示两者的关系,报告如下.

    作者:许晔;林蓓琪;何敏敏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米力农联合曲美他嗪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米力农联合曲美他嗪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CHF患者125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40例,米力农组(B组)42例,米力农加曲美他嗪组(C组)43例,A组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米力农,C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米力农联合口服曲美他嗪,10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测定心功能及血清TNF-α、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C组临床疗效高于A、B组,治疗后血清TNF-α、hs-CRP水平明显下降(P <0.05或<0.01).结论 米力农联合曲美他嗪治疗CHF可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清TNF-α、hs-CRP水平.

    作者:王春梅;顾绍年;李绍冰;嵇诚;张立欣;周丽红;刘媛媛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COPD并自发气胸的疗效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是引起慢性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COPD简称“慢阻肺”,是指由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引起的慢性气道阻塞,其共同特征为管径小于2 mm的小气道阻塞和阻力增高[1].气胸是指当气体进入胸腔内造成的积气状态,分为自发性、外伤性和医源性三类.后者常发生与前者的基础上,严重时常导致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障碍.我院针对此类疾病,对比分析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与粗硅胶闭式引流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智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骨创伤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骨科大手术包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1].术后患者大多制动3~5d,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血小板反应性改变,血液在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容易在下肢形成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40% ~ 70% [2,3].由于下肢静脉血栓可引起相关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甚至继发肺栓塞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如何预防和护理骨创伤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收到临床广泛的重视.我科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对66例骨科大手术后患者采取护理措施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报道如下.

    作者:李淑平;韩影;周丽圆;佘芬;付朝霞;马庆云;黎娇 刊期: 2013年第14期

河北医药杂志

河北医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