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如
通过对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1部分:电针>编制过程的回顾,分析了标准的主要结构以及内容制定的依据,并针对标准编写过程中出现的重要观点争议和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对临床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作者:王频;杨华元;胡银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根结标本理论针刺治疗视歧,兹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小18岁,大62岁;病程短2天,长0.5年;其中外直肌麻痹16例,内直肌麻痹9例,上直肌麻痹2例,下直肌、上斜肌麻痹1例,提上睑肌麻痹2例,多条眼外肌麻痹2例.临床均表现为复视、眩晕、眼球位置偏斜、眼球运动障碍.
作者:林栋;崔岚;刘臣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我科从2005-2009年6月应用毫针刺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00例患者均为我科收治的门诊病人及住院病人,其中男842例,女358例;年龄小15岁,大83岁;病程短2天,长3年.
作者:蒋军清;赵雷;石海滨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6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Bobath+推拿按摩+头针),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梅花针叩刺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夹脊穴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总百分比、侧弯反射及肌张力波动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53.3%(16/30),对照组显效率为20.0%(6/3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提高患儿GMFM总百分比,促使侧弯反射消失,减轻肌张力波动(P<0.05,P<0.01),但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梅花针叩刺督脉和夹脊穴治疗能提高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粗大运动功能,并能有效促使侧弯反射消失,缓解肌张力波动.
作者:韩雪;尚清;马丙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笔者近年来采用透刺内地仓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并在国内及刚果(金)推广使用,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70例患者来源于2006年4月-2008年3月就诊于河北省故城县中医院针灸科及2008年5月-2009年8月就诊于刚果(金)中刚友谊医院针灸科的门诊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透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作者:张金伟;胡金娣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分析目前的针灸研究现状及学科特色,提出针灸研究有以下3个主要特点:一是坚持中医理论的指导,重视从整体、功能切入进行研究;二是坚持基础与临床紧密衔接,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目的;三是重视古代文化对针灸的影响,发挥针灸学科的原创优势.今后的针灸研究应结合各自的研究目标,多学科参与,开展针灸学理、法、方、穴、术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梁繁荣;唐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对<灵枢>体质相关内容从文献学角度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表明体质是<灵枢>在整个针灸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视的内容,由于体质不同形成阴阳气血虚实的不同已成为<灵枢>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故纠正体质偏颇是针灸临床追求的方向.
作者:李雪青;马树祥;崔建美;李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通过研究中医治法、针灸治法的立论依据,分别对针灸治法的意义、中医治法与针灸治法区别与联系、针灸治法类辨等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笔者的针灸六法--温法、通法、补法、泻法、调法、升法,以期弥补既往针灸无系统完备治法理论的缺憾.
作者:张枬;吴耀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检索1992-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将符合循证医学随机、可比、对照原则的文献进行梳理及研究.25篇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显示,临床针灸治疗的腧穴配伍规则与机体局部解剖、神经、血管、内分泌腺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多个腧穴配伍产生的协同、抑制或拮抗效应,对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根据实验研究所揭示的腧穴配伍技巧及规律,巧妙应用于临床是针灸疗效提高的关键.
作者:李忠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痛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54例)、传统悬灸组(53例)及针刺组(53例),热敏灸组在患者颈项部、前臂及小腿外侧附近的经穴部位寻找热敏点施灸;传统悬灸组、针刺组均穴取夹脊穴、风池、肩外俞等,两组分别行温和灸与针刺治疗.观察各组疗效与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结果:热敏灸组有效率为98.0%(50/51),传统悬灸组为83.0%(39/47),针刺组为89.6%(43/48),热敏灸组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针刺组疗效优于传统悬灸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均能降低PRI评分(均P<0.001),热敏灸组对疼痛的改善优于针刺组(P<0.05),针刺组优于传统悬灸组(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传统悬灸及针刺治疗.
作者:谢炎烽;阮永队;宁晓军;马春玲;陈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验证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遗尿症(PNE)的疗效.方法:将250例PNE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两组在一般心理行为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中极、气海、三阴交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和心、肾、交感等耳穴贴压治疗,每天1次,15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间隔5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对照组给予药物醋酸去氨加压素、氯酯醒口服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121/125),优于对照组的90.4%(113/125)(P<0.05),观察组在减少PNE患儿夜尿次数、遗尿次数、起效时间和疗效的持续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耳穴贴压能减少PNE患儿夜尿次数和遗尿次数,治疗效果显著,起效快,维持疗效时间长.
作者:陈永军;周国赢;靳建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笔者将<素问·刺腰痛>篇部分条文中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疗效颇佳,兹录于下.1 衡络之脉腰痛典型病例:患者,女,82岁,素来体健,晨起不慎跌倒,腰痛剧烈,腰部各个方向活动受限,尤以前俯和后仰受限明显,需人扶持慢行.治以强刺激双侧殷门,留针30min,并让患者俯卧位做仰身和弓身运动,幅度由小逐渐至大,每5min行针1次.针1次,疼痛改善,治疗完毕,可自行下床行走,腰部活动基本正常.后再治疗2次痊愈.
作者:谯智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1978-2005年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报道的病症按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并统计每一个病症被报道的论文篇数(即频次),归纳总结针灸治疗眼和附器的优势病谱.结果表明针灸治疗眼和附器针灸病谱共31种,其中西医病22种,西医症状5种,中医病症4种.表明眼和附器疾病是针灸临床的主要病谱之一,针灸疗法治疗本系统疾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维红;杜元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寻治疗寒湿型肩周炎的较佳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2例)、针刺组(28例).两组均采用针刺治疗.穴取肩髃、肩髎、肩贞为主,针灸组在此基础上加局部痛点灸治疗.结果:针灸组治愈7例,显效15例,好转9例,无效1例,愈显率68.8%,有效率96.9%;针刺组治愈2例,显效9例,好转13例,无效4例,愈显率39.3%,有效率85.7%.针灸组愈显率高于针刺组(P<0.05),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痛点灸治疗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作者:王晓惠;徐元忠;胡文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针刺对吗啡麻醉及镇痛后并发症的防治效果,探讨针刺治疗机制.方法:将择期经尿道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腰麻后,Ⅰ组不再进行操作;Ⅱ组、Ⅲ组行针刺治疗,留针30min,Ⅱ组穴取合谷、曲池、内关、支沟,皿组穴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观察围麻醉期不同时点各组患者的肠鸣音、恶心、呕吐、瘙痒等变化情况.结果:吗啡腰麻后各组患者肠鸣音减少.Ⅱ组针刺后及手术开始时肠鸣音次数增加,与Ⅰ组、Ⅲ组同时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呕吐、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5.0%(1/20)、30.0%(6/20),均低于Ⅰ组的35.0%(7/20)、80.0 9,6(16/20).结论:无神经传导阻滞情况下,针刺治疗对吗啡相关并发症有治疗效果;神经传导通路阻断后,针刺治疗对吗啡引起的并发症治疗作用减弱.针刺治疗机制可能与神经通路有关.
作者:蒋奕红;江伟;蒋雷鸣;林高翔;杨华;谭毅;熊威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其主要病变是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临床症状以疼痛、膝关节活动受限为主,多见于中老年人及肥胖人群.
作者:张素玲;王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太阴病是中医学的病证名,伤寒六经病之一,是三阴病中较轻的证型,为脾胃病专科的常见病证,临床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口不渴,舌苔白润而腻,脉迟缓.笔者运用特定穴温针灸治疗该病,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云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肛门失禁是发生脑血管意外后较常见的一个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并容易使患者产生悲观情绪,影响患者的治疗和肢体功能的康复.由于病因复杂,迄今为止,脑血管意外后肛门失禁的治疗仍是神经科临床上的一个棘手问题.2004-2008年,笔者应用自创肛五针治疗脑血管意外后肛门失禁,现报道如下.
作者:钱晓平;徐芳;韩为;温杰;席瑞莉;贺慧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1 范围GB/T 21709本部分规定了电针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本部分适用于电针技术操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21709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作者:《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1部分:电针》项目组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