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针灸》杂志2016年第7期继续教育试题

关键词:
摘要: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针灸治疗活动期克罗恩病: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活动期轻、中度克罗恩病患者临床常见主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采用隔药灸结合针刺治疗,隔药灸药饼配方以黄连、炮附子、肉桂、木香、红花、丹参、当归等为主要成分,穴取天枢、气海和中脘;针刺穴取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溪、公孙和太冲.对照组采用隔麦麸灸结合浅针刺治疗,隔麦麸灸将麦麸制成饼,取穴同观察组,浅针刺选取观察组穴位旁开1~2 cm的非经非穴区.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治疗12周(共36次).采用中医症状积分观察患者腹痛(程度、频度、时间)、腹泻(次数、性状、频度)、神疲乏力、食少纳差、肠鸣矢气、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和里急后重症状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两组患者腹痛(程度、频度、时间)、腹泻(次数、性状、频度)、神疲乏力、食少纳差、肠鸣矢气、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和里急后重八组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腹痛(程度、频度、时间)、腹泻(性状、频度)、神疲乏力及食少纳差症状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均P<0.01);两组患者其他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隔药灸结合针刺是治疗轻、中度克罗恩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克罗恩病患者临床常见主症,且对腹痛(程度、频度、时间)、腹泻(性状、频度)、神疲乏力和食少纳差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隔麦麸灸结合穴旁浅刺者.

    作者:包春辉;吴璐一;吴焕淦;刘慧荣;赵继梦;曾晓清;马丽黎;李璟;赵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针刺进针疼痛客观原因分析与对策及教学要点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在教学和临床中的体会,分析进针疼痛的客观原因,主要有针具、针刺穴位皮肤组织和进针手法三方面的因素,并就具体操作中如何减轻或避免这种疼痛进行了教学论述.认为在教学与临床操作中进针透皮快速、刺押手协调配合是减轻进针疼痛的关键因素.

    作者:高明;杨华元;刘堂义;胡银娥;徐刚;唐文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电针对甲状腺区切口痛大鼠颈段脊髓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不同穴位对甲状腺区切口痛大鼠颈段脊髓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余组沿大鼠颈中线做长约1.5 cm的纵行切口,制作甲状腺区切口痛模型.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于造模后4h、24 h、48 h分别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足三里”“阳陵泉”穴,1次/d,连续3 d;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其他处理.采用热辐射测痛仪测量大鼠切口部位热痛阈;用荧光定量RT-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B)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后颈段(C2-C6)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标记物(Iba1、CD11b)及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颈部的热痛阈值明显降低(P<0.05),C2-C6脊髓内Iba1、CD11b及GFAP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大鼠的热痛阈值显著升高(均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的热痛阈值变化不明显(P>0.05),扶突组Iba1、CD11b、GFAP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均P<0.05),合谷-内关组大鼠脊髓中Iba1 mRNA、CD11b蛋白、GFAP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脊髓Iba1、CD11b和GFAP蛋白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C2-C6颈段脊髓内Iba1 mRNA、CD11b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扶突组(P<0.01,P<0.05),Ibal mRNA、CD11b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合谷-内关纽(P<0.05),GFAP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扶突穴组与合谷-内关组(均P<0.05).结论:电针“扶突”或“合谷”“内关”可缓解大鼠颈部急性切口痛,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脊髓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密切相关.

    作者:杨永升;乔丽娜;王俊英;陈淑萍;谭连红;刘俊岭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甲亢性心脏病案

    患者,男,54岁,因“心悸伴周身乏力2个月”于2013年5月27日就诊于我科.2个月前出现心悸、周身乏力,多方就诊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予西医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入院时:神清,心悸时作,气短,伴心前区及左侧背部疼痛不适,活动后尤甚,口干不欲饮,视物模糊,善饥,饭量可,寐欠安,入睡困难,小便可,大便一日5~6次,成形,便前腹痛,平素急躁易怒,左眼微突,舌暗、苔黄,脉弦.既往体健.查体:面色晦暗,甲状腺略肿大,心音可,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杨秀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偏头痛》2014更新版解读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偏头痛》在2011年版的基础上,2014年予以更新.更新版《指南》在方法学上采用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GRADE)进行证据评估并形成推荐分级,同时重视临床实用性;在内容上更新了本病的现代医学认识,强调了偏头痛的针灸分期治疗,扩充了纳入文献,增加并突出了重要的疗效评价指标.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使用2014版《指南》提供便利的指导.

    作者:焦玥;吴中朝;胡静;周文娜;王京京;杨金洪;陈仲杰;李荣俊;黄子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针灸学》教材及国家标准中毫针捻转角度的疑析

    现行中医高校《针灸学》教材和国家标准中对毫针捻转行针手法的捻转角度规定颇不一致.笔者通过查阅和对比三家出版社的多个版本教材,并依据“针灸针”国家标准(GB)和国际标准(ISO)有关毫针规格的资料,计算出不同捻转角度的指间位移,终得出结论:教材及国家标准(GB)所列捻转角度的行针幅度太小,且与针灸临床操作不符,故暂不宜对此做硬性具体规定.

    作者:田开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王麟鹏教授分期分型针刺治疗偏头痛经验

    采用经验总结及病例介绍的方式,整理王麟鹏教授多年来针对偏头痛的针刺治疗临床经验.王麟鹏教授认为要根据偏头痛发作期、缓解期确定不同针刺方案,在发作期,针刺治疗以胆经穴位为主,采用透刺加重刺激强度,缓解期以调理脏腑为主,重用背俞穴;重视针刺手法与预防性治疗;对于临床常见月经相关性、心理障碍相关性偏头痛采用不同针刺治疗方案,强调调经、调神在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王少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从六经论治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候,在临床中以经络循行部位诊治者为多,循经取穴而治之,但往往会遇到几经周折,或反复多次而不愈者.本文从六经的角度,选取典型病例,根据经络诊察、六经气化、六经传变等理论,对一些顽固性头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丽平;李冬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食物过敏症案

    患者,女,49岁.就诊日期:2015年6月9日.主诉:反复咳嗽、胸闷、皮肤瘙痒1月余.病史:平素忧郁烦躁,自2015年5月开始反复出现咳嗽、胸闷、皮肤瘙痒,无明显诱因,药物(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未能缓解.患病后食用如面条、鸡蛋、牛奶等后,咳嗽、胸闷症状加重,呼吸困难甚至喘不能卧,坐则缓解,夜不能寐.曾于当地多家医院治疗,服用抗过敏药物(太非、西可韦等),疗效不佳.现症见:形体消瘦,倦怠,便秘,小便可,苔薄,脉弦.实验室检查:过敏原筛查检测显示有食物不耐受现象,尤其是淀粉、蛋白类食物.

    作者:孟令成;徐敏;左伯婷;庞名敏;李国强;杨佃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艾烟安全性效应的现代研究进展

    通过分析近10余年关于艾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报道文献,发现在低浓度情况下艾烟在空气消毒、治疗感染性疾病和皮肤病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但如长期处在较高浓度的艾烟中,部分化学成分亦可能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免疫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造成一定的不良反应.本文就其安全性效应做了重点总结,以期为更深层次的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提供依据.

    作者:刘丁丁;杨志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针刺阴阳跷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平衡功能障碍40例

    笔者采用针刺跷脉对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平衡功能障碍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共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3~70岁,平均(59±7)岁;病程21~61 d,平均(48±9)d.均为脑卒中患者并具有患侧下肢平衡功能障碍,参考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Berg平衡量表均在20分以下,排除前庭神经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脑肿瘤等其他病因引起的平衡障碍.

    作者:王舰;王惠敏;叶艺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国针灸》杂志2016年第7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吴中朝教授火针活用“府输”下合穴治痹经验

    痹症细分为五类,即为“五痹”.吴中朝教授在经络、脏腑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取“府输”下合穴五痹刺的火针特色针刺方法.临证强调火针活用取“府输”下合穴治疗痹症,并创立了独特的治痹取“府输”下合穴“五动”法,即“动针”“动经”“动揣”“动肢”“动深”,指出火针治痹取“府输”下合穴五痹刺,即皮痹刺上巨虚、肉痹刺足三里、筋痹刺阳陵泉、骨痹刺委中、脉痹刺下巨虚.

    作者:周宇;陈仲杰;刘春;王兵;张宁;李彩芬;谢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王执中与《针灸资生经》

    南宋王执中精通医理,喜收集验方,他在任官之暇,采用较科学的编写结构,修正和丰富了腧穴治疗内容,旁征博引并附录病案类撰成了《针灸资生经》,此书承《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之先,启《普济方·针灸门》之后,收录的灸疗法众多,集宋以前灸法之大成,此外,本书收录的验案数量更是针灸古籍之,故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美中不足的是,王氏在考订腧穴过程中,忽略了各针灸医家的临床经验各异和对人体结构认识不同的特点,出现部分腧穴定位和主治不匹配等现象.

    作者:秦琴;柴铁劬;王嘉慧;周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火针配合隔姜灸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62例

    笔者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采用火针配合隔姜灸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6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所选病例均为山西省人民医院门诊患者,共计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50~78岁,平均(58±3)岁;病程1个月~8年,平均4.3年.均符合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诊断标准[1].

    作者:王姝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8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各49例,针康组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针刺穴取阳陵泉、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等,康复训练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和小腿三头肌训练等;康复组仅采取与针康组相同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足趾屈改善程度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大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针康组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值、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显著低于康复组(P<0.05);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为87.76%(43/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69.39%(34/49,P<0.05);针康组显效率为48.98%(24/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28.57%(14/49,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作者:祁玉军;沈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针刀医学对阿是穴的认识

    分析阿是穴的概念及现代腧穴研究对阿是穴的认识,根据针刀医学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和网眼理论,认为阿是穴是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失调的警示,阿是穴主要分布在弓弦结合部或弦的应力集中部位,针刀整体松解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阿是取穴”法的主观随意性,并强调了阿是穴的解剖重要性.

    作者:张天民;张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鲑鱼降钙素穴位注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验证鲑鱼降钙素穴位注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穴注组穴取双侧肾俞、足三里,将100 U(1 mL)鲑鱼降钙素配0.9%氯化钠注射液至4 mL,每穴注射1 mL;空白组穴取双侧肾俞、足三里,每穴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 mL;肌注组予鲑鱼降钙素100 U臀大肌肌内注射.3组患者均2天治疗1次,共治疗2个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值(BMD)、骨源性碱性磷酸酶(NBAP)、Ⅰ型胶原C末端肽(CTX)、尿钙/肌酐(Ca/Cr)以及骨质疏松症症状评分.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NBAP、腰椎BMD高于治疗前(均P<0.05),CTX、尿Ca/Cr及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穴注组NBAP为(32.7±2.5) μg/L,高于空白组、肌注组(均P<0.05);穴注组CTX下降至(239.7±63.6) μmmol/L,尿Ca/Cr下降至0.525±0.274,两者均明显低于空白组和肌注组(均P<0.05);治疗后,穴注组腰椎BMD为(0.731±0.062)g/m2,高于空白组和肌注组(均P<0.05);治疗后穴注组症状评分为5.2±0.6,低于空白组和肌注组(均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足三里、肾俞穴位注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能够刺激成骨细胞活性,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

    作者:周志华;王乃权;丁超儿;周鑫国;周佳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肥厚性声带炎23例

    笔者采用针刺配合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肥厚性声带炎23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3例均为2015年3月至11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17例;年龄20~61岁;病程短5个月,长2年.依据《中西医诊疗方法丛书·耳鼻喉科分册》[1]诊断标准,主要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发声低沉,声带黏膜呈暗红色,声带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增生、肥厚.

    作者:董甜甜;庞亚铮;孙春全;杨继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长蛇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长蛇灸、温针灸和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差异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长蛇灸组、温针灸组及西药组,每组40例.长蛇灸组予长蛇灸疗法,于大椎至腰俞穴的督脉处行药物隔姜铺灸,每月治疗1次,治疗2个月;温针灸组穴取大椎、肝俞、脾俞、肾俞、至阳、命门、腰阳关为主,每次取4~5穴行温针灸,每穴灸3壮,隔日治疗1次,治疗2个月;西药组口服甲氨蝶呤,每次10 mg,顿服,每周1次,若关节压痛度评分或关节肿胀度评分达6分,加用双氯芬酸钠,每次25 mg,每日3次,共服用2个月.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体征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血清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等变化.结果:3组皆可显著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症状、体征、VAS评分以及血清RF、ESR、CRP、IgM、IgG的含量(均P<0.01),且长蛇灸组疗效显著优于温针灸组及西药组(P<0.05,P<0.01).结论:长蛇灸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其疗效优于温针灸及西药甲氨蝶呤,可以更好地降低免疫应答,减轻疾病程度.

    作者:张伟;陈明人;胡锦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