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针透刺滞针牵拉合TDP治疗陈旧性面瘫45例

李常法;赵驻军;曾亦;张继红;常英

关键词:双针, 透刺滞针牵拉, 照射治疗, 周围性面瘫, 现报道如下, 陈旧性面瘫, 十字交叉, 临床实践, 患者, 常见病, 治愈, 学习, 面部, 疗效, 局部, 功能
摘要: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病,以周围性面瘫为常见,多能治愈.但也有不少患者由于种种原因病情迁延日久,面部功能3个月以上仍未能完全恢复而终成陈旧性面瘫,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笔者经多方探讨、学习,结合自己临床实践,总结出以双针十字交叉透刺滞针牵拉合TDP局部照射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廉玉麟主任医师分型治疗颈椎病经验介绍

    廉玉麟教授在30余年的临床教学实践中,将西医的生理、病理、解剖学知识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详细介绍了廉老治疗颈椎病的经验,根据颈椎病各种分型的临床表现,进行颈椎三线定位,决定针刺深度和补泻手法,采用长短针相结合,深刺与浅刺相配合,做到了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为治疗颈椎病提供了又一有效途径.

    作者:耿巧;张会芝;廉玉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穴位揉压法配艾灸治疗产后缺乳120例

    母乳是婴儿必需的和理想的营养食品.为保护母婴健康,降低乳幼儿死亡率,国际上已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作为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产后缺乳症临床多见,故积极寻求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近5年来笔者用穴位揉压法配艾灸治疗产后缺乳1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多针分层斜刺治疗骨骼肌损伤156例

    1994年来我科采用多针分层斜刺法治疗骨胳肌损伤患者1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涂小华;付继美;陈有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针刺结合中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240例

    重症肌无力(myasthemina gravis,MG)是一种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为受累骨骼肌的极易疲劳和休息后一定程度的恢复.其发病机制主要在于血液中过高的抗乙酰胆碱抗体(AchR)破坏了突触后膜及AchR,造成终板电位及微小终板电位波幅的降低.

    作者:姜京明;姜京平;姜京玲;叶涵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进展与思考

    目的:分析近10年来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的临床与机制研究状况,为今后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与穴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995-2005年国内期刊的相关论文进行分析,从针灸临床、实验研究两方面进行综述.结果: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效果明显,机制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科研设计和创新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结论:今后,应从针灸临床治疗有效病症着手,研究经穴特异性与影响经穴特异性效应产生的因素,从中总结出共性规律,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理论,以指导针灸临床.

    作者:吴焕淦;施茵;张卫;周爽;刘慧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论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不仅是针刺手法的大家,也是灸治的名家,对灸法认识独到而深刻,其贡献主要有3个方面:①大量收录各家灸法和治验,博采众家之长,广集明以前灸法之大成.②结合临床经验,对揣穴与体位、施术先后、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点艾火、发灸疮等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操作规范.③创新形成杨氏临床灸疗特色,即取穴贵精,以疏通经气;用灸在活,能常中达变;灸必有验,当把握时机;针灸、药物宜结合使用;灸后调摄以巩固疗效.

    作者:高希言;马巧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点刺蛇眼穴出血为主治疗带状疱疹65例

    1 一般资料65例均为1998年1月-2004年12月门诊病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21~40岁13例,41~60岁28例,61岁以上者24例;病程1~7天27例,8~15天38例.病灶部位按神经分布区域在头面部者6例;左侧胸背上肢部者17例,右侧20例;左侧腰腹臀下肢者10例,右侧12例.65例患者中,42例经中西药物治疗效不佳后来我科门诊治疗,23例为首次门诊治疗.

    作者:万兆和;万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专病笔谈--面瘫(6)

    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注意事项关于面瘫治疗中的几个问题,临床上颇多争议,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供临床参考.关于针刺治疗时间问题,笔者认为使用调神法治疗,病程越短,疗效越好,重在调神.单取阳明经穴或局部取穴,则应在病情稳定即1~2周后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刘月芝;陈红;黄涛;孙正军;王国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β-肾上腺素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电针预治疗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目的:观察电针预治疗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心脏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站点中cAMP和Gsα蛋白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和再灌注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实验型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加电针(EA)组和缺血再灌注加电针加心得安(EAP)组.观察比较电针预治疗对再灌注10 min内心律失常评分、缺血心肌cAMP含量和Gs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NC组比较,IR组于再灌注10 min内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IR组比较,EA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而EAP组心律失常评分与IR组相近,亦明显高于EA组(P<0.01).各组大鼠缺血心肌cAMP含量和Gsα蛋白表达结果与心律失常评分结果相似.电针预治疗可以明显减低I/R性损伤引发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抑制I/R后引起的缺血心肌cAMP含量和Gsα蛋白的异常升高,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可以抑制其保护作用.结论:电针预治疗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站点中cAMP和Gsα蛋白参与了介导针刺预处理改善上述心肌缺血性损害的作用.

    作者:高俊虹;付卫星;晋志高;喻晓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三段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肩周炎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三段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到三段针刺组及常规针刺组,各35例.两组均取中平、阳陵泉、患侧肩髃、肩髎、肩贞等穴,三段针刺组操作时分步骤进行.结果:三段针刺组有效率为97.15%,优于常规针刺组的87.10%(P<0.05);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VAS评分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三段针刺法治疗肩周炎优于常规针刺法.

    作者:陈尚杰;李红;张家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及其分析

    目的:总结、归纳经络研究的各个流派.方法:查阅文献,回顾经络研究历史.结果:中、外学者几十年针灸经络探秘,逐渐形成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神经生理学派--神经传导学说,生理生化学派--体液循环学说,生物物理学派--生物场学说,整体间隙学派--结缔组织结构学说,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作者:华萍;吕虎;原林;唐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秩边穴温针灸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本组24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小27岁,大71岁;病程短1个月,长8年.24例患者前列腺指诊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和压痛.前列腺液检查均有炎性反应,细菌涂片和培养均为阴性.

    作者:刘锦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头电针对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区DAT显像影响

    目的:运用SPECT技术探讨头电针治疗帕金森病(PD)的机理.方法:5例PD患者均接受顶颞前斜线(MS 6),额旁3线(MS 4),顶旁1线(MS 8),顶旁2线(MS 9),枕下旁线(MS 14)的电针治疗,单侧病变针对侧,双侧病变针双侧.治疗前后分别行99mTc-TRODAT-1 SPECT显像,利用感兴趣区(ROI)测定纹状体/枕叶(ST/OC)的比值,分析纹状体区的多巴胺转运体(DAT)活性.结果:治疗前后发病同侧ST/OC分别是1.19±0.15和1.24±0.31,而对侧分别是0.90±0.12和0.95±0.25,治疗后均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电针可以减少PD患者纹状体区DAT的丢失,改善纹状体区DAT的活性.

    作者:姜雪梅;黄泳;李东江;唐安戊;王升旭;卓鹰;李求实;陈静;高彦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改进圆利针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53例

    急性软组织损伤是针灸推拿理疗正骨门诊常见的急症,排除骨折、肌腱与韧带完全断裂的情况,笔者采用改进的华佗牌圆利针叩刺局部皮肤,取得满意疗效.现将2003年2月-2005年12月期间治疗的53例病人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谭树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理想方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用针刺太冲、合谷为主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氟哌啶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对治疗组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进行观察.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有效率为76.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组治疗后SEP异常率下降了41.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且对SEP轻度异常的改变有一定的恢复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胜;刘学禹;于瑞玲;陈乐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针刺加微生态制剂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寻找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佳方案.方法:将95例IBS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用针刺加微生态制剂治疗;B组35例,口服润肠通便药和微生态制剂治疗;C组30例,单用针刺治疗.结果:A、B、C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77.2%、66.7%,经统计学处理,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与治疗前比较,3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大肠埃希菌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针刺加微生态制剂治疗便秘型IBS确有较好效果,不失为治疗本病的较佳疗法.

    作者:龙泽荣;于存海;于洋;王怀宁;池晓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激光照射耳穴加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32例

    神经性耳鸣为临床常见病,早期多不影响听力,久则听力渐减,甚至失聪.笔者在既往的治疗中多单独针刺或配合电针治疗,但疗效欠佳,后加用激光照射耳穴,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艾炳蔚;郭玉峰;罗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头针联合体针对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寻找提高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的佳方法.方法:按会诊顺序随机将120例中风偏瘫病人分为3组,头针配合醒脑开窍组(A组)33例,头针配合传统针刺组(B组)60例,传统针刺组(C组)27例,根据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观察3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基本痊愈3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0.9%,B组分别为7例、28例、21例及93.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组显效7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66.7%,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意义(P<0.05,P<0.001).结论:头针配合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急性期、恢复期的疗效与头针配合传统针刺法相似,优于单纯传统针刺法.

    作者:孙华;包飞;王道海;张云祥;王凤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完骨穴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是由颅内外血管和神经调节障碍而引起的反复发作的一侧阵发性、剧烈性头痛.笔者自1998年采用完骨穴穴位注射治疗该病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红梅;孙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双针透刺滞针牵拉合TDP治疗陈旧性面瘫45例

    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病,以周围性面瘫为常见,多能治愈.但也有不少患者由于种种原因病情迁延日久,面部功能3个月以上仍未能完全恢复而终成陈旧性面瘫,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笔者经多方探讨、学习,结合自己临床实践,总结出以双针十字交叉透刺滞针牵拉合TDP局部照射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常法;赵驻军;曾亦;张继红;常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