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来福;刘星;王文彪;郭学军;王光安
患者,女,21岁,学生,于2009年7月10日就诊.主诉:月经淋漓不尽3年余.现病史:3年来月经始终崩漏不止,量少色暗,仅用卫生护垫即可.曾行妇科常规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经多次西药及中药治疗未果,遂前来寻求针灸治疗.
作者:魏立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时间因素在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中的影响效应.方法:将7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三伏组(30例)、三九组(21例)和日常组(20例),穴取大椎、肺俞等,采用隔姜灸加中药贴敷.三伏组在夏季初伏、中伏、末伏各灸贴1次;三九组在冬季一九、二九、三九各灸贴1次;日常组在除三伏、三九以外的时间灸贴,每隔10天1次,共3次.观察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3(IL-13)的变化.结果:三伏组,三九组、日常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3.3%(25/30)、61.9%(13/21)、65.0%(13/2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生存质量及血清IL-13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及血清IL-13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结论:贴敷疗法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该疗法中占主导因素的是药物及经穴,时间因素似乎影响不大,适宜全年开展.
作者:黄冬娥;郭健红;林木南;李黄彤;郑良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轴关节受累的关节病变,主要影响骨盆的骶髂关节、脊柱关节和椎旁组织.笔者1999年10月以来采用火龙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爱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铺灸配合功能锻炼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8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采用自大椎穴至腰俞穴铺灸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对照组口服柳氮磺氨吡啶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沉(ESR)、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含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7%(35/39).优于对照组的76.9%(30/39)(P<0.05);治疗后两组ESR、TNF-α、ICAM-1含量均呈下降趋势(P<0.05,P<0.01),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均P<0.01).结论:铺灸配合功能锻炼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地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效果明显优于口服西药柳氮磺氨吡啶.
作者:李晚桂;涂乾;辜雪鹃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电针百会、足三里治疗抑郁症的免疫机制.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观察组、电针对照组、药物对照组,每组28例.电针观察组穴取百会、足三里;电针对照组穴取太冲、三阴交、内关、神门;药物对照组给予百优解口服.在治疗前后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1).电针观察组痊愈2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2例;电针对照组分别为0例、16例、12例、0例;药物对照组分别为1例、17例、7例、3例,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提示电针观察组有较好的疗效(P<0.05);3组患者血清IL-1β、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血清TNF-α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观察组疗效优于电针对照组和药物对照组;3种治疗方法都能清除炎性细胞因子IL-1β及IL-6,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作者:孙华;赵慧;张捷;包飞;魏镜;王道海;张云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通过广泛收集和系统整理有关针灸学家罗兆琚的资料,印证和明确了罗兆琚的生平事迹,介绍和总结了罗氏现存的医学著作和教材共16部,论文19篇.罗兆琚一生于针灸理论临床兼施,教育著述并重,为我国针灸事业做出了贡献.
作者:林怡;戴铭;彭君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对比穴位埋线与药物对绝经后女性骨代谢、自由基水平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65例绝经后女性随机分配至埋线组(33例)和药物组(32例).埋线组以三阴交、肾俞、关元为主穴,辅以随证配穴,每2周埋线1次;药物组口服妇复春胶囊,每天1次,每次2粒.两组均以3个月为一观察疗程,均在疗程开始当天及疗程结束的当天,进行症状体征评分及抽取患者肘静脉血做相关指标检测,同时,在1个疗程结束后对穴位埋线疗法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另选择月经周期规则的正常育龄女性28例,仅做排卵期性激素检测.结果:①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3.9%(31/33),药物组为96.9%(31/32),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骨钙素(BGP)、降钙素(CT)、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AKP)含量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P<0.01);②两组绝经妇女血清雌二醇(E2)含量均较正常育龄女性明显降低(均P<0.001),经治疗后,两组E2含量皆有明显增加(P<0.05,P<0.01),埋线组该作用弱于药物组(P<0.05),但埋线组较药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③埋线组治疗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比较,差异显著,SOD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MD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1).结论:穴位埋线能提高绝经后女性的低雌激素水平,安全性好,能调节绝经后女性的骨代谢、自由基水平,从而对绝经后包括骨质疏松症在内的退化性疾病及延缓衰老的进程具有积极的防治意义.
作者:陈贵珍;许云祥;张家维;刘颂豪;郭周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艾灸疗法是现代社会所追求和推崇的一种元创性自然疗法,临床应用疗效确切、成本低廉.但传统手工制作艾炷的方法过程复杂、费时费力、效率低下、难以批量生产,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影响艾灸疗法的普及和推广.便捷式艾炷制作器的研制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制作艾炷器具,可方便快捷地制作出型号多样、规格一致、疏密均匀的艾炷,并且节省材料,成本低廉,生产效率高.便捷式艾炷器的产生满足了临床和科研对艾炷的需要,有利于艾灸疗法的普及和推广.
作者:张淑君;孙玮琦;朱广领;任晓敏;高向转;武明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介绍近年来针灸在抗运动性疲劳,尤其在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对免疫功能的调节,防止运动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改善能量代谢,稳定机体内环境,缓解延迟性肌肉疼痛(DOMS),抗精神、中枢疲劳等方面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说明针灸因其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不涉及兴奋剂问题等特点在抗运动性疲劳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在取穴、操作及指标选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今后积极努力探索,进一步发挥针灸在抗运动性疲劳方面的优势.
作者:张艳红;刘军;李晓峰;贾春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笔者在临床治疗时发现头痛患者头部多会有一些不同程度的凹陷,手压之或麻木、或酸胀、或疼痛难忍,针刺后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笔者近年来以这些特定的凹陷点为主进行针刺治疗头痛,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玉静;王京京;卫丽娜;王小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精索静脉曲张(VC)是引起男性不育症的常见病因,有资料[1]显示约占不育症20%~42%.西医对VC不育症的治疗以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和精索静脉转流术等手术治疗为主,但疗效不甚理想,怀孕率约为20%~55%.近10年来,中医也对VC不育症临床进行大量的研究治疗,其疗效亦不尽如人意.笔者从临床上治愈单纯性精子质量下降引起的不育症得到启发,近年来用针灸方法治疗VC不育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琼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腧穴热敏态红外客观显示的可能性.方法:共纳入心气虚患者74例.在自然状态下采用热断层扫描成像系统(TTM)拍摄双前臂内侧红外热像图,图像采集完毕,接受灸感法热敏检测(艾条悬灸内关穴10 min).悬灸结束后记录患者内关穴产生扩热、透热的例数,然后再进行第2次红外辐射测量,记录艾灸后前臂内侧红外图像变化,比较两种检测法对心气虚患者内关穴热敏态的检测差异.结果:艾灸前患者内关穴区红外辐射强度多数显示高温特征,与患者灸感比较,其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76.9%,准确性为70.3%.艾灸内关穴区后,发生热敏化的内关穴区产生明显的沿前臂内侧纵向扩散的红外辐射增强区域,与患者灸感比较,其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92.3%,准确性为89.2%.结论:(1)心气虚患者内关穴区热敏态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2)艾灸热敏腧穴产生的腧穴扩热、传热的热敏现象,受试者的主观感觉与红外成像有明显的相关.
作者:周明镜;陈日新;陈明人;李巧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比较针刺悬钟合中药热敷法与常规选穴针刺法治疗跟骨骨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悬钟合中药热敷组(34例)和常规针刺组(32例).悬钟合中药热敷组给予针刺悬钟合中药热敷法治疗,常规针刺组按常规选穴针刺治疗,穴取阳陵泉、昆仑等.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足跟疼痛积分、足跟肿胀积分、足跟灼热感积分、行走功能活动情况积分变化及愈显率.结果:悬钟合中药热敷组的愈显率为64.7%(22/34),常规针刺组为37.5%(12/32),悬钟合中药热敷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悬钟合中药热敷组在疼痛积分、肿胀积分、灼热感积分、行走功能活动情况及总积分方面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均P<0.05).结论:针刺悬钟合中药热敷法治疗跟骨骨刺症疗效优于常规选穴针刺法.
作者:刘敏勇;聂容荣;迟振海;汤小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尾骨骨折、脱位或挫伤后常遗留骶尾部疼痛,也有无明显外伤史者,压迫尾骨过久,造成尾部韧带劳损或关节退行性改变,炎性水肿压迫尾骨附近的神经,导致疼痛.笔者自2001年以来针刺水沟穴治疗该病,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敏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电子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2009年)研究文献,对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总结.文献归纳显示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上可运用体针、耳针、穴位埋线、综合疗法等多种方法,机制研究包括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自由基代谢、调节血脂、调节骨代谢等方面.表明针灸治疗该病疗效确切,具有方便、经济、安全等优势.
作者:陈寅萤;马良宵;朱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笔者在基层临床工作,时值夏日,可以遇到一些肩背酸痛的患者,有一些类似的病史、症状,笔者将其暂命名为空调致肩背痛,现将其临床表现、病因分析、治疗方法简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李晖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面肌痉挛是以面部肌肉不自主、不规则、阵发性抽搐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多数仅限于单侧眼睑颤动及眼角、嘴角抽动,多呈进行性发展,严重者可波及整个面部.该病病程长、易复发,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近10年来运用口周四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116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龚晓强;柳晓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针灸对重型颅脑外伤致长期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将昏迷时间超过3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患者分成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两组均予相同的西医治疗.观察组另加用电针治疗,穴取百会、水沟、涌泉等,每次电针刺激30 min,再留针30 min,每日1次.结果:观察组平均苏醒时间和苏醒比率为40.1天、73.3%(11/15);而对照组分别为51.8天、28.6%(4/14),观察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及苏醒比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西药促醒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所致昏迷患者的神志恢复有明显疗效.
作者:刘剑平;杨志林;王敏善;石荣;朱保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40岁,因突发头痛、恶心、呕吐被他院诊断为颈椎病,经治疗效欠佳,于2008年9月22日转入我院针灸科病房治疗,后因躁动及剧烈呕吐,病情加重转入急症部ICU病房.9月24日患者出现深昏迷,血压升高至170/120 mmHg(1 mmHg=0.133 kPa),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并出现2次呼吸暂停.
作者:许军峰;卞金玲;李金波;申鹏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简要介绍针灸疗法在厄瓜多尔的发展情况,包括针灸在厄瓜多尔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厄瓜多尔有公立医院针灸科和针灸诊所从事临床工作,针灸已纳入医疗保险范围.针灸教育主要依靠国外培训,本国仅有一所大学设立了针灸专业.当地针灸管理不规范,临床水平不高,缺乏正规系统的针灸教育体系.但厄瓜多尔政府重视针灸发展,针灸在民间很受欢迎,在当地治疗的病种也较广泛.
作者:江晓霁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