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宋丰军;蒋松鹤;郑士立;叶天申;张红;朱文宗;陈柄;杨迎民;周龙寿

关键词:中风后尿失禁, 针刺疗法, 电针, 针刺效应, 随机对照试验
摘要:目的:评价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尿失禁患者204例随机分为电针组(136例)、留置导尿组(68例).电针组穴取曲骨、中极、水道、气海、百会等,行电针疗法,每周治疗5次;留置导尿组给予留置导尿,每2~4 h放尿1次,定期给予膀胱冲洗,配合膀胱康复训练,4周后评定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尿日记(每次排尿间隔时间、夜尿次数、排尿不畅、尿失禁程度)、膀胱容量、病人满意度等,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6.2%(125/130),优于留置导尿组的87.5%(56/64,P<0.05);治疗后除留置导尿组夜尿次数无改变外,两组排尿日记各项评分与总分均显著改善(均P<0.001),且电针组均优于留置导尿组(P<0.001,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满意度、膀胱容量均显著改善(均P<0.001),电针组亦优于留置导尿组(均P<0.001).结论: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尿失禁症状,增加膀胱容量,疗效优于常规留置导尿.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艾灸背俞穴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46例

    神经性尿频多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常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笔者自2009年起采用艾灸背俞穴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4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46例患儿均来自我院门诊,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小5岁,大10岁;病程短1周,长半年.其中13例曾口服药物或用抗生素治疗而疗效欠佳.

    作者:刘燕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刺血疗法在软组织感染相关疾病中应用特点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刺血疗法在软组织感染相关疾病中的应用规律,探讨刺血疗法应用于软组织感染性疾病的效应特异性.方法:以收集到期刊文献中报道的刺血治疗疾病种类为样本数据,建立“刺血文献网络数据库”,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提取期刊文献中刺血疗法治疗软组织感染相关疾病的信息,计算优势病种的频数项集,并分别针对其治疗中的针具、选穴、放血量等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总结刺血疗法在软组织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规律.结果:现代期刊文献中涉及刺血治疗软组织感染相关疾病共14种,以针眼、乳痈的出现频次和报道总病例数多;针刺操作时,针具选择多用三棱针;取穴多以病灶局部选取阿是穴为主,并配合对症选穴;但对放血量的多少各医家并无统一标准.结论:刺血疗法在治疗一些软组织感染性相关疾病中可发挥较佳疗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

    作者:孙彦辉;贾春生;王建岭;岗卫娟;李晓峰;张晓旭;刘新;杜玉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提高针刺临床干预措施报告的质量:STRICTA的应用及完善

    介绍“针刺临床试验干预措施报告标准”(standards for reporting interventions in clinical trials of acupuncture,STRICTA)的临床应用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STRICTA已广泛应用于针刺临床试验设计、文献撰写及文献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针对当前STRICTA版本,建议完善“选取穴位的定位标准及定位方法”“进针的角度和方向”“受试者是否曾接受过针刺”条目,突出辨证论治、择时施治、择期施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更好地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等传统特色,提升文献的临床利用价值.

    作者:刘婷;周思远;陈大帅;覃海知;苏志维;李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耳穴贴压抽动穴为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86例

    笔者采用抽动穴配合传统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8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选取2008至2011年来我院门诊治疗的抽动症患儿86例,其中男62例,女24例;年龄小6个月,大14岁;病程短1周,长3年.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关于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多表现为皱眉、挤眼、耸鼻、撅嘴、摇头、仰颈、提肩等,症状可单独或合并出现,严重者可出现肢体、躯干爆发性不自主运动.约有半数患儿可同时伴注意力缺陷或多动障碍.

    作者:王燕;闫国霞;李晶;崔景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对胸科手术后镇痛的观察

    目的:观察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对胸部手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胸部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60例)和药物组(60例).电针组使用电针刺激内麻点和内关穴进行手术后镇痛治疗;药物组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进行手术后镇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镇痛效果、安全性及血清β-内啡肽含量.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均P<0.0l),且电针组低于药物组(P<0.01);两组镇痛疗效比较,电针组术后2h优良率为96.7%(58/60),优于药物组的75.0%(45/60,P<0.01);两组治疗安全性等级比较,电针组高于药物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β-内啡肽含量较治疗前均增高,且电针组高于药物组(P<0.01).结论:电针刺激内麻点和内关穴对胸科手术后镇痛效果(术后2 h)及安全性均优于PCIA.

    作者:赵喜波;邢群智;韩学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火针疗法临床感染2例处理及分析

    我科自2010年开展火针以来,共接诊火针治疗3000人次以上,发生火针治疗后局部感染者2例,现报道如下.1 感染情况患者1,男,60岁,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数月,予以腰部及双侧小腿火针治疗,第4次治疗后因剧烈运动出汗,次日出现右侧腰部肿痛,可触及皮下肿块,触痛明显,右侧腰部有一个针孔部位明显红肿,无明显体温升高及其他症状.暂停火针,予以局部微波照射,1周后肿痛减轻,包块减小,针孔红肿消退.

    作者:戴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辨经刺井配合颞三针对早期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P300的影响

    目的:观察辨经刺井配合颞三针对脑卒中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7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7例)和常规组(36例),选取体检健康的老人20例作为对照组.针刺组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辨经刺井法配合颞三针治疗,常规组除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外不采取其他任何治疗,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采用Neuroscan Nuamps脑电记录分析系统测定事件相关电位P300,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治疗后,针刺组患者P300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及MMSE评分增加(P<0.05,P<0.01);常规组患者P300潜伏期、波幅及MMSE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与常规组相比,针刺组P300潜伏期、波幅及MMSE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辨经刺井配合颞三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

    作者:李飞;蔡荣林;翟亮;高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孙氏针法治疗急症经验介绍

    孙氏针法包括孙氏无痛针刺法、孙氏补泻针刺法和孙氏行针法.孙氏无痛针喇法要点为一快两慢腹切压,补泻针刺法要点为一插二捻三刮针.孙氏行针法包括短促行针、持续行针和间歇行针.孙氏补泻针刺法特点有四:一是手法灵巧轻柔;二是强刺激手法和弱刺激手法配合应用;三是要求在全部操作过程中都处于有规律、节奏快慢一致的状态;四是依据针刺刺激量的大小分补泻.运用孙氏针刺法临床应用治疗各类急症,并举例介绍.

    作者:孙红兵;高楠;马良志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腹针治疗乳腺增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验证腹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乳腺增生病例随机分为腹针组(64例)、常规组(57例).腹针组在基础治疗(心理疏导及口服中成药乳癖消)的同时应用腹针疗法,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为主穴;常规组仅行基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主症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100BREF)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QOL-100BREF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均可有效改善疼痛和生存质量;腹针组总有效率为84.4%(54/64),优于常规组的68.4%(39/57,P<0.01).腹针治疗对中度疼痛疗效优(P<0.05).结论:腹针治疗乳腺增生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吕晖;周炜;李然伟;曹丽娟;李书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尿失禁患者204例随机分为电针组(136例)、留置导尿组(68例).电针组穴取曲骨、中极、水道、气海、百会等,行电针疗法,每周治疗5次;留置导尿组给予留置导尿,每2~4 h放尿1次,定期给予膀胱冲洗,配合膀胱康复训练,4周后评定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尿日记(每次排尿间隔时间、夜尿次数、排尿不畅、尿失禁程度)、膀胱容量、病人满意度等,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6.2%(125/130),优于留置导尿组的87.5%(56/64,P<0.05);治疗后除留置导尿组夜尿次数无改变外,两组排尿日记各项评分与总分均显著改善(均P<0.001),且电针组均优于留置导尿组(P<0.001,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满意度、膀胱容量均显著改善(均P<0.001),电针组亦优于留置导尿组(均P<0.001).结论: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尿失禁症状,增加膀胱容量,疗效优于常规留置导尿.

    作者:宋丰军;蒋松鹤;郑士立;叶天申;张红;朱文宗;陈柄;杨迎民;周龙寿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复发性甲状腺腺瘤案

    患者,女,40岁.就诊日期:2011年9月20日.病史: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后11年,甲状腺肿瘤再发1.5年,体积明显增大3个月,出现气管、食管压迫症1个月,只能进稀粥半个月,无局部疼痛、心情急躁、心慌、胸闷、突眼等甲亢症.因害怕手术及生活拮据,遂来本院中医科门诊就诊.刻下症:情绪忧郁,口唇尚红,呼吸平稳,甲状腺鼓起,正中部有一肿物外突,质中,皮肤完整,局部压痛,能随吞咽上下活动,颈部淋巴结未触及,颈下缘有一长40 cm呈弧线形手术瘢痕;脉实、涩.B超显示:峡部有一甲状腺腺瘤呈5 cm×4.5 cm×3 cm大小.治疗方法: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于2011年9月22日下午3~5时针刺疗法.

    作者:储彩云;鲍志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龙虎交战”与“子午补泻”针法的操作和综合应用

    秉持溯源穷流精神,深入掌握“龙虎交战”针法,以发挥其住痛移疼即时效果.结合《针灸大成》提到的《内经》《难经》内容以及《针灸大成》所提各家论述,深入研究杨继洲对“龙虎交战”提出的“阴阳交贯之道”“消息阴阳九六中”“返复玄机随法取”等想法,以探究“龙虎交战”针法.“龙虎交战”针法结合“子午补泻”“提气法”与“九六补泻”法的观念来操作,则能让经气内外相通,进而使经气上下相接.将《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的“龙虎交战”“子午补泻”与“提气法”三者的深层次精神综合运用,并参考张缙教授对“九六补泻”法的临床应用提示,则较能在临床实作中充分发挥出“龙虎交战”针法之住痛移疼即时效果.

    作者:薛宏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眼针针刺手法探析

    总结我院40余年眼针临床应用的经验,分析眼针疗法在进针、出针及针刺过程中的针刺手法,解析眼针针刺要领,明确眼针基本针刺手法.彭老进针时强调稳、准、快,不用提插、捻转、开阖等手法;田维柱强调“进针柔和、透皮不痛、得气明显、注重感传”;针刺操作要点为“展”“分”“疾”“缓”;基本操作方法为眶外平刺法.

    作者:海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抗炎——艾灸温通的效应机制

    从艾灸适应病谱和古代文献记载分析艾灸抗炎的普遍性;从艾灸治疗炎性疾病的系列研究、热证可(贵)灸的科学内涵指出艾灸抗炎的特异性;从艾灸对慢性炎性反应的4个基本通路均可以产生影响的系列研究结果说明艾灸抗炎的整体性;从对炎性反应的过度与不足均具有调整作用说明艾灸抗炎的双向性,论证艾灸温通效应机制主要在于其抗炎作用.后提出灸法抗炎与温热觉感受TRPV(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家族)通道蛋白相关的可能性机制.艾灸温通效应机制在于抗炎,而艾灸抗炎机制的明确将为艾灸防治重大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姜劲峰;王玲玲;徐斌;胡玲;宋小鸽;吴焕淦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针刺结合辨证论治穴位注射治疗黄褐斑49例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病损为黄褐色或咖啡色斑片,形状不同,大小不等,表面光滑无鳞屑,好发于颧、鼻、额及口周围,常呈对称性分布.个别患者可波及整个面部,有时可互相融合,状如蝴蝶.本病多发于孕妇或月经不调的妇女,皮损于日晒后可加重,部分患者可伴有其他慢性病,困扰着女性.2010年以来,笔者采用针刺加辨证论治穴位注射治疗黄褐斑,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黄海燕;王希琳;卫义兰;严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电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模型大鼠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腧穴配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选择2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和针刺预处理组,每组12只.其中针刺预处理组大鼠和其余36只大鼠饲喂高脂饲料12周,复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其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药物对照组,每组12只.电针预处理组穴取“内关”和“心俞”,用华佗牌SDZ-Ⅳ型电子针疗仪进行电针刺激,刺激电流1 mA,频率2 Hz,每次刺激30 min,隔日1次,共干预14周;针刺治疗组取穴及针刺方法同针刺预处理组,治疗2周;药物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混悬液灌胃给药,0.25 mg/kg,每天1次,治疗2周.采用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动物血清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冠状动脉组织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X-1)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冠状动脉组织LOX-1 mRNA表达情况.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oxLDL含量以及冠状动脉组织LOX-1蛋白及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针刺预处理组、针刺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大鼠血清oxLDL含量以及冠状动脉组织LOX-1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减少(均P<0.01).结论:电针“内关”“心俞”穴可以有效地降低CHD模型大鼠血清oxLDL以及冠状动脉组织LOX-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及其特异性受体系统可能是针刺防治CHD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李梦;蔡荣林;胡玲;吴子建;孙旭;汪克明;何璐;彭传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实效比较研究在腹针临床疗效优化中的应用探索

    介绍实效比较研究(CER)的概念和特点,探索其应用于腹针临床疗效优化研究的科研方法学思路.CER设计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在真实医疗环境中评价综合疗效,而非随机对照研究(RCT)强调的单纯效力,其研究策略涉及4个类别和3个主题,涵盖临床证据的获取、存储管理、比较和应用,对综合比较不同针灸疗法和选穴组方的优势与疗效规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建立临床注册系统,可实时获取来源于不同中心的超大样本数据,能够有效克服因样本含量不足造成的抽样误差,对系统总结和优化腹针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实效比较研究模式充分体现了针灸临床实际,为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疗效提供有力的科学数据支持,体现了腹针临床中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等优点,有望实现腹针组方和治疗技术的循证优化.

    作者:符文彬;许晓虹;梁兆晖;董嘉怡;薄智云;李滋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井穴放血和薏苡仁对创伤性脑梗死脑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验证井穴放血与薏苡仁治疗创伤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并穴放血组、薏苡仁组及并穴放血加薏苡仁组(综合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井穴放血组予三棱针十二井穴点刺放血,出血量为每穴3滴,每日3次;薏苡仁组用薏苡仁制剂,每日90 g,经鼻饲或口服给药,每日3次;综合组予十二井穴处点刺放血及薏苡仁制剂治疗,方法同井穴放血组和薏苡仁组.治疗4周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NDS)标准判定疗效,根据治疗前后Fugl-Meyer上、下肢功能评分评估病人患肢的活动能力.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上、下肢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P<0.05),井穴放血组和综合组较薏苡仁组升高更明显(均P<0.01),且综合组优于井穴放血组(均P<0.05).并穴放血组、薏苡仁组及综合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3.3%(25/30)、76.7%(23/30)和96.7%(29/30),综合组优于井穴放血组和薏苡仁组(均P<0.05),井穴放血组优于薏苡仁组(P<0.05).结论:井穴放血及薏苡仁治疗创伤性脑梗死,均可明显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肢活动能力,二者结合运用疗效更佳.

    作者:张民;胡群亮;程世翔;涂悦;张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头穴透刺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影响

    目的:评价头穴透刺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1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1例)和药物组(40例).针刺组采用头穴透刺,穴取百会透前顶、上星透神庭等,每周3次,共治疗4周;药物组予口服氯雷他定片和局部应用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连续治疗12天,治疗后3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变化,以及治疗过程中是否有不良事件发生.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1%(39/41),优于药物组的82.5%(33/40,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症状、体征评分与症状总评分,及随访时临床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均P<0.01),且针刺组鼻堵评分、总症状评分均优于药物组(均P<0.05);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头穴透刺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且安全有效.

    作者:王浩;李伟;琚小芳;于晓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看腹针疗法现阶段的优势病症

    整理以腹针为主要干预措施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总结现阶段腹针的适宜病症.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网、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2年5月1日,并手工检索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过刊资料库,按照纳入标准终纳入文献107篇,统计腹针疗效优于其他疗法的病症.薄氏腹针现阶段优势病症主要有38种,虽涵盖内、外、妇、儿、骨、皮肤各科,但远远少于薄智云教授在《腹针疗法》中记载的腹针适应证的范围.腹针医生既应注意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在临床研究的应用,以获取高质量的文献报告,也应提高自身腹针治疗、研究水平,将腹针疗法应用到更多专科领域.

    作者:狄忠;姜硕;田一;林咸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