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玉军;沈娟
患者,男,54岁,因“心悸伴周身乏力2个月”于2013年5月27日就诊于我科.2个月前出现心悸、周身乏力,多方就诊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予西医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入院时:神清,心悸时作,气短,伴心前区及左侧背部疼痛不适,活动后尤甚,口干不欲饮,视物模糊,善饥,饭量可,寐欠安,入睡困难,小便可,大便一日5~6次,成形,便前腹痛,平素急躁易怒,左眼微突,舌暗、苔黄,脉弦.既往体健.查体:面色晦暗,甲状腺略肿大,心音可,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杨秀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长蛇灸、温针灸和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差异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长蛇灸组、温针灸组及西药组,每组40例.长蛇灸组予长蛇灸疗法,于大椎至腰俞穴的督脉处行药物隔姜铺灸,每月治疗1次,治疗2个月;温针灸组穴取大椎、肝俞、脾俞、肾俞、至阳、命门、腰阳关为主,每次取4~5穴行温针灸,每穴灸3壮,隔日治疗1次,治疗2个月;西药组口服甲氨蝶呤,每次10 mg,顿服,每周1次,若关节压痛度评分或关节肿胀度评分达6分,加用双氯芬酸钠,每次25 mg,每日3次,共服用2个月.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体征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血清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等变化.结果:3组皆可显著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症状、体征、VAS评分以及血清RF、ESR、CRP、IgM、IgG的含量(均P<0.01),且长蛇灸组疗效显著优于温针灸组及西药组(P<0.05,P<0.01).结论:长蛇灸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其疗效优于温针灸及西药甲氨蝶呤,可以更好地降低免疫应答,减轻疾病程度.
作者:张伟;陈明人;胡锦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穴位与痛点贴敷回药通络定痛散及口服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贴敷组、痛点贴敷组、来氟米特组,每组32例.穴位贴敷组采用自制回药通络定痛散贴敷,穴取大椎、命门、足三里、患病关节局部阳经所过之穴等,痛点贴敷组采用自制回药通络定痛散行痛点贴敷,每次贴敷4~6 h,7d后行下一次贴敷;来氟米特组口服来氟米特,前3d每次50 mg,每天1次,3d后改为每次20 mg,每天1次.3组均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以及症候总积分的变化,并评定3组疗效.结果:穴位贴敷组总有效率为87.5%(28/32),来氟米特组总有效率为90.6%(29/32),均优于痛点贴敷组的68.8%(22/32,均P<0.05);3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各项实验室指标以及症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其中穴位贴敷组与来氟米特组对疼痛、肿胀、压痛、症候总积分以及实验室指标ESR、RF 的改善均优于痛点贴敷组(P<0.05,P<0.01);穴位贴敷组与痛点贴敷组各有2例局部皮肤出现水泡、瘙痒症状;来氟米特组2例出现恶心、食欲下降,1例出现头晕、乏力,1例出现皮疹.结论:回药通络定痛散穴位贴敷对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善优于痛点贴敷,与西药来氟米特疗效相当,且无恶心、食欲下降、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
作者:张仁义;胡雨华;牛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为现存早中医病因病机学专著,全书50卷中专论小儿杂病6卷,总结了隋代以前儿科学成就.《病源》不载药方,重视灸法,运用灸法治疗多种小儿急危病候.本文以《病源》中灸法治疗小儿杂病诸候为出发点,分别对小儿慎灸、灸背俞法及小儿灸惊三方面进行探讨.
作者:李青青;赵京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临床上发生的误诊,存在技术性误诊和主观性误诊.前者可称为难以避免的误诊,后者则属于“低水平”的误诊,即可以避免的误诊.本文对就诊我科的2例患者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及思考,提出些许建议.
作者:黄冬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通过分析近10余年关于艾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报道文献,发现在低浓度情况下艾烟在空气消毒、治疗感染性疾病和皮肤病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但如长期处在较高浓度的艾烟中,部分化学成分亦可能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免疫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造成一定的不良反应.本文就其安全性效应做了重点总结,以期为更深层次的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提供依据.
作者:刘丁丁;杨志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醒脑开窍”针刺法自创立以来,不仅显著降低了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在改善其他非卒中类疾病症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疗效,且治疗范围仍有扩大的趋势.“醒脑开窍”针刺法之“小醒脑”,由印堂、上星、双侧内关及惠侧三阴交组成,具有理论基础完整、取穴及操作手法独特、疗效显著、操作方便、针刺安全、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风、头晕、头痛、失眠等疾病.特别是上星、印堂两穴,常被用于治疗病机与广义之“神”有关的疾病.
作者:李夏珍;高新新;马芬;杜宇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布比卡因中毒致心跳骤停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盲法对照实验,SD大鼠24只分为3组,即对照组、电针60 min组(EA60组)、电针30 min组(EA30组),每组8只.EA60组、EA30组均电针双侧“内关”“足三里”“丰隆”,分别留针60 min、30 min,对照组无处理.之后行Ⅱ导联心电图监测、股静脉置管开放静脉通路、颈动脉置管监测动脉血压.电针后3h经股静脉注射布比卡因10 mg/kg,用PowerLab系统自动采集布比卡因注射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计量QRS波增宽20%时间、心跳骤停时间及生存率.结果:注射布比卡因后,EA60组5只大鼠心跳骤停,EA30组和对照组所有大鼠心跳骤停,3组大鼠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60组QRS波增宽20%时间(87.4±14.8)s长于EA30组(63.6±14.2)s和对照组(51.2±12.4)s(均P<0.05);EA60组(375.3±23.7)s和EA30组(328.3±47.7)s心跳骤停时间较对照组(235.5±91.5)s 延长(均P<0.05);布比卡因注射后大部分时间点EA60组大鼠MAP、HR明显高于EA30组和对照组(均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明显降低布比卡因心脏毒性敏感性,且电针60 min的心脏保护效应优于电针30 min.
作者:高军龙;李玉兰;王秀梅;赵乾龙;刘玉强;杨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全面收集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SHL)的临床证据,按照Jadad评分法评价证据质量,运用STATA软件的12.0版本,进行累积Meta分析及其结果的时间趋势检验;在全国31省具有针灸专业背景的高级职称临床医师中,实施具有描述性的学术专业横剖调查,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技术分析专家意见.共纳入38项研究,累积Meta分析显示针灸联合药物综合较之药物综合在提高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有优势[RR=1.57,95%CI(1.38,1.79);RR=1.34,95%CI(1.28,1.81)],且结果不具有时间易变性;针灸对照药物综合在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有优势,但结果尚需进一步验证.全国31个省头发放561份问卷,回收并合格的问卷占93.40%,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显示专家意见为以针灸为主干预可以达到整体好转的疗效趋势.应用基于累积Meta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技术的方法,适用于评价低质量证据支持的针灸疗效及干预层次.
作者:黎波;杜元灏;潘玥;刘强;尹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分析阿是穴的概念及现代腧穴研究对阿是穴的认识,根据针刀医学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和网眼理论,认为阿是穴是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失调的警示,阿是穴主要分布在弓弦结合部或弦的应力集中部位,针刀整体松解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阿是取穴”法的主观随意性,并强调了阿是穴的解剖重要性.
作者:张天民;张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笔者采用针刺配合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肥厚性声带炎23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3例均为2015年3月至11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17例;年龄20~61岁;病程短5个月,长2年.依据《中西医诊疗方法丛书·耳鼻喉科分册》[1]诊断标准,主要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发声低沉,声带黏膜呈暗红色,声带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增生、肥厚.
作者:董甜甜;庞亚铮;孙春全;杨继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不同穴位对甲状腺区切口痛大鼠颈段脊髓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余组沿大鼠颈中线做长约1.5 cm的纵行切口,制作甲状腺区切口痛模型.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于造模后4h、24 h、48 h分别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足三里”“阳陵泉”穴,1次/d,连续3 d;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其他处理.采用热辐射测痛仪测量大鼠切口部位热痛阈;用荧光定量RT-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B)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后颈段(C2-C6)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标记物(Iba1、CD11b)及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颈部的热痛阈值明显降低(P<0.05),C2-C6脊髓内Iba1、CD11b及GFAP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大鼠的热痛阈值显著升高(均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的热痛阈值变化不明显(P>0.05),扶突组Iba1、CD11b、GFAP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均P<0.05),合谷-内关组大鼠脊髓中Iba1 mRNA、CD11b蛋白、GFAP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脊髓Iba1、CD11b和GFAP蛋白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C2-C6颈段脊髓内Iba1 mRNA、CD11b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扶突组(P<0.01,P<0.05),Ibal mRNA、CD11b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合谷-内关纽(P<0.05),GFAP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扶突穴组与合谷-内关组(均P<0.05).结论:电针“扶突”或“合谷”“内关”可缓解大鼠颈部急性切口痛,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脊髓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密切相关.
作者:杨永升;乔丽娜;王俊英;陈淑萍;谭连红;刘俊岭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南宋王执中精通医理,喜收集验方,他在任官之暇,采用较科学的编写结构,修正和丰富了腧穴治疗内容,旁征博引并附录病案类撰成了《针灸资生经》,此书承《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之先,启《普济方·针灸门》之后,收录的灸疗法众多,集宋以前灸法之大成,此外,本书收录的验案数量更是针灸古籍之,故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美中不足的是,王氏在考订腧穴过程中,忽略了各针灸医家的临床经验各异和对人体结构认识不同的特点,出现部分腧穴定位和主治不匹配等现象.
作者:秦琴;柴铁劬;王嘉慧;周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候,在临床中以经络循行部位诊治者为多,循经取穴而治之,但往往会遇到几经周折,或反复多次而不愈者.本文从六经的角度,选取典型病例,根据经络诊察、六经气化、六经传变等理论,对一些顽固性头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丽平;李冬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偏头痛》在2011年版的基础上,2014年予以更新.更新版《指南》在方法学上采用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GRADE)进行证据评估并形成推荐分级,同时重视临床实用性;在内容上更新了本病的现代医学认识,强调了偏头痛的针灸分期治疗,扩充了纳入文献,增加并突出了重要的疗效评价指标.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使用2014版《指南》提供便利的指导.
作者:焦玥;吴中朝;胡静;周文娜;王京京;杨金洪;陈仲杰;李荣俊;黄子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痹症细分为五类,即为“五痹”.吴中朝教授在经络、脏腑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取“府输”下合穴五痹刺的火针特色针刺方法.临证强调火针活用取“府输”下合穴治疗痹症,并创立了独特的治痹取“府输”下合穴“五动”法,即“动针”“动经”“动揣”“动肢”“动深”,指出火针治痹取“府输”下合穴五痹刺,即皮痹刺上巨虚、肉痹刺足三里、筋痹刺阳陵泉、骨痹刺委中、脉痹刺下巨虚.
作者:周宇;陈仲杰;刘春;王兵;张宁;李彩芬;谢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探索临床研究协调员(clinical research coordinator,CRC)在中医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分析美国、日本等多年临床研究协调员(CRC)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总结CRC在临床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与功能.CRC是临床研究协调员团体(CRCG)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助处理患者、申办者、研究者三方的关系,具备利他精神.目前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在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引入借鉴CRC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提高中医针灸临床工作效率和研究水平.
作者:吕中茜;陈波;郭义;潘兴芳;郭永明;陈泽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改良侧卧体位与俯卧位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76例,随机分为改良侧卧位组、俯卧位组,各38例.两组治疗除体位不同外,取穴、治疗方法均相同,穴取命门、腰阳关,双侧大肠俞、小肠俞及患侧秩边、环跳等,均每周电针治疗3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0次.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法作为疗效评判标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以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评测.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改良侧卧位组JOA 10.60士2.60 vs 18.92±3.87,VAS 8.13±0.99 vs 2.34士0.81;俯卧位组JOA10.94±2.06 vs 17.02±3.96,VAS 8.02±1.05 vs2.86士0.96,均P<0.01),但改良侧卧位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高于俯卧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两组JOA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改良侧卧位组仍优于俯卧位组(均P<0.05).结论:体位影响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改良侧卧位电针治疗较俯卧位电针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邓启龙;吴耀持;何承敏;孙懿君;马光兴;田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笔者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采用火针配合隔姜灸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6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所选病例均为山西省人民医院门诊患者,共计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50~78岁,平均(58±3)岁;病程1个月~8年,平均4.3年.均符合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诊断标准[1].
作者:王姝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