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毫针刺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0例

蒋军清;赵雷;石海滨

关键词:毫针刺法, 手法整复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现报道如下, 住院病人, 门诊病人, 临床资料, 患者, 病程
摘要:我科从2005-2009年6月应用毫针刺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00例患者均为我科收治的门诊病人及住院病人,其中男842例,女358例;年龄小15岁,大83岁;病程短2天,长3年.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对吗啡麻醉及镇痛后并发症防治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对吗啡麻醉及镇痛后并发症的防治效果,探讨针刺治疗机制.方法:将择期经尿道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腰麻后,Ⅰ组不再进行操作;Ⅱ组、Ⅲ组行针刺治疗,留针30min,Ⅱ组穴取合谷、曲池、内关、支沟,皿组穴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观察围麻醉期不同时点各组患者的肠鸣音、恶心、呕吐、瘙痒等变化情况.结果:吗啡腰麻后各组患者肠鸣音减少.Ⅱ组针刺后及手术开始时肠鸣音次数增加,与Ⅰ组、Ⅲ组同时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呕吐、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5.0%(1/20)、30.0%(6/20),均低于Ⅰ组的35.0%(7/20)、80.0 9,6(16/20).结论:无神经传导阻滞情况下,针刺治疗对吗啡相关并发症有治疗效果;神经传导通路阻断后,针刺治疗对吗啡引起的并发症治疗作用减弱.针刺治疗机制可能与神经通路有关.

    作者:蒋奕红;江伟;蒋雷鸣;林高翔;杨华;谭毅;熊威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1709-11-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1部分:电针

    1 范围GB/T 21709本部分规定了电针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本部分适用于电针技术操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21709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作者:《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1部分:电针》项目组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梅花针叩刺督脉和夹脊穴为主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6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Bobath+推拿按摩+头针),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梅花针叩刺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夹脊穴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总百分比、侧弯反射及肌张力波动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53.3%(16/30),对照组显效率为20.0%(6/3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提高患儿GMFM总百分比,促使侧弯反射消失,减轻肌张力波动(P<0.05,P<0.01),但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梅花针叩刺督脉和夹脊穴治疗能提高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粗大运动功能,并能有效促使侧弯反射消失,缓解肌张力波动.

    作者:韩雪;尚清;马丙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梅花针随经叩刺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

    近年来,笔者采用梅花针随经叩刺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68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68例均来自1999年9月-2009年8月就诊干我院针灸门诊的Ⅰ型CCCI患者,其中男31例,女37例;年龄47~76岁,平均(64.2±6.2)岁;病程3个月~8年.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头沉,或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一般起病隐匿,病程长,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作者:刘锦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针刺配合痛点灸治疗寒湿型肩周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寻治疗寒湿型肩周炎的较佳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2例)、针刺组(28例).两组均采用针刺治疗.穴取肩髃、肩髎、肩贞为主,针灸组在此基础上加局部痛点灸治疗.结果:针灸组治愈7例,显效15例,好转9例,无效1例,愈显率68.8%,有效率96.9%;针刺组治愈2例,显效9例,好转13例,无效4例,愈显率39.3%,有效率85.7%.针灸组愈显率高于针刺组(P<0.05),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痛点灸治疗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作者:王晓惠;徐元忠;胡文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透刺内地仓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70例

    笔者近年来采用透刺内地仓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并在国内及刚果(金)推广使用,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70例患者来源于2006年4月-2008年3月就诊于河北省故城县中医院针灸科及2008年5月-2009年8月就诊于刚果(金)中刚友谊医院针灸科的门诊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透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作者:张金伟;胡金娣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上海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胆囊穴当属胆经之探讨

    经外奇穴是传统经络腧穴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经外奇穴的归经,是经外奇穴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外奇穴规范化的终形式.其中胆囊穴在<经络腧穴学>中被归于经外奇穴一章,但是对照该穴所处位置、主治病证以及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等,笔者认为其应被归于足少阳胆经,现分析如下.

    作者:朱倩;赵晓峰;王舒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肛五针治疗脑血管意外所致肛门失禁64例

    肛门失禁是发生脑血管意外后较常见的一个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并容易使患者产生悲观情绪,影响患者的治疗和肢体功能的康复.由于病因复杂,迄今为止,脑血管意外后肛门失禁的治疗仍是神经科临床上的一个棘手问题.2004-2008年,笔者应用自创肛五针治疗脑血管意外后肛门失禁,现报道如下.

    作者:钱晓平;徐芳;韩为;温杰;席瑞莉;贺慧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遗尿症

    目的:验证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遗尿症(PNE)的疗效.方法:将250例PNE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两组在一般心理行为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中极、气海、三阴交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和心、肾、交感等耳穴贴压治疗,每天1次,15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间隔5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对照组给予药物醋酸去氨加压素、氯酯醒口服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121/125),优于对照组的90.4%(113/125)(P<0.05),观察组在减少PNE患儿夜尿次数、遗尿次数、起效时间和疗效的持续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耳穴贴压能减少PNE患儿夜尿次数和遗尿次数,治疗效果显著,起效快,维持疗效时间长.

    作者:陈永军;周国赢;靳建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舌针疗法(续1)——舌穴定位、功能与研究

    1 孙氏舌针体系的形成笔者的舌针穴位与古代在舌面的脏腑分区和现代的管氏等医家在舌面及舌下划定的穴位有很大不同.该舌穴系统不仅在舌面上有脏腑的分布区域,而且在舌下有一个形似倒置人形的穴位分布系统,这些穴位的定位与人体解剖相对应.这些舌针穴位的定位既是临床实践的摸索,更是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

    作者:孙介光;孙雪然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热敏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痛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54例)、传统悬灸组(53例)及针刺组(53例),热敏灸组在患者颈项部、前臂及小腿外侧附近的经穴部位寻找热敏点施灸;传统悬灸组、针刺组均穴取夹脊穴、风池、肩外俞等,两组分别行温和灸与针刺治疗.观察各组疗效与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结果:热敏灸组有效率为98.0%(50/51),传统悬灸组为83.0%(39/47),针刺组为89.6%(43/48),热敏灸组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针刺组疗效优于传统悬灸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均能降低PRI评分(均P<0.001),热敏灸组对疼痛的改善优于针刺组(P<0.05),针刺组优于传统悬灸组(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传统悬灸及针刺治疗.

    作者:谢炎烽;阮永队;宁晓军;马春玲;陈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素问·刺腰痛》篇的临床应用

    笔者将<素问·刺腰痛>篇部分条文中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疗效颇佳,兹录于下.1 衡络之脉腰痛典型病例:患者,女,82岁,素来体健,晨起不慎跌倒,腰痛剧烈,腰部各个方向活动受限,尤以前俯和后仰受限明显,需人扶持慢行.治以强刺激双侧殷门,留针30min,并让患者俯卧位做仰身和弓身运动,幅度由小逐渐至大,每5min行针1次.针1次,疼痛改善,治疗完毕,可自行下床行走,腰部活动基本正常.后再治疗2次痊愈.

    作者:谯智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眼和附器针灸病谱的研究

    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1978-2005年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报道的病症按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并统计每一个病症被报道的论文篇数(即频次),归纳总结针灸治疗眼和附器的优势病谱.结果表明针灸治疗眼和附器针灸病谱共31种,其中西医病22种,西医症状5种,中医病症4种.表明眼和附器疾病是针灸临床的主要病谱之一,针灸疗法治疗本系统疾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维红;杜元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针刺治疗视歧32例

    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根结标本理论针刺治疗视歧,兹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小18岁,大62岁;病程短2天,长0.5年;其中外直肌麻痹16例,内直肌麻痹9例,上直肌麻痹2例,下直肌、上斜肌麻痹1例,提上睑肌麻痹2例,多条眼外肌麻痹2例.临床均表现为复视、眩晕、眼球位置偏斜、眼球运动障碍.

    作者:林栋;崔岚;刘臣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腧穴配伍研究概况

    检索1992-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将符合循证医学随机、可比、对照原则的文献进行梳理及研究.25篇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显示,临床针灸治疗的腧穴配伍规则与机体局部解剖、神经、血管、内分泌腺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多个腧穴配伍产生的协同、抑制或拮抗效应,对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根据实验研究所揭示的腧穴配伍技巧及规律,巧妙应用于临床是针灸疗效提高的关键.

    作者:李忠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不同年份蕲艾叶及不同比例艾绒化学成分研究

    分析比较不同年份蕲艾叶及不同比例艾绒的化学成分,为艾灸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以2007年、2008年、2009年蕲艾叶为原料,加工成3:1,5:1,8:1,15:1等不同比例的艾绒,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进行半定量计算.结果显示,不同年份蕲艾叶及不同比例艾绒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但其含量有较大差别:年份越久、艾绒比例越高,易挥发成分的相对含量越少,难挥发成分含量越多.表明蕲艾叶及艾绒挥发油成分基本是安全的.陈年高比例艾绒挥发油以难挥发成分为主,如刺柏脑、石竹素、石竹烯等,这些难挥发物质可能就是艾灸时的有效成分.

    作者:靳然;于密密;赵百孝;傅新彤;陈有根;郭洪祝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毫针刺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0例

    我科从2005-2009年6月应用毫针刺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00例患者均为我科收治的门诊病人及住院病人,其中男842例,女358例;年龄小15岁,大83岁;病程短2天,长3年.

    作者:蒋军清;赵雷;石海滨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温灸法治疗囊肿型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验证温灸法治疗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3组均给予体针配合火针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再给予艾炷灸关元、气海、脾俞;对照1组口服异雏A酸胶丸;对照2组未予其他治疗.观察3组疗效、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4%(27/32),对照1组总有效率为71.0%(22/31),对照2组总有效率为51.6%(16/3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2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1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损改善情况优于对照2组(P<0.05),且与对照1组皮损改善相当(P>0.05).对照1组出现皮肤干燥、唇炎等不良反应.结论:温灸可提高体针、火针治疗囊肿型痤疮的疗效,与异维A酸胶囊疗效相当,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米建平;余焯燊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针灸并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补肾活血法针灸并用与单纯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法加无瘢痕灸,针刺穴取膝关节局部腧穴,灸法穴取肾俞、血海;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表(WHOQOL-BREF)对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30/32),优于对照组的86.7%(26/30)(P<0.05);两组治疗后Lysholm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P<0.01),且改善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生存质量评分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灸并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有肯定的疗效,在改善膝关节运动功能、减轻疼痛方面疗效优于单纯针刺.

    作者:张倩如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