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敏
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临床以皮肤黏膜的局限性、暂时性、瘙痒性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急性荨麻疹经过治疗或脱离诱因后数日即可痊愈,而一些慢性顽固性荨麻疹,往往很难找到诱因而无法避开,病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且与个人体质有较大的关系.笔者采用艾灸带脉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8例患者均为2010年8月 2011年2月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慢性荨麻疹者,其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21~58岁,平均38.2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2.6年;其中伴过敏性鼻炎15例,月经前发作频繁3例,伴腹泻2例,伴腹痛1例,伴关节痛2例.
作者:廖方容;傅春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就目前穴位-针刺效应机制研究中注重于腧穴特异性的现状展开分析,通过剖析穴位刺激方式及经穴自身属性之间的联系,提出基于“经络唤醒阈”的穴位刺激效应研究思路,以探讨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策略.
作者:林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索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受损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钙调蛋白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随机将25只SD大鼠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TFP组和电针+TFP组.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组取“百会”“大椎”穴,选用疏密波,持续电刺激30 min.TFP组腰穿缓慢注入钙调蛋白阻滞剂三氟拉嗪(TFP) 40 μL/kg.电针+TFP组腰穿注射TFP并电针,其用药方法及取穴均同TFP组和电针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予治疗干预.依据Julio氏神经行为学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不同干预下模型大鼠海马钙调蛋白(CaM)的表达.结果:①神经行为学评分:与模型组(6.90±1.66)相比,电针组(14.50±1.08)、TFP组(11.70±1.06)、电针+TFP组(14.30±1.06)均显著升高(均P<0.01),但仍低于假手术组(17.60±0.52)(均P<0.01);其中电针组又优于TFP组(P<0.01).②大鼠海马CaM的蛋白免疫阳性表达评分:与假手术组(0.080±0.045)相比,模型组(1.680±0.268)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1.680±0.268)相比,电针组(0.880±0.179)、TFP组(0.720±0.179)和电针+TFP组(0.420±0.249)均明显下调(均P<0.01);其中电针+ TFP组又明显低于TFP组(P<0.05).结论:电针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神经元的损伤,促进损伤修复,这一作用可能与其影响缺血再灌注后钙调蛋白信号有关.
作者:程洁;李忠仁;朱毅;沈梅红;景丹丹;李成;潘建玲;吴文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以“调神导气”针法治疗情志疾病的临床疗效为出发点,介绍了调神导气针法的操作及其技术要领.在分析《内经》“导气法”的基础上,总结出“调神导气”针法是以“徐缓”和“轻柔”作为操作的技术核心,以患者个体化状态为基础,以治神为针法取效之关键,能够快速、有效、安全地调节患者的情绪及机体的功能状态,尤其对于患者的失眠、焦虑、躯体症状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是治疗情志疾病的一种有效针法.
作者:陈丽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结合实际情况,从针灸对市场价格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及其影响因素、针灸服务的种类和性质、供给者基于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经营理念、需求者的经济水平和购买意愿、针灸与其他疗法之间的互补和替代关系,以及影响针灸行业需求量和供给量变化的时间、地理因素等等不同角度,探讨针灸服务活动中供求关系发生变动的可能性和规律性,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修订和改革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作者:刘彬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早记载于《难经·六十九难》,后世针灸医家应用五输穴对该理论进行了临床发挥.目前,五输穴“补母泻子”的临床运用也是《针灸治疗学》总论讲授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历来的教材都仅就“肺虚、肺实,肝虚、肝实”加以阐述,给学生理解带来不小的歧义,笔者现将个人理解陈述如下,以做引玉之用.
作者:刘世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检索古代医学典籍,发掘有关经脉、经气、营气、卫气以及相关刺法等方面的论述,用以考察“循经感传实验”的方法、思路、设想和理论.结果发现,“循经”之气并非来自于经气,而是卫气的反应,此亦可从这类实验的结果中获得解释.因此,“循经感传实验”是否揭示了经脉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假说和设想都将会受到质疑.虽然“循经”与卫气有关,但却不能据此就认为“感传实验”揭示了卫气的功能.
作者:卓廉士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笔者自2005年5月以来运用大陵透刺鱼际为主治疗急性踝扭伤6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6例均来自门诊,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5~80岁,平均36.5岁;病程1~15天.均为一侧损伤,其中外踝60例,内踝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踝关节疼痛,活动时加剧,局部明显肿胀及皮下瘀血,关节活动受限.2 治疗方法取穴:主穴为对侧大陵透鱼际;配穴:外踝扭伤取患侧昆仑透太溪,内踝扭伤取患侧太溪透昆仑.操作:嘱患者掌心向上半握拳放松,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华佗牌0.25 mm×60 mm一次性针灸针避开浅静脉,先直刺5~10 mm,得气后再退至皮下,针与皮肤呈30°~45°角向鱼际斜行进针约40~50 mm,要求针在大鱼际肌纤维间行进,患者有较强的酸、胀、麻等针感,得气后嘱患者活动患侧踝关节,先小幅度,后逐渐增加活动度,后嘱患者在扶持下行走,直至伤处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留针30~40 min.
作者:陈建国;朱玉林;邵建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留针与不留针对健康人心脏自主神经的生理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留针组和非留针组,每组30例.两组均直刺内关、间使,留针组留针20 min,非留针组不留针.观察两组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即R-R间期、低频峰(LF)、高频峰(HF)、交感-迷走比值(LF/HF).结果:与针刺前比较,留针组R-R间期在留针过程中和取针后均明显升高,尤以留针过程升高明显(均P<0.01);非留针组取针后5 min、10 min亦明显升高(P<0.01,P<0.05),随后立即恢复到针刺前水平;在10 min时,留针组较非留针组升高明显(P<0.05).与针刺前比较,两组在5 min时HF值明显升高、LF/HF显著降低(P<0.01,P<0.05),而LF值无明显变化.结论:刺激内关、间使留针和不留针均能引起健康人心迷走神经短暂兴奋,然后针刺效应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而心交感神经活动无明显变化.留针和不留针均可减慢心率,留针减慢心率的作用时间长于不留针.
作者:罗丽平;沈仲元;余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患者,男,43岁,于2011年1月9日就诊.主诉:左眼外侧摩擦感,伴有痒、疼痛不适2个月.病史:2个月前因休息不佳及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眼睛逐渐出现疲劳感,以左侧为主,并伴有异物摩擦、疼痛感,视力下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后到当地医院眼科就诊,仪器检查示左眼球结膜炎,左眼外侧球结膜局部淋巴管阻塞,并形成囊肿,可见4个大小不等呈浅黄色透明状淋巴滤泡,诊断:左眼球结膜淋巴管阻塞.临床应用硫酸新霉素及其他疗法治疗1月余效果不明显,特来接受三棱针放血治疗.查:左侧眼睑因揉捏轻微浮肿,球结膜充血明显,眼外侧近角膜2 mm处至眼角处可见4个米粒大小的呈浅黄色透明状泡状物.治疗取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为主穴;大椎、大敦、厉兑、至阴为配穴,除大椎外均取患侧,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主穴每穴挤出10~20滴血液,配穴每穴挤出3~5滴血液,每日1次,连续治疗7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日.
作者:尚军;孟苏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介绍沈凤仁医生应用大腹全息八卦疗法辨治眼病的理论要点及病案分析.应用大腹全息治疗法,定位取穴准确、掌握理论核心、精晓八卦卦性是重要前提,再结合五轮、五脏、五行子母补泻等学说,将其综合运用是治疗疑难眼病的理论基础.并对用此理论治疗的3则疑难眼病进行了临床实例分析.
作者:李春颖;吕晖;高俊虹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对比电针与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45例)、药物组(40例).电针组穴取腰夹脊穴以及肾俞、气海俞、关元俞、大肠俞、阳陵泉等,行电针疗法,每日1次;药物组口服附桂骨痛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和布洛芬(每次0.3g,每日3次).治疗2周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电针组有效率为84.4%(38/45),药物组有效率为65.0%(26/40),电针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均P<0.01),且电针组的积分下降幅度大于药物组(P<0.05,P<0.01).结论:电针腰夹脊穴和膀胱经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口服附桂骨痛胶囊和布洛芬.
作者:单衍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体针与头体针联合治疗在中风病患者脑内的成像差异,为两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将2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体针组、头体针组,每组10例.体针组采取单纯体针治疗,根据患者症状选取不同穴位,半身不遂取手三里、肩髎、环跳、夹脊等,面瘫取风池、下关、颧髎等,失语取风府、廉泉等;头体针组采用头针和体针联合治疗,体针取穴同上,头针取相应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等.采用近红外漫射光成像(NIRS)系统,检测并评估针刺治疗前后大脑局部脑血流量即时变化,并评价两组疗效.结果:体针组总有效率为90.0%(9/10)、基本痊愈率为30.0%(3/10),头体针组分别为100.0%(10/10)、50.0%(5/10),头体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头针组(P<0.05).两组成像结果显示,体针组与头体针组的前额大脑皮层血流量在针刺后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P<0.01);针刺20、30 min后,头体针组较体针组脑部血流量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均可显著促进脑皮层血流量及血氧饱和度增加,其中头体针联合针刺效果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作者:李虹;侯中伟;白玉兰;谷世喆 刊期: 2011年第11期
2008年6月-2010年12月笔者采用多针浮刺配合芒针刺治疗顽固性肩周炎32例,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32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42~68岁,平均53岁;病程短2个月,长8年,大多数在半年以上;多经过针刺、中药、推拿理疗、拔罐等处理疗效不佳.临床表现为慢性发病,肩周酸重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肩部肌肉萎缩,肩前、肩后、肩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后伸等功能受限明显;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
作者:蒋同伯;余崇华;杨道海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运用《灵柩》针刺深度法在德国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均取章门、中脘、天枢、关元、期门、曲池、合谷、阴陵泉、足三里、太冲穴,按照《灵枢·经水》篇,针刺深度1~6分( 2~12 mm),行平补平泻手法,每周治疗2~3次,8次为一疗程.观察患者第1、第2疗程的疗效和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结果:第1疗程总有效率为52.4%(11/21),第2疗程为90.5%(19/21),第2疗程优于第1疗程(P<0.05).第1疗程IBS-SSS评分为143.58±70.15,第2疗程为115.98±72.68,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第2疗程较第1疗程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运用《灵柩》针刺深度法在德国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作者:陆永辉;唐旭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针灸是在中国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2006年5月20日,针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
作者:石学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2006 2007年笔者应用腹部闪罐加针灸治疗术后肠梗阻55例,兹简述如下.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自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外科病房会诊病人,其中男37例,女18例;年龄19~78岁;病程4~30天;胃癌术后18例,大肠癌术后11例,创伤性小肠修补术后2例,肠粘连松解术后5例,食管癌术后12例,胰腺癌术后3例,胆囊摘石术后2例,阑尾炎术后2例.全部病人为经过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后效果不明显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作者:于溯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电针干预对糖耐量受损(IGT)患者餐后2h血糖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例糖耐量受损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空白对照组,每组30例.电针组采用电针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的干预方法,刺激干预6个疗程;空白对照组未做干预.观察患者电针干预前后及空白对照组同期空腹血糖(FBG)、75 g葡萄糖负荷2h后血糖(2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疗效.结果:电针组进行6个疗程的电针干预后,总有效率为76.7%(23/30),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的16.7%(5/30),P<0.01,并可显著降低2h PBG[(7.08±0.74) mmol/L]及HbA1c [(5.74±0.35)%],疗效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8.93±1.87) mmol/L、(5.97±0.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并对患者正常的FBG水平不造成影响.结论:电针干预可以作为IGT人群的临床有效干预方法及糖尿病早期防治手段.
作者:孟宏;翟煦;郝晋东;王宏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验证电针与针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的疗效,并比较其疗效差异.方法:通过回顾分析,将459例EPISBO患者分为电针组(355例)和针刺组(104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穴取足三里、上巨虚、太冲、公孙、悬钟,分别采用电针和针刺治疗方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结果:459例均获治愈,电针组平均治疗天数明显短于针刺组(13.5±7.5 vs 20.8±6.5,P<0.05);两组的治疗天数均显著短于文献记载的肠外营养与药物的治疗天数(32.0±7.0,均P<0.05).结论:电针和针刺在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且电针的疗效优于针刺.
作者:王新宇;熊志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通过查询中国知网、SCI等数据库近10年发表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经穴效应具有特异性并且可能是通过机体内在生物学机制发挥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等问题.今后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采用严格、科学的实验设计和评定方法,以广泛的疾病或疾病模型为载体开展相关研究.
作者:李凌鑫;孟智宏;樊小农;石学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