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冬娥
笔者采用针刺配合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肥厚性声带炎23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3例均为2015年3月至11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17例;年龄20~61岁;病程短5个月,长2年.依据《中西医诊疗方法丛书·耳鼻喉科分册》[1]诊断标准,主要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发声低沉,声带黏膜呈暗红色,声带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增生、肥厚.
作者:董甜甜;庞亚铮;孙春全;杨继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偏头痛》在2011年版的基础上,2014年予以更新.更新版《指南》在方法学上采用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GRADE)进行证据评估并形成推荐分级,同时重视临床实用性;在内容上更新了本病的现代医学认识,强调了偏头痛的针灸分期治疗,扩充了纳入文献,增加并突出了重要的疗效评价指标.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使用2014版《指南》提供便利的指导.
作者:焦玥;吴中朝;胡静;周文娜;王京京;杨金洪;陈仲杰;李荣俊;黄子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布比卡因中毒致心跳骤停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盲法对照实验,SD大鼠24只分为3组,即对照组、电针60 min组(EA60组)、电针30 min组(EA30组),每组8只.EA60组、EA30组均电针双侧“内关”“足三里”“丰隆”,分别留针60 min、30 min,对照组无处理.之后行Ⅱ导联心电图监测、股静脉置管开放静脉通路、颈动脉置管监测动脉血压.电针后3h经股静脉注射布比卡因10 mg/kg,用PowerLab系统自动采集布比卡因注射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计量QRS波增宽20%时间、心跳骤停时间及生存率.结果:注射布比卡因后,EA60组5只大鼠心跳骤停,EA30组和对照组所有大鼠心跳骤停,3组大鼠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60组QRS波增宽20%时间(87.4±14.8)s长于EA30组(63.6±14.2)s和对照组(51.2±12.4)s(均P<0.05);EA60组(375.3±23.7)s和EA30组(328.3±47.7)s心跳骤停时间较对照组(235.5±91.5)s 延长(均P<0.05);布比卡因注射后大部分时间点EA60组大鼠MAP、HR明显高于EA30组和对照组(均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明显降低布比卡因心脏毒性敏感性,且电针60 min的心脏保护效应优于电针30 min.
作者:高军龙;李玉兰;王秀梅;赵乾龙;刘玉强;杨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南宋王执中精通医理,喜收集验方,他在任官之暇,采用较科学的编写结构,修正和丰富了腧穴治疗内容,旁征博引并附录病案类撰成了《针灸资生经》,此书承《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之先,启《普济方·针灸门》之后,收录的灸疗法众多,集宋以前灸法之大成,此外,本书收录的验案数量更是针灸古籍之,故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美中不足的是,王氏在考订腧穴过程中,忽略了各针灸医家的临床经验各异和对人体结构认识不同的特点,出现部分腧穴定位和主治不匹配等现象.
作者:秦琴;柴铁劬;王嘉慧;周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采用经验总结及病例介绍的方式,整理王麟鹏教授多年来针对偏头痛的针刺治疗临床经验.王麟鹏教授认为要根据偏头痛发作期、缓解期确定不同针刺方案,在发作期,针刺治疗以胆经穴位为主,采用透刺加重刺激强度,缓解期以调理脏腑为主,重用背俞穴;重视针刺手法与预防性治疗;对于临床常见月经相关性、心理障碍相关性偏头痛采用不同针刺治疗方案,强调调经、调神在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王少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患者,男,54岁,因“心悸伴周身乏力2个月”于2013年5月27日就诊于我科.2个月前出现心悸、周身乏力,多方就诊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予西医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入院时:神清,心悸时作,气短,伴心前区及左侧背部疼痛不适,活动后尤甚,口干不欲饮,视物模糊,善饥,饭量可,寐欠安,入睡困难,小便可,大便一日5~6次,成形,便前腹痛,平素急躁易怒,左眼微突,舌暗、苔黄,脉弦.既往体健.查体:面色晦暗,甲状腺略肿大,心音可,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杨秀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不同毫针行气手法在临床应用病种和疗效方面的特异性.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60多年的有关毫针行气手法的文献,采用计算机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毫针有关行气手法的数据库,挖掘不同毫针行气手法的适宜病种、疾病科属、选穴原则、经气传播路线方向、不同毫针行气手法的疗效等信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在录入的489篇文献中,基本行气手法出现的频次高为630次,辅助行气手法和飞经走气四法都出现70次.基本行气手法和辅助行气手法应用于内科的频次较高,分别为311次、44次,而飞经走气四法应用于外科的频次高,为37次.②基本行气手法中提插和捻转手法在病种方面应用频次从高到低为癃闭、腰腿痛、中风后遗症,其中治疗癃闭的疗效优于其他两个病种,而提插手法的疗效优于捻转手法.③辅助行气手法中震颤法和搓法的应用频次较高,分别为25次和18次,震颤法应用于中风后遗症的频次高为6次,搓法应用于淋证的频次高为4次.④飞经走气四法中,苍龟探穴法的应用频次高,应用于痹症的频次高,为18次.结论:毫针行气手法是针刺取得疗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行气手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辅助行气手法辅助行气,刺激机体,飞经走气四法主要针对一些外科的疾病疏通经络,推行经气,可优先用于经络闭阻的病症.
作者:冯欣欣;杨青青;李俊蕾;檀占娜;李伯英;朱学亮;石晶;孙彦辉;徐晶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全面收集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SHL)的临床证据,按照Jadad评分法评价证据质量,运用STATA软件的12.0版本,进行累积Meta分析及其结果的时间趋势检验;在全国31省具有针灸专业背景的高级职称临床医师中,实施具有描述性的学术专业横剖调查,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技术分析专家意见.共纳入38项研究,累积Meta分析显示针灸联合药物综合较之药物综合在提高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有优势[RR=1.57,95%CI(1.38,1.79);RR=1.34,95%CI(1.28,1.81)],且结果不具有时间易变性;针灸对照药物综合在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有优势,但结果尚需进一步验证.全国31个省头发放561份问卷,回收并合格的问卷占93.40%,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显示专家意见为以针灸为主干预可以达到整体好转的疗效趋势.应用基于累积Meta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技术的方法,适用于评价低质量证据支持的针灸疗效及干预层次.
作者:黎波;杜元灏;潘玥;刘强;尹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为现存早中医病因病机学专著,全书50卷中专论小儿杂病6卷,总结了隋代以前儿科学成就.《病源》不载药方,重视灸法,运用灸法治疗多种小儿急危病候.本文以《病源》中灸法治疗小儿杂病诸候为出发点,分别对小儿慎灸、灸背俞法及小儿灸惊三方面进行探讨.
作者:李青青;赵京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8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各49例,针康组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针刺穴取阳陵泉、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等,康复训练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和小腿三头肌训练等;康复组仅采取与针康组相同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足趾屈改善程度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大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针康组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值、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显著低于康复组(P<0.05);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为87.76%(43/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69.39%(34/49,P<0.05);针康组显效率为48.98%(24/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28.57%(14/49,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作者:祁玉军;沈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验证鲑鱼降钙素穴位注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穴注组穴取双侧肾俞、足三里,将100 U(1 mL)鲑鱼降钙素配0.9%氯化钠注射液至4 mL,每穴注射1 mL;空白组穴取双侧肾俞、足三里,每穴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 mL;肌注组予鲑鱼降钙素100 U臀大肌肌内注射.3组患者均2天治疗1次,共治疗2个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值(BMD)、骨源性碱性磷酸酶(NBAP)、Ⅰ型胶原C末端肽(CTX)、尿钙/肌酐(Ca/Cr)以及骨质疏松症症状评分.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NBAP、腰椎BMD高于治疗前(均P<0.05),CTX、尿Ca/Cr及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穴注组NBAP为(32.7±2.5) μg/L,高于空白组、肌注组(均P<0.05);穴注组CTX下降至(239.7±63.6) μmmol/L,尿Ca/Cr下降至0.525±0.274,两者均明显低于空白组和肌注组(均P<0.05);治疗后,穴注组腰椎BMD为(0.731±0.062)g/m2,高于空白组和肌注组(均P<0.05);治疗后穴注组症状评分为5.2±0.6,低于空白组和肌注组(均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足三里、肾俞穴位注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能够刺激成骨细胞活性,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
作者:周志华;王乃权;丁超儿;周鑫国;周佳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患者,女,49岁.就诊日期:2015年6月9日.主诉:反复咳嗽、胸闷、皮肤瘙痒1月余.病史:平素忧郁烦躁,自2015年5月开始反复出现咳嗽、胸闷、皮肤瘙痒,无明显诱因,药物(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未能缓解.患病后食用如面条、鸡蛋、牛奶等后,咳嗽、胸闷症状加重,呼吸困难甚至喘不能卧,坐则缓解,夜不能寐.曾于当地多家医院治疗,服用抗过敏药物(太非、西可韦等),疗效不佳.现症见:形体消瘦,倦怠,便秘,小便可,苔薄,脉弦.实验室检查:过敏原筛查检测显示有食物不耐受现象,尤其是淀粉、蛋白类食物.
作者:孟令成;徐敏;左伯婷;庞名敏;李国强;杨佃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笔者在跟随导师学习期间采用任脉灸疗法治疗自汗证17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7例自汗证患者均来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山东省中医院督灸中心门诊,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小16岁,大75岁,平均37岁;病程短1个月,长5年.经检查血沉、抗“O”、血清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血清总甲状腺素(T4)、基础代谢、胸部X线片、痰涂片等,排除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痨等疾病引起的出汗;患者不因外界环境的影响,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确诊为自汗证.
作者:孙春全;闫春迪;魏茜茜;杨继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分析阿是穴的概念及现代腧穴研究对阿是穴的认识,根据针刀医学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和网眼理论,认为阿是穴是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失调的警示,阿是穴主要分布在弓弦结合部或弦的应力集中部位,针刀整体松解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阿是取穴”法的主观随意性,并强调了阿是穴的解剖重要性.
作者:张天民;张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通过分析近10余年关于艾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报道文献,发现在低浓度情况下艾烟在空气消毒、治疗感染性疾病和皮肤病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但如长期处在较高浓度的艾烟中,部分化学成分亦可能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免疫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造成一定的不良反应.本文就其安全性效应做了重点总结,以期为更深层次的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提供依据.
作者:刘丁丁;杨志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改良侧卧体位与俯卧位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76例,随机分为改良侧卧位组、俯卧位组,各38例.两组治疗除体位不同外,取穴、治疗方法均相同,穴取命门、腰阳关,双侧大肠俞、小肠俞及患侧秩边、环跳等,均每周电针治疗3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0次.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法作为疗效评判标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以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评测.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改良侧卧位组JOA 10.60士2.60 vs 18.92±3.87,VAS 8.13±0.99 vs 2.34士0.81;俯卧位组JOA10.94±2.06 vs 17.02±3.96,VAS 8.02±1.05 vs2.86士0.96,均P<0.01),但改良侧卧位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高于俯卧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两组JOA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改良侧卧位组仍优于俯卧位组(均P<0.05).结论:体位影响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改良侧卧位电针治疗较俯卧位电针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邓启龙;吴耀持;何承敏;孙懿君;马光兴;田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不同穴位对甲状腺区切口痛大鼠颈段脊髓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余组沿大鼠颈中线做长约1.5 cm的纵行切口,制作甲状腺区切口痛模型.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于造模后4h、24 h、48 h分别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足三里”“阳陵泉”穴,1次/d,连续3 d;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其他处理.采用热辐射测痛仪测量大鼠切口部位热痛阈;用荧光定量RT-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B)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后颈段(C2-C6)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标记物(Iba1、CD11b)及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颈部的热痛阈值明显降低(P<0.05),C2-C6脊髓内Iba1、CD11b及GFAP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大鼠的热痛阈值显著升高(均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的热痛阈值变化不明显(P>0.05),扶突组Iba1、CD11b、GFAP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均P<0.05),合谷-内关组大鼠脊髓中Iba1 mRNA、CD11b蛋白、GFAP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脊髓Iba1、CD11b和GFAP蛋白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C2-C6颈段脊髓内Iba1 mRNA、CD11b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扶突组(P<0.01,P<0.05),Ibal mRNA、CD11b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合谷-内关纽(P<0.05),GFAP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扶突穴组与合谷-内关组(均P<0.05).结论:电针“扶突”或“合谷”“内关”可缓解大鼠颈部急性切口痛,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脊髓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密切相关.
作者:杨永升;乔丽娜;王俊英;陈淑萍;谭连红;刘俊岭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针刺辅助治疗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疗效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我院医生工作站检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符合标准的住院脑瘫患儿的相关信息,共入选520例,按脑瘫类型、胎龄、伴随症、治疗持续时间及年龄分组,均在物理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刺辅助治疗,头针取穴智七针、运动区、足运感区等,体针取穴以督脉及手足阳明经经穴为主,隔日1次,共治疗8个月,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价疗效.结果:①GMFCS疗效:治疗8个月后,痉挛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优于混合型及不随意运动型[77.9%(300/385) vs 60.3%(38/63)、56.9%(41/72),均P<0.01];胎龄37~42周痉挛型、混合型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均分别优于胎龄<32周相应病理分型患儿(P<0.01,P<0.05);伴智力低下和语言障碍脑瘫患儿疗效优于伴癫痫和听觉障碍患儿(P<0.01,P<0.05);痉挛型、混合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1~2岁总有效率均分别优于相应2~4岁组(均P<0.05).②GMFM结果:治疗3个月和8个月后痉挛型、混合型及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GMFM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均P<0.01),治疗8个月后痉挛型GMFM评分较混合型和不随意运动型提高更明显(均P<0.01).结论:针刺辅助治疗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改善可能有效,其疗效可能与治疗持续时间、脑瘫类型、胎龄、伴随症状及年龄有关.
作者:金炳旭;刘振寰;赵勇;周园;章马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醒脑开窍”针刺法自创立以来,不仅显著降低了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在改善其他非卒中类疾病症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疗效,且治疗范围仍有扩大的趋势.“醒脑开窍”针刺法之“小醒脑”,由印堂、上星、双侧内关及惠侧三阴交组成,具有理论基础完整、取穴及操作手法独特、疗效显著、操作方便、针刺安全、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风、头晕、头痛、失眠等疾病.特别是上星、印堂两穴,常被用于治疗病机与广义之“神”有关的疾病.
作者:李夏珍;高新新;马芬;杜宇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在教学和临床中的体会,分析进针疼痛的客观原因,主要有针具、针刺穴位皮肤组织和进针手法三方面的因素,并就具体操作中如何减轻或避免这种疼痛进行了教学论述.认为在教学与临床操作中进针透皮快速、刺押手协调配合是减轻进针疼痛的关键因素.
作者:高明;杨华元;刘堂义;胡银娥;徐刚;唐文超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