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螺内酯和氯沙坦及二者合用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愈合的影响

刘焱;周晓东;刘刚;刘超;籍振国;刘坤申

关键词:心肌梗死, 螺内酯, 氯沙坦, 大鼠
摘要:目的 探讨螺内酯和氯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早期愈合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6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2)与AMI组(n=48).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AMI大鼠模型.再将术后72 h存活大鼠随机分为AMI组、AMI+螺内酯组(S组)、AMI+氯沙坦组(L组)、AMI+螺内酯+氯沙坦组(SL组),用氯胺T法观察梗死区与梗死周围非梗死区的胶原含量,观察各组梗死周围非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利用逆转录-PCR技术的方法,观察AMI早期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mRNA的表达.结果 组间梗死区与梗死周围区胶原含量差异并无显著性;AMI用药组梗死周围区毛细血管密度均高于AMI组;螺内酯和氯沙坦及2者合用组在心肌梗死后2周时MMP-13mP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 螺内酯和氯沙坦及2者合用并不延缓心肌梗死后早期组织修复.
河北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药物治疗

    急性白血病(AL)按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可分为急性淋巴系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或非淋巴系白血病(AML、ANLL)两大类;按病因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病因不明,后者继发于慢性白血病急变、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MDS)转化、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转化和治疗相关性(放疗、药物)所致,均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作者:林凤茹;张静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眼球挫伤后继发外伤性前房积血76例分析

    目的 探讨外伤性前房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自1999年至2004年收治的76例外伤性前房积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Ⅰ、Ⅱ级出血者一般1~7 d出血全部吸收,Ⅲ级出血已形成凝血块者一般7~14 d积血吸收.视力:Ⅰ、Ⅱ级出血者视力恢复较好,Ⅲ级出血有并发症者视力恢复较差.结论 早期把握外伤性前房出血的治疗及手术时机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刘枫芸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全麻患者术后气管导管吸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临床护理中在气管导管吸痰方面存在较大的误区,笔者通过观察、学习以及结合自身临床工作经验,总结了几点临床护理中关于气管导管吸痰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王翠娟;张树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重症监护病房脑卒中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45例临床分析

    脑卒中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及侵入性诊疗技术,导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机会大大增加.本文对合并和未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脑卒中患者进行比较分析.

    作者:加娜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89例中老年人高尿酸血症临床分析

    为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笔者对高校中、老年教师高尿酸血症的患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密切相关[1].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李玉珍;张晓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品行障碍原因分析与相应干预措施

    品行障碍是儿童少年期出现的反社会行为及攻击行为,是精神常见病之一,但这方面的报道少见,现将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付树旺;秦爱粉;高明秀;唐鹏举;田晓馨;朱宏日;蔡红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干眼与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干眼(dry eye)是指由于泪液的量或质的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面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眼疲劳,异物感,干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眼红等症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加拿大所有验光诊所各30例连续非选择病人的问卷调查表明28.7%的病人有干眼症状.日本8个眼科中心2 127例连续门诊新病人的检查结果,患干眼(泪膜和眼表都异常)有359例(17%),美国65岁以上老人,15%的病人有干眼症状,干眼病人超过5000万.我国虽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单纯从人口计算推测我国的干眼病人数量会更多.

    作者:宋秀君;庞润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运动神经元病的神经肌电图分析

    经典的运动神经元病是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变性疾病,其特征为既有上运动神经元的损害,又有下运动神经元的受累.其主要临床特征为起病隐袭,进行性缓慢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肌电图对该病的诊断非常关键.现将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0例患者的神经肌电图统计报道如下.

    作者:张凤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HELLP综合征12例分析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存在全身小动脉痉挛,表现为水肿、高血压和蛋白尿,随着病情恶化,继而可出现溶血(hemolysis)、肝酶升高(elevated live enzymes)及血小板减少(low platelets),即HELLP综合征.一般认为HELLP综合征是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我院自1998年7月至2005年7月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HELLP综合征的患者12例,对其进行了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对其诊断水平,及早采取治疗措施,降低母婴死亡率.

    作者:杨艳瑞;商素洁;李晓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民营医院如何建立病理科

    我们经过几年来在民营医院建立病理科的实践经验,摸索了一套与大医院不同的、既经济省钱,又解决病理科开展的部分项目如:脱落细胞、常规病理标本检查和快速石蜡切片等.设备总投资不超过5万元,具体做法如下.

    作者:黄志远;孙喜英;卢玲;陈国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对氧磷酯酶1与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活性与2型糖尿病(DM)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对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以对氧磷为底物测定血清PON1活性.结果 单纯2型糖尿病组PON1活性为(152±67)IU/L,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224±89)IU/L,P<0.01],2型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变组PON1活性为(110±46)IU/L,比单纯2型糖尿病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PON1活性在单纯2型糖尿病及并发心脑血管病变患者中均显著降低,提示PON1活性的降低参与了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尚可;孙亚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手术治疗跟骨丘部垂直塌陷性骨折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累及丘部者较多见,表现为后关节面严重碎裂和塌陷并伴有外侧皮质骨移位[1].它使足跟变宽,距下关节正常的解剖关系改变,终导致骨关节炎[2],引发后足持续性疼痛和足功能障碍.自2004年3月至2006年5月,我们采用切开复位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丘部塌陷性骨折20例(24足),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志国;崔健;王倩;栾广;张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和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6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6例,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PAPP-A和IL-6水平.结果 ACS组PAPP-A和IL-6的浓度显著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ACS患者PAPP-A和IL-6之间存在直线正相关关系(r=0.62,P<0.01).结论 PAPP-A和IL-6是与ACS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相关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白晓谊;刘美霞;米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有效性研究

    目的 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GM1)在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确诊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56例早产儿分为GMl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2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另给予GM1治疗,动态观察头颅B超的变化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 经头颅B超的动态观察,治疗组30例均较对照组好转,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GM-1可减轻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及持续性病变的发生,改善预后.

    作者:封云;周晓玉;黄志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合并食管癌1例

    患者,女性,39岁.主因头晕半年,皮肤出血点20 d于2005年6月3日第一次住院.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及瘀斑,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心肺(-).

    作者:赵松颖;化罗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静脉注射抗生素新药:替加环素

    替加环素[Tigecycline商品名TYGACILTM(美国惠氏药物公司开发)]是一种新型的广谱活性的静脉注射用抗生素,对有抗药性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活性,是甘氨酰四环素类中的首个药品,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2005年6月批准上市的新药.

    作者:张建新;张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急性脑梗死的介入溶栓治疗

    脑梗死是由于脑局部供障碍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急性脑梗死占所有急性脑血管病的50%~70%,是中老年人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经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可以使高浓度的溶栓剂直接用于血栓,加速溶解过程,缩短血管闭塞到再通时间、提高再通率,脑血流的恢复使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现将我院2003年3月至2005年4月以来采用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3例报告如下.

    作者:马春华;张中秋;郧立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

    心血管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难题.尽管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可以帮助我们确诊或除外心肌损伤,但仍需一些可预测未来风险的标志物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本文介绍一些与ACS相关的标志物及其特点和临床意义,仅供参考.

    作者:吴瑞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不同糖耐量人群胰岛素敏感性和代谢综合征危险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胰岛素敏感性和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OGTT检查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155名健康体检者分为正常糖耐量组(NGT)、糖耐量受损组(IGR)和2型糖尿病组(2DM),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胰岛素和炎症因子,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IGR和2DM组接受3个月罗格列酮治疗.结果 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伴随着ISI的下降同时出现,ISI和BMI、血压、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呈负相关,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联素(adiponectin)呈正相关.IGR和2DM人群在使用罗格列酮3个月后各种炎症指标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脂联素有明显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也同时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随着NGT向糖调节受损到2型糖尿病的发展而逐渐下降,而一些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也伴随着同步出现,对于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应从早期开始.罗格列酮可以在临床中成为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征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选择之一.

    作者:欣冰;陈晓倩;欧阳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药物性重症肝炎10例护理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药物性重症肝炎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对10例药物性重症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并在治疗前后测定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氨及血糖的改变.护理措施包括治疗前做好相关健康教育,治疗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治疗后做好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结果 经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后高胆红素血症得到明显缓解,血液中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有明显下降,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精神好转,肝性脑病缓解.结论 对药物性重症肝炎患者应用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效果明显,而完善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

    作者:鲁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河北医药杂志

河北医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