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征;阮艳艳;虞坚尔;孙海英;徐文斐
目的:探讨薯蓣皂苷元(diosgenin,DG)对H2O2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用H2O2损伤PC12细胞建立氧化应激损伤细胞模型,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形态学特征,并通过MTT法检测不同浓度DG对正常PC12细胞和模型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G对模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不同浓度H2O2(100、200、400 μmol/L)损伤组PC12细胞生存率均显著下降(P<0.01),DG 3个浓度组(1.25、2.5、5.0 μmol/L)PC12细胞生存率均显著提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DG 3个浓度组(1.25、2.5、5.0 μmol/L) PC12细胞生存率均显著提高(P <0.01);2.5 μmol/L的DG可显著抑制H2O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P<0.01),在细胞周期上表现为G0 ~G1期细胞减少,同时S期增多.结论:DG能促进PC12细胞增殖,对H2O2氧化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铨;陈健;王美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电针水沟穴对脑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促血管新生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按时相分为1d、2d、3d、7d4个亚组.运用改良型Longa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余手术步骤同模型组.治疗组造模后选取水沟穴进行针刺治疗,其余2组不加干预.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TTC染色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S-ABC法检测VEGF、arresten蛋白表达.结果:治疗组各时间点Longa评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两组评分均有降低的趋势(P<0.05,P<0.01).治疗组各时间点梗死体积则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两组脑梗死体积均呈缩小的趋势(P<0.05,P<0.01).治疗组各时间点脑组织VEGF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两组各时相VEGF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多趋势(P<0.05,P<0.01);治疗组各时间点arresten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两组各时间点arresten表达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呈降低的趋势(P<0.05,P<0.01).结论:电针水沟穴可促进大鼠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缩小脑梗死体积,推测其可能与电针通过调控VEGF和arresten的表达而促进MCAO后血管新生有关.
作者:尤艳利;徐晓明;舒适;钱小路;周璇;李莎莎;张天芳;周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加味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肘关节屈曲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6例脑卒中后肘关节屈曲痉挛患者按不同痉挛等级(Ⅰ级、Ⅰ+级、Ⅱ级)分层,再随机分为治疗组(芍药甘草汤加味结合运动疗法)、对照1组(运动疗法组)和对照2组(巴氯芬结合运动疗法),疗程均为3周.结果:①痉挛改善情况:Ⅰ级、Ⅰ+级痉挛分层中,治疗组和对照2组改善痉挛的疗效优于对照1组(P<0.05,P<0.01);②疼痛改善情况:治疗组疼痛VAS评分减幅大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1);③患肢肿胀改善情况:治疗组患肢肿胀评分减幅大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1);④相关性分析:治疗组痉挛的改善情况与疼痛和肿胀评分减幅密切相关(P<0.01).结论:芍药甘草汤加味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能显著缓解Ⅰ级和Ⅰ+级肘关节屈曲痉挛,减轻患肢疼痛和肿胀.
作者:张颖;李擎;杨坚;高宁沁;范利;葛海萍;羊健中;李洪丽;袁文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参枝苓口服液(SZL)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影响.方法:将106例伴有BPSD的AD患者随机双盲分为SZL组(n=53)和安慰剂组(n=53).所有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SZL组患者加服SZL,安慰剂组患者加服安慰剂口服液,两种口服液治疗周期均为20周,停药后随访5周.分别于服药前1周及服药第10周、第20周、第25周(即停药后第5周)评价患者的AD病理行为量表(BEHAVE-AD)评分和神经精神问卷(NPI)评分,同时采用加速度记录仪去趋势波动分析(DFA)方法评价患者的昼间活动量(DA)、晚间活动量(EA)、夜间活动量(NA)的变化.结果:在服药后第20周及第25周时,安慰剂组患者的BEHAVE-AD的幻觉、行为紊乱、攻击行为、昼夜节律紊乱、情感障碍、焦虑和恐惧维度评分较服药前显著升高(P<0.05);且SZL组患者的幻觉、行为紊乱、攻击行为、焦虑和恐惧维度的评分显著低于安慰剂组(P<0.05).在服药后第20周及第25周时,安慰剂组患者的NPI的妄想、幻觉、激越、异常运动行为、睡眠障碍维度评分较服药前显著升高(P<0.05);且SZL组患者的妄想、幻觉、激越、异常运动行为、睡眠障碍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安慰剂组(P<0.05).在服药后第20周及第25周时,安慰剂组患者的EA、NA参数值较服药前显著升高(P<0.05);且SZL组患者的EA、NA参数值显著低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SZL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AD患者BPSD的进展,且无毒副作用,适于长期服用.
作者:李毛;王恒;宋玉;徐萌;潘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医旋转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松解理筋手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旋转整复手法治疗,每周治疗2次,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法治疗的安全性,采用McGill疼痛量表(MPQ)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9.0%,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PQ感觉项与情感项总分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全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与手法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中医旋转整复手法通过纠正颈椎关节的“骨错缝、筋出槽”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佳,安全性好.
作者:林勋;郑梦捷;陈博;张旻;庞坚;张明才;詹红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联合替扎尼定片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偏瘫伴肢体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替扎尼定片治疗,治疗组口服芍药甘草汤加味结合替扎尼定片治疗,疗程为4周.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采用简化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来评定患者的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亦显著升高(P<0.05,P<0.01);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芍药甘草汤结合替扎尼定片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痉挛症状,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玉宇;徐宁;路悦;杨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腰椎“椎骨错缝”模型大鼠造模节段生物力学及H反射潜伏期的变化.方法:采用椎体外部连接固定系统(ELFS)诱导“椎骨错缝”大鼠模型.将160只350~ 45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通过外科手术将ELFS的棘突附着部件(SAU)与大鼠L4、L5和L6棘突相连接,再使用ELFS的外部连接部件将SAU连接起来;模型对照组仅植入SAU,不安装外部连接部件;假手术组仅进行手术干预,不植入任何部件;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再将各组按固定时间分为1、2、4、8和12周5个亚组.在各连接期结束时,脊柱刚度测试系统检测实验组和模型对照组固定节段刚度;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各组大鼠后肢胫神经H反射.结果:“椎骨错缝”模型大鼠脊柱造模节段刚度随连接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造模8周后,“椎骨错缝”模型大鼠后肢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显著增加.结论:“椎骨错缝”模型大鼠相应造模节段发生了相关的生物力学及神经传导特性的改变.
作者:杨小存;孔令军;程英武;卜江慧;郭朝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祛痰活血通络法对痰瘀互结型糖尿病肾病(DN)Ⅲ期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痰瘀互结型DNⅢ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加服祛痰活血通络中药汤剂,疗程为6个月.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肾小球滤过率(GFR)、24 h尿白蛋白(24 h UAlb)和24 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较对照组亦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Alb定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较对照组亦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的GFR有所增高,而对照组患者的GFR有所降低,但两组患者的GFR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痰活血通络法可有效降低痰瘀互结型DNⅢ期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降低尿蛋白定量,改善患者的肾功能.
作者:曾娟花;唐红;杨华;姚晔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介绍“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项目——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计划”的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效果评价,并总结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艾贺玲;汤晶晶;顾攸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CBS)结合模拟操作在中医妇科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将2013 ~2014年度在妇科门诊实习的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BS结合模拟操作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法.通过出科理论考核、Min-cex评分、实践操作评分及教学反馈问卷共同评估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从理论考核、Min-cex及操作评分都优于对照组(P<0.05),教学反馈问卷显示实验组接受度较对照组略差,但能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沟通、合作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等.结论:CBS结合模拟操作在中医妇科临床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改进推广.
作者:曾薇薇;殷岫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探讨经络学说的演变轨迹.元代之前认为经络系统存在两套循行路线,即深层经络路线和浅层经络路线.深层经络路线是气血循环运行的通道,浅层经络路线是俞穴间脉气流通的通道.元代之后深层经络和浅层经络被合为一体,只有一套经络路线.
作者:吴敦序;张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综述长春胺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改善脑部循环、促进脑部代谢,保护神经功能,改善脑血流动力,调节脑电活动,提高认知行为能力等.
作者:邢蕾;于春侠;于华;刁文杰;张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根据组方原则不同,按照补肾填精、活血通络、祛瘀化痰、益气活血、平肝熄风等不同组方原则对中药复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司冰洁;胡玉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益气升阳方调节apoE(-/-)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小鼠脂质代谢及其抗氧化、抗炎作用.方法:将32只6~8周apoE(-/-)小鼠高脂喂养12周后制成AS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益气升阳方药组(复方组)、黄芪组、西药(洛伐他汀)组、模型组,每组8只;同时,高脂饲养8只同一品系C57小鼠设为正常组.干预组分别给予益气升阳方药、黄芪和洛伐他汀,均采用灌胃给药,同时继续高脂饮食;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持续高脂饮食饲养.干预12周.采用酶偶联比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TG、TC含量;TBA法及羟胺法分别检测MDA、SOD含量;选择测定法检测血清LDL-C、HDL-C含量;ELISA法检测MCP-1、TNF-α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TC、LDL-C、MDA水平及MCP-1、TNF-α表达较正常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血清HDL-C水平、SOD活性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通过益气升阳方药干预后小鼠血清TC、LDL-C、MDA、SOD、TNF-α变化较模型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与模型组相比,该复方不能明显改变HDL-C、MCP-1含量.结论:益气升阳方药和黄芪均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的脂质代谢,并具有抗氧化及抗炎作用.
作者:姚领爱;夏花英;冯丹;张学礼;金国琴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医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优秀中医儿科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过程中发现:规范化培训普遍存在儿科医师来源缺乏、中医儿科基本功的训练不足、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够、中医儿科临床示教存在困难、培训基地带教模式缺乏中医特色、中医儿科专业规培生的就业缺乏保障等问题,对培养优秀的中医儿科医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作者:薛征;阮艳艳;虞坚尔;孙海英;徐文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固本调免方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给予固本调免方治疗,对照组31例给予固本通络方治疗,疗程2个月.治疗结束,评价临床疗效及相关免疫学指标.结果: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1.3%,组间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治疗后,两组尿红细胞数目降低(P<0.05,P<0.01),治疗组尿红细胞数目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24h尿蛋白定量显著降低(P<0.05,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治疗组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IgA及补体C3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IgG、IgA、C3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CD4显著升高(P<0.01)、CD8显著降低(P<0.01)、CD4/CD8比值显著上升(P<0.01),且两组间CD4、CD8、CD4/CD8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固本调免方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临床疗效确切,其机制与改善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关.
作者:李雯雯;杨雪军;何立群;沈沛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外敷剂消痹膏对牛Ⅱ型胶原诱发的大鼠关节炎的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牛Ⅱ型胶原溶液与不完全弗氏佐剂混合配制的乳剂注射于Wistar大鼠诱发免疫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取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扶他林乳胶剂)及消痹膏低、中、高剂量组;另外设注射生理盐水的大鼠为阴性对照组.模型组与阴性对照组于腹部剔毛处外敷黄凡士林,其余各组分别予外敷相应药物.考察各组关节炎指数及抗炎、免疫调节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消痹膏各剂量组给药7d大鼠足趾容积明显减少(P<0.01或P<0.05),中剂量组给药2d大鼠关节炎指数明显降低(P<0.05),低、高剂量组给药3d关节炎指数明显降低(P<0.01或P<0.05);消痹膏高剂量组对CIA大鼠组织病理变化分级的改善疗效显著增强(P<0.01),血清IL-4含量显著升高(P<0.01)、血清TGF-β含量明显降低(P<0.05);中剂量组血清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消痹膏低剂量组大鼠组织病理变化分级R值显著降低(P<0.01),低、中、高剂量组关节炎指数评分、足趾容积、细胞因子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消痹膏有明显的抗炎、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郭梦如;姜婷;姚广涛;秦亮甫;符胜光;陈华英;甄滢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总结近代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临证经验,归纳为“治从五脏”(包括益心、补肺、健脾、调肝和补肾)和“尤重祛邪”(包括祛痰降浊、活血祛瘀和清热利湿),充分体现了众医家治疗冠心病的经验特色.
作者:吕天娇;蒋梅先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大肠癌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进一步探讨大肠癌的内在规律,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对各数据库内收录的从中医角度研究大肠癌的文献进行梳理,统计明确提出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文献的各证型病例数和频率.结果:大肠癌的辨证分型(无明确指出手术前后或化疗前后)为实证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以气血和脾肾肝三脏虚衰为主;比较大肠癌手术前后辨证分型,发现术后的证型变化总体上实证例数减少,虚证例数增加,疾病后期大多演变为气血两虚证和肝脾肾虚衰证;而大肠癌化疗前后的辨证分型显示,患者多次化疗以后,湿热瘀毒等实证减少,脾肾肝胃等脏器虚衰之虚证增加;分析百余名医家对大肠癌证型的认识,发现实证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以气血和脾肾肝三脏虚衰为主.结论:大肠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为实证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以气血和脾肾肝三脏虚衰为主;手术及化疗后实证比例减少、虚证比例增加,尤以气血和脾肾肝三脏虚衰为常见.
作者:邱艳艳;梁波;胡送娇;包益洁;石晓静;于卉;邹瑜;汤庆丰;殷佩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痰”是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主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痰邪蕴久导致肠毒积聚是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主要病机;痰湿壅盛、蕴结肠腑是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主要证型,临床治疗当以“消痰通腑”为基本原则.
作者:刘煊;矫健鹏;周昱岐;修丽娟;顾雨芳;秦志丰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